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的发言稿样稿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8557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的发言稿样稿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的发言稿1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行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我行人才培养工程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强行战略,研究部署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人事工作,为我行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受牛行长委托,下面,我代表地分行党委讲几点意见。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农业银行改革发展、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总分行党委根据目前农业银行面临的严峻形势,站在战略的高度,作出了人才强行的重大决策,其目的就是要营造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创造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为实现农业银行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全行上下要从以下方面来认识。

实施人才强行战略,是农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加入wto后,农业银行的业务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我国政府在金融领域承诺的逐步履行,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加大,更多的外资银行抢占中国金融市常从国际现代银行业发展趋势看,全能化经营、国际化发展、多元化竞争、网络化普及、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特点越来越突出。从农业银行的现状看,不仅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尚未完全显现,而且在管理水平、管理手段、服务质量,特别是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尽快建立适应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实施人才强行战略,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通晓现代商业银行运行规则,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各类人才。

实施人才强行战略,是农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未来几内,中外商业银行之间将围绕金融市尝优质客户、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展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为激烈的全面竞争。而中外银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凭借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薪酬待遇以及诱人的个人发展机会,将与我们争夺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有高学历或高附加值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谁拥有了更多的人才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求得生存、有效发展、赢得未来。因此,必须抓紧实施人才强行战略。

实施人才强行战略,是农业银行办好现代商业银行的迫切需要。农业银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力争把农业银行办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一流的决策领导人才;推动农业银行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需要一流的专业管理人才;实现科技兴行的战略目标,实现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需要一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领市尝维护客户、推介新产品,需要一流的市场营销人才;完善网点功能、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农业银行的社会美誉度,需要一流的岗位技能人才。总之,要实现把农业银行办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实施人才强行战略。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的发言稿2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市“两会”和全省人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全市人社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xx年任务。市委、市政府对人社工作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胡功民同志听取人社工作汇报,会上,又印发了胡书记书面讲话材料,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

20xx年是全市人社系统“创新提升年”,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创新导向、问题导向和激励导向,抓重点、推改革,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在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新提升,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服务发展更有作为。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万人,组织59名海归专家来荆考察,选拔“中国农谷好手艺”技能精英60人,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引进产业高端人才31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突破亿元,为全市创新创业注入了新活力。二是保障民生更有起色。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形成“四制一评”工资保障新机制,社会保障卡发行达到180万张,全市参保人员突破200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双双提高,为全市民生改善提供了新保障。三是规范管理更有力度。开展公务员法执行情况检查,大规模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集中整治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统一全市津贴补贴范围和标准,完成军转干部安置和解困工作,为全市人事改革书写了新章。四是创先争优更有成效。荣获国家级表彰奖励3个,纳入国家、省试点工作3项,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经验3次,承办全省现场会3次,对上争取资金近15亿元,评选出年度十大创新项目,传播了人社好声音,展现了人社好面貌。

成绩来之不易,凝聚各方智慧,浸润无数汗水。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各位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全体人社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旧岁已展千重锦,来日更须百尺竿。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们在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今年全市人社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主线,继续坚持“创新提升”总基调,深入实施“七大工程”,着力打造就业创业领地、全民社保福地、人才工作高地、规范管理阵地、和谐劳动关系家园,为我市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围绕实施“创新提升工程”这个主题,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把握形势,坚定信念,凝聚“创新提升”共识

适应经济新常态,加速转型发展,人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作为第一发展理念,推动各项工作提升。

(一)“供给侧改革”催生工作思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此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国务院已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布置。我们通过对就业市场和企业改革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劳动力供给要素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从全国就业市场供求看,许多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岗位虚位以待,而又有许多缺少技能、年龄偏大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岗位,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在去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和处置“僵尸企业”后,又将面临岗位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调整人才供给结构,如何解决岗位不足问题,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需要我们谋划新的思路,找到新的出路。

(二)“互联网+”驱动服务手段创新。20年前,我们在阅报找工作;15年前,在手工记账缴社保;10年前,医保卡只能本地住院使用;5年前,只有1/4城乡居民参保。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从P2P到O2O,从无纸化到云计算,从网盘到云端,几乎完全颠覆了过去的工作模式,传统服务相形见绌,失去了亲民指数,迫使我们不得不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改进服务方式。如何实现数据大协同、大共享,如何变传统的一厅、一窗为一网、一号(账号),如何足不出户实现信息即时查询,如何用手机完成微就业、微招工等等,是互联网+赋予我们的新任务,也是服务对象的新期待。

