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日志【优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思念日志【优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思念日志【第一篇】
论文摘要:对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10名职前英语教师的115篇教学反思日志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后的结果表明,职前英语教师的反思意识强、反思内容多样,但反思水平主要集中在第二层次的事实性分析水平和第三层次的综合性分析水平上,反思的深入需要有效的外部支持。
发表教育论文
一、引言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而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因此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而教学反思日志作为一种反思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Richards和 Lockhart ( 2000)把教学日志和教学报告、调查、问卷、听课等看成是“常用的几种课堂调查方式”,并指出写教学日志有两个好处:一、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二、写教学日志本身就可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志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 Wallace (1991)把教学日志与现场笔记、教学过程记录及个人教学报告等一起列为“获取教学行动信息的手段”,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促进了反思性教学”。
在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权威外语教学研究杂志后,笔者发现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日志的研究 (王健、杨党玲,2008 )、对高中英语教师的反思日志的调查研究(李华,2008 ),以及对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志的认识研究(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2006)均已开展,而对职前教师关于反思日志的研究则未有涉及。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职前教师反思日志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及教师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发表教育论文
2000年以来,海南师范大学将英语职前教师的传统教学实习改革为“反思性实践”课程,旨在培养职前教师的“综合性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韩刚、李庆,2008),试图通过一系列基于职前教师个人体验的实践活动以及与其他教师教学的比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教学,理解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修正自己对外语教与学的理解,逐渐习惯反思性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实践态度。本研究对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10名职前英语教师的115篇教学反思日志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跟踪10名职前英语教师教学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不间断地对他们进行反思指导,并要求他们参加反思交流会并提交反思日志。实习结束后,对他们的反思日志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所收集的教学反思日志,主要记录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职前教师对事件的反思及个人的感受等等。日志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性的。职前教师可以描述教学计划的设计及教学实际情况与教学计划是否相符;描述某个单元教学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描述师生双向交际活动进行的情况,学生学习的场景、行为、反应以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职前教师也可以反思哪些教学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哪些活动设计不合理,学生不愿参与或很难参与;反思哪些教学环节有待改进以及如何改进;反思哪些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教师不知所措,无法解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等。在反思中,查找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数据与分析
(一)反思意识
被试2005级10名职前教师在实习两个月内共完成115篇教学反思日志,其中最多的一人写了巧篇日志,几乎每位职前教师都通过写日志的方式进行了反思。从日志的篇数来看,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总体很高。而且几乎所有实习中学的指导教师一致认为,职前教师在说课和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如实习小组内成员之间或各小组之间的交互性课堂教学评价)时普遍表现得比在职教师更积极且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虽然职前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在分析教学问题时不一定客观、深人,但他们比在职教师更愿意发现和讨论自己的教学问题,能够提出自己对教学的不同看法,敢于承认自己的专业缺陷,并能更主动地向其他教师学习,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 (韩刚、王蓉,2008 )。可见,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很强。
(二)反思内容发表教育论文
教师反思的内容,一直是反思研究的重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得以进行的载体,主要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假设(申继亮、刘加霞,2004)。国内学者对反思内容进行了划分,吴卫东和骆伯巍(2001)将教师反思指向与不同的教师群体联系起来,即新手型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技能反思,适应型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策略反思,成熟型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反思,专家型教师则进行教育科研反思。张立昌(2002)则将反思内容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理念(或知识)领域和行为 (或操作)领域。申继亮和刘加霞(2004)指出,教学反思内容有五个指向:课堂教学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改革指向、人际关系指向。在提交的115篇反思日志中,有43篇主要关注课堂教学指向,约占37% ; 50篇主要关注教师发展指向,约占43%。可见,职前教师非常关注教学效果和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
