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范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65294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范例(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第一篇】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九)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十)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十一)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十二)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十三)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十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十五)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五、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省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市地级、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十七)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第二篇】

[摘要]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中,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为先导,以顶层设计为牵引,以实践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完善的条件为支撑,以科学客观的评价考核机制为保障,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与方法创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安排部署,标志着新时代劳动教育进入了实施阶段。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发展。

劳动教育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因此,高校要在大学生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既密切联系,又有不同。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以“德”促“智”,以“智”助“体”,以“体”塑“美”,以“美”成“劳”,必须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同时,劳动教育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劳动教育的自身课程体系并非独立发展,而是在吸收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课程体系优势的同时,融合劳动教育自身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劳动教育的形式为载体,以德育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引,以智育培养专业素质为手段,以体育形成坚强体魄和顽强毅力为根基,以美育熏陶人格为支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能够尽情发展自身能力,在真实劳动过程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劳动教育既可以树德,又可以增智;既可以强体,又可以育美。

劳动教育主要注重于用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或技术技能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品德,夯实劳动基础。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重,既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

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是一个阶段连续、渐进发展的过程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整合设计、同向发展的同时,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载体作用,通过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相互促进作用,同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质,彰显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持续奋斗来实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念与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劳模精神”“劳动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从劳动的重要性、如何对待劳动、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念、弘扬什么样的劳模精神、如何关心和爱护劳动者等多个方面阐释了对劳动的看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新时代高扬起劳动教育的旗帜,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1.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思想教育为先导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各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引导学生树德增智,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思想教育先行,让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深切理解体会劳动教育的深层次含义,促进劳动教育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劳动教育理论主题学习、劳动教育报告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将劳动教育深植到思想中,让大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活,是高校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勤奋坚毅的良好品质。三是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宣讲和研究。高校要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培训会、师生劳动教育经验分享会、劳动教育心得交流主题班会,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辅导员每学期应给学生上劳动教育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顶层设计为牵引

高校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心,纳入教学计划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

对于高校而言,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顶层设计,应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一是把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明确各类教学大纲中的劳动教育目标,将劳动教育贯穿在各科教育的全过程。二是创新课程设计,科学升级和开发课程,建设涵盖不同层次、年龄和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每学年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规划和指导劳动教育开展。三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科学配置师资,并定期对授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认知。四是组织教师编写劳动教育教材。五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利用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微课堂等方式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塑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金课”,在思想层面树牢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六是组织召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阶段性调研、部署、总结、研讨会议。通过高校主要负责领导、师生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组织教育专家开展研讨,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与核定等形式,动态调整劳动教育课程方案,让劳动教育课程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郑州商学院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目标有计划地以独立内容和独特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工作的重心,纳入教学计划,每学年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规划和指导劳动教育开展。学校各级领导定期与师生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同时,协调优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等多层级关系,构建起了走向劳动、了解劳动、热爱劳动、创新劳动的实践桥梁。

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

新时代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因此,亟需探索出高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与方法。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各高校要直面劳动教育的新问题、新挑战,以科学、严谨、前瞻、务实的教育智慧,明确劳动教育责任链条,构建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实现劳动教育在实施上的纲举目张,体系化推进,扎实开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三项劳动育人工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实践养成教育理念在新时期有了新发展,其实践范畴主要包含社会、家庭和学校,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实践养成教育的开展,真正让大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在步入社会之前,把大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大学生成为积极向上,以劳动为荣的有用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展实践养成教育:一是基础劳动教育,通过打扫校园公共区域卫生、教室卫生和宿舍卫生三个部分培养学生埋头苦干的辛勤劳动观。二是家庭劳动教育,通过周末家庭劳动和寒暑假家庭劳动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三是社会公益劳动,通过基础服务劳动和专业技术劳动厚植崇高伟大的光荣劳动观。四是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五是着力环保意识培养,通过课堂一分钟环保、校园一分钟环保和大型活动一分钟环保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尊重劳动成果的理念。六是引导学生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到艰苦地区和行业深入一线实践,培育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公共服务意识,懂得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

2.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完善的条件为支撑

任何教育都需要条件支撑,劳动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多种要素的有力配合。为保证劳动教育能够以多种形式有效有力开展,高校需要在制度、人才队伍、资金三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在高校劳动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充分尊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了确保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要从管理层面、实施层面和考核层面制定符合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制度,以制度为导向,用评估评价保障劳动教育效果。二是人才队伍保障。高校要从学校和教学单位两个层面建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的推动下,以班级为单位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生活劳动、探究生产劳动、做好服务劳动,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带来的快乐,让大学生在生活课堂与社会课堂的劳动教育中提升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全面发展。三是资金保障。高校劳动育人工程的推广和发展,需要有专项资金投入作为保障。高校每年要规划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劳动教育,主要用于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激励劳动教育队伍、购买劳动工具和评优表彰等。郑州商学院每年投入不少经费用于劳动教育,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资助育人。