(三)群众“获得感”倒逼人社改革创新。“获得感”是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衡量指标。近年来,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大病医疗费二次报销,慢性病门诊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连续11年上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接连增长等,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公平享有改革成果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天差地远,公务员与工人、企业管理人员与职工的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之间资源分配不合理、服务不均等的问题比较突出,让部分群众产生了实在的“落差感”。“落差感”与“获得感”的较量,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进程,提供更加公平的制度、更加健全的机制、更加均等的服务。

(四)“法治”建设要求管理效能创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如何确保选人用人公平公正,如何提升干部履职尽责效能;在劳动关系调和中,如何公正判定工伤赔偿,如何治理拖欠工资行为,如何在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处置“僵尸企业”中平稳处理劳动关系,既需要精确、合理的法律法规知识支撑,更需要严谨、高效的综合施治措施,才能将变异的管理规范化,将复杂的方式简单化,才能真正做到公正执法、高效管理。

新形势提出新要求,新挑战充满新期待。正是基于对新形势的分析,对新要求的把握,我们决定在去年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创新提升工程”,持续打造荆门人社升级版。全市上下必须朝着一个目标,坚定一个信念,凝聚一股韧劲,共同把人民幸福的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突出重点,履职尽责,实施“创新提升”工程

今年的工作要点已在会上印发,希望大家认真研究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七个方面工作:

(一)精准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坚持少一点传统、多一点创新,从四个方面主动应对就业创业新形态。一是开发应用“就业O2O”产品。要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借力“互联网+”新技术,打造“掌上就业荆门”品牌,年内要开发荆门就业网手机版、“荆门就业创业”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平台三个产品,并在全市推广应用。二是探索实施就业创业扶贫。与精准扶贫对接,启动“就业创业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四个一批”,即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联络企业对接一批、自主创业扶持一批、技能培训转移一批等手段,帮助农村困难家庭实现就业创业脱贫。三是积极应对用工新变化。要充分利用好失业保险结余基金,增加“稳就业”资金规模,做好去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和处置“僵尸企业”中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帮扶。四是全力扶助大众创业。在全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创业平台,通过政策扶持孵化一批创业典型。探索“互联网+”创业培训新模式,建立面向各类群体的创业培训机制,通过培训催生一批创客。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机制,探索改进反担保方式。

(二)加快实施全民社保覆盖工程。社保改革事关民生福祉,社会关注度高,今年要加快推进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按照全省统一安排,稳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力争年底全面完成。各地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把实施工作做细,注重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确保顺利实施。同时,继续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二是推进“荆门医保模式”建设。争取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国家试点,推进大病保险全覆盖,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资源,将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推进惠民医保建设。三是深化电子社保建设。运用“互联网+”开发网上服务,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异地转移、网上资格认证、网上属地化管理和网上支付等,将社保卡功能应用拓展到目录中80%以上项目,打造名副其实的电子社保示范城市。四是加强基金安全保障。综合运用预防、监督和查处手段,开展社保基金安全专项检查和安全评估,推进非现场监督体系建设,拓展阳光医保智能监控,加强医保定点服务协议管理,开展社保“反欺诈”专项行动,确保基金安全。

(三)着力实施精英人才引领工程。人才培养要更多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才供给结构是关键。为此,我们将今年的人才工作重心调整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来,在全市实施“113”高端人才计划。一是引进100名产业高端人才。围绕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发展,编制紧缺人才目录,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引进企业急需的技术、管理和经营人才,提高引才质量。二是引进100名硕士学历企业人才。积极参与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开展招硕引博和急需紧缺人才招聘,为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引进一批专业对口的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三是培育3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要根据七大支柱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招生与招工对接。各培训机构要建立定向培养机制,主动围绕支柱产业抓培训,做到“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就开展什么技术培训”。企业要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

