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人物的创业事迹(通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创业人物的创业事迹(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励志的创业人物故事【第一篇】
“小巨人”姚明近年在NBA球场上纵横驰骋的同时,也不断尝试着商业上的投资。“姚餐厅”、“巨鲸音乐网”、加州健身姚明运动馆等无疑将姚明在赛场外的商业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开餐厅,一只北京烤鸭34美元
“YaoRestaurant&Bar”,这是以姚明名字命名的“姚餐厅”,目前只有休斯敦才能见到。
这是姚明的第一个实业投资项目,耗资100多万美元。算上餐厅和酒吧,整个餐厅面积大约在1000平方米左右,可以同时容纳440人就餐。姚餐厅的主要食谱以上海菜和川扬菜为基础,最贵的主餐是价格为34美元的北京烤鸭。这道被列在菜单首位的菜也是姚明最爱吃的菜之一。
更为姚餐厅增色的是,姚妈妈平常为姚明做的一些家常菜也出现在这里的餐桌上,像“姚妈妈馄饨汤”、“姚妈妈鸡汤”,等等。菜单里专门指出,这是姚妈妈的专门配方所做。当然,价钱也不菲,姚妈妈小馄饨价格是美元,一碗6个,平均下来差不多是一美元一个。
玩网站,姚明也是姚董了
姚明酷爱上网已成为众人皆知的事情,因此他投资音乐网站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选择。2006年3月,姚明参与投资了中国最大的付费音乐下载网站“巨鲸音乐网”。
2009年3月,谷歌中国面向中国用户正式推出免费正版音乐搜索,值得注意的是,谷歌此次的合作伙伴就是巨鲸音乐网的创始人之一姚明。
2007年,姚明与美国最大的私人连锁健身机构加州健身合作,准备在中国开设20至30家高档健身房。2007年9月,北京“加州健身姚明运动馆”率先开业,2007年11月上海店开业。相比前两次投资的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此次姚明除了形象代言和资金入股之外,还参与了健身室的设计工作。姚明运动馆是私人会所性质的健身场所,人会价格也比一般健身馆要高,平均年费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高定价也多是基于成本考虑,并不是因为有了‘姚明’的金字招牌而刻意提价”,相关人士说。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2008年姚明总收入超过3650万美元,其中2150万美元来自商业收入。当前姚明有约在身的广告合同金额累计达到亿美元,折合10亿多人民币。从姚明的广告来看,其代言的产品绝对是“国际品质”,这与其身份相符。
姚明在刚进入NBA时就与锐步签下10年7600万美元的合同,除此之外,他从联通公司可以拿到3000万人民币的代言费,他还是中国人寿的首位全球代言人,并与麦当劳、可口可乐、苹果电脑、佳得乐、GARMIN卫星定位系统、豪雅手表、MIG手机短讯等十多家世界品牌联手。
拿顶薪,9年总价值9400万美元
经过几年的锤炼,如今的姚明已经成长为NBA的顶级中锋,这种水准拿顶薪是铁定的。在姚明加盟NBA的首个赛季,他的年薪约为386万美元,随着“小巨人”的日趋成熟,火箭队选择提前与其续签了一份为期5年总价值为7600万美元的顶薪合约。
尽管近年美元兑人民币有所贬值,“小巨人”的。工资也在持续缩水,但是按照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左右来计算,姚明的5年合同总价值仍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加上之前那份4年1800万美元的新秀合同,姚明在NBA打拼9年之后,可以拿到超过6亿元人民币的薪水。
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笔账,姚明在NBA的两份合同总价值为9400万美元。再加上目前他身上所背负的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小巨人”就算只在NBA打拼9个赛季,那么他账面上的收入也有2。44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更是达到16亿多元,绝对的天文数字。
中国著名的创业人物故事5【第二篇】
唐广君
在很多人看好互联网行业的时候,马云的观点却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他认为,下一个世界首富将出在健康产业!