43篇关注课堂教学指向的反思日志的内容多样,其中对教学技能的反思有30篇,约占69% ,对教学策略内容的反思有10篇,约占23 %,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有3篇,约占8%。笔者认为,从职前教师的反思内容来看,他们的反思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随着反思的逐步深人,反思内容也将逐步深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职前教师的反思具有阶段性特征,教学技能、策略、理念构成职前教师反思内容的三大主题,也是三个梯度。同时,笔者发现职前教师往往习惯于从自己已知的常规教学知识出发来讨论教学问题(韩刚、王蓉,2008)。比如谈到“演示”,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演示的常规策略和形式,在缺乏指导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将这些演示形式与特殊的教学情境(如学生当时的情绪和需求、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联系起来。
(三)反思水平
反思的内容决定了反思的水平。VanManen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技术合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 )、实用行动水平 (practical action)和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 reflection)(转引自辛涛,1998)o Lee (2005)把教学反思水平分为三种:描述水平、理性水平和反思水平。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反思水平的划分理论,结合当前职前教师反思水平的实际,本研究将他们的反思水平划分为四种:1)事实性描述水平。职前教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进行回顾,思考哪些教学环节是成功的,哪些教学环节是失败的。他们可能会提出问题,但缺乏相关分析与思考。2)事实性分析水平。职前教师能提出问题,并能从英语新课程教学理念或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方面分析问题,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对事物内在原因的进一步探讨。3)综合性分析水平。职前教师能够对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也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4)反思性判断水平。能在理性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法、意见和建议,然后再付诸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发表教育论文
从反思的整体情况来看,巧%的职前教师的反思只涉及个人教学中各个不同层面的个别问题或孤立的现象(仅仅罗列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语速过快、课堂指令不清等),缺乏相关分析与深人思考。75%的职前教师不仅能够反思教学现象,而且能够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改进方法,并试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但是他们往往不明白问题的内在原因,不能从自己的行为细节上清楚地解释自己决策失误的复杂原因。可见,大多数职前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已有充分的准备,例如:他们对听力训练课的设计和课堂操作策略都有较好的理解,所设计的听力任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合理,对课中提问、反馈以及板书都十分熟悉,课堂指令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也都很自然。职前教师在个人教学观念方面处在正在准备的阶段中,例如:他们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反思中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听力任务的难度,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学生观念。而职前教师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缺乏准备,例如:他们往往能发现这堂课不完美是因为听力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出了问题,能意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没有仔细思考自己在哪些细节出了问题,应怎样与学生互动等。
通过对115篇反思日志的深人分析,笔者发现,其中17个主题经历了多次反思,共涉及54篇反思日志。在这些多次反思的问题中,平均每个问题经历了 次反思。通过对反思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多次反思的内容是逐渐深化的。笔者认为,职前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与群体性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群体反思比个体反思更容易持久,群体的讨论较易形成对问题的持续反思;另一方面,持续反思的形成依赖于反思的群体性,即反思的持续需要群体的支持。
10 名职前教师在写反思日志前通常都参加了指导教师主持的课后反思会(即指导教师和职前教师一起听课评课)。而这些职前教师在与笔者的访谈中表示,当他们在网上反思日志(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要求职前教师在博客中自己的日志)后,总是希望自己反思的问题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希望倾听别人对问题的看法。而同学们的回复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问题更加深人的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使问题不断深化,这正是群体反思的优势,同时用技术支持的反思更容易做到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想得到深人的反思,外部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听课评课、博客中对反思日志的回复都是群体性反思的体现。在群体反思中,获取有效的外部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反思需要一定时间去深化,这表明对同一问题需要多次深人的反思,在问题首次提出后应沉淀一段时间再给予外部支持。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职前教师反思日志的初步分析,并结合与10名职前教师的访谈,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首先,职前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往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内涵特点。职前教师反思的内容多样,并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这说明他们愿意反思,愿意在教学方面进步,并充分体现了职前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但由于职前教师欠缺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以及对技术性理论知识的依赖,决定了他们技术性反思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韩刚、王蓉,2008 )。无论职前教师学习教学的动机多么强烈,反思的态度多么诚恳,都难以直接从 “行动中”建构个人知识,难以在课堂中当即发现或调整自己的教学决策,即便在“行动后”进行反思,也难以从自己的行为细节上清楚解释自己决策失误的复杂原因。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帮助他们理解常规技术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含义,丰富并完善职前教师的实践知识,并引导职前教师进行群体性的、多次深人的反思。发表教育论文
