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幸福为题的作文精彩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以幸福为题的作文精彩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幸福作文500字范文【第一篇】
于是,在我成年那一天,我不顾劝阻,不顾父母,独自一个向香山进发。我走了很长很时间,从年轻力壮走到自发苍苍,但我还是不顾一切地走下去。我觉得,只要我可以坚持下去,我就一定可以得到香山枫叶!什么也阻止不了我,只要可以得到幸福,牺牲什么我都不在乎!
有一天,我终于走到了香山,可已过了枫叶正红之际,我必须熬过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再等待,等待才可以得到香山枫叶。可冷必竟不适合我。我是虫子,我要有温暖,有阳光,可在香山,它们全都不具备。
我还是病倒了,很严重,但我竟奇迹般地挺过了那个冬天,可我毕竟已经老了。我无法像年轻时快速奔跑,我老了。
那年秋天,第一片枫叶落下来的时候,我接住了它。我满以为自己会得到永远的幸福。可过度的神经紧张加上劳累不堪,让我的笑容在那一刻僵硬。
我来到了天堂,责问着上帝。他却淡淡一笑,告诉我不必太相信那古老的传说,那只是我们最古老的国王所开的玩笑。我愤怒得不顾一切,并指责他不终止这个玩笑,让我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最后还是没有得到幸福。上帝却告诉我,其实,我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就已获得幸福了。是我自己太不懂得珍惜,是我把自己送上了这条不归路。然后,上帝没有再看我一眼。只最后对我说,让我去投胎。
我很久很久怔怔不已,站在那里。然后,我机械地走向了往生池。
幸福作文500字范文【第二篇】
——题记
下午三点整,我坐在窗台前,享受着属于我的幸福静止时光。
天空
今天的天空很蓝,很纯的蓝色,不像大海那种深沉的蓝,也不像青藏高原那里天空刺眼的蓝,不深不浅,就是那么简单的,淡淡的一抹蓝,在高处漂浮着几片间隔得很开的云,有大有小。或许,能够坐在这里静静地仰望天空,看着空中偶尔飞过的几只小鸟,这就是一种幸福。
——用放大镜放大天空,发现透过镜面看到的世界和现实中看到的世界是相反的,就这样反转地球。
电塔
向窗外左边看去,可以看见一座电塔,一座灰白的电塔,和纯蓝的天搭配在一起,有一种很柔和的美。
——融洽,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
云
电塔后面有几片云,看久了,才发现云并不是静止的,刚刚还在塔的左边,没多大工夫就到了塔的右边,就这样一直向东飘去,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
——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看似静止的,而实际上它们都在悄然流逝,就像时光。曾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原以为会永远停留在我们身边,但却不是,他们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逝。
叶
阳光照耀着窗外的树,微风一吹,每一片树叶都一闪一闪的,光彩耀人。
——就像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这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但我们却同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着同一个太阳所带来的温暖。
以幸福为题的作文【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幸福 终极目的 结构 美感
幸福与教育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首先是物质越来越丰富国民却越来越难以体会到幸福的普遍的自我意识,其次是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对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的特别关注。问题提出的理论背景是,很多教育研究者将幸福推为教育的使命乃至终极目的,这一提法极具现实意义,但对幸福本身和幸福作为终极目的的具体内涵理解还有些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努力以结构化的方式揭示幸福能否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哪个幸福以及谁的幸福,这一观点在何种层面上成立,乃至如何把握这个观点,等等。
一、从一般对称结构来审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对称结构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对比对照关系,一般对称结构对应于文章后两部分的特殊对称结构。一般抑或特殊是本文个体化的界定,即文章后两部分,将幸福感与美感和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作为对称项,是笔者方便问题论证假设出的逻辑结构,期望是一种创新。从对称结构出发,我们对于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的幸福能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定位。第一部分的一般对称结构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教育系统内与教育系统外,主观体验的幸福与客观评价的幸福,作为目的的幸福与作为手段的幸福,与德性统一的幸福和与德性对立的幸福。
