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03736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

能够成为学生电视台的一员,我们感到万分荣幸。在新生活的触动下,我们满怀青春的激情好奇地接受了这项既陌生又刺激的挑战。在短短几个月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受用终生的东西。

当一名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万分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人生舞台,让我们尽情地放飞理想的翅膀,为我们未来的人生打下监视的基础。

回想起参加面食的种种情况,心中不禁百般交杂。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有成功必有失败,但我相信每一位参赛者都是一名成功者,因为他们善于把握机遇,敢于挑战考官,挑战自我。

当真正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时,我们才深深地体会到其实当一名成功的小记者并非想象中的容易。因为电视台是一个媒体的网络,其功能之多,联系之光以及涉及的知识面是我们素不能面面俱到的!还有其处事娴熟的应变能力都是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黄牛”所缺乏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面和交际能力才能使我们各方面的素质上到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记者。

电视台的每一名成员都是一个整体,没有所谓的阳光道和独木桥。更不允许有“楚河汉界”的现象存在。每一个人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在不断的合作中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了宽容理解的快乐!

记得第一次实习采访本届校田径运动会由于大家都是新生,所以很多事情往往会不知所措。任性的我居然和一名同事大动肝火。过去才发觉自己确实错了!值得高兴的是事后双方都能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包容对方。这让我感慨万千,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就是宽容。一直以来我们都合作默契。我非常庆幸我收获的一点一滴!

记者的生涯是忙碌的,更是充实的。每一次活动前我们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能收到一个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拟草稿,训练节目主持人,还有编辑记者要细心裁剪等等。真是百般交忙。往往回牺牲性许多宝贵的休息时间。但我们的心痛是愉快的,看到我们编辑的节目在电视屏幕上放演着。我们感到自豪,骄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不断的实践使我们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分工合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即使有时会产生意见的分歧,但大家都会正确处理。同心协力办好每一个节目。

当然,在工作期间我们确实遇到许多困难的挫折。例如: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技术不过关,光线的调整,重新配音等问题!但电视台成员都能虚心学习,不断向上,以绝不再犯同一个错误为工作座右铭,以求效率,求质量为工作标准,同心协力解决每一个问题!所以工作中所有的困难对我们而言只是成功的基石。我们有自信我们会笑到最后。

学校的电视台是一间年轻的电视台,正处在一地由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向前摸索。尤其在今

天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的电视台更显得是沧海一粟。严峻的形势提醒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提高电视台的质量,使其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不断地走向完善。以确保我们的电视台的时代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是电视台的成员应不骄不馁,不断地向新的方向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电视台的发展准备强大的后备军!

虽然,目前我们的电视台还存在种种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下去,力求把我们的电视台越办越精彩!

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2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舆论监督是人民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流媒体要肩负起使命与担当,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体系中来。基于此,我选择了20_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第15集《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神秘曹园〉为例》进行观看学习,以求习得做好媒体正向舆论导向,发挥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正向价值。这堂课的主讲人管昕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记者,同时也是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神秘曹园》的作者,在此次课程中他细致讲解了《神秘曹园》系列新闻报道的创作心路历程,从报道的选题、到采访、到制作成稿,多角度解析了如何创造1篇优质报道,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下文将对此次学习作个人感悟总结。

思想上,正确认识和理性把握舆论监督是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的前提。舆论监督类报道的题材基本上是负面的,但舆论监督报道要把报道的负面意义降到最低,极力追求其正面传播价值。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并非与正面宣传对立正确理性,科学监督,就能实现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

选题上,“精选一个好的选题,报道的传播价值就成功了一半”。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应具有公共传播价值,符合时代的客观需要,具有典型性、前瞻性。20-年初,新闻记者管昕收到听众的热线反映“牡丹江市有人私毁国有林地,削山挖湖私建庄园,已被认定是违建却未受惩罚”,能够揭示出现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国家政策在地方落实不力之现象,具有典型性;报道这一题材,能引起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帮助推动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很强的公共传播价值;帮助这一典型事件解决的同时,为地方相关部门敲响警钟,以媒体的力量促进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具有前瞻性;管昕随即开始了对该选题的深入调查。

