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学森》有感最新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读《钱学森》有感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钱学森读后感【第一篇】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钱学森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在美国留学时,别人都嘲笑他,嘲笑中国。但是他没有服输,他努力学习,最后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那些人哑口无言。
在回国的路上他被美国关进了监狱、移民局抄了他的家,整天没完没了的折磨他,但是他仍然没有服输,没有向美国低头,想尽办法让中国明白他此刻的状况。最终,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美国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最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回到祖国的旅途。
回到了祖国,再制造原子弹的时候,那是没有计算机,怎麽办?钱学森他们也没有向困难服输,他们用算盘一个一个的算。最后,中国的原子弹、卫星也造出来了。
他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钱学森读后感【第二篇】
钱学森这个名字每个人都很熟悉,因为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一位热爱国家的人。在读了《钱学森》一文后,我感悟深刻。
《钱学森》一文主要讲述了热爱国家的钱学森身在美国,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一心想回到祖国,为人民做事,但他回国之事却受到阻挠,在经过漫长岁月后才回到祖国,并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对钱学森产生了敬佩之意。他不求荣华,只为人民和祖国,努力学习,为的是能为人民做事,为祖国做出贡献。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的话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钱学森爱国的品质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是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义务用自己的努力将祖国变得富强起来。我们现在的发奋学习,是为了为人民做事,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了建设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现在,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强大,多么富饶,一次次的成功代表着中国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而这成功,是成千上万个爱国人士,成千上万个祖国的栋梁,成千上万个像钱学森这样的才子共同用努力创造出来的!
“我们日盼夜盼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回去。”钱学森的话多么诚恳,说出了心声,说出了爱国之情。我们是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心中早已烙下中国印,无论走到哪祖国都在我心中。
钱学森使我为之骄傲,是我的榜样。他的言语行动激励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对祖国充满信心!
《钱学森》读后感【第三篇】
今日我读了《钱学森》这一书,我被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所深深打动了。
钱学森1934年毕业,去了美国留学。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我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此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又一次表达了他的思念祖国之情:“祖国此刻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钱学森不仅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美国的高级将领不让他离开时,他的决心也一刻没有动摇,最终,钱学森回国了,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读完里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分。钱学森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着实令我感动。想想看,是祖国养育了我们,让我们生活在这完美的国度中。在那么落后的时代,作为一位大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想到了祖国,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
《钱学森》读后感_读后感【第四篇】
传记前言中有一段:钱学森的朋友、普林斯顿大学航空系教授Martin Summerfield说:“在科学的预见性上,钱学森不像冯。卡门、爱因斯坦和特勒等科学巨人一样,富有远见卓识。他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计算工作,成为他们的左膀右臂,但却无法成为大师。我认为,钱学森的长处在于复制,复制大师们所创造的东西。”
在第7章又有一段:冯。卡门即使在大庭广众下也能解答难题,事实上,群体的互动和在众目睽睽下顶着压力解决问题的情景甚至能够让冯。卡门兴奋起来,从而思如泉涌。与之相反,钱学森可不愿意当着别人的面绞尽脑汁,他会把问题带回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周全后,才得出答案。
在第9章有一段:钱学森和他的学生会去旁听冯。卡门的讲演。冯。卡门有时会在黑板上推演一些他从来没有做过的理论,钱学森埋头抄录下来所有内容。在快结束时,冯。卡门会看着表,说:“我认为结果可能应该是这样的。”然后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公式。大约在一周后,钱学森会走进来,把整个计算做完,然后说:“冯。卡门是对的,结果就是这样的!”钱学森对自己老师冯。卡门的天资卓越深为叹服。
说实话,看了这些,让我感到十分沮丧。钱老是我心目中的大师,但是,在他的同学、同事和学生看来,他与冯。卡门这样的大师有非常大距离。尤其“长处在于复制”深深地刺痛了我。中国的大师与国际大师到底差距有多大?现在再回想“钱学森之问”,我们应该怎么想?!我们正在尝试办的“尖子班”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