首先,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社会本位的目的论,还是个人本位的目的论?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通常被分为社会取向的和个人取向的,那么作为终极目的的幸福是社会的幸福还是个人的幸福呢?如果是社会幸福或者国民幸福感,那么就应该在大时段大背景中宽视角地去考虑幸福与教育的问题;如果是个体幸福,就要在教育的微观层面去细微地考虑幸福与教育的问题。教育目的的社会与个人两种取向是很难统一的,幸福被选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可能是由于它可以同时是社会与个人的最高追求。所以这种选择可能是一种逻辑不清的下意识选择,把握作为教育终极目的的幸福首先要反思这一幸福是个体幸福还是社会幸福。
其次,幸福是教育系统内可以造就的,还是需要教育系统外才能造就的?如果说学校教育能够带来社会幸福是教育万能论的变体,那么个体幸福可不可教得呢?笔者以为,个体幸福不可教,因为幸福不像知识技能一样可以全部传递,教育系统不能也不应该为个体幸福负全部责任。个体幸福实现取决于才、德、力、命、欲五个因素,体育、德育、智育和生活观价值观的教育能够部分作用于才、德、力、欲四个因素。命的因素如教育系统外的社会与时代状况是教育系统所无法控制的。由于个体幸福是需求的满足带来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大包大揽只会导致教育计划和教学实施的混乱,在此意义上它不能将幸福作为终极目的来追求。
再次,幸福可以分为主观体验的幸福和客观评价的幸福,作为终极目的的幸福是哪一种呢,作为终极目的的幸福是谁的幸福?主观体验的幸福(A)都是个体幸福,有回忆的幸福、期待的幸福、虚拟的想象的幸福和当下真实体验的幸福,有沉醉的幸福和反思的幸福。客观评价的幸福的一种即整体社会或国民的幸福及至人类幸福(B),另一种是我们抽离出来作为评价、思考或谈论的对象,给予了客观标准的个体幸福(C)。在教育中幸福A是可制造的,刻意追求学生的反思幸福可能将教育引上歧途;幸福B不是教育完全能担当的,应该是学校和其他部门共同的努力方向;幸福c亦有经由教育而被异化的危险,比如,仅仅将幸福与经济能力相联系的取向。如果作为终极目的的幸福是学生在学及成人后作为社会成员的幸福,将教育的终极目的定位为幸福,学校教育就应努力形成学生建立在自我建构的效能感之上的自我悦纳的能力,重视心理学意义上的客观幸福感,形成合理的幸福标准,教给学生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意识,联合其他部门与社会成员共同致成国民乃至人类的幸福。
幸福既可以作为目的,也可能成为手段。如果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最终也都可以表述为“培养什么样的人”,那么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亦应该着眼于人本身。如果被培养的是(少数)人的幸福,而非幸福的(大多数)人,幸福就可能成为被利用的手段。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的幸福被政治性或利益性地窃用之后,通过培养“幸福”及其感受力,教育可以让人忘记不平等和所受的压迫,放弃批判和为更好的世界和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因此,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的表述,要警惕一种未必然的“美丽新世界式”的控制企图。如齐美尔所言,“平等或自由的价值同金钱的价值一样,最终都不过是纯粹手段”,为自由呐喊和为平等点头都是太现代货币经济式的激情,现代社会“货币从一种纯粹手段和前提条件成为最终目的”。幸福同样可以附庸于金钱可能成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幸福就是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幸福教育则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稀缺商品被买卖。
最后,幸福可以与德性统一,也可以和德性对立,当幸福与德性对立的时候还是值得追求的吗?对于多数人来说,幸福只是个人满足的生理幸福,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事实上一直都是德性的对立面。很多思想家都贬低个体对幸福的追求,比如,尼采认为以苦乐为宗旨的哲学都是幼稚的哲学,享乐主义、悲观主义、功利主义、幸福论,都是思想简单的东西:“在这些东西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意识到创造性的力量和一个艺术家的良心的人,并非没有嘲笑,也并非没有同情地俯瞰着”。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人,不可“被幸福”,亦不能按照“幸福”的程度来衡量教育的效果或学生的价值。即不是任何人都能幸福,任何人都应该幸福,有很多比幸福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追求。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求教育者追求和创造出受教育者的幸福,而不是要受教育者单纯以幸福为人生追求。因此,教育者应该将受教育者的幸福作为终极目的,反对教导受教育者为了私己的幸福抛弃德性,相反要使学生领悟到道德和幸福具有一致性,即有道德的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幸福的人。
二、从幸福与美感的二元性来审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从一般对称结构审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什么样的幸福在哪一层次上怎样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能够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在这一部分,在教育者要将受教育者的幸福作为终极追求的前提下,我们引入和主观幸福构成二元结构的美感。笔者认为,只有理解美感和幸福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造幸福生活,培养真正幸福的人。