与此同时,作为主流媒体要做好选题角度的选择,要选择具有最大公共价值的角度。继《神秘曹园》的首发报道之后,各媒体争相报道起“曹园”,在这一过程中有多家媒体报道了曹园主人的私人恩怨等问题,这些同样也是报道热点,甚至可能是为部分受众更为关心的,但这不是主流媒体应该追求的更具有公共价值的报道切入点,主流媒体在选择角度时要多加考虑。

制作中,调查报道的突破、采访路径的选择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一大难点。需要记者具有智慧与勇气,积累采访经验,运用技巧,选择恰当的采访路径同当事人联系,同官方相关部门联系,力求获得真实、权威的信息,打开报道的突破口。但这往往很难,用管昕的话来讲“甚至需要一些运气”,媒体从业者一定要在工作中积攒好经验。

总结来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舆论监督报道曝光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众热切关心的热点问题,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使命。然而在今天,受到地方利益、形象维护、传统观念、官员升迁等因素的影响,舆论监督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健康状态。但是,即使无法公开报道,媒体人也绝不能放弃通过内参的途径,给同级党委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曹园”报道最大的正面意义就在于推动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中央工作的时候要敢于甚至善于利用舆论监督的力量,通过树立负面典型去影响干部群众,进而发挥负面典型的正面意义。

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3

乡村振兴之风云际会:逆风而行,勇士无畏

溪水哗然而汪洋无声,这个时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定进取者以为海,庸碌固步者为溪流,心有鸿鹄者以为王,胸无大志者为燕雀。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在内心树立爱国情感和坚定抱负;作为传媒人,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当下,着眼于大地之上最受瞩目的民生问题是肩头重任;而作为三农记者,如何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民族振兴呐喊,为乡村振兴助力,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和灵魂皈依。

农民日报副总编辑江娜曾言,在乡村振兴的风云际会中成就自我。今朝在观看前辈铿锵动情的讲座之后,我辈内心汹涌澎湃,备受鼓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领导人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见农民问题,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它是最贴近泥土的问题,也是离天堂最近的途径。时代的接力棒终究会传递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上,我们需要时刻准备接过历史的重任,在逆风中航行,言勇士无畏,在每一段沉默的岁月里做平凡大众最亲密的朋友和最真诚的解读者,替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话。

胸有沟壑,扎根泥土,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是三农记者必须完成的使命——贴近农民,感悟农民生活,表达农民情感。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应被职业媒体人奉为圭臬,其中“脚力”便主张在苍茫的祖国大地上留下记者的脚步,获得最真实鲜活的一手资料。祖国的山川河海壮大,人间炊烟温情,都能感动人心。而记者尽己之力为最接近泥土的农民发声与服务,也最能抚慰人心。视频中提到的三宝乡的篝火晚会尤其震慑我心,这是通过传承文化的方式,以最质朴的活动来温暖人和接纳人,当篝火燃起、音乐奏响,翩翩起舞的片刻,新市民已然融入了城镇市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人局面,在日渐冷漠的社会大环境中这种归属感才最难得。火驱散黑暗,鼓敲开黎明,芦笙吹响幸福,手拉手形成的同心圆勾勒出一副各组百姓携手奔小康的盛世图景。而记者之责永远不是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而是保持中立客观,用最诚挚的心意记录下农村农民的真实情景,喜乐与忧愁。看啊,是记者用脚来捕捉新闻,捕捉每一次温情的浪漫,抑或是卑微的愁绪。

作为记者,理应平衡好自我追求与社会追求之间的关系,这便将职业目标划分成截然对立的两类:流量和社会效益。因此,区分网红与记者的最本质标准就是提问的目的与成色,网红为追逐流量而生,而记者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重大局而轻小我,一心为百姓服务,为农民发声。记者的生命便是热情与使命,倘若只顾及自我成就,那便是将格局窄化。作为三农记者,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代表着全体农民的期许和心意,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农民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获取更多的权益保障。当我们贴近农村与农民,见过、听过、感受过,为农民而努力工作,为农民而拼搏奋斗,为农民而坚持发问,才能实现自我的重塑和灵魂的洗礼,才能提升生命的厚度,才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情。我们的身后站着千万万的农民兄弟,做正事、做事实才能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期许,这个社会总需要一大批中坚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新时代不畏逆风的赶路人,我们记者势在必行。

