一年级小学生思维训练【优秀4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一年级小学生思维训练【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年级小学生思维训练【第一篇】
思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点燃求知欲望的引石,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也是语文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方面的关键。阅读过程,往往离不开思维过程,也不存在离开思维的认读和理解,因而思维训练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由此,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发展下一代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旧模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为了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老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病:第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思考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完全是由老师牵着走,围着老师转,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谈什么创造能力了。第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一个班来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每个学生因其生活经历、认识能力、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等不同,会从各个侧面对同1篇课文提出各种问题,老师设疑无形中将学生的思路归入了教师既定的轨道,这样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第三,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无疑??知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老师预先设计好了问题,在学生还未有疑时强加给“疑”,抛掉了学生自己“无疑”、“知疑”、“质疑”这三步而直接进入第四步“解疑”。长此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自主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独创性就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必须突破“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使他们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1.鼓励质疑,激发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善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不愿让学生质疑,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问题过于分散,难于统一,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前质疑、知疑。每篇课文教学前,都应布置学生先行预习。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把书读流利,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用圈划法把把它表示出来,在书上留下思考的轨迹。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把问题写到质疑本上。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思维的过程。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动脑筋思考了,老师就应该加以表扬,这样长期坚持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想象,逐渐养成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文字的训练。
课中解疑。课前质疑中教师已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主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再通过争论与探讨让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主动地去探究,去积极地思考,从而深入地全面地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同时也获得了新知,进而也就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寻求新知识的习惯。
课后质疑。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应留一些时间,问学生是否都懂了,还有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整篇布局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基本理解,进行再质疑、解疑,无疑又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得主动、而且学得深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引发想象拓宽思维
联想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开发智能。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鼓励学生把原有教材作为启发想象的出发点,运用已感知的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并且以此为基点,去畅想、去创新,构想出新的情节、新的形象,从而拓宽思维。这样就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也应注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自觉主动地运用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通过鼓励质疑、引发想像、开放练习等方法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一个更大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一年级小学生思维训练【第二篇】
王老板花30元进了一双鞋,零售价40元。一个小伙子来买鞋,拿一张100元人民币,王老板找不开,只能去找邻居换了这100,然后找给了小伙子60元。后来邻居发现这个100是假币,没办法王老板又还了邻居50
问这场交易里,王大爷一共损失了多少钱?
我在数据化管理的培训中经常用这个题测试学员的数据思维,结果是只有约20%的人能算出准确答案。此题用财物的收支两条线的方法能算出答案,不过还有跟简单的方法,就是逆向思维。题中问王老板损失多少钱,其实就是问小伙子赚了多少钱走(邻居是打酱油的不用考虑)。
小伙子赚了多少钱?一双鞋加60元零钱!
一年级小学生思维训练【第三篇】
时光匆匆,转眼,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自己一学期的教学足迹,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在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和耐心帮助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知道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这学年接手这个班,压力比较大,经过一年的相处,我和三班的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我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学生能积极配合我的教学工作,并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这学年我的工作是三年级语文教学,虽然工作压力大,但工作比较踏实,我虽没有在教学上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我已经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坚持上好每节课,在上课之前我会仔细研读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争取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所以我的课堂是丰富的、充实的,这学期,我尽量减少孩子的课后负担,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利用课下花大量的时间去补。
同时我努力培养孩子们上语文课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学语文是件有趣的事,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花了大量的心思,采取各种教学手法,让我的。语文课堂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语文课上孩子们比较活跃,他们有什么想法,我都鼓励他们大胆说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了,在一个学年还是不够,还需要努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三年级中的每1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本册的课文有8个单元,课堂教学任务比较重,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较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此外还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力求做到让教材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识字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场景,来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效果可以大大增加,并且把肢体动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学完1篇课文,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从中也加强了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和语言智能。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四、耐心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基础太差,实在是想完成都没能力,家长又没时间辅导,针对这种问题,首要任务就是就是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是三班优生少,后进生基础差,整个班的成绩全靠中等生,所以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五、小结