(四)综合实施公务员培优工程。公务员能力素质高低,影响行政效率,事关政府形象。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必须综合实施能力建设工程。一是推进分类改革。今年中央要出台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我们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研究,有序推进。二是推进双职并行。实施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是一项从下至上推行、普惠公务员的德政工程,今年要在县以下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要加强宣传引导,切实破难攻坚,力争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三是推进教育培训。贯彻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研究制定《20xx-202-年荆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规划》,扩大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人事干部能力提升培训范围,将公务员培训与年度考核挂钩,未按规定参加培训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优。四是推进考录遴选。精心组织好20xx年行政机关公务员考录和遴选工作,实施综合素质考察,切实将优秀人才选拔进公务员队伍。

(五)深入实施规范管理升级工程。健全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一是完善事业岗位管理办法。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及人员聘用制度,适应调整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修订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三级岗位人员聘岗条件,尽快出台《荆门市事业单位特设岗位实施意见》。二是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全面推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积极运用省级考务平台,规避命题、制卷、阅卷风险,制定公开招聘工作流程,及时回应招聘环节各方舆论,确保招聘公开、公平、公正,提升公开招聘的社会公信力。三是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要按照全省、全市统一部署,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发放办法,建立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六)全面实施和谐家园创建工程。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家园。一是探索工资支付失信惩戒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四制一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借助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公共资源监管、住建等部门,建立劳动保障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更好地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侵权问题。二是加强劳动保障日常监察。贯彻新修订的劳务派遣规定,以社会保险扩面稽核为重点,广泛开展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规专项检查,集中整治行业用工突出问题。三是推进劳动仲裁标准化建设。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劳资矛盾激增局面,加强仲裁院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调解仲裁办案系统,扩大基层调解组织覆盖面,探索法律援助工作站有效运行模式,畅通弱势群体维权绿色通道。

(七)坚定实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服务能力彰显部门形象。20xx年,全市人社部门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抓好三大基础建设,提升人社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推进项目建设。“十三五”时期,国家、省安排了一些事业发展项目,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劳务品牌大师工作室、信息化建设等,各地各单位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争取一批国家、省和本地政府投资的项目,用项目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增强服务功能。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就业创业、社保经办、人才服务等业务与互联网+广泛融合,不仅要实现“一卡通行、一库尽收、一网到底”,还要实现在掌中了解信息,在家中办理业务,在圈中实现就业,在卡中实行通行,切实发挥信息化在提升人社公共服务水平中的作用。三是推进窗口建设。按照硬件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化、队伍专业化要求,建设市、县两级人社服务窗口。加快推进国家级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试点,力争为全市作示范,在业内有影响。

三、强化担当,优化管理,筑牢“创新提升”保障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面对繁重的改革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必须谋划科学的管理办法,激活人社干部“勇担当、敢作为”的精神状态,提升“善担当、会作为”的能力本领。

(一)完善考评制,抓履责提效。职责就是使命,在职必要担责。要运用积分制理念和方法,强化对履职尽责的考评。一要精准确责。三定方案赋予什么职责,上级部门布置什么任务,今年重点落实什么工作,必须心中有杆秤,责任划到人,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二要精干履责。责任部门要对照任务清单,画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积极开展“四争”活动,通过争办现场会、争创试验区、争抢发言席、争上主媒体,促进工作落到实处,持续提升工作质效。三要精细考责。要加强工作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年底进行量化考评,对考评结果充分运用。

(二)勤练基本功,抓学习提能。履职担当,能力为基。提升能力,关键在学。要坚持做到“三勤”:一是思想要勤解放。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要按照市委要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牢固树立“十破十立”新理念,以开阔的视野、超前的见识、前瞻的思维,推进思想大解放、工作大发展。二是知识要勤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学以致用,努力做到笃学、慎思、明辩、敏行,努力把自己磨炼成政策高手、技术能手、服务好手。三是工作要勤历练。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单位、关键岗位锻炼,注重在窗口一线、经济一线、农村一线培养干部。

