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桥的古诗词(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3308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桥的古诗词(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桥的古诗词【第一篇】

己卯题吴江长桥二首

宋代陆文圭

瓜步投鞭湿马尾,吴江犹是衣带水。阳侯不敢驾风涛,神剑自断长虹死。

木罂夜半飞渡军,缚筏驱丁命如蚁。波心两龙忽跳出,一声金鼓波神泣。

兴废相望五六载,斜阳独倚栏干立。酒酹波神叫不应,剑铓冷浸秋蒲碧。

江头朱栏四千尺,一望初疑几十里。左约江流右截湖,桥东出日桥西雨。

渔歌答响远相失,群雁旅泊迷葭苇。荒村独木横野渡,深厉才能湿衣履。

乘舆足受两三人,犹当杠梁涉溱洧。书生眼力小如瓮,一睹巨丽心惊喜。

吁嗟人力不可到,毋乃神功役山鬼。忆昔燕兵下江浙,马逸风騣卷滩尾。

长驱水陆一时进,钱塘破竹从风靡。川流衰竭王气尽,成败反复固其理。

汴师平南将彬美,南人死恨樊若水。采石浮桥一夕成,晓出降幡人姓李。

桥的古诗词【第二篇】

[宋]苏颂

北走出都门,寒坰冒初雪。

言瞻汉三公,严祠奉遗烈。

襜帷未行春,首兹荐腥血。

念昨冬愆阳,时风少凝冽。

长人惜熯灾,坐合苦忧惙。

遣吏造灵宇,精心致萧焫。

冥感不逾旬,同云寝融结。

甸畿千里间,滋液遍农畷。

兆为丰年祥,仓箱行可阅。

报祈礼则然,况乃人望觖。

前期告祝史,按令肄仪蕝。

俎豆载博肥,尊罍泲芳飶。

朱轓朝启行,骑从纷交列。

雍容幕府盛,陪预愧蒙拙。

联行趋閟宫,就位修罄折。

拜望已告虔,叹咏想奇节。

惟昔汉之季,奸雄逞权谲。

公初任州郡,超然脱羁紲。

敢犯跋扈锋,终正狡吏谳。

霁威遁世贤,先觉安民杰。

举当仇无避,义在亲则灭。

入朝掌武事,出塞受师孑。

胡尘息边土,蛮貊竄巢穴。

屡进行惟危,保终名不缺。

世阀著庙鼎,庸勋刊冢碣。

清风邈千载,血祀岂尝绝。

时其福善事,乡人每谈说。

水旱或荣雩,响应甚昭晰。

神实依于人,祷祀戒轻媟。

今兹罄诚礼,庶可消眚孽。

府公台阁老,家声继皋契。

都圻出居留,条令见施设。

芘民慈惠师,事神粢盛洁。

威行肃群豪,政成除一切。

贰车实邦英,诸僚亦时哲。

儒雅资缘饰,吏治赖关决。

非才荷宽矜,幸免事卑屑。

方欣盍簪得,载咏嘤鸣阕。

期会间亦希,宴游时岂辍。

嘉此岁事和,乐哉民共悦。

览古极优游,言归日将昳。

桥的古诗词【第三篇】

古诗原文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译文翻译

张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啸时,为求刺客而不顾破产败家。

从沧海公那里得到一名壮士,用金椎狙击秦始皇在博浪沙。

这次刺秦报仇行动虽未成功,而其名声却因此震动天下。

其逃匿追捕曾经过下邳,怎能说他在智勇双全上稍差?

今天我怀古来到圯桥上,更加钦羡张良的雄姿英发。

圯桥下只有碧绿的流水,而不知道黄石公如今在哪?

我站在桥上叹息张良逝去,徐泗两州从此便变得萧条空乏。

注释解释

下邳:古县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邳州界。圯桥:古桥名,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被封为留侯。

虎啸:喻英雄得志。

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黄石公:秦时隐士。相传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圯上遇老人,授以《太公兵法》,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汉高祖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祠之,世称此圯上老人为黄石公。

徐泗:徐州与泗州。

创作背景

被誉为“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是李白十分倾慕的大英雄。诗人访寻英雄遗迹到河南道泗州,经过下邳(在江苏邳州睢宁一带)圯桥时,在传说张良遇到老师黄石公的地方久久徘徊,写下了《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这篇怀古感慨之辞。

诗文赏析

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于平铺直叙。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怀古钦英风”,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这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下句应该说是不见张良了,可是偏偏越过张良,而说不见张良的恩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尽心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在《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是这首诗末两句的注脚。

桥的古诗词【第四篇】

[宋]辛弃疾

草梢出水已无多,村路弥漫奈雨何。

水底有桥桥有月,只今平地怕风波。

注释

①江山:县名,在今浙江省,以地有江郎山而得名。诗写步桥观景有感,既独立成篇,亦潜脉暗通。阵雨初歇,诗人由眼前明月小桥共影这一清幽静谧的自然之景,联想到平地风波、动荡孤危的人生之境。继之,又由眼前山村风光,触发出放舟归田之思。平地风波与放舟归田,正前因后果一脉融贯。

桥的`古诗词【第五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春望》译文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天津桥春望》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天津桥春望》简析

《天津桥春望》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天津桥畔红霞、烟柳的浓艳春色来映衬上阳宫里的寂寞、冷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

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天津桥一带的美丽风光。后两句转写上阳宫前的寂寥景况,蕴涵着沉重的今昔之感。全诗语言自然,感情深沉含蓄,富有韵味。

《天津桥春望》赏析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天津桥春望》创作背景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前中期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43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