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读后感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15458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读后感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读后感【第一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播出中引用了许多经典名言,其中引用《周易》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值得进一步深入学习、思考和运用。这句名言可直译为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这道理浅显易懂,有的容易做到难在坚持,有的越是浅显易懂之理越难做到。

“见善则迁”是指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每个想进步的人见到好的人和事都会怀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坚持不懈,就是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尽管再难的事情还是能做到的。

“有过则改”不仅是知错认错难,而且勇于改错更难。知错认错难在哪里?难在不易发现错,尤其是自身的错。有很多错误虽然显而易见,但是很多人即使知道错,也往往会寻找各种理由来掩饰和推脱,难于认错。因为人总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有了错也不愿承认,究其原因,主要是修身境界有待提高,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修身也无止境。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读后感【第二篇】

这是一本让读者十分惊讶、敬佩不已的好书!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谈话中所引用的部分典故,生动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象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该书35段言论里,有34处直接用典,而第5集关于“尊老敬老”的论述看似无典,却处处是典;第11集“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的讲话则有6处用典。他通过典故,或对观点进行阐释说明,或由典故引申发挥,用典之多,出人意料。这些典故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易》《尚书》《国语》《道德经》《管子》《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两汉时期的《淮南子》《礼记》《汉书》,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白居易的《策林》,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陆游的《病起书怀》,明清时期顾炎武的《日知录》、万斯大的《周官辩非》、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竹石》、袁枚的《续诗品》、金缨的《格言联璧》……从先秦到清朝,跨越千年,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些历代名家之论或名作佳句十分熟悉,在讲话中脱口而出,自如运用,使论述产生画龙点睛之效果,并且形成了鲜明的“平语”特色,令人读后忍不住拍案叫好、圈点赞之。

从这些用典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读书之认真,涉猎之广泛,领悟之准确,记忆之深刻,中华传统文化功底极为扎实;另一方面又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他所用之典故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检验,其正确性得到历史的证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汲取典故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政治智慧,将它们融会贯通,化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无穷魅力。在书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涉及为民、重民、立德、家风、孝道、修身、实践、学习、反腐、人才、信念,以及外交等诸多方面,大至人类命运、人民利益、国家伟业、党建廉政等,小到家庭孝道、个人学习、思想修养,涵盖全面,层次分明,系统完整,思路清晰,俨然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通俗压缩版。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并非简单套用,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当代新实践和新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把典故与现实融通为一体,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有机部分,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照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例如,他引用《管子》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不但说明政权兴废在于民心,而且还揭示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他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典故来阐释我国外交的理念,促进人类文明互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通,又是新时代的新发展。所以,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

这还是一本令读者耳目一新、喜闻乐见的好书!

一、形式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同名系列电视专题片的视频书,它的文本形式与过去的书有明显区别。它通过二维码植入方式,在书中加进了该专题片12集视频和35个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原声片断,为该书创造了文字、视频和声音等多重文本。读者一卷在手,既可反复阅读文字,又可借助手机扫码,自主选择,或观看视频,或聆听声音,自由享受读书、看电视和听广播的奇妙乐趣。尤其是听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原声,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另外,它的叙事方式也与众不同。该书就像电视节目那样,不但设置了主持人贯穿每一集的始终,而且还设置了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嘉宾、现场观众,以及经典诵读人。所有人围绕习近平用典这一中心展开,或解读习近平用典之思想;或解释典故之原义;或通过嘉宾叙说自己以及身边之人之事;或借助提问,邀请现场大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交流;最后还请艺术家对作品进行诵读,营造出浓厚经典氛围。这样多角度切入、多主体对话的表现方式,更为生动活泼,强烈地激起读者好奇心,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因此,这也是一种基于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出版杰作。