(三)持续在路上,抓作风提神。好作风能塑造好形象,创造好效益。要紧跟中央、省、市对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守住思想底线,敬畏纪律红线。一要把铁一般的信仰作为人生的指南针。信仰是精神之“钙”,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使之深入骨髓、融入血脉、铭刻于心。二是要把铁一般的信念作为思想的总开关。永远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增强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大局意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三要把铁一般的纪律作为前行的红绿灯。要始终将纪律挺在前,自觉遵守《准则》和《条例》,在作风建设上绝不松劲,在遵守纪律上绝不含糊,在律己用权上绝不任性。四要把铁一般的担当作为工作的动力。“为官避事平生耻”。要以“三严三实”要求谋事创业,在改革发展面前履职担责、敢作敢为,在急难险重面前克难攻坚、冲锋陷阵,坚决做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

(四)念好四字诀,抓文化提质。好的文化如沐春风,能沁人心脾。我们要以“四在人社”为载体,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四在人社”要产生“聚光”效应,必须在培育内涵上下功夫。一要培育“爱”的文化。爱在人社勤奉献,一声问候,一杯暖茶,为农民工讨回一笔工资,为服务对象加一回班,这些“爱”是一股暖流,需要我们用真心传导。二要培育“实”的文化。实在人社转作风,任务执行彻底,为基层办实事,工作埋头苦干,这种“实”是一种品格,需要我们用行动阐释。三要培育“严”的文化。严在人社树形象,依法决策,照章办事,遵规守纪,这种“严”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用意志坚守。四要培育“优”的文化。优在人社创佳绩,创新特色,破解难题,赢得认可,这些“优”是一种果实,需要我们用双手栽培。

同志们,万事之要,贵在实干。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人社事业“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市建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再作新贡献!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的发言稿3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我们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科技创新同步实施、与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一、“好政策”引才,强化支撑作用。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组建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置正科级事业单位—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构建党工委统一领导、组织人社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落实人才政策。出台《关于贯彻落实XX人才集聚计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实施意见》,在奖励范围上,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平台和众创空间,突出国家级高新区的主业主责;在奖励类别上,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和优秀人才走入企业,以柔性合作形式为企业开展服务;在奖励形式上,采取建立优秀人才库、以奖代补等举措,增加对现有人才的鼓励支持。同时,在全市率先设置高速口大幅面广告牌、率先深入高校开展网上直播宣讲活动,对人才政策进行广泛宣传。截止目前,共认定急需紧缺人才XX人,发放生活补助资金XX元,吸引XX名博士挂职,评选“杰出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十佳工匠”各XX名,奖励资金XX万元。三是强化协同创新。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办法》《XX高新区科技创新券使用办法》等政策,支持企业科研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改造提升、智能化改造。获批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争取中央财政资金XX万元,202-年对第一批共XX家特色载体的X个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共支持资金XX万元。

二、“建载体”聚才,激发双创活力。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把引平台、引机构与引人才、引项目结合起来,全力引进打造一批高端人才研发创新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干事舞台。在科研平台上,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X个,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XX个(省级研发平台XX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XX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XX个,新建“高新区康复医疗产业创新服务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为各类科研人才开展技术研发提供重要平台。在双招双引上,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通过“人才+资本+项目”的方式,实现引资引智同频共振。202-年共签约项目XX个,总投资额XX亿元,新开工项目XX个,计划投资XX亿元,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打造XX市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总面积XX平米的5G智慧产业园,一批好企业、好项目为各类人才到高新区就业发展创造了平台、提供了机遇。在双创载体上,依托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引进了XX科技创新研究院、XX生物医药孵化器、华中数控XX分中心等平台,先后聚集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XX博士、XX“XX工程”专家XX博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为企业服务,服务全市及周边装备制造企业XX余家,开展技能培训XX余人次,与全市20余家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合作额达700余万元,通过智能化改造、高端数控系统研发配套等带动企业增加效益近亿元。

三、“强联合”用才,推进产学研融合。一是与XXX开展战略合作。管委会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双方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XX产业链技术集成等工作,目前在X研发园建设的X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已初具规模,引进XX个产业化公司和近X万元设备。下一步,双方将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引入更多的科研团队及项目,并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实现科研到产业化的国内国外双循环。二是与“XXX”开展战略合作。与六所高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攻关、设备共享、就业实习等方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协调近XX名高层次人才助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其中,与XX联合开展的XX科技园项目、XX产业研究院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引导高校专家团队走进企业开展柔性合作,促成与XX共建XX市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与XX院士共建XXXX材料实验室等多个联合研发平台。三是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围绕主导产业,区内XX余家企业与近百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合作,引进一批科研团队,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动力。