被沉默掩盖住的声音不是鸦雀无声,沉默之下孕育着无数期待的眼睛。农民有困惑、有疑问,但是它们的声音很难被听见。不是因为它们懦弱而无力发声,只是它们缺乏被听见的渠道。为农民发声,成为农民表述内心的渠道,是三农记者的荣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当没有路的时候,就去走出一条路;当没有光的时候,就去点燃一束光;当农民失声的时候,就想办法成为他们的声音。我的远方亲戚居住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驻操营镇,那里的农民常年以种植农产品为生,但每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产生部分水果的滞销。我曾亲眼见过那些卖不出去的桃子、苹果在地窖堆积,也曾亲眼见过姨爷望着这些滞销品无助的眼神。这是一个家庭一年的营收,土地是农民的天,而滞销便是天崩地裂的无望。当我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我也想成为一名三农记者,带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守自己的同理心和怜悯情,帮助千万农民发声,以一己之力,圆满一个个家庭的琐事与心愿。在中国,扶贫助农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注入后备力量和扩大中坚队伍。在每一个扶贫成功的农村典型案例背后,依然存在着数不清的苦难之村。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每一个人都凝聚着同样的大爱之心,社会总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想帮助的不仅是自己远房亲属,我希望所有有农产品销售渠道困境的农民都能得到重视与帮助。为沉默者发声,是三农记者本分,也是心中执念。

现在的中国走在崭新的历史交汇点,我感慨这是历史最好的时光,也希望这是日后最平常的岁月。三农问题将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宏伟大业之中,而每一个三农记者的心愿或许都如此:逆风而行,勇士无畏。无论艰辛劳累,无论道阻泥泞,关于坚守初心与大爱的征程,我们将永远铭记,抚慰那些寒夜里的孤单是每一个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4

你是一座山

我观看的是第十集新华社谭元斌讲述的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人物报道过程,在看到视频中张富清解释到为何多年雪藏战功那一段,我也深受感动,让人动容,张富清报道之所以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反响和轰动,一方面是他的故事极具震撼力,另一方面就是新华社在典型人物报道上所具有的传统优势。观看节目后,我的整体感受如下;

一、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受众。

谭元斌说到,对老英雄张富清报道中雪藏战功的镜头,堪称典型人物报道中最为经典的镜头之一,之后其他与张富清相关的报道都会有这个镜头的身影,也正是这个镜头让报道小组成员下定决心要把老英雄的故事讲好。但是在开始采访时,大家内心还是憧憬又忐忑的,一方面是张富清的主要事迹真实可信,但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细节还不清楚,还有一种就是对今天物欲横流的时代是否还存在如此圣洁的信仰的质疑,显然这种信仰真的存在,正如谭元斌所说:“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一位在战场上看过血海尸山的老人,一个将无尽的悲伤埋在心底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你的面前像一个孩子一样啜泣,他不为他自己,只为那些一起并肩作战,却再见不到的战友。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还能有什么质疑呢?我们甚至觉得,任何质疑都是对老人圣洁信仰的亵渎。”

而这种感动是对事实的充分了解,采访丰富具体,事实不断交叉印证后的感动,并非“半山腰的哭喊”。这正是“四力”中的“笔力”,努力把采访中那种深深的感动,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敬佩,深深的启迪,自然而然的通过笔触和剪辑表达出来,同时又尽量克制,用事实说话将感动转化为全媒体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认真思考,深情创作,在事实还原中传递情感,在场景重现中引发共鸣。

二、好新闻是抢出来的。

从整个张富清事迹报道过程可以看出,首先是新闻线索的获取,2019年是建国70周年,2018年底开始分社就在筹划相关报道,每个记者都对自己分管的基地和报道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关注,由此谭元斌才能及时从恩施州来凤县宣传部门获得张富清事迹的线索,同时又能迅速以新闻敏感性判断这条新闻线索的重要性,待对基本事实做出核实申报后,及时出手比中央媒体采访团提前5天赶赴来凤县对张富清的事迹进行了深度挖掘,并进行多途径立体化可持续的宣传,产生显著品牌效应,实现张富清先进事迹教育意义的最大化。不得不感叹,好新闻是抢出来的!

