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中国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000集聚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59894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中国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000集聚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

我进行学习的是第14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主讲,以中国新闻奖作品《神秘“曹园”》为例,讲述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指出了如何创作优秀的新闻调查节目以及记者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等内容。

首先,作为新传学子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舆论监督,一提到舆论监督,提到调查性报道,很多人联想到的都是负面新闻,这类新闻往往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纲领相违背,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社会公德背道而驰,如何使公众和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舆论监督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面报道,所以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坚持党性原则,不违反政策纲领并能给社会正面引导,就能让舆论监督发挥正面效果。调查报道并不是都能起到良好的舆论监督效果,高质量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报道选题首先应该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具有前瞻性、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这要求记者把中央的政策吃透,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执行的怎么样。《神秘“曹园”》的选题是反映私人征用国有林地、私毁园林、违法拆建且屡罚屡建等问题,而这与我国推行生态化建设,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政策相违背,相当于公然挑战法律的威严,漠视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所以这样的选题公共传播价值较大,所以起的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

当一条具有曝点的新闻发出后,一定会有其他媒体也参与进来,此时哪家媒体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方向、精准挖掘出事件本质并获得第一手信息,就能收获受众的关注。《神秘“曹园”》的记者管昕和迟嵩两人凭借较早对“曹园”的关注,在后续跟进报道上占据了一定优势,在梳理了相关文件和原始合同后,发现了军马场土地租赁价格过低这一新的报道方向,由这一方向展开的调查报道,也印证了军马场相关人员失职失察、曹园相关负责人违法的事实。这样专业的报道是由准确的数据、专家分析以及近十年军马场土地租赁面积对比等事实组成。这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到独家硬货,需要记者具有短时间整合搜集信息能力,对于所调查事件领域内相关知识的积累,透过表象看真相,在重重线索中抽丝剥茧,直击要害。在开展此类调查性报道时,由于威胁到一些人的利益,可能会使采访调查进行比较困难,记者要时刻谨记“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原则,在采访时可以借助无人机,录音笔等设备开展隐性采访,在报道画面处理中对被采访者也要尽可能用画面马赛克、声音处理、化名等方式。

负面的调查报道发出后,为了社会和谐安定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要放大负面报道背后的正面意义,寻求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技术、报道语态、报道技巧和方法上向网络媒体学习,与网络媒体相融合,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用户基数大的新媒体平台;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弘扬社会正气的主导力量。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在河南安阳一起由狗咬人事件揪出官官相护的黑幕,在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节目组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十期的连续报道却始终没有被解决后,记者小莉向求助人声泪俱下的道歉才使得这件事逐渐发酵,越来越多人对这个事件发声,热度不断攀升,事件最终被顺利解决。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打造,离不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的回应,深度调查报道应寻找监督选题的典型性,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正面传播价值,这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领导人说过“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中国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0002

溪水哗然而汪洋无声,这个时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定进取者以为海,庸碌固步者为溪流,心有鸿鹄者以为王,胸无大志者为燕雀。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在内心树立爱国情感和坚定抱负;作为传媒人,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当下,着眼于大地之上最受瞩目的民生问题是肩头重任;而作为三农记者,如何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民族振兴呐喊,为乡村振兴助力,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和灵魂皈依。

农民日报副总编辑江娜曾言,在乡村振兴的风云际会中成就自我。今朝在观看前辈铿锵动情的讲座之后,我辈内心汹涌澎湃,备受鼓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领导人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见农民问题,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它是最贴近泥土的问题,也是离天堂最近的途径。时代的接力棒终究会传递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上,我们需要时刻准备接过历史的重任,在逆风中航行,言勇士无畏,在每一段沉默的岁月里做平凡大众最亲密的朋友和最真诚的解读者,替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话。