首先,或者为什么谈到幸福(感)必须谈美感?这是因为在公共知识结构中,幸福和美感总是发生联系:幸福感常和快乐相区分,美感常和快感相对立;美感基于共通感,幸福感有客观依据;两者都是愉悦的,都和道德伦理相作用;幸福和美的感觉常常并存,在体验较弱的“高级幸福”中有美,强烈的美感体验在低层次的幸福需要中亦有美;幸福给人带来美感,美感给人带来幸福@。所以,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必须厘清美感和幸福的区别。
其次,为什么幸福(感)与美感具有二元性?对确立幸福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来说,幸福一美感二元结构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幸福与美感时常交替出现,它们基于“截然相反”的生理-心理机制。从生活中的许多生理现象、语言现象及至理论史出发,可以设想幸福感和美感是两种恰好相反的生理-心理过程:幸福是一种精神能量的自足的充盈感,而美感是一种精神能量的自持的畅放感。幸福和美感产生自不同的文化——心理——生理反射弧,在生理和心理过程上讲,二者具有典型的二元性。幸福、美感二元结构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结合美感的培育来培育学生的幸福。幸福、美感二元结构,有利于我们分析将幸福作为教育终极目的的相关论证中不甚清晰之处。 一些研究者将美感偷换为幸福的方式是,弱化结果幸福,强化过程幸福;弱化个人幸福,强化集体幸福;弱化低级幸福,强化高级幸福。比如将幸福和自由与解放,人性和生命,文化和精神以及创造创新联系起来倡导幸福教育。自由和解放需要牺牲,人性和生命需要锤炼,文化和精神存在斗争,创造和创新要付出艰辛,这些东西却每每和“不幸”相伴。幸福是结果或成就带来的,而非过程中产生的。所谓自由、生命、创造这些经由过程显现出来的范畴更多是美学所关照的,不能以结果幸福弥盖过程美。再如,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将幸福理解为集体成就以及集体中的个体的全面发展带来的感觉,重新提倡道德幸福和劳动幸福。集体主义幸福、个人发展幸福、道德幸福或劳动幸福是客观幸福、过程幸福,也能称为协作美、劳动美、道德美。幸福或许只是有意义生活的副产品,所以可以将这些研究者的声音转译为:要获得幸福吗?崇尚美吧!将幸福确定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的出发点是反对教育中的功利性,可能会由于强调过程和结果的成就感受而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功利。从这一点出发,对高级幸福、过程幸福、集体幸福的追求就更应该取道于美了。
还有个别研究者直接从美学和休闲学的角度论证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并套用美的定义,认为幸福本身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生命力的表现,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这就完全取消了幸福与美的界限,在逻辑上是不是有些问题呢?放开思维,上述界限或许仅仅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上述思索也只是时代的思索,在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未来,可能幸福就是一种经常性的自我悦纳的心态,心境美和心境幸福就打通了。抑或,幸福和美感同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一样是一体二面的关系?全面发展来自二者的完美结合。而在必须做工具的今天,人们只是更向往幸福。
三、从教育之内容与形式的区分来审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幸福作为一种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首先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然后才对教育提供的相应的形式(教育方法、手段、环境与情境)有所要求。由于教育的形式更多地由教育系统自身来负责,所以如果有一种“教育本位的终极目的”的话,它必然是偏重于教育的形式的。如果幸福只是个人与社会本位的终极目的,应该还有一种教育本位的终极目的,和作为终极目的的幸福相互适应。
那么,基于教育形式的教育本位的终极目的设定是什么样的,它们以什么方式介入教育内容,教育本位的终极目的设定和作为终极目的的幸福是何关系?教育是为了不教育,教育本位的终极目的自然是指向教育自身,尤其指向教育形式。所以,笔者将“教育人”这种理想型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人”不是一种人性假设,因为政治人、生物人、经济人范型作为一种抽象没有全面概括人的全部特性。“教育人”可以作为人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只能通过教育培养出来。当用“教育人”称呼一类人时只是为了强调他的这种特殊属性。由于指向教育形式,“教育人”就应该是掌握教育方法、手段、会改造教育环境创设教育情境的人。
以幸福为题的作文【第四篇】
Happiness
Someone asks me what on earth happiness means? I can't give you the exact definition of it, but I'm sure if you love and help others, you'll get it..