其次,职前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其反思的深度。由于职前教师具有尽快提高自己教学实践能力的强烈愿望,凡愿意成为教师的职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种种困惑往往使他们比那些已适应常规教学的在职教师具有更强烈的反思动机和自我批判意识,他们实践知识的缺乏似乎并不影响其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发展(韩刚、王蓉,2008 ) 。然而,职前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带有套用性的特点,例如: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某一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法教科书上的教学原则,是否实现了教学参考书上描述的教学目标,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和影响。他们只是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概念来分析和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他们的个人实践体验还不足以使他们理解课堂教学极为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职前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分析时往往不能一针见血的根本原因(韩刚、王蓉,2008 )。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职前教师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缺乏准备。所以教师教育者必须防止他们偏激地从概念出发分析问题或对问题“非此即彼”的判断,防止他们追求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应该强调教学过程和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步结论:
思念日志范文【第二篇】
一、引言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而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因此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而教学反思日志作为一种反思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Richards和Lockhart(2000)把教学日志和教学报告、调查、问卷、听课等看成是“常用的几种课堂调查方式”,并指出写教学日志有两个好处:一、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二、写教学日志本身就可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志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Wallace(1991)把教学日志与现场笔记、教学过程记录及个人教学报告等一起列为“获取教学行动信息的手段”,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促进了反思性教学”。
在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权威外语教学研究杂志后,笔者发现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日志的研究(王健、杨党玲,2008)、对高中英语教师的反思日志的调查研究(李华,2008),以及对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志的认识研究(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2006)均已开展,而对职前教师关于反思日志的研究则未有涉及。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职前教师反思日志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及教师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2000年以来,海南师范大学将英语职前教师的传统教学实习改革为“反思性实践”课程,旨在培养职前教师的“综合性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韩刚、李庆,2008),试图通过一系列基于职前教师个人体验的实践活动以及与其他教师教学的比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教学,理解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修正自己对外语教与学的理解,逐渐习惯反思性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实践态度。本研究对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10名职前英语教师的115篇教学反思日志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跟踪10名职前英语教师教学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不间断地对他们进行反思指导,并要求他们参加反思交流会并提交反思日志。实习结束后,对他们的反思日志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所收集的教学反思日志,主要记录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职前教师对事件的反思及个人的感受等等。日志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性的。职前教师可以描述教学计划的设计及教学实际情况与教学计划是否相符;描述某个单元教学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描述师生双向交际活动进行的情况,学生学习的场景、行为、反应以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职前教师也可以反思哪些教学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哪些活动设计不合理,学生不愿参与或很难参与;反思哪些教学环节有待改进以及如何改进;反思哪些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教师不知所措,无法解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等。在反思中,查找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数据与分析
(一)反思意识
被试2005级10名职前教师在实习两个月内共完成115篇教学反思日志,其中最多的一人写了巧篇日志,几乎每位职前教师都通过写日志的方式进行了反思。从日志的篇数来看,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总体很高。而且几乎所有实习中学的指导教师一致认为,职前教师在说课和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如实习小组内成员之间或各小组之间的交互性课堂教学评价)时普遍表现得比在职教师更积极且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虽然职前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在分析教学问题时不一定客观、深人,但他们比在职教师更愿意发现和讨论自己的教学问题,能够提出自己对教学的不同看法,敢于承认自己的专业缺陷,并能更主动地向其他教师学习,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韩刚、王蓉,2008)。可见,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很强。