胸有沟壑,扎根泥土,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是三农记者必须完成的使命——贴近农民,感悟农民生活,表达农民情感。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应被职业媒体人奉为圭臬,其中“脚力”便主张在苍茫的祖国大地上留下记者的脚步,获得最真实鲜活的一手资料。祖国的山川河海壮大,人间炊烟温情,都能感动人心。而记者尽己之力为最接近泥土的农民发声与服务,也最能抚慰人心。视频中提到的三宝乡的篝火晚会尤其震慑我心,这是通过传承文化的方式,以最质朴的活动来温暖人和接纳人,当篝火燃起、音乐奏响,翩翩起舞的片刻,新市民已然融入了城镇市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人局面,在日渐冷漠的社会大环境中这种归属感才最难得。火驱散黑暗,鼓敲开黎明,芦笙吹响幸福,手拉手形成的同心圆勾勒出一副各组百姓携手奔小康的盛世图景。而记者之责永远不是改变事情发展的方向,而是保持中立客观,用最诚挚的心意记录下农村农民的真实情景,喜乐与忧愁。看啊,是记者用脚来捕捉新闻,捕捉每一次温情的浪漫,抑或是卑微的愁绪。

作为记者,理应平衡好自我追求与社会追求之间的关系,这便将职业目标划分成截然对立的两类:流量和社会效益。因此,区分网红与记者的最本质标准就是提问的目的与成色,网红为追逐流量而生,而记者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重大局而轻小我,一心为百姓服务,为农民发声。记者的生命便是热情与使命,倘若只顾及自我成就,那便是将格局窄化。作为三农记者,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代表着全体农民的期许和心意,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农民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获取更多的权益保障。当我们贴近农村与农民,见过、听过、感受过,为农民而努力工作,为农民而拼搏奋斗,为农民而坚持发问,才能实现自我的重塑和灵魂的洗礼,才能提升生命的厚度,才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温情。我们的身后站着千万万的农民兄弟,做正事、做事实才能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期许,这个社会总需要一大批中坚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新时代不畏逆风的赶路人,我们记者势在必行。

被沉默掩盖住的声音不是鸦雀无声,沉默之下孕育着无数期待的眼睛。农民有困惑、有疑问,但是它们的声音很难被听见。不是因为它们懦弱而无力发声,只是它们缺乏被听见的渠道。为农民发声,成为农民表述内心的渠道,是三农记者的荣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当没有路的时候,就去走出一条路;当没有光的时候,就去点燃一束光;当农民失声的时候,就想办法成为他们的声音。我的远方亲戚居住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驻操营镇,那里的农民常年以种植农产品为生,但每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产生部分水果的滞销。我曾亲眼见过那些卖不出去的桃子、苹果在地窖堆积,也曾亲眼见过姨爷望着这些滞销品无助的眼神。这是一个家庭一年的营收,土地是农民的天,而滞销便是天崩地裂的无望。当我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我也想成为一名三农记者,带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守自己的同理心和怜悯情,帮助千万农民发声,以一己之力,圆满一个个家庭的琐事与心愿。在中国,扶贫助农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注入后备力量和扩大中坚队伍。在每一个扶贫成功的农村典型案例背后,依然存在着数不清的苦难之村。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每一个人都凝聚着同样的大爱之心,社会总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想帮助的不仅是自己远房亲属,我希望所有有农产品销售渠道困境的农民都能得到重视与帮助。为沉默者发声,是三农记者本分,也是心中执念。

现在的中国走在崭新的历史交汇点,我感慨这是历史最好的时光,也希望这是日后最平常的岁月。三农问题将永远屹立在祖国的宏伟大业之中,而每一个三农记者的心愿或许都如此:逆风而行,勇士无畏。无论艰辛劳累,无论道阻泥泞,关于坚守初心与大爱的征程,我们将永远铭记,抚慰那些寒夜里的孤单是每一个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中国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0003

我观看的是第十集新华社谭元斌讲述的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人物报道过程,在看到视频中张富清解释到为何多年雪藏战功那一段,我也深受感动,让人动容,张富清报道之所以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反响和轰动,一方面是他的故事极具震撼力,另一方面就是新华社在典型人物报道上所具有的传统优势。观看节目后,我的整体感受如下:

一、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受众。

谭元斌说到,对老英雄张富清报道中雪藏战功的镜头,堪称典型人物报道中最为经典的镜头之一,之后其他与张富清相关的报道都会有这个镜头的身影,也正是这个镜头让报道小组成员下定决心要把老英雄的故事讲好。但是在开始采访时,大家内心还是憧憬又忐忑的,一方面是张富清的主要事迹真实可信,但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细节还不清楚,还有一种就是对今天物欲横流的时代是否还存在如此圣洁的信仰的质疑,显然这种信仰真的存在,正如谭元斌所说:“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一位在战场上看过血海尸山的老人,一个将无尽的悲伤埋在心底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你的面前像一个孩子一样啜泣,他不为他自己,只为那些一起并肩作战,却再见不到的战友。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你还能有什么质疑呢?我们甚至觉得,任何质疑都是对老人圣洁信仰的亵渎。”

