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体会范例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体会范例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体会1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寄予殷切期望,深刻指出年轻干部要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年轻干部做人做事第一位的就是崇德修身。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一些年轻干部刚踏上仕途就栽跟头,往往不是栽在才干上,而是栽在德行上;不是栽在做事上,而是栽在做人上。如果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修身不严、德不配位,就容易心为物役、经不住诱惑。这样的年轻干部也难以有真正的干事创业精神,难以在关键时刻担当作为。德是首要、是方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年轻干部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心为公、一身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修身立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年轻干部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但往往全面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够、政治历练不足。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任何时候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从小事小节严起,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实干笃行,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更要立志做大事,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做到修身立德、实干笃行,既要靠年轻干部自身努力,也离不开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各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年轻干部思想实际、岗位特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纪法教育,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引导年轻干部一开始就想明白当干部为什么、在岗位干什么,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做实日常监督,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就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推动广大年轻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慎始敬终、行稳致远。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体会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新征程上,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深学细悟笃行中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年10月19日至20日,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研讨会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围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交流。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出席主论坛并讲话,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出席主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有关地方和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四个重大转变”,明确要求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个重大关系”。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品格。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政治优势;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体现了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内含一系列明确政治规定,划定明确政治责任,提出明确政治要求,树立明确政治纪律,将党的政治意志和政治规矩嵌入生态文明建设,构筑起权责分明、权威高效的行动规范和落实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政治担当,揭示了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体现了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蕴含了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的科学方法。这一重要思想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又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思想着眼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彰显“法治兴则国家兴”的法治理念,既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深化和实践运用。这一重要思想必将在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持续丰富、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全面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提出了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是我们党总结新时代10年的实践经验、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阐释、新发展。
二、深刻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和行动坚决有力,人民群众感受生态环境变化直接真切,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巨大心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一组组生态之变的数据、一幅幅环境之美的画卷,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
与会同志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意义、实践伟力、创新品格,拓展了科学研究新领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研究其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实践体系,自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研究诠释者、人才培养者、忠实践行者、有力传播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深刻把握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系统部署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重大任务,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与会同志认为,建设美丽中国,要深刻理解和贯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深刻理解和贯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宗旨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深刻理解和贯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个重要任务,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刻理解和贯彻系统观念这个工作方法,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深刻理解和贯彻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这个改革目标,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同时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深刻理解和贯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证,更加自觉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体会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观点,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是巨大的理论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概念。他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又提出“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申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当时的历史条件”除国情世情之外,也包括不同民族文化的各自特征。制度理论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内在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出真理的力量。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聚变为现实优势,融入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观念,就要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主张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推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观念,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时代担当、为民谋福祉的家国情怀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政治自觉。这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在一致——力求建立没有剥削压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内涵。
在民本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人本思想,主张“以民为本、厚民之本、固国之宁”“视民为重、国之社稷次之、君之位次之”,强调治国的基础是“以民为本”。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衷心拥护,才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在自我修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追求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高尚品格,秉承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追求“厚德者不孤,必有其邻”的和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骨气,“和而不同”“君子喻义”的义气等等。这些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存在契合之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充分体现,成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起到重要影响,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终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目标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高度契合,决定中国必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民为邦本”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将“不患寡而患不均”凝练为共同富裕的发展思想等。
党对“第二个结合”认识的不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决不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把坚守好这个魂和根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始终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深刻认识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民族的文化传统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是时代现状在观念上的隐性表达,这里的“民族形式”“中国的特点”内在包含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与文化理念。因而,毛泽东将知行合一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取向概括为实事求是,将万物相生相克思想同对立统一规律有机结合,将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主张价值融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认识,在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并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例如“小康社会”的提出,取自“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以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愿景理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以人为本”取自“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传统理念作为党执政为民的核心指向,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更加充分认识到“第二个结合”是从深厚的历史逻辑中得出的历史应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随后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第二个结合”为重要方法之一,在文化理论观点与文化工作布局上做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解达到新境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个结合”能够巩固文化主体,打开创新空间。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盛行。应当承认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运用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基本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第二个结合”坚定了文化自信,巩固了文化主体,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让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互成就,共同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民族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发展更新与文化转型,形成既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论体系,又拥有中华文明丰厚底蕴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与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此外,“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方法指引。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价值积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旺盛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在21世纪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表明我们党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同时也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之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