四、“优环境”育才,实施精准服务。一是在机制保障上,建立高层次人才分包制度,每位班子成员联系X名高端人才,加强党委政府与高端人才之间的联络。建立健全一系列人才政策,在教育培训、子女入学、住房等各个方面为优秀人才提供服务保障。开通人才绿色通道,帮助优秀人才办理各项手续,并为其颁发了高新区“高层次人才证书”。二是在教育培训上,依托创业服务中心,组织XX次科技专题培训及科技政策宣讲会,举行XX次科技创新大赛,参加人数达XX余人;依托“筑梦之星”孵化器,为辖区企业开展科技项目费用管理、企业经营法律制度等专题培训X场,举办企业上市投资峰会、双创周项目孵化载体直播展示、企业创业沙龙等活动X场,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在长效服务上,建设高新区人才工作站,开展人才申请认定、教育培训、项目路演、人才沙龙、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优秀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引进高新区人力资源系统,建立高新区优秀人才库,及时掌握人才需求,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为人才创新创业开展高效率、多方位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一系列举措加速了各类人才的集聚和流动,使人才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202-年,高新区GDP同比增长XX%;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同比增长X%;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X%;地方财政收入X亿元,同比增长X%。工业、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XX%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X家,全市占比X%。

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博士、硕士XX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等XX人,常年外聘院士、知名专家XX余人,聚集了全市绝大多数人力智力资源,初步形成了全市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为创建区域性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进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高新区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持续扩大引才力度,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借力招引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在高校和企业中的宣传力度,认定一批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看家乡”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职。同时,加大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主动跟进,主动服务,确保“应申请尽申请,应认定尽认定,应享受尽享受”。二是充分借力“高校院所”培养人才。推动与XX的深度合作,谋划与XX等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采取项目化方式,推动战略合作取得成效。结合实际,以区域、产业、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产业学院,推动高新区乃至全市转型升级。三充分借力“体制改革”留住人才。用活用足国家高新区关于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承接国家高新区相应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省级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四是充分借力“市场运作”用好人才。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XXX等项目,在人才招聘、就业服务、灵活用工、劳务派遣、高端人才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开展人才全产业链服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高新区乃至全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要素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的发言稿4

我矿建矿以来一直十分重视人才科技工作,并取得突破性的成绩。有些方面走在了集团公司前列。如在生产方面,一直把努力增加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机械化开采方面,敢为人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因为我矿走新区新模式之路,投产之时,担负改变新区投产长期不能达产的不好形象,投产当年就实现当年达产的目标。但也由此造成矿采场十分紧张,生产不平衡,安全管理压力很大。因此,为保证矿井健康发展,必须在科技挖潜增效上作文章。所以我矿敢于尝试,坚持科技兴矿、人才兴矿,在生产、安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依靠科研院校及公司处室指导取得了一些创造性的可喜突破,特别是首采的大倾角综采成功开采,以及较薄煤层的综采都取得了成功,稳定了矿井产量;另外,在瓦斯治理上也走了一条积极探索之路,先后实施尾巷、高位钻孔及瓦斯抽排措施,保证了高瓦斯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多次打破矿生产记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防治水方面,也由不可控制到基本可控,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开采。这些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有效提升了这十多年我矿的生产能力,缓解了生产接替的压力。高效的生产得益于一批优秀人才的作用,也为集团公司新区建设输送了不少优秀技术人才,特别是这几年,优秀人才输出不少,成为集团公司机关处室和新区建设的技术业务骨干。

我是毕业就分配到桃园煤矿的第一批大学生,经历了桃园煤矿十多年的发展变化,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认为桃园煤矿对人才的培养使用突出有以下五个特点:

重在素质,坚持高起点。特别是对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到矿的学生在各方面给予关心,列入组织部门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重点使用,特别是近三四年对大中专毕业生表现优秀的,打破年龄和学历限制,给予了大胆破格提拔使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重在培养,坚持交重任。对优秀人才工作上交重任,科研上交项目,在实践、在现场、在岗位上促其快成长。

