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事迹实用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杨善洲事迹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杨善洲事迹1
大家好!
曾被一代代英雄模范、先进典型人物感动过、激励过的我,每当拾起《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总是被他胸怀大爱、赤诚一生的事迹所打动。杨善洲同志“忠”、“诚”、“勤”、“检”、“信” 的优秀品格,体现了一个******员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缅怀先进、学习先进,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信仰追求,不断矫正和找准自己的生命航向。
——学习杨善洲同志忠以报国、恪守信念的执着精神,在创先争优中锤炼政治品质。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员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和要求。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用言行诠释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当前,有人对忠诚于党的时代价值认识模糊,有的甚至片面认为忠诚于党是“老话题、老经验、老传统”,是空喊口号,无需费时劳神重新再提*,殊不知这就是理想信念淡化的问题。学习杨善洲,我们就是要学习他忠以报国,恪守信念的执着精神,把党和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党和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党和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自觉地把推动改革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推动发展中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学习杨善洲同志诚以修身、一心为民的探索精神,在创先争优中培育公仆情怀。“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胡总书记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无愧于诚以修身、心系人民的“公仆”称号。
当下,党的改革发展事业步入关键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化,诱惑不断增多,一些人不能经受考验,只顾追求个人利益,在工作上得过且过,脱离甚至背离群众,对党和国家形象造成了
恶劣的影响。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诚以修身、一心为民、求是探索的精神,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全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致力于为群众更好地服务,甘做人民的公仆,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以对党和人民的忠心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学习杨善洲同志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在创先争优中改进工作作风。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备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和优秀品德,是******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之一。杨善洲曾经是地委书记,为官 30 余载,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投入在了为民群众办实事上,受人敬重,退休之后又放弃安度舒逸闲适的晚年,用生命的余热把家*乡的荒山变得山清水秀,多次被授予全国“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等,无论为官还是做事,从不谋私求利,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人的浩然正气。
如今,奉献和勤奋在部分人看来太“老套”,他们更愿意讲求回报和享受,突出表现为工作作风“散”、“满”、“推”、“浮”、“混”。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倡导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境界和工作作风,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坚持把实现远大目标和做好本职工作统一起来,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干事。
——学习杨善洲同志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在创先争优中树立高尚情操。杨善洲甘于清贫,一生清正廉洁、生活简朴,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人员谋取任何私利。他身居简陋的住所,工作在寂寞的深山,始终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为了人民和自己心中崇高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员忠于使命的优秀品质。
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不断受到西方享乐主
义的侵蚀,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修为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时尚追求。部分人虚荣心作祟,讲排场,比阔气;部分干部喜好公款消费,铺张浪费,助长了歪风邪气。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检以养德,知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人的浩然正气。
——学习杨善洲同志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创先争优中坚定政治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他60岁退休又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20余年,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员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由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轨变型的环境中,新问题不断提出、新矛盾不断凸现,其中就有部分人信念动摇,迷失方向甚至误入了歧途。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信以立业,矢志不渝的实践精神,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要做一个让群众信得过的人,忠诚党的事业,不断校正人生目标,不断清除身心污点,排除干扰和诱惑,用干事创业的实践精神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种树老人杨善洲2
网友称赞杨善洲就是好干部的标准:妻子无工作,女儿是农民,离休去种树,种好送人民。
杨善洲的名字前面可以冠以许多职务和荣誉——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然而,更多人记住他,是因为他最后的一个身份——一位种树的老人。
退休22年,耕作22年,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让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大亮山是杨善洲的家乡,是他这辈子从未起过根的家。
16岁时,父亲病逝,寡母常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20岁,他成了大亮山有名的“二石匠”。后来,他跟着共产党的工作队走了。
后来的30多年里,杨善洲做过县委书记、地委书记。退休后,他没去省城昆明安享晚年,而是回到了大亮山,卷起铺盖,扛起镢头,种树去。
别人追问他为什么非得一门心思造林?杨善洲解释:以前当领导,乡亲找上门,让我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毕竟心里过意不去,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老百姓会说,拿公粮给我吃还是值得的。”杨善洲在83岁时接受采访,话语中透着自豪。
老百姓夸他,连党的总书记都夸他。
1980年,同志来到保山,不见了地委书记杨善洲。原来,杨善洲跟农民一起干活去了。看到他卷着裤腿满身泥的样子说:“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还送给他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句话后来成了杨善洲毕生的追求。
大事小事,事事亲为。杨善洲在油毛毡棚里住了九年多,为了节约资金,他常到集贸市场捡果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边拾粪。
利归天下,丝毫不沾。他为周围村庄架水管、修路通电。2009年4月,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有人算过一笔账: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
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施甸县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保山市给他20万元特别贡献奖。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一中10万元,给林场建望哨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建澡堂3万元。
他最终留下4万元。因为,他想到了老伴,含辛茹苦一辈子的老伴,令他歉疚的老伴。
作为丈夫,他亏欠老伴。三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老伴的农转非审批表,被他压在抽屉里30多年,老伴和大女儿一家,至今还在农村做着普通的农民;家里的房子漏雨,妻子跑去找他,他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说:“你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老伴理解他:“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作为父亲,他亏欠孩子。在家务农的大女儿也有进供销社做“公家人”的机会,父亲不同意。二女儿考中专差1分落榜,问父亲:“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父亲说:“不行!我没这个权力。”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沾光这个词,与这个家庭无缘。
也有人问过杨善洲,对家人有愧疚吗?他点点头,低声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啊!”那一刻,他眼里有泪。
他亏欠过亲人,却把更多的大方、热情、慷慨给了党的事业,给了群众。