(二)反思内容
教师反思的内容,一直是反思研究的重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得以进行的载体,主要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假设(申继亮、刘加霞,2004)。国内学者对反思内容进行了划分,吴卫东和骆伯巍(2001)将教师反思指向与不同的教师群体联系起来,即新手型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技能反思,适应型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策略反思,成熟型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反思,专家型教师则进行教育科研反思。张立昌(2002)则将反思内容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理念(或知识)领域和行为(或操作)领域。申继亮和刘加霞(2004)指出,教学反思内容有五个指向:课堂教学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改革指向、人际关系指向。在提交的115篇反思日志中,有43篇主要关注课堂教学指向,约占37%;50篇主要关注教师发展指向,约占43%。可见,职前教师非常关注教学效果和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
43篇关注课堂教学指向的反思日志的内容多样,其中对教学技能的反思有30篇,约占69%,对教学策略内容的反思有10篇,约占23%,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有3篇,约占8%。笔者认为,从职前教师的反思内容来看,他们的反思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随着反思的逐步深人,反思内容也将逐步深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职前教师的反思具有阶段性特征,教学技能、策略、理念构成职前教师反思内容的三大主题,也是三个梯度。同时,笔者发现职前教师往往习惯于从自己已知的常规教学知识出发来讨论教学问题(韩刚、王蓉,2008)。比如谈到“演示”,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演示的常规策略和形式,在缺乏指导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将这些演示形式与特殊的教学情境(如学生当时的情绪和需求、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联系起来。
(三)反思水平
反思的内容决定了反思的水平。VanManen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技术合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实用行动水平(practicalaction)和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reflection)(转引自辛涛,1998)oLee(2005)把教学反思水平分为三种:描述水平、理性水平和反思水平。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反思水平的划分理论,结合当前职前教师反思水平的实际,本研究将他们的反思水平划分为四种:1)事实性描述水平。职前教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进行回顾,思考哪些教学环节是成功的,哪些教学环节是失败的。他们可能会提出问题,但缺乏相关分析与思考。2)事实性分析水平。职前教师能提出问题,并能从英语新课程教学理念或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方面分析问题,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对事物内在原因的进一步探讨。3)综合性分析水平。职前教师能够对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也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4)反思性判断水平。能在理性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法、意见和建议,然后再付诸教学实践中去检验。
从反思的整体情况来看,巧%的职前教师的反思只涉及个人教学中各个不同层面的个别问题或孤立的现象(仅仅罗列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语速过快、课堂指令不清等),缺乏相关分析与深人思考。75%的职前教师不仅能够反思教学现象,而且能够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改进方法,并试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但是他们往往不明白问题的内在原因,不能从自己的行为细节上清楚地解释自己决策失误的复杂原因。可见,大多数职前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已有充分的准备,例如:他们对听力训练课的设计和课堂操作策略都有较好的理解,所设计的听力任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合理,对课中提问、反馈以及板书都十分熟悉,课堂指令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也都很自然。职前教师在个人教学观念方面处在正在准备的阶段中,例如:他们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反思中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听力任务的难度,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学生观念。而职前教师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缺乏准备,例如:他们往往能发现这堂课不完美是因为听力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出了问题,能意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没有仔细思考自己在哪些细节出了问题,应怎样与学生互动等。
通过对115篇反思日志的深人分析,笔者发现,其中17个主题经历了多次反思,共涉及54篇反思日志。在这些多次反思的问题中,平均每个问题经历了次反思。通过对反思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多次反思的内容是逐渐深化的。笔者认为,职前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与群体性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群体反思比个体反思更容易持久,群体的讨论较易形成对问题的持续反思;另一方面,持续反思的形成依赖于反思的群体性,即反思的持续需要群体的支持。