3.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要以科学客观的评价考核机制为保障

高校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造”的劳动观念,需通过制定劳动教育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和纳入学生工作管理等量化考核的形式建立评价考核体系,这些考核内容应该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形式、劳动效果和劳动习惯等,考核形式体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特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家长为后援的多元综合性评价体系。

建立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引领机制,开设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科学安排大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搞活劳动周等实践活动,建立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身心,完成大学知识的储备与劳动技能的提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课题:“新中国70年(1949-2019)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嬗变、特点及实施策略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吴泽强:郑州商学院校长】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第三篇】

摘要: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为例,剖析多年来该校坚持不懈开展劳动教育的做法,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231-01

一、前言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这一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将劳动教育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进入新时代,大学生表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社会财富的创造依靠劳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劳动。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丰富其劳动情感,激发其劳动兴趣,培养其劳动技能,从而使其成为一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新时代大学生。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使其在劳动教育中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其认真负责对待劳动的态度。第二,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分工和个人职业目标,懂得任何劳动职业都是有意义的。第三,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精神,使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第四,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使其养成崇尚劳动的高尚情操。习近平指出“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劳动教育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价值观。

三、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策略

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育大學生的劳动精神作为人才的目标之一既关系到人才总体目标的实现,又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党中央就劳动教育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个高校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落实办法和对策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从培养劳动意识、健全制度机制、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采取对策。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进入新时代,针对大学生劳动意识较差、缺乏劳动精神的现状,笔者认为其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95后、0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基本上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搞怪作秀的网红,暴富的影星、歌星,投机取巧的不良经营者冲击着大学生的劳动观,消解着艰苦朴素、勤劳创业等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针对这些原因,高校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过分强调智育的观念。

比如,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计划,劳动课程归入学生课程体系,劳动课每学期安排一周,每学年两周,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劳动周前,辅导员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明确要求和标准,按照劳动区域进行分组,设定组长:劳动周中,学生工作部安排专职教师负责督促指导,检查劳动结果,不符合要求者,进行批评教育。劳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精神。学校能够每年拿出两周时间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得益于学院领导、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系部领导、辅导员合力的结果,正是从院领导到教师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模式才顺利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二)健全制度和运行机制,让劳动教育有制度保证

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需要有与之相对的制度作保障。劳动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放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制度的框架下,劳动教育制度要融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制度、后勤保障制度中来,让劳动课程、专业教学相得益彰。因此,制定劳动教育制度应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和学院自身制度情况,从劳动政策、劳动管理、师资队伍、运行保障等方面着手。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专业必修课的管理方法,明确劳动教育的主管部门、劳动课程内容、劳动教育保障、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等因素。比如,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政策的制定实施,制定了劳动教育实施办法,学生工作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统一规划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细则,每年度学生工作部会将劳动任务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划定劳动职责、劳动标准以及工作要求,形成了劳动教育科学系统管理机制。

(三)搭建课堂平台,创造实践机会,让课堂与实践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场景化的教育形式,一定的课堂教学是必要的,但最终落实好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所以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搭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平台。另一方面还要不断为大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实践平台,让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邀请企业工匠、劳动模范到学校开展访谈交流活动,请他们给学生作劳动分享,让学生接受思想上的教育,学习他们的劳动精神。在实践平台搭建方面,高校既要发挥学生在校园美化、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又要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态度的端正。比如,针对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学场所和宿舍中度过的特点,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在实训室定期安排学生进行教室和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卫生清洁,在宿舍楼进行轮流值班,负责宿舍的卫生清扫。

(四)加强考核,宣传典型,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劳动评价不仅要依据考核评分的办法,更应立足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劳动教育考核,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加深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因此,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将劳动教育考核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按照劳动态度、劳动效果、劳动技能等方面表现进行测评。学院劳动教育内容分为四大类,宿舍卫生清扫、劳动周课程、勤工助学岗位、公益劳动岗位。宿舍卫生采取每天打分制,分为星级、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宿舍管理员根据宿舍卫生检查工作细则每天进行检查评比,各系班级宿舍卫生排名纳入学生管理工作考核。劳动周考核由学生工作部负责完成,学生要从劳动态度、劳动任务、劳动效果等角度撰写劳动总结,辅导员根据劳动总结和实际表现填写劳动鉴定,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学院为获得优秀的学生颁发“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并通过张贴海报、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方式对获得“劳动模范”的同学进行宣传,在校园中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的积极氛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第四篇】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高职学生开展劳动观教育调查,了解高职学生存在的劳动观教育现状,分析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特点,并探析现状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如何提升高职劳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现状对策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提高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不仅关系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有着什么样的认识?产生这些认识的原因有哪些呢?对劳动教育有什么样的反馈与建议?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去获取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达到了解现阶段高职学生劳动观真实现状的目的,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该问卷用于调查当前在校的高职学生的劳动观现状和目前的劳动观教育现状,正式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劳动教育观及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劳动观教育。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问卷回收率%,有效問卷436份,有效率%。