2010年10月13日,杨善洲的骨灰从保山送回大柳水村,万人聚集道路送别老书记,泪水与哀伤,送给这位令人起敬的老人。人们把“大亮山林场”改名为“善洲林场”,永远怀念他。
这样的纪念,让更多人明白了什么叫雁过留声,理解了一位老人的博爱情怀。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价值绝不是聚拢更多的钱财,争夺更高的权势, 而是为社会多尽一份心,心中多装着他人。
纪念杨善洲老人的这个春天,我们会听到美国人安田瞪着眼睛认真解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也会看到财迷心窍受贿数亿的官员落马的消息。我们愈发体会到,杨善洲不仅回答了共产党员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怎样过,更回答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应该怎么过。
这位种树的老人,留给了家乡葱郁的青山,更给后人留下了一片阴凉,这样的阴凉,足以洗去一切的市侩浮华,让价值与信仰走进心灵。
杨善洲事迹3
一、加强领导,做好学习动员工作
要搞好主题教育活动,关健在于加强领导,提高全体参加学习活动的党员教师对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工作的认识。为此,我局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开展学习活动。随即,局机关召开了开展“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活动动员大会,区属中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出席了动员大会。会上,要求各单位要通过组织学习、座谈、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认真领会杨善洲同志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剖析思想根源,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科学安排,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为切实搞好主题教育活动,我局要求每个党员教师要注重学习形式和工作实效的结合,坚持做到集中学习和努力工作两不误。要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扎实开展“比、争、创”系列活动。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学习、大力宣传杨善洲同志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与纪念建党×周年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党史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建党×周年。通过组织学习、座谈、研讨、上党课、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认真领会杨善洲同志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
三、抓好舆论宣传,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各单位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利用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杨善洲精神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信守承诺、为民福祉的高尚风格,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舆论氛围。通过召开学习交流座谈会,在深入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落实措施。
四、抓好结合实际,确保学习工作落实
杨善洲事迹4
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2010年春天。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1988年3月。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一位地委书记。都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2.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担任地委领导期间。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家乡养育了于是就向他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承诺。儿时,母亲常带他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退休前。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还是来了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很多年之后。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2009年4月。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万亩,其中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只好去街上捡果核”3.没钱买苗木。
看到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应道。啊?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需要大量的树苗,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怎么办呢,当时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地委书记啊,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觉得没有什么不好。说。
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
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20多年前。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4.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创办林场之初。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来到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看到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大亮山林场采取的国社合作”营运模式。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不久前。贷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更广的范围:这些年。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2009年提高到%。
杨善洲事迹5
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是保山地委办公室秘书科的干部,跟随在老书记身边工作了12年,直到他退休。这些年,虽然不在他身边,但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带着我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温饱,关心群众疾苦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跟杨书记下乡,他就对我说:“在我身边工作要苦得起、累得起。”10多年里,我跟着杨书记,走遍了保山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次,我随他去龙陵县木城乡调研,那个乡地处中缅边境,离保山差不多300公里,当时又不通公路,他带领我们绕道芒市,徒步前往木城。我的脚都磨起了泡,几次想停下来,看到杨书记一点休息的意思都没有,我也就不敢提休息的事,只能跟着他一直走下去。一路走,一路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花了四天时间,我们才到达乡政府,随后又徒步三天,跑遍了周围几个乡。根据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十几天后,杨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
杨书记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杨书记经常这样对我们说。
1978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杨书记叫上我跟他一起去板桥,给技术员毕景亮等同志拜年,当时,毕景亮同志他们正在板桥搞“京国92”杂交水稻试验。杨书记给农业技术人员拜年,这不是第一次了,但毕景亮同志仍然非常激动,他拉着杨书记的手说:“杨书记,您每次到外地出差,看到良种都要带回来,让我们搞试验,有点空就来跟我们一起插秧、除草、施肥、搞试验,大年三十还想得起来看我们,真是谢谢您了。”杨书记笑呵呵地说:“谢哪样谢?我要谢谢你们啊!你们的工作干好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保山的大事就解决了一半啦!”通过多年的努力,保山坝、施甸坝的水稻单产历史性地跨越了500公斤大关,农科技术员都由衷赞叹:“老书记真是咱们保山粮食生产的总农艺师!”
在粮食丰产丰收后,杨书记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1980年10月,杨书记来到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杨书记跨进朱自祥家,摸着咖啡树对他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差不多元。好啊,你这个典型我们要马上推广。”看到杨书记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有同志劝他,“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子才坐得稳。”杨书记回答:“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1985年月,我随杨书记到龙陵县出差,县委在食堂招待我们吃饭,饭后我去结账,县委书记说:“这顿饭我请了。”在我们返回保山途中,杨书记突然问:“伙食费结了吗?”我说:“县委邱书记说他请。”杨书记生气地喊:“停车!”他掏出30元钱递给我,叫我回去结账。我只好下了车,站在路边,好不容易拦了一辆车,回到龙陵,付了饭钱,又坐客车回到保山。我找到杨书记,向他报告伙食费已经结了,我说:“伙食费结了6元角,但来去两百多公里,车费就花了20多元,真不划算。”杨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吃完了擦擦嘴巴就走,剩下的账谁去付?最后还不是摊到老百姓身上!”
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因为杨善洲同志大力发展农业,和老百姓一起种田种地,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群众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穿起草鞋搞农业,开渠引水当龙王。一身泥一身汗,大官儿不当,当什么?当种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