I'll never forget an old lady. She lives in a small house alone. It's said that her husband and her son died in a traffic accident. How bitter her life is!But the old lady often helps others with a smile. Whenever it snows, she is always the first to clean the paths. She looks after several children living nearby. I am one of them. I often remember the stories she told us and her kind smile. Perhaps she is unlucky, but I think she is a happy person. Her life is full of laughter and love.
But I'm sad to see some people getting their happiness in bad speak loudly in cinemas and meeting rooms; they destroy trees to enjoy themselves and they laugh at others' shortcomings. Perhaps they feel happy at that time, but they will never get true happiness because they have lost their personality.
Now I know what happiness is. It means kindness, love and unselfishness. Above all, only bringing happiness to others can make you yourself get it.
参考译文
幸福
有人问我幸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给你确切的定义,但我敢肯定,如果你爱和帮助别人,你会得到它。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位老妇人。她独自住在一所小房子里。据说她的丈夫和儿子死于交通事故。她的生活有多苦!但是老太太经常用微笑帮助别人。每当下雪,她总是第一个打扫的路径。她照看几个住在附近的孩子。我是其中之一。我经常记得她告诉我们的故事和她慈祥的笑容。也许她是不幸的,但我认为她是一个快乐的人。她的生活充满了欢笑和爱。
以幸福为题的作文【第五篇】
生于文明的希腊城邦,他认为友爱是将社群生活和城邦幸福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一种德性品质,是最大
的善。友爱使幸福更加完满,亚里士多德在其作品中用友爱架起了德性和幸福的桥梁从而将伦理学引向
政治学,无疑体现着他哲学思想的深沉目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友爱幸福
若要幸福,一个人就必须拥有朋友,"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一直以来,友爱不仅是人们幸
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古典政治哲学的重要论题。古典诗人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描述"友爱
是可怕的夜神的后代", 是夜神后代中唯一的可辨认的光亮。那么,朋友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友爱
?通过研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九卷"友爱观",本文得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探
讨的是以城邦幸福,最高的"善"为中心的人的现实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观"概述
友爱一词,"希腊语为Φιλια,英译为Friendship或Love Friendship之为言,友也;Love之为
言,爱也。" 希腊城邦文明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产生的土壤。在古希腊,友爱话题是那个时代生活中
的重要问题,也是那个时代伦理学讨论的重要论题,所以它会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重视。"友爱"一
词在古希腊的含义比今天意义上的友爱范围要宽广得多,它不仅以友谊为基础,更反映着人们维护交往
关系的道德要求。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对于友爱的讨论占有较大的篇幅。亚里士多德的"友爱"
思想探讨的是以城邦幸福、最高的友爱"善"为中心的人的现实活动中众多的主题和内容。
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快乐型友爱、利益型友爱和德性的友爱。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德性的友爱是最
重要的一种友爱类型,也是他真正理想的友爱形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明确地指出"人
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 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这种本质决定了人要过共同的生活。人的
本质是政治的、共同生活的、理性的。
总体上看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他把友爱上升为一种德性,当我们从德性的高度来谈人们之间的友