一、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

(一)高职学生的劳动观总体上相对比较积极

从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劳动观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在我们所设置的几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大学生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比较到位,有%的大学生对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的大学生对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劳动持赞同态度。有%的大学生对要想获得财富,就必须劳动,表示非常赞同,有%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赞同,不太赞同的和不赞同的分别占%和%;

(二)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功利化

与劳动意义观相比,大学生对劳动目的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颇,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劳动是为了赚钱”这一观点,加上保持中立的%,对“劳动是为了赚钱”的认识的认同度比较高;与此同时,另一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仅有%的大学生表示,“在有偿劳动和公益劳动发生冲突时,会选择公益劳动”,而保持中立的高达%,这一数据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在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影响下,大学生们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然而,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一些学生却开始变得现实起来,这个时候,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利益,其劳动行为相应地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生处于思想不完全成熟、劳动观尚未完全形成阶段,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应抓住这一时机,有力地开展劳动观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做好充分地准备。

(三)部分大学生劳动观片面化

比如,在劳动荣辱观方面,有%的大学生对“劳动是光荣的”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但仅有62%的大学生认同“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但是这种正确的劳动意识并没有成为大学生做出正确劳动抉择行为的强大动力,又如,%的大学生赞同“环卫工人的劳动和科学家的劳动一样光荣”,但仅有%的大学生赞同“将来做不了社会精英,甘愿当普通劳动者”。

(四)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观还处于不自觉、无意识状态

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保持中立态度。比如对于“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网红主播”的成功值得效仿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对于“当官也能发财致富”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占%,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高职学生中间,一些大学生对劳动荣辱问题、劳动分工问题、劳动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在认识和行动上还没有达到自觉、认同的高度。

二、高职学生劳动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施行的劳动观教育在有些环节脱离了生产实践,并且在合理运用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社会实践结合方面倾注的注意力不够,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有些学校即便有劳动课程,却没有与课程相对应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是灌输式的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不能有声有色地、结合生活实际地教授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让学生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式的接受。一些高校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就业率及升学率,这就导致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时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阻碍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年纪尚轻,思想并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并没有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心灵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当前的高校中,“拼爹”、“啃老”、“炫富”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另一方面,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在社会各领域大行其道,严重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开展。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完全摒弃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

(三)家长不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当前,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往往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事情事事包办。他们不想让子女走自己的路,倾其所有来爱孩子,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形式的劳动。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阻碍了孩子独立性与劳动习惯的养成。父母轻视子女的劳动,不重视劳动带给子女的重大作用,势必影响子女的全面发展,甚至阻碍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当孩子想要劳动时,父母会告诉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将难以摆脱打工的命运;同时也不相信孩子能够胜任劳动,打击子女的信心、劳动的热情。更有甚者,许多家庭因条件的优越,会去家政公司请保姆来家里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四)大学生自我劳动教育自觉性的缺乏

大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很多大学生对体力劳动有抵触心理,在他们看来,自己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摆脱体力劳动。持这种观念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是把教育同劳动教育看作是水火不容的两件事。有些大学生不愿认清现状,觉得自身有优越的条件,毕业后自然而然就能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只要在校期间好好学习,毕业时获得学位与学历,不需要自觉地参加劳动。即便是与就业挂钩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也不放心上,不愿参加暑期实习等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三、有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努力营造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端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要想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就要让大学生的周围有先进典型的劳动模范。应努力培养社会各部门中思想觉悟高、工作认真刻苦的好同志,作为劳动模范进行表彰。再通过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感染身边的人,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对劳动认识的提高。劳动模范在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敢于拼搏、不计较得失、无私奉献,他们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钢铁意志、高贵的品格。通过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典型示范,让大学生有真实感和说服力。并且大学生身边的劳动模范的表彰易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在敬仰他人的同时说服自己、激励自己,立志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因此,利用榜样事例教育大学生,易于大学生的直观理解,有助于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二)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将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必要途径。面对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尚处于塑造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必须发挥高校在此阶段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师、课堂、辅导员等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他们在校期间相对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打造科学的劳动观和过硬的劳动技能,为他们下一阶段的人生发展历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当代大学生多是"421”家庭走出来的,就大一新生而言,可以引导其积极参与劳动,帮助其端正劳动观念,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逐步培养其独立自理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逐步把学生吸引进来,在劳动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幸福人生。就大二学生而言,可以为其专业技能的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并鼓励其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就大三学生而言,可以对其进行创业与就业教育、职业技能专题培训,密切与地方的联系,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开辟新道路,为学生步入社会积累下丰富经验。

(三)积极参加劳动,实现知行合一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实践实训基地和引进的具有丰富业界实践的老师,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优秀作品参与校内外竞赛、评选等等。掌握参与一定社会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与劳动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相关知识。通过强化学生的实践实习,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从事相当的劳动实践之后,能够进行简单的工艺改良和创新。高校应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杜绝实践機会少、形式单一、现有实践基地使用率低等情况,以免造成学生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应重视劳动实践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课后主动参加一些实践来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吉吉.论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作用,黑河学刊,2017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86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