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关于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07267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关于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1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0月8日-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首播。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该节目自10月8日播出以来,口碑一路飙升,成为大众们争相讨论、学习和反思的热门话题。

截止今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更新至第九集。从第一集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四位嘉宾带我们了解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如何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实做事、做实事的伟大精神;

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通过诵读《老子》节选、《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咏煤炭》·于谦中的经典段落,突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当中所传达的“仁政”思想,也表达出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他一边对传统思想进行着传承,又在传统的思想中做出了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中,嘉宾用《管子》中的名句“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引出“立德”这个大主题,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表明总书记对“德”的重视与传承;

第四集《国之本在家》本集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

第五集《报得三春晖》这期节目就以孝道为主题,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相关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领会和学习新时代的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论述;

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开场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的讲话当中所引用的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为切入点从而凸显出本期的主题“修身”,传递出习总书记不但自身有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对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高的标准;

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期节目的主题是笃行,通过诵读《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劝学篇》节选,表达出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奋斗者的殷切期盼;

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和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

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主题是“廉政”,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当中的一些用典,来深入地学习、领会新时代的廉政思想。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这档节目制作精良,具有中国特色,它蕴含了中国上下传统文化五千年的辉煌,正确地引导了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学一次管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要求人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习总书记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学习、不上进?作为基层公务员,我们更应如此,深刻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用典,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忘初心,近民尽心。

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2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开始播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故切入,通过专业人士讲解典故背后故事,让观众更加通俗易懂地学习体悟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

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手法,对古诗文的引用恰到好处,用形象朴质的古诗文,真诚袒露习总书记对人民的无限忠于和深切情怀。

他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最高的道德标准是挚爱人民,为人民服务,为民务实必将获得民心,腐败怠政必将被人民唾弃。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老爷。党员干部就要学习总书记的爱民情怀,向郑板桥、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这些先贤学习,始终把百姓疾苦放心头、系心间,把老百姓过得好不好放在内心的重要位置,扎扎实实去帮助群众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之切才能做之实,只有心怀对百姓的真切感情,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做百姓之所盼,才能与群众成为亲人,用自己的真心得到民心。

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修为民之德,厚植“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传承“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担当情怀,展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奋斗情怀。

平“语”近人,感人的不只是“语”,更是言语背后的深刻情怀。

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3

正定岁月,闽浙往事,中央历程,习近平念兹在兹的就是“民心”二字。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习近平就坚定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凝聚民心、贴近民心、契合民心,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了然。中国已步入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社会思潮,借鉴历史,吸取经验,形成了创新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全心为民,以人民为中心。正如古人之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古往今来,历代伟大领袖都关心着民意,民心,民生。民心所向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所谓以民为本,为人民的幸福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记挂人民生活所需。

70年代,习近平主席踏入到贫瘠的乡村,设身处地为当地的农民着想,承诺为百姓办好事。他为当地修建多个沼气池,解决基层人民基本温饱问题。除此之外,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深切爱戴。 几十年来,习总书记依然心系百姓,关心百姓衣食,收入,用自己的行动服务于人民。时至今日,习总书记依旧心系民生,造福人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总书记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幸福感日渐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飞快增长,国际地位与日提高。正所谓,民心所向。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播出,不仅吸引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极大关注,并做出了强烈的反响。在当下娱乐至上的时代,一档一本正经的节目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踊跃的反馈,不仅是因为学者旁征博引,徐徐道来,引人入胜,更是因为,习总书记接地气的语言让人们看到新时代的党风政风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除却了过往生硬的官方语言,在今天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从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用实实在在的话语来回应老百姓的关切,这就是所谓的平“语”近人。

习总书记用用简单的语言,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得了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行动指南。

习总书记曾说,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如今,使虚劲、务虚功不灵了,要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只能是深入到群众中,倾听百姓的需求和期盼,从严从实,贴近民心。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既是干部为人为政的根本要求,也是民心衡量的具体标尺。谨记“三严”,才能确保权力运行始终不偏离为民利民的轨道,遵循“三实”,才能以不掺水分的政绩赢得民心拥护。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来之不易,民心疏离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要贴近民心,唯有不断地从严从实要求自己,不断地改进作风,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本,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习近平的讲话反映了人民的渴望,是民心的浓缩。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实践服务民心,直面人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紧贴人民最热切的期盼,为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

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4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开始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要有爱民情怀。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总书记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中的深刻情怀。党员干部就要学习 书记的爱民情怀,向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这些典范学习,始终把百姓疾苦放心头、系心间,把老百姓过得好不好放在内心的重要位置。

要有责任担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责任担当”精神已浸入骨髓、深烙于心。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时,帮群众建了数十个沼气池,解决了群众烧饭、取暖等难题。共产党人主动挑起肩上的责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责任”二字虽然笔画不多,但是要真正书写出这两个字的深刻意义,离不开党员干部们脚踏实地的态度,少不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也缺不得顽强拼搏的作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回顾我们党一路走来的历程,在97年的时间里,艰苦过、曲折过,但是无论多么艰难,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体党员干部不断地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面对问题不回避、不退缩、砥砺奋进,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书写为民新篇章。

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5

近日,《百家讲坛》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热议,节目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各个环节丝丝入扣,形式多样,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兴趣,同时还能将总书记用典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观看节日几期以来,深有感悟,在“平语近人、实实在在”中既能学习中华古典文化,又能了解一些执政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则需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意识,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行动。

节目对《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首诗的解读中我仿佛也能体会到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郑板桥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州县官的感情。习总书记亦是如此,1974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而这只是习近平同志为当地老百姓办的许多实事其中之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句浅显易懂的话,出自于管仲的《管子·牧民》,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天下从来不是一家一姓永久拥有的,而是"有德者居之"。判断政权是否"有德"的标准,即在于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焦裕禄则是用生命来进行诠释,在1990年,习总书记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方面讴歌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人民观、价值观。

节目中讲到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也让我回忆起前不久看的《十八洞村》这部电影,它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大背景,讲述了这个湘西大山里的小村子,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与贫困斗争的故事。2013年11月,也是在这个村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同时要求十八洞村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电影中谈到十八洞村通过三年的时间,回答了总书记的一个“精准扶贫”。以前很多的扶贫,只不过是实现了外力的作用,他们内生的动力没有激发出来。让老百姓通过“精准扶贫”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激发内生动力,这才是我们扶贫的最佳的一个效果。“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历史上有名的“一钱太守”刘宠的一钱,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呕心沥血,堵住了恶吏搜刮民财;富可敌国,可值家财万贯。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困难群众是习总书记始终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习总书记执着的坚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每一个人民公仆的奋斗目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期谈到的“人民”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长了知识,更是添了觉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80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