而这种感动是对事实的充分了解,采访丰富具体,事实不断交叉印证后的感动,并非“半山腰的哭喊”。这正是“四力”中的“笔力”,努力把采访中那种深深的感动,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敬佩,深深的启迪,自然而然的通过笔触和剪辑表达出来,同时又尽量克制,用事实说话将感动转化为全媒体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认真思考,深情创作,在事实还原中传递情感,在场景重现中引发共鸣。

二、好新闻是抢出来的。

从整个张富清事迹报道过程可以看出,首先是新闻线索的获取,2019年是建国70周年,2018年底开始分社就在筹划相关报道,每个记者都对自己分管的基地和报道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关注,由此谭元斌才能及时从恩施州来凤县宣传部门获得张富清事迹的线索,同时又能迅速以新闻敏感性判断这条新闻线索的重要性,待对基本事实做出核实申报后,及时出手比中央媒体采访团提前5天赶赴来凤县对张富清的事迹进行了深度挖掘,并进行多途径立体化可持续的宣传,产生显著品牌效应,实现张富清先进事迹教育意义的最大化。不得不感叹,好新闻是抢出来的!

在整个采访报道中,又极具人文关怀,例如报道团队赶到时,老英雄颈椎病复发住院了,于是采取先外围采访,又外围逐渐至中心,在对大量事实进行掌握后,再把宝贵的对张富清的采访都用在核心问题的提问上,既照顾到老英雄的身体,同时又提升采访报道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采访地点选取在张富清生活了30年的老房子里,一是有助于缓解老人被采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采访团队对采访人深入的了解和生活细节的抓取。

三、“四力”渗透在典型人物采访报道的全过程。

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人物报道有几大难点,老英雄年事已高,其经历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也大,亲历者又难寻,如何对战功进行确认?如何挖掘一手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全媒体时代与人民日报央视等兄弟媒体同台竞技?如何发挥新华社典型人物报道传统优势,出新出彩。“四力”:脚力、眼力、笔力、脑力,渗透在采写编的全过程。

脚力,就体现在对张富清服役部队、工作过的地方、去过的地方,实地走访调查,丰富事实信息,尽可能找到事件相关人员,来完整报道。眼力,体现在细节上,写人物最是细节动人心,在点滴小事和细节中感受英雄,理解英雄,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笔力,用事实说话,用真情实感打动受众,但并非要求情绪化报道,内容要求克制又具有张力,最后是脑力,就是报道整个精神内核和报道基调,需要经过仔细研判与分析,在张富清报道中,精准总结提炼事迹核心关键词“本色、初心”奠定报道基调。

四、结语

整个报道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老英雄的故事,还有新华社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表现出的专业性,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像张富清这样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像新华社这样的专业力量也应该被更多新传学子传承和发展下去。

中国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0004

2018年8月22日,领导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四力既是构成履职本领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如今在融媒体时代,技术与流量似乎成为了媒体致胜的砝码,但是真正的时代佳作是靠着新闻记者扎根一线、强化理论、锤炼笔力、守正创新而得出来的。因此,在新时代“四力”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需要当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把握四力,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时代,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认真践行“四力”,是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四力”建设涵括政治站位、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在_和建国70周年这样的宏大主题之下,新闻工作者通过实地走访,翻阅大量书籍与资料,推出了许多反映时代脉搏的新闻佳作。真正做到了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有神。如新华社为庆祝_,经过一年的准备,推出了新闻通讯作品——《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和《砥柱人间是此峰》,集结了精锐的采编力量,多次多路深入采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领导人赴地方考察调研的50多个故事,最终成稿中有十多个过去没有披露过的生动细节,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影响力。《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则梳理历史,但不局限于历史与资料,而以脚力丈量历史,深入北京、上海、重庆、河南等地,探访党的诞生地,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这如此众声喧哗、流量至上的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仍然坚持着属于新闻人的职责与使命,牢牢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推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架起了联系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四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是当代新闻人的工作指南,践行四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整个新闻业的需要,是我们主流媒体在信息泛滥、众声喧哗的时代扎根立足的根本所在。我们除了磨炼脚力之外,还要不断加强脑力、眼力、笔力。我们要把握好时效,在恰当的时机发布合适的新闻作品,新闻选题适宜,可以透露出宏大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新闻记者还要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同时不断磨炼自己的笔力,写出一部部展现时代特点的文章。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要多元叙事,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报道手段为时代书写历史。如人民日报为庆祝_推出了新媒体视频作品《少年》,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突破点,使得整个叙事结构更偏向于零零后和九零后,韵律与主题相结合,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与曾经少年的“光辉岁月”,给予了年轻的一代极大的鼓舞,实现了圈层化传播。

