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文优推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生态文明论文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生态文明论文【第一篇】
生态文明,我们俗称之为环保。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经济的大力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和丰富。不过却带来了一系类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性已使人们逐渐重视并开始解决它。当然,作为我们高中生,也需为环保贡献一份力。 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少用一张纸、一个塑料袋,少砍一棵树等等,这些都是节约资源的行为。人人低碳生活,不是返璞而旧,而是要人人返璞创新,也是尊重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环保作文: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享受着新科带来的种种欢乐。蓦然回首,身后已是无穷无尽的环境污染。小河不再清澈,天空也不再蔚蓝。环保,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爱护我们的家园是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不能左右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也没能力去阻止那些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上路……但是同作为一个地球居民,我们有责任及义务去保护环境,也许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其作用必令人瞠目结舌。 下面是一个鱼和大海的的故事,有一天,大海退潮了,沙滩上躺满了“搁浅”的鱼,眼看就要干死了。这时有一个小男孩在岸边,把鱼一条条捡起来,然后扔回大海。一个成年人走过来,不屑的说:“沙滩上有这么多鱼,就凭你,能救几条,有谁在乎呢?”小男孩捧着鱼,坚定地说:“这条在乎!”……环保,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个人的环保行动就似一盏灯,一盏灯亮了,给我们带来了些许光明,如果大家都点亮手中的那盏灯,世界将一片光明。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环保:听音乐把音响和电视声音开小一点,减少噪音;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污染。交通出行方面少开私家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选择环保型的汽油和柴油;尽量购买本地产品,少用一次性制品;不随地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废纸,弯腰将其捡起;生活垃圾合理分类,集中废旧电池,送进废旧电池回收箱,不可回收的垃圾扔进垃圾箱。路遇绿色草坪,脚下留情绕道行走;保护野生动物,不贪图美味,将其残忍剥皮吃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在心的。做到环保,仅仅这些是不行的,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创造我们的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环保是爱护我们家园的必修课,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健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就让我们做一个孩子一样的人,一起点亮手中的灯共同前行! 在学校里,感受着校园绿色植物为我们带来的清新空气,总觉得心情要好上好多。想一想,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向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了。但是,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前的青山绿水,如今已是高楼大厦。难得见到一片森林,却失望的发现旁边,是工厂高高的黑烟囱……看着一天天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束手无策。其实不然,你知道吗?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上,有很多容易疏忽的环保细节。平日里,如果有喝过了的饮料瓶,最好不要随手扔掉。我们可以把它们集中起来,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把收集的饮料瓶卖掉。还能收获一笔小小的零花钱。重要的是,如果把塑料瓶集中到一起处理的话,把塑料瓶送到再生工厂,经过粉碎、清洗、干燥等过程就可以得到二次塑料原料,可以制造出其他的塑料用品。这样,节约了不少的资源呢!除了最熟悉的塑料瓶,我们也要回收其他的生活垃圾。处理垃圾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垃圾的生产量每年每天都在增加,专门用于填埋的土地越来越难找到。垃圾中还有化学物质,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污染到地下水源和土地。对于垃圾,我们可以把他们利用起来,制成小工具,装饰品:用废布拼贴成手提袋,坐垫;书可以一直使用到不能继续使用为止,如果有用不上的旧书可以用于没捐活动;把废旧的电池收集起来,而且最好使用环保电池……如果你知道,回收一吨纸可以制造出八百公斤的再生纸,这相当于少砍了十七棵树。易拉罐完全可以百分之百的再利用。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通过旧的塑料制品和碳粉结合的代金属原料……如果每一个人在丢垃圾之前都可以想一想这些,无形中也减少了不少不必的浪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保护资源,尤其是——水。现在,全国每天有快一吨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三十五个重点湖泊有十七个被污染,三分之一的水体不适于灌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城市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百分之四十的水源不能饮用……我们要有节水的意识,时刻检查自己家中的自来水管道是否完好,是否漏水。少使用清洁剂,减少水的污染。如果见到水管破裂应及时拨打啊抢修电话……我们的水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我们要关心大气质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不断的变多,各种废气,浓度越来越高……请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植树造林,保护身边的绿色植物我们的绿色守卫军!生活中的点滴都会是我们低碳生活的一部份,我们要从身边的每一个地方做起,低碳生活,每人出一份力,让生活更美好。生态文明,让我们一同构建!