我在本学期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做好了教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要从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汲取优点、吸取教训。加倍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以便做出更大的成绩,更好的完成工作。
一年级小学生思维训练【第四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就必须时时刻刻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想思考,会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思维训练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是行之有效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由于时空限制,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情景,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丰富其感性认识,从而顺利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教学《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了?”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悱,我播放录像《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黄继光奋不顾身地靠近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等情景历历在目。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对课文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我再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而是用自己的创造性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
2加强语言训练,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和语言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离开了思维,则不能发展语言;离开了语言,思维则没有意义。新颁发课程标准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因此,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学的教学与训练来实现。如小学第十册《记金华双龙洞》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授课时先让学生理解“溪声变调子”是什么意思后,便提出一个问题:“溪声为什么时时变换调子?看谁能从语句之间意思的联系方面进行回答。”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善思,使他们弄清了这段话中的层层关系――溪声变调子是因为溪水有缓有急,是因为溪流有宽有窄,山势的坡度有高有低。学生在搞清楚了“溪水”、“缓急”、“宽窄”、“山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后,理解了课文,认识了课文所描述的事物。为了加深巩固学生对这种因果关系和事物联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因果倒置”换个说法的训练。即“一路迎着溪流,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随着山势……”而后,又启发了学生思考,谁还能换个说法?有的学生则说:“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因为溪流时而……”。这种借题(句)发挥的训练不但加强了语言训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例如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就产生了不少问题,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迫切希望求得解决。在课内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气氛相当活跃。开始时学生问:为什么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是发生在一万年前而不是一百年、一千年前?课文前面写苍蝇飞进“树林”,后面写海水逼近“森林”、“树林”怎么变成“森林”的?为什么两只小虫在松脂挣扎以后,腿的四周会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在学习课文时,又有学生提问,课文中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一转眼”表示很快的意思,而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是漫长的,怎么会“很快”就过去了呢?还有的学生问:“课文中写‘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据我了解,尽管海面上风浪再大,而海里几十米以下总是平静的,是没有波浪的,怎么会发生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去的情况呢?”
从以上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1课文,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提了很多问题,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因此,教师一要适时鼓励、引导,使学生实现从敢于质疑到善于质疑的飞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解决学生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会和理解,而且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抓住课文难点,培养学生思维
学生对课文中含义深刻或含而不露的语句的理解是个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用启发性的问题带动学生来理解这样的句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呢?我认为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如第十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学生对“爸爸会打她的”这一句不能正确理解,有的学生不相信!爸爸会这么狠吗?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爸爸真的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小女孩把火柴卖掉,爸爸会打她吗?接着让学生联系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卖儿卖女的悲惨遭遇,引导学生从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中去推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这样由近及远地联系,推想,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了对小女孩及她父亲的同情、怜悯和理解,使学生懂得了小女孩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得要小女孩挣钱过日子,明白了在那种社会制度下穷苦的劳动人民的孩子为何得不到大人的疼爱。
因此,我认为抓住课文的难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联系、推想、判断,就要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样长期训练下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5组织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讨论是由学生把自己探索的内容,自己的看法想法,用语言与大家交流。在讨论中,有时会发生争论,我就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共同点,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讨论的内容,来自学生提出的有启发性的问题,有的来自教师有意识的“设疑”。如学习《将相和》一文,课文中有: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争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璧向柱子撞,这是我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大家想想当时情况下,蔺相如会不会去撞?为什么?学生积极思考争着发言。有的说:“他不会撞,因为他知道秦王很贪宝,是不会让他撞碎的,他这样做是吓唬秦王的。”有的说:“蔺相如会撞的,因为他很勇敢,他来秦国前就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为了赵国利益也会不惜一切。也有的说:“蔺相如有勇有谋,如果秦王强迫他交出宝,他会去撞,宁可玉碎,也决不让秦王占到便宜,但为了保住宝,维护赵国尊严,即使只有一丝的希望,他也尽可能不去撞。
以上讨论中看出,学生肯动脑,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尽管看法不一,但都能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这种讨论,有益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根本着眼点在于鼓励学生多想、有思、善思,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知识面越来越广,素质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