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并非马云第一个提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所著的《财富第五波》中就曾表示:财富第一波土地革命,财富第二波工业革命,财富第三波商业革命,财富第四波电脑信息网络革命,财富第五波保健革命。也就是说,继第四波“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每一位创业者都会有自己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青年创业网今天要采访的创业人物名字叫做唐广君,他是站在风口的追梦人,目前从事健康养生行业。因为和青年创业网的作合关系,所以今天小编才能有幸进行在线采访,唐先生年纪虽不大、但做的事业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可是确确实实为咱中国人的健康着想。
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专业泡脚养生排毒的项目,宝祯禄泡脚养生全国连锁机构;原理是采用最先进的氢氧离子泡脚养生排毒原理和自主研发的中草药泡脚粉,可以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活化体内酵素、恢复人体细胞、还原碱性体液,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
中国著名的创业人物故事5【第三篇】
王征
近几年,互联网商业红利让一座座巨头站起来,也让各行各业越来越聚合化。创业从宽松的万人马拉松变成了残酷的计时淘汰赛。在这场激烈的厮杀中,对速度的要求,对少犯错的要求,对跑赢成本的要求都与创始人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水平息息相关。
作为耐思尼克的创始人,王征创业至今,比任何人都更警醒这一点。
创业12载,“成为一家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帮助用户使用好互联网。”王征始终把这句信条记在心里,作为公司的企业愿景,激励着每一个耐思人。
放着好好的铁饭碗公务员不当,决然跳出体制 “圈子”,南下打拼,从设计总监再到后来创办耐思尼克成为CEO,王征的一路蜕变和自我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
15岁那年,他偶然接触到一台老旧的台式电脑,自那以后便开始对电脑着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想把它当成事业。”上大学之际,他抱着对计算机的一腔热血果断报考了计算机专业。在学校便和舍友凑钱买了第一台电脑,就这样,他开始了对计算机的系统学习。为了汲取更多知识,他一遍又一遍地编写试错,频繁出入于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此时的他,已经轻轻叩开了互联网这个神秘又未知的世界大门。
2000年大学毕业,王征顺应家人要求进了当地一所政府单位工作,成了一位人人羡慕、拥有铁饭碗的公务员,过着朝九晚五的上下班生活。但是,彼时的互联网信息热潮一波又一波,冲击着他的心头。
当一个人的状态趋于程式化后,就很难再找到生活之外的新意。在单位呆了两年之后,心中有梦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辞职,决定南下奋斗,重新怀抱自己熟悉热爱的计算机事业。“我意识到我得赶紧跳出这个安逸的状态,我还年轻,我想去拼搏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让中国人使用好互联网。”
早期的耐思尼克从域名代理商做起,且在创办的第二年依靠域名注册业务在一个月内赚了9万元,这让王征拿到了创业之初的第一桶金。同样在那一年,政府查封无牌经营的域名经销商,淘汰市面上一大批无证经营的域名公司,而王征早已在2006年创业之际就主动申请并拿到了ICP证,政府的这个举措无疑为有证经营的域名从业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本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网站”这一创业使命,王征随即着手建站宝盒的开发,并于2007年1月完成了建站宝盒版本。技术出身的王征一直相信“产品为王”,“做好一个产品很容易,但是要把好产品做到极致,让用户信赖,则需要时刻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产品研发中。”有人说,做到「工匠精神」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十年如一日都在贯彻这种精神,而这背后则是王征想做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
如今,建站宝盒已经全面实现了H5响应式建站,一个集PC站、手机站、微站、APP和小程序五位于一体的全网营销系统,成为了中小企业建站的首选工具。宝盒系统的成功研发,不仅让用户能使用好互联网,也大大减少了企业建站的成本,保障了建站用户的利益。因为简单易操作的良好产品体验,也收获了不少优秀的用户口碑。从2007年V1版到2017年的V9版本,不断更新升级的建站宝盒更是互联网十年风云变化下的见证者。
王征常说,“做企业的真正动力是通过你的创新和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挣钱只是顺带的事情”,拥有品味其实对于企业最终走向什么方向影响巨大,而品味的背后则是「工匠精神」。这些年互联网企业风起云涌,王征用了十年的坚持,将“帮助用户使用好互联网”从一个想法变成了一种现实,也证明了一个有决心为用户提供高品质服务的企业,是真的可以成为行业巨匠的。
励志的创业人物故事【第四篇】
为了实现对爸爸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日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爸爸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十三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妈妈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爸爸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爸爸过世前一日,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爸爸,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爸爸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爸爸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爸爸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日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