爱时,友爱不再是一个形成的结果,而是一个个体积善成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入之间的真爱
和善良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体现,这种友爱思想创造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奇迹,即使在历史今天也具有正
面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尼各马可伦理学》研究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 目的是让它的读者通过读《伦理
学》而变得善好,过上更好的生活。 友爱是与幸福有着密切之联系的。然而,这种幸福是建立在个人与
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上的,个人生活无论如何优裕,一旦国家被毁,仍无法逃脱共同毁灭的命运,因此
,只有国家的安定个人才能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与"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谈到的幸福主要是指城邦公民能追求的德性的幸福。没有友爱则难以幸福,一切为了幸福,
各种德性都指向幸福,友爱也不例外。幸福是个人和城邦追求的最终目的,而友爱在更大程度上扩大了
幸福的内涵,是幸福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追求城邦共同幸福的必要条件。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七
卷最后四章,亚里士多德在讨论了自制问题后自然地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个自制的人是否需要快乐或外
在的善。如果说自制的人不再需要任何快乐与外在善,那么显然自制的人就不会是幸福的,所以快乐与
外在善是作为德性与幸福的联系的环节来讨论的。 显然,如果德性需要外在的善而达至幸福,那么首先
需要的就是友爱。
其次,从幸福的性质看,幸福需要友爱和朋友。幸福在于灵魂或者说生命功能的趋向于完善的实现。幸
福的性质就是活动,幸福就在于活动。而活动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是人运用生命功能的过程。生命是特
定的,对动物来说,它为感觉能力所限定,对人来说,则为理性能力所规定。而一种能力又是有一种相
应的活动规定的,它的全部现实性就在这种活动之中。
再次,友爱是作为幸福目的之一部分而被需要的。爱朋友的人受到赞扬,广交朋友被看作是高尚高贵的
事。 友爱作为人与人联系的德性,不仅由于它与幸福是必要的,而且由于它自身即是高尚高贵的。而且
,在希腊人的生活中,朋友被认为相互间有相互观照的价值。和自身相比我们更能观照邻人,和自身的
活动相比我们更能观照邻人的活动。所以,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要有好人朋友。 正因为如此,亚里
氏多德把伦理学的讨论转到人际关系问题上来,转移到友爱的讨论问题上来。它丰富了幸福的内涵,也
真正揭示了幸福的含义,"友爱观"发挥了具大作用。
三、"友爱观"在亚里士多德作品中的作用
友爱观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行为的德性品质,与城邦、幸福、公正、理性等都有重要的联系。"
友爱观"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引向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部分,伦理学将人的幸福从整个社会群体中抽离出
来讨论,它教化人要如何独善其身,如何养成各种德性,同时获致幸福的人生。政治学则将人的幸福放
在整个社会的脉络中去探讨,它研究要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或城邦,并认为这样的社会为个人
获致幸福的人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的目的都在于探讨获得相对于人的善的幸福,只是亚里氏多德的政
治学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治理与被治理的关系中寻求这种途径,而他的德性伦理却始终在个人的活动如何
以一种适宜的方式进行追求中论述。可以想像,如果亚里士多德的文章里除去论述友爱的两卷外,亚里
士多德的伦理学将会出现怎样一种危机。对友爱的讨论使亚里士多德从自我中心的伦理学走到人际关系
的伦理学,从个体的德性的伦理学走到人际伦理的伦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友爱可以说是一种把伦理
学同政治学联系起来,把德性和幸福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正如察厄姆森说:"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
伦理学》关于友爱的两卷在理论上是在单独考人的幸福的伦理学与在大规模的政治组织中考察人的幸福
之间架起的桥梁。"
众所周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九卷,证实了友爱既不是伦理学的开端,也不是亚里士多德的
旨归,实际上是开启了《政治学》的开端。幸福来自与朋友的交谈和分享思想,朋友是另一个自己,凡
是对自身可贵的东西就应该拥有。因此,本文认为一个人要想幸福,自然要有品德高尚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水天同译,《培根论文说集》论友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3]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泰西托雷,《亚里士多德对最佳生活的含混解释》,李世祥译,见刘小枫,陈少明主编,《政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