二、内容新。首先是思想解读人对典故中所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新解读,加深了读者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第5集中,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对习近平所引的《游子吟》,不仅作出了将“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的新颖说明,而且还在回答学生时提出了对父母“善意的谎言也许是一种孝的表现”的独到见解。其次是经典释义人对典故的新讲解。例如,对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句,一般人以为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而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教授赵冬梅则告诉读者,这一名句出自《荀子》。又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典故作出精准的本义解释后,又进一步提出改变这种不好的学习方法的办法是“跟全世界的人交朋友,跟全世界的文明交朋友”。这些名家学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扩大了典故的外延,既增加书的知识性,又强化了它的可读性。第三是讲述新故事。该书的例子多为古代经典故事与当代现实故事,形成了古今交汇、相得益彰的文本张力。对于古代故事,主讲人或有意避熟就生,或挖掘新意。例如,第4集《国之本在家》中,经典释义人赵冬梅在讲到司马光时,指出司马光的著述并没有提到自己小时候砸缸救伙伴,反倒记载了“青核桃的事故”,这样就增加了故事的新鲜感。而对于当代故事,书中特别安排当事人或亲朋好友来讲述,营造一种亲近感。例如,全国优秀教师曲建武讲述自己人生选择的故事,村民高生智讲述习近平“是个好后生”的故事,杨善洲女儿讲述父亲的故事。这些“自己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有细节,有场景,有对话,有质感,有温度,真实可信,感人至深,令人喜闻乐见,印象深刻。所以,该书的确具有强大的“近人”吸引力,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读后感【第三篇】

近期,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在全国引起了热议。不仅专家学者在研究讨论,就大众也积极参与其中。一档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的讨论,究其原因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它以文化的角度,用朴实语言,为全国人民详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所用的典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的契合点,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汇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

平“语”近人,源自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社区基层干部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社区基层干部平语近人观后心得体会10篇。节目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以人民为中心等相关内容,以朴实的话语和为人熟知的典故,向全国观众集中讲解。这才有广大人民群众在收看节目后,主动了解平语,积极讨论平语、不断走近平语的社会现象。作为街居干部,街道、社区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相关动向的第一站,同时基层工作的做得好与坏也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第一印象。所以基层工作要向平语靠近,化繁为简,简约而不简单。做好一次性告知和记录等相关事宜,通过提升办事效率和效果,让群众在办事中,少花精力少跑腿,提高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和信赖。

平“语”近人,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仅是总书记惯于用典、善于用典、精于用典的体现,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深植的民族土壤。总书记通过用典,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着的中华民族智慧,更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自信和自豪感。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社区作为党和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和弘扬正能量的第一阵地,要时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以文化教育和培育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

平“语”近人,更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亲和力是总书记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习近平总书记无论用典还是讲道理,都善于用百姓话、家常话,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基层工作者在为群众办事时,除了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外,更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百姓话,家常话向群众将法规政策介绍,真诚为民服务。让群众能听得懂,做得对,办得快。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读后感【第四篇】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看完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感触良多。习近平主席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善于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纪录片中习近平主席热爱的传统文化典籍诗句静穆而朴素,让我不知不觉在平和的思索中得到了丝丝教育与成长。

这一期节目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由“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和怎样为民”三个观点而展开。在第一章节的主题“为什么为民”中,引用了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讲述总书记上世纪70年代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为当地的百姓解决了照明、做饭等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为百姓排忧解难。习近平主席说陕北的老乡对他的帮助最大,而片中梁家河的老乡回顾当年对主席依依不舍深切的情感也印证了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在第二章节中谈到为什么为民,主席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重点谈到了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做好民生工作,以造福人民为最大幸福。作为一名社区的基层者,工作处在一线,直接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如何为群众做把事情办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为群众干实事、谋实利,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实事说话,以理服人,依法依章办事。

第三章节的主题为“怎么样为民”,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讲述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片中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社区基层基层工作者,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社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做好社区的工作就是响应主席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基本观点,让我再次梳理了往后如何做好的本职工作的思路,今后我还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我将伴随着社区的成长更好的服务社区群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