在整个采访报道中,又极具人文关怀,例如报道团队赶到时,老英雄颈椎病复发住院了,于是采取先外围采访,又外围逐渐至中心,在对大量事实进行掌握后,再把宝贵的对张富清的采访都用在核心问题的提问上,既照顾到老英雄的身体,同时又提升采访报道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采访地点选取在张富清生活了30年的老房子里,一是有助于缓解老人被采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采访团队对采访人深入的了解和生活细节的抓取。

三、“四力”渗透在典型人物采访报道的全过程。

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人物报道有几大难点,老英雄年事已高,其经历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也大,亲历者又难寻,如何对战功进行确认?如何挖掘一手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全媒体时代与人民日报央视等兄弟媒体同台竞技?如何发挥新华社典型人物报道传统优势,出新出彩。“四力”:脚力、眼力、笔力、脑力,渗透在采写编的全过程。

脚力,就体现在对张富清服役部队、工作过的地方、去过的地方,实地走访调查,丰富事实信息,尽可能找到事件相关人员,来完整报道。眼力,体现在细节上,写人物最是细节动人心,在点滴小事和细节中感受英雄,理解英雄,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笔力,用事实说话,用真情实感打动受众,但并非要求情绪化报道,内容要求克制又具有张力,最后是脑力,就是报道整个精神内核和报道基调,需要经过仔细研判与分析,在张富清报道中,精准总结提炼事迹核心关键词“本色、初心”奠定报道基调。

四、结语

整个报道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老英雄的故事,还有新华社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表现出的专业性,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像张富清这样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像新华社这样的专业力量也应该被更多新传学子传承和发展下去。

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5

不到现场不写稿,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的一条铁律。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的张x向我们讲述到。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新思想产生的温床。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更是要做到细而有节,贴合主题,多余的事不写,多余的话不说。人民日报的头版“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就是采用亲历者、当事人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获得积极的成效。报道刊发后反响强烈,累计网络浏览量超过3亿,20xx年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从讲堂中我学习到佳作难得,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也很难,既不像突发新闻的天生有料,也不像评论那样可以一鸣惊人,做不好非常容易陷入一种无人理睬的窘境。重大主题报道块头大、跨度大、宏观性强、综合性强,不好掌握。张x总结道,重大主题报道写不好,通常是因为掉入了以下四个陷阱当中。其一是没料,沦为材料的复印机。通篇文件表述连例子都是干干巴巴的,只有重大事件中的知识点,却没有让人回味的记忆点。其二是没有“魂”,沦为“历史的复读机”。看上去旁征博引,纵古论今,但细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事物的成因缺乏探究,或究之不深,对变化的规律缺乏揭示。其三是没有“骨”,沦为“拼凑的故事汇”。左拼右凑,松松垮垮,缺乏提纲,没有逻辑统摄,缺少结构铺排,只见物理组合,不见化学反应,故事一大堆,满篇皆闲话。其四是没有”气”,沦为”叙事的流水账”。重大主题报道需要叙事的大气魄和历史感。但大气魄不是大而无当,历史也不能过度拔高。”料、魄、骨、气”四个方面,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缺一不可,四者相得益彰。

如何跳出重大主题报道报道中这四大陷阱,可以从四个问题入手,那就是”如何采、写什么、如何写、怎么说”,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怎么采就是怎么去收集素材;写什么,就是怎么去筛选素材;如何写,就是如何把握主题,而怎么说就是需要的表达问题。这四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新闻”四力”中”脚力、眼力、笔力、脑力”给出我们答案。”眼力”解决了”如何采”的基础问题,”眼力”解决了”写什么”的筛选问题,”脑力”解决了”如何写”的把握问题,”笔力”解决了”如何说”的表达问题。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守正创新,才能够在收集最有价值的素材,确定最有价值的选题,创造最有价值的内容,书写出最有价值的语言,在做好对内宣传的同时,也做好对外传播。此次报道中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鲜活的群众语言,是《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故事化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

作为即将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我,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给了我深刻的教育,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并不是以前单纯的“爬格子”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媒体工作者,我们要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努力成为一名全能记者,既能采又会编,又会拍又能写,熟练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质。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时代进步,增强“四力”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我们守正的途径,更是我们创新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理应承担起肩上的责任,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我始终牢记心中的至理名言,也将指引我永远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微薄之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0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