生态文明论文【第二篇】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关系人民福祉的、国家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消耗殆尽的问题,面对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面对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合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断地努力下,中国走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关系人民福祉的一个国家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消耗殆尽的问题,面对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面对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一、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形态,关于人类文明。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保护自然,来实现可持续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追求,是要超越以往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那些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倡导一种更文明的理念,让我们的人民树立更文明的观念。让我们的一切活动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类。这是人类文明的更高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的飞跃,是走上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生态文明方面的目标。这是根据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我们现阶段情况和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前,我们形容我们国家是“地大物博”,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称自己是“地大物薄”。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这种成绩举世罕见,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同时,我们也为这快速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让我们的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恶化严重,让我们的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的现象。如果长期发展下去,我们的经济发展将无法持续,我们的整个社会都无法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要尊重自然,要好好把握自然规律。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的重大工程。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帆风顺。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分析
(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上的偏颇,拒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意味着批判工业化时代的机械论思维方式,而采用生态化、整体化的思维方式。“用整体论思维方式来反思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就把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看作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这里,主体和客体不具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也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方面人的主體性、主动性只能是受自然制约下的主体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作为活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当人类的行为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违背了地球生态系统规律后,地球生态系统的‘报复’往往就是十分‘主动’的了。另外,人类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是外在式、旁观式的认识,而是内在式、参与式的认识;不是还原式、分析式的认识,而是整体式的综合式的认识;不是在对立、对抗中认识,而是在统一、和谐中认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各有理论上的偏颇,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对立性思维模式之上,人为地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都需要进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置于自然之上,内在蕴含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价值趋向,显示了人类的狂妄和自大;生态中心主义将自然置于人之上内在蕴含着否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趋向,无视人的实践性本质存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人类离开了自然将无从生存,连最起码的物种生存都维持不了。这是由人的生物本性决定的。这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然界有自身的运行规律,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将会遭遇自然的惩罚。首先,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经历了从无限性到有限性的转变,这是人类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涸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最终将破坏自然界的内在循环机制,导致资源枯竭、物种灭绝。传统式的发展越多,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就越严重,同时所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发展中所积累的危机就越大。其次,人类对物质资料的索取以不打破生态平衡为前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的同时还要善待自然,但归根结底,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二)形成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类的活动要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自然,既要“以人为本”,也要“和谐共生”。“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从主体来理解对象(社会和自然),社会和自然都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而不是以自然和环境为本。”人类虽不能听任本能的驱使,但也不能完全违背本能。人类由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及自然的利益,这是关怀范围的拓展、道德意境的提升。“传统伦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而环境伦理则考虑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双重关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在人类实践带来环境危机时才得以真正确立。所以,在“以人为本”与“和谐共生”的关系上,应该遵循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而不是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资料匮乏、人类生存压力巨大时强调“以人为本”有其合理性;而在人类实践引发环境危机后,则要强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对“以人为本”时代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进行批判。人类的实践自由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建立在规律性认知基础上的自由。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主义,都制造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紧张与分离,即人类中心主义过于重视人类的目的性,而生态中心主义则过于重视自然的规律性。
结语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并不矛盾,合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的扬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吴国玺,姚琳,张泊平.生态型高校建设与绿色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J].大学教育,2019(07):33-36.
[2]程梦云,赵杰.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1):156-157.
[3]周在娟.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智库时代,2019(25):14+17.
[4]黄志国.生态文明视域下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911:189-190.