重在交流,坚持全面型。新区新人多,专业人才基本知识多,现场实践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因此,为促其快速成长,对优秀人才坚持全面开放的人才观,在着力培养工作上的多能手和复合型人才,起到了很好效果,我们优秀人员专业流动快,如政工与基层,政工与技术,行政与党务等多种岗位的交流,保证了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缓解了专业人员不齐,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重在考核,坚持高素质。对优秀人才必须给予一个舞台,让其试唱主角,有利于激励其发挥聪明才智,使其充分展示自己,也是对其能力的一个检验。唱好了给予重用,唱不好也是个锻炼,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同时,坚持对人才的考核,群众公议,注重实绩,优秀者给予提拔重用。正是由于相信人才,公正考核,保证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我矿人才阶梯较好,建立了科区级后备干部和矿处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培养目标十分明确。

重在激励,坚持氛围塑造。投产以来就坚持每两年开一次科技和人才大会,在政策上向技术人才倾斜,在全矿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人才争先辈出的良好氛围,做到了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

对集团公司人才培养使用的六点建议:

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念,即:“人人都可以成才,工作优秀就是人才”,针对优秀主体专业人才紧缺的客观现状,要针对煤矿企业的特点,应把人才使用门槛调低,把人才使用眼光放宽,不拘泥于“科班”出身,只要工作优秀,可提拔现在在采掘一线表现优异的职工,如优秀技术能手、优秀工人技师等。在经营和政工方面还存在先天不足,不是大学毕业生但后天的努力,后天的积累,使他们工作十分出色,成为单位的骨干,这样的优秀职工也应该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不拘一格,在更重要的岗位和职位上考验锻炼他们,给予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的实际,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

重视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引用大学生成本很高,而且大学生的岗位进入角色有一个很长过程,但我们可以依靠企业内部教学资源,独辟溪径,加快内部优秀职工的培训培养,使其成为企业有用的优秀人才,而不需仅把目光放在大学毕业生上。一是矿内部职工培训学校,不要仅局限于安全培训,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实行学院式、学历式培训,办内部人才学校。建好这样的学校,需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人才要交于任务,在教学、教材上做些探索。另外,也可聘局内的优秀教师任教;二是使用好集团公司技校教师资源和党干校的资源,培养内部专业和管理人才。在内部培养基础上,加强内部考核和集团公司内部公开选拔考试,发现和使用优秀人才,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对外部教育资源的使用,集团公司开展的较好,如转专业培训工作培养了很多人,在坚持的同时,可再作一些探索。

重视优秀人才的交流。人才交流,通过不同的专业锻炼,对综合能力提高十分有益。交流可以是横向的和纵向的。横向上是矿与矿之间,矿与集团公司机关的交流。纵向的是矿内部的交流。通过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不同现场条件和管理条件的锻炼,丰富其现场经验,管理经验,提升综合能力。矿区中层干部也要敢于打破专业限制,打造复合型人才,使人才有更大的使用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各矿存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难题。

重视优秀人才的待遇。加强思想教育是一个方面,但要想留住人,还是要靠好的待遇,让人才自身觉得自己价值得到体现,感觉自己受尊重、重视,值得付出。这种待遇,不单纯局限于给岗位、给帽子,做管理型人才,我们不缺管理型人才,对企业发展而言,更多地要培养专业型人才,让专业人才在专业上充分发挥所长,给帽子反而会影响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我们企业不是政府,最主要依靠技术做强做大,而且现在技术人员较缺,而现在一种用人导向,重视对优秀专业人才给“官位”,导致现有优秀技术人才人心浮躁。因此,要对优秀专业人才加大经济待遇,在评聘职称上做文章,在职称待遇上加大倾斜,如现在的拔尖人才,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形式很好,但待遇还要增加,可大幅增加职称津贴等,通过经济待遇留住优秀人才的心

