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乡村治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3751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乡村治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乡村治理培训心得体会【第一篇】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野下,基层党组织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把统筹乡村事务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开创乡村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提供更多参照样本。

调动村民自主性,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要破解乡村治理症结,就要充分调动村民自主性以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重塑村集体主体性,抓好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最后一公里”,发挥其在乡土社会的领导作用,可以总结提炼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以村为壕、村能成战”经验,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构建“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格局,形成的协同治理局面。同时,加大对农村志愿者协会、青年人才党支部等各类青年人才聚集“高地”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治理作用,为当地增强服务能力注入“源头活水”。

完善体制机制,精准定位县乡两级治理任务。县乡两级整体工作思路应当高度统一、步调一致,但在基层治理的任务具体落实上,应各有侧重、和而不同。县级必须系统谋划、高位统筹,当好乡村治理的“一线指挥部”,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和相应基层治理的专门机构,充分借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经验,避免部门条块分割,明确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乡镇一级应当更加注重为民服务功能的发挥,实现规模收益和提升公共服务,要深入贯彻“放管服”精神,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示范带动更广泛的志愿行为,不断推动广大辖区干部群众“自治”。

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推进乡村治理智能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应与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在乡村“智慧党建”、乡村电子政务、数字化乡村、农村电商、“互联网+”等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与乡土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乡村社会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探索建设乡村信息化治理平台,在现代科技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中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不断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培训心得体会【第二篇】

近日,中央组织部召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定要抓牢乡村振兴“主心骨”,打牢乡村振兴“奠基石”,握牢乡村振兴“经济源”,大兴“敢想敢干”之风,带领乡村振兴发展。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抓牢乡村振兴“主心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专业技术人才是基层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引进并培养一批适应地方“土壤”的“三农”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基层专技人才如何“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需多举措并举。一要引进来。发布“招贤榜”,放宽专技人才招录的标准,加强空岗补员,依托“互联网+”,扩宽服务渠道,简化服务流程,为基层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二要留得住。严格服务年限,优化岗位结构,实施特设岗位管理,完善职称倾斜政策,加强基层人才培养,营造关心支持基层人才的良好氛围,确保乡村能留住人才。三则要因地制宜地引进、培养人才。以“需”为纲,查缺补漏,厘定人才范围,避免盲目从众心理,因地制宜地引进、培养人才。

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打牢乡村振兴“奠基石”。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基层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干部则是“排头兵”。选用、管理、培训多角度,深度优化基层干部队伍。要严守住“德才兼备”选才标准,确保基层干部质量,坚持科学精准用人导向,及时优化调整队伍结构,善于汲取新鲜“血液”,从村优秀党员、村应往届优秀大学生、“土专家”“田秀才”、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官中“选”出核心人才。要树立起“严是爱,松是害”的管理理念,优化奖惩结合的考核标准,党员干部要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把握好“紧跟时代,创新模式”的培训方向,聚焦市场与需求,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核心竞争力,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提升基层干部学习培训质量。

挖掘地方特产特色,握牢乡村振兴“经济源”。“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因地制宜寻找特色亮点,抓住主要矛盾,深刻分析,着力打造乡村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美丽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先富”带动“后富”,积极探索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善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依托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讲好文化故事,打造红色故里。唯有握牢乡村振兴“经济源”才能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原动力,带动全域村民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之中。

乡村治理培训心得体会【第三篇】

一、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保障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核心,生态宜居是基础,乡风文明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首先,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农村的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而有效的乡村治理为产业融合发展凝聚多方要素的力量,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助推器”;其次,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意味着组织结构设计的合理化、秩序有序、执行高效,更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保护器”;再者,乡村治理为乡风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实现了将农民个体之间形成牢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标;最后,乡村治理随着农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而得到不断改善和强化,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发酵剂”。可见,只有加强乡村治理,让乡村治理为其他四方面保驾护航,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振兴。

二、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是适应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产品、公共福利保障、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环境等的需要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为了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变而补齐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破解乡村治理能力的不平衡,解决社会治理机制的不协调问题。因此,只有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才能应对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为人民群众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是应对新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乡村社会已经进入了快速转型时期。乡村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农民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对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也呼吁构建一套新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来应对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需求。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促使乡村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乡村社会事务更加繁重,这就要求乡村社会治理结构要更加科学和合理;另一方面,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乡村社会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化,如何平衡乡村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协调和规范乡村的社会关系,这都是构建一套新的乡村治理体系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乡村治理培训心得体会【第四篇】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通过夯实“源头活水”、突破“思想瓶颈”、形成“良性机制”,确保“三力齐发”,才能锻造一支乡村振兴“尖兵队伍”。

夯实“源头活水”,以“支撑力”强队伍。人才兴则农业兴,人才强则农村强,引得“源头活水”,方能“固其根本”。坚持种好“梧桐树”,引进“年轻化、知识化”的“新兵”,留住“有经验、有威望”的“老将”,以人才为“支撑力”,建强振兴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难题。各基层党组织要严摸细选有能力、有担当、有水平的青年人才,并落实党员、村民代表推荐,党委实地考察、侧面了解等措施,从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出发,引进青年人才,做到“有备无患”。做好“引”的基础,也要把握“留”的原则,用好激励保障政策,将一批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老将”留住,发挥“传帮带”作用,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事业“薪火相传”。

突破“思想瓶颈”,以“创新力”鼓干劲。“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突破干部队伍选、育、管、留“思想瓶颈”,才能解决能者上、庸者下不够有力,容错纠错界限不明晰等问题,彻底打破“不犯错也不干事”的侥幸心理,以“创新力”为干部队伍鼓足干劲,真正实现“有为者有位”。要打破“唯学历”“论资历”的惯性思维,对一些看准了的、有后劲的年轻干部,创新工作举措,突破乡村振兴干部选用壁垒,大胆实施“跨村任职”计划、“能人回归”工程等,为干部成长提供激励平台。也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严格落实日常评议、访谈群众、互学互促、培训指导等举措,确保形成人才梯队,真正实现干部成长和乡村振兴的“双赢”。

形成“良性机制”,以“保障力”稳人心。“砥柱江山承重任,善加惜爱待真心。”乡村振兴的大舞台离不开人才的“驻扎”,“用”好人才,实现精神鼓舞与物质奖励并重,更要“留”住人才,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更加有力的保障稳定人心,真正解决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确保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要科学制定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并通过改善乡村硬件设施、完善办公配套、优化办公环境,提高乡村岗位“吸引力”;也要制定干部监督关怀机制,主动关心爱护,充分调到积极性、创造力,及时培养锻炼,切实实现用准、用好,常态跟踪管理,及时“敲打”,确保以“良性机制”鼓励干部大胆作为,在壮大、稳定队伍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激发干部内生动力和工作热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54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