新闻是一份历史的底稿,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事实,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行。同时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昂扬的斗志,始终奋战在一线,在宏大的叙事之下寻找小的突破口,为社会提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闻佳作,反映事实,展望未来,给予人民群众信心和希望。践行好“四力”的同时,更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互联网背后的传播规律,推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作品。

中国传播大讲堂观后感100010005

看完今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第二集,更加明白了一名合格的主流媒体记者是多么的不易与珍贵。张炜先生课上讲:“不到现场不写稿”。的确,主流媒体记者必报道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在各时各处,因此应有脚力,不管多艰多险,都应该跑到现场,否则报道就不真实、不动人,文笔再好,读起来也没有内容。就像加了添加剂的膨化零食,有咸味没回味。

人民日报云南分社社长张帆做独龙族的脱贫报道,他在手记里写:“只有身临独龙江,才能听懂‘老县长’高德荣在公路隧道打通时‘万年冰雪融化了’的浩叹,才能触摸到当年民族工作队队员们在风雪中以命相搏的勇毅,最终,才能掂量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那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到现场报道应是新闻采写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像“老县长”高德荣说的:“你人都不来,我跟你谈啥?你能写啥?”

但很多时候,“到场报道”却是非常艰险的,身边可能是鸟语花香、钢筋水泥,也可能是熊熊烈火、瓦斯毒气、枪林弹雨。

我想起之前我的一名大学老师亲历的事。大学老师是身经百战的老记者,参加过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现场报道。当时他和同事端着相机刚冲进现场不久,就被烈火包围,出不去了。他们被困在距离储油罐不远的地方,忙着端起相机拍照,顾不上考虑能否活着把照片带出去。战斗异常激烈,眼前是消防员举着水枪和野犬般凶暴的烈火搏斗,耳畔是建筑物扭曲爆裂的嘎吱呻吟声。

没过多久,两台储水车都没了水,新的储水车进不来,漫天的水雾渐渐消散,烈火越加猖獗。许多消防汉子都无助地杵在原地,抱着已成废铁的水枪,眼睁睁看着火势逐渐延伸。突然有人大声地喊:“不好,要烧到二甲苯罐区了!”

二甲苯易燃易爆且有剧毒,一旦储罐被火焰引爆,周边地区将遭到一场浩劫。听到喊声,老师和同事都放下相机,拿出手机编辑短信和家里人告别。

这时候突然有人拍了一下老师的肩膀,老师转头一看,是个脸庞已经被熏成黑炭的年轻消防员,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问:“你是记者不?你能给我录个视频不?”老师点头,年轻人马上抬手使劲抹了几把,将黑脸抹成了花脸,问:“我看着怎么样?”老师说看着挺好。年轻人冲着镜头吼道:“妈,我要为国家捐躯啦!”

十年之后,老师能在课堂上用平静甚至调侃的语调向我们讲述这件往事。但我作为学生,对这件悲壮的事实必须付诸良多的思考:

对观众来说,新闻事实是了解世界的必需品。但对记者而言,新闻事实的定义是多面的:它能让我感动、也能让我悲伤、让我恐惧,它能像勋章一样荣耀我,像喜剧一样愉悦我。也能像悲剧那样击倒我,像烈火和弹雨那样杀掉我。

主流媒体记者要有脚力,要始终奔走。但我想,他们每次归来,都不太确定下一次奔向的到底是什么地方。是山村?是河沟?是平凡的人?是伟大的人?是领奖台?是病床?是监狱?是死亡?锻不出处变不惊的心智,就谈不上脚踏实地地出发。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话:别想着改变世界,先想着认识世界。说穿了,就是一个词“历练”。

为记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敢于踏出狭隘的认知,才敢于踏向一个个现场。为了新闻事实,希望自己永远愿意奔走在路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5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