生态文明论文【第三篇】
摘要:作为保障环境法治体系良好运行的倒逼机制,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环境立法的不断更新而逐步发展,虽然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着缺乏龙头法、缺乏公众参与、制度合力若、智库分配不均等问题。为走出当前困境,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此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一、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理论研究
广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一直没有中断过。国内研究的基本发展趋势,一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理论界目前将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并上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其研究重点是对生态文明全方位建设的研究,而不仅仅是研究环境保护这个单一的层面。二是高度认同应摒弃以点源化、末端化和碎片化调整机制为特征的传统生态法治布局,由点到面,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系统化、法治化、科学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三是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客观上说,目前,还没有对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完整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无法查漏补缺,因而会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整体推进。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还须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经济转型等既是环保法得以实现的结果,也是其顺利推进的原因。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找出更明确的症结,开出更有效的药方。当前的研究还存在局部和碎片化的特征,规范的应然逻辑还有待进一步关注。
第二,具体环保法律制度的研究有待深化、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水环境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绿色发展评估制度等,都是环保法实现的重要环节或重要方面。这些具体制度的研究目前还略为粗糙,特别是结合地方实际和具体实践的研究,还表现得较为薄弱。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地方化”研究有待强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传统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经济问题、环境污染的整体性与经济效益的局部性等)与新问题(如公益诉讼、技术评估意见、环境修复费用的计算及其使用、监督问题等)还须要在法治的框架内予以准确应对。
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龙头法,机械复制与宏观宣示的地方立法较多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被废止后,生态环境具体立法“群龙无首”,整个法律体系出现了紊乱状态。同时,江苏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也大多偏向原则性的宏观宣示,缺乏细致规范与深入落实。设区的市在立法结构片面追求“高大上”的情况较为严重,各种生态环境地方立法片面追求结构的完整性,许多能够通过“决定”等立法形式解决的事项却在立法时追求“条例”等“结构完整”的立法形式,造成立法的机械复制、重复立法。
(二)公众参与不足
江苏在生态环境立法中已经高度重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性意见,在立法过程中也将他们积极吸纳进来。但是,江苏在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参与渠道的不足;二是公众参与能力的不足。
(三)在形成更为强大的制度合力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制度合力,有别于传统将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分割,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分割,将各环节内部各要素分割,而是应该将各个部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合力,在这种合力中,行政权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围绕行政权形成与其他权力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法治核心竞争力。然而,江苏在形成更为强大的制度合力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就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尚未完全形成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的合力;二是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执行之间的合力。法律执行之间的合力主要指执法与司法之间的合力,即通过完善执法与司法的衔接、加强行政应诉能力,形成执法与司法的相互配合与制约。反之,则两者自然不能形成合力。主要表现为:行政应诉能力不够;尚未完全形成行政执法与全民守法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行政执法与行政监督之间的合力。
(四)智库资源分布不均衡
江苏作为科教文化大省,省内具有丰富的专业的高端人才资源,这些人才资源可以作为地方生态环境立法智库的储备资源,以为地方生态环境立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但是这种资源在省内分布极不均衡,如南京、苏州等地区高校、研究机构林立,必然可以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立法提供巨大帮助;反观苏北地区高校、研究机构稀少,人才短缺,这些都将制约苏北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的发展与进步。
三、促进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生态环境规划
促进政府生态文明建设,须在立法中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包括总体目标、指标体系、重点领域及重点工程、重点任务、保障机制和措施等)的编制、批准、效力及其实施,及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并据此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制度。
(二)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应规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性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除此之外,还应含纳其他方面,以较为全面的保护措施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还应就其特殊性保护对象作出规范。以江苏为例,从对象上看,江苏生态环境治理的地理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一江、一海、两河、两湖”。“一江、一海、两河”构成一个巨大的“井”字,与“两湖”共同组成江苏省主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因此,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立法应针对地方生态环境治理的特殊地理作出回应,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提升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建设,这是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立法应对地方的特殊保护对象,如生态保护特区、生态保护引领区、开发区、产业园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以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等作出立法回应,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强有力的生态保护。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还应就其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作出规范。生態环境重大决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其执行情况、生态功能区范围及规范要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及绩效考核结果、财政资金保障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及实施情况、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社会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和内容等都应当听取公众意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举报。
(三)生态环境治理
首先,“生态环境治理”应就其行政保护这一最基本的手段进行规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处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许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征收、征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收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强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指导;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行政约谈;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磋商;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其他执法手段。
其次,“生态环境治理”应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及其司法治理等作出规范,主要包括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等,通过多制度联动,来推进区域水污染、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最后,“生态环境治理”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治理手段,如生态环境行政裁决。生态环境纠纷自身的特点为行政裁决提供了现实需要。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回归与嵌入需要进行全面的体系性重构。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斯通著,郝方昉译.恢复性司法:理念价值与争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树义主编.环境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民主法出版社,2014.
[5]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丛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王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制度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3.
生态文明论文【第四篇】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