重视大中专毕业生的使用和培养。大中专优秀毕业生起点高,知识储备好,用好了是集团公司的财富,用不好反而是集团公司的负担。现在对新分的大中专毕业生,集团公司只重视给予待遇,但培养、教育、考核工作跟不上,一些分配到矿的大学生不能吃苦,眼高手低,重待遇、轻表现,难以胜任工作,矿上扬眉头,基层皱眉头,中看不中用。刚来时,企业喜欢,一段时间后企业失望,反而会影响先期毕业生的积极性,也难留住人。因此,对新来大中专毕业生要给予高度关注,把重点放在培养上,压担子,给舞台,让其充分发挥才能,尽快成长为企业有用之才。要在考核手段方式上多想办法,跟踪培养,而不是看作花瓶,引进来了,一放了事。对以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也要一视同仁,现在一些先期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机关业务部门,由于受人力资源规划的限制,身份仍是工人岗位,但业务上已是骨干,也是企业的宝贵人力资源,要重视这一人才群体,加大跟踪考核,考核优秀者给予重用,纳入人才库,决不能只以文凭说算,要切实重视能力和实绩上的表现,让其名副其实。

重视集团公司内部的人才流动。人才的交流是企业组织行为,而人才流动是人才自主行为。人才的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有利于激励人才动力,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有利于形成人才竞争,对集团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集团公司内部更要敢于实行人才开放流动的管理模式,敢于打破厂矿的束缚,每个矿缺什么人才,对人才有什么激励政策,给予什么待遇,可在集团公司内部公开条件、公开招聘,厂矿优秀人才可在集团公司内部自由流动,组织部门加强指导,不设框框,给予支持。矿上制定政策激励吸引人才,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竞争,你这个矿不重视人才,他那个矿重视人才,人才感觉有用武之地,就会向他矿流动,就会另攀高枝。对矿优秀人才使用不能局限于机关编制的限制,集团公司组织部应有这样开放的胸襟。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的发言稿5

各位领导,朋友们:

我是**县虎跃水泥有限公司的业务副总***。今天我要汇报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外来人才在**的创业体会。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我来**已经三年了。三年间有许多亲朋好友问我,是什么原因让我从一个大城市天津来到浙西小县城?是什么原因让我舍弃一个亚洲最大的水泥设计研究院来到一个民营水泥厂?对于我的这一选择,外人觉得很难理解。我想说的是,使我迈出离开天津第一步的应该是事业,让我能够继续留在**的,应该是**良好的人才环境。

大家知道,一个拥有1200多名员工的设计院,可谓人才济济,具有大学学历以上的员工就占80%,尽管在中央直属设计院有着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但事业发展空间并不很大,正好虎跃水泥公司给了我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追求事业的平台,所以我义无反顾离开了天津来到常山。

三年来,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作为公司的一名业务副总,我也经历了不少的酸甜苦辣,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常山对外来人才的高度重视。

首先,虎跃公司给了我充分的信任。我在设计院工作了十七年,设计院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与民营企业有很多不同,从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过渡,困难毕竟很多,但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到一线员工,都给了我充分理解和很大支持。即使工作中有一些失误,他们也是以宽容的态度来帮助我。也正是这份信任,让我全身心地投入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记得20**年我进公司时,正值公司在筹建日产1000吨的水泥生产线,我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边建设边修改一些设计不合理地方,科学组织工期,仅用7个月时间基本建成。在此后生产调试中,我也和企业广大员工一起,克服许多困难,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对生产线进行技改,使生产产量达到和超过设计的生产能力。在生活中,公司也处处为我着想,小到房子装修,大到小孩子入学,公司都为我细心考虑,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在公司找到了家的感觉。

其次,县委、县政府给了我许多的关怀。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20**年2月12日我来到虎跃,令我意想不到的是,13日早上县政府的一位领导就到厂里来看望我了,并详细询问我对今后工作的打算,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等有关情况。我在天津工作了17年,到过许多地方,也去过国家,但这件事令我感触最深。此后,县委组织部、科技局、人事劳动局等部门的领导也相续来看望我、关心我,并在各方面为我这个外来人才开了许多方便之门。比如档案调动,因我的档案在国家人事劳动部,县人事劳动局多次帮助联系解决。同时,县里也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每年科技局都邀请我参加春节科技人员座谈会,20**年我又荣幸的"被评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我想,这就是**的人才环境,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尊重与重视人才的氛围。在此,我要说的是:**,虎跃,是我不悔的选择。

浙江是欠发达地区,在全国尚不知名,但**下以它特有的人才环境和人才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来此创业,因为这儿是他们创业的乐土。作为一名外来人才代表,我将以这次人才工作会议为新起点,奋发有为,努力工作,为虎跃实现新的腾跃,为常山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64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