10名职前教师在写反思日志前通常都参加了指导教师主持的课后反思会(即指导教师和职前教师一起听课评课)。而这些职前教师在与笔者的访谈中表示,当他们在网上反思日志(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要求职前教师在博客中自己的日志)后,总是希望自己反思的问题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希望倾听别人对问题的看法。而同学们的回复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问题更加深人的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使问题不断深化,这正是群体反思的优势,同时用技术支持的反思更容易做到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想得到深人的反思,外部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听课评课、博客中对反思日志的回复都是群体性反思的体现。在群体反思中,获取有效的外部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反思需要一定时间去深化,这表明对同一问题需要多次深人的反思,在问题首次提出后应沉淀一段时间再给予外部支持。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职前教师反思日志的初步分析,并结合与10名职前教师的访谈,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首先,职前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往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内涵特点。职前教师反思的内容多样,并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这说明他们愿意反思,愿意在教学方面进步,并充分体现了职前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但由于职前教师欠缺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以及对技术性理论知识的依赖,决定了他们技术性反思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韩刚、王蓉,2008)。无论职前教师学习教学的动机多么强烈,反思的态度多么诚恳,都难以直接从“行动中”建构个人知识,难以在课堂中当即发现或调整自己的教学决策,即便在“行动后”进行反思,也难以从自己的行为细节上清楚解释自己决策失误的复杂原因。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帮助他们理解常规技术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含义,丰富并完善职前教师的实践知识,并引导职前教师进行群体性的、多次深人的反思。
其次,职前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其反思的深度。由于职前教师具有尽快提高自己教学实践能力的强烈愿望,凡愿意成为教师的职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种种困惑往往使他们比那些已适应常规教学的在职教师具有更强烈的反思动机和自我批判意识,他们实践知识的缺乏似乎并不影响其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发展(韩刚、王蓉,2008)。然而,职前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带有套用性的特点,例如: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某一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法教科书上的教学原则,是否实现了教学参考书上描述的教学目标,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和影响。他们只是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概念来分析和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他们的个人实践体验还不足以使他们理解课堂教学极为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职前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分析时往往不能一针见血的根本原因(韩刚、王蓉,2008)。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职前教师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缺乏准备。所以教师教育者必须防止他们偏激地从概念出发分析问题或对问题“非此即彼”的判断,防止他们追求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应该强调教学过程和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步结论:
思念日志【第三篇】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纪念日。各地学校纷纷举行系列活动纪念这个神圣的日子,呈现出红领巾情系“最可爱的人”的动人景象。
这天恰好是星期一,是全国学校统一举行校园升国旗仪式的日子。据了解,各地许多学校把这天的升国旗仪式确定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主题升国旗仪式”。辽宁省丹东市是志愿军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主要出发地,市关工委和教育部门要求全市数百所各级各类学校举行主题升国旗仪式,在校园里奏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辽宁沈阳市是杨根思、、、杨连弟、孙占元等著名志愿军英烈和部分师团级志愿军烈士的安息地。被省委、省政府指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读本《下一代》杂志,出版了第九届全国“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专刊,刊中发表了由人民某部长城校外辅导站撰写的主题讲话和题为“中国红领巾唱给‘最可爱的人’的歌”的集体献词。沈阳市有关部门在少先队“中队”所在的岸英小学,设立了主题升国旗仪式主会场,全市50余名教育工作者观摩,展示了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制作的以“全国百支少先队英雄中队向人民英模暨‘双百’人物致敬”为主题的巨型红领巾,参观了少先队“中队”陈列室,并向坐落在校园的塑像行三鞠躬礼。当天下午,这条横长米(寓意中国少年先锋队1949年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巨型红领巾,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总纪念碑前庄严展示。这条巨型红领巾今年暑期曾由第九届全国“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营员撑展在朝鲜平壤的朝中“友谊塔”前和开城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这次参加撑展巨型红领巾的有战友、“连”原政治指导员钟仁杰和志愿军老战士、原装甲兵副政治委员晏世禄,还有《下一代》杂志社社长王卓、《前进报》社原社长冯荆育等志愿军老战士,雷锋战友杨丰普、郭兴魁以及全市少先队辅导员代表。他们向志愿军英烈献了花。在岸英小学举行的少先队英雄中队友情联谊会上,该校领导介绍了“中队”师生代表今年赴朝参加第25届松涛园国际夏令营和在朝鲜的桧仓郡祭扫烈士墓的情景。大家就纪念烈士牺牲60周年(2010年11月25日)活动实施方案展开热烈讨论,达成广泛共识。大家还认为,今年11月29日是志愿军特级英雄杨根思牺牲60周年纪念日,也恰好是星期一,应当举行纪念性的主题升国旗仪式。中华青少年品德教育基地负责人也专程赴沈阳参加上述活动。
10月25日这天,举行大范围校园主题升国旗仪式的主要地方有:河北省张家口市和邯郸市峰峰矿区、河南省开封市、山东省莱州市等地的学校,故乡韶山学校小学部、故乡的湘潭县乌石镇“希望小学”,江西信丰县“希望学校”,北京市培英小学和陕西延安、河北石家庄和唐山、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江苏扬州和重庆市、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地的学校。在升国旗仪式上,各地少先队员在各自的地理方位,朝着朝鲜的方向为长眠在异国三千里江山的志愿军英烈默哀,并面对着志愿军过鸭绿江的巨型图板庄严宣誓:学志愿军光辉事迹,走志愿军光荣道路,举志愿军英雄旗帜,做志愿军精神传人。据悉,各地学校还邀请志愿军老战士和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作出贡献的老领导参加主题升国旗仪式。各地新闻媒体普遍宣传报道了这项活动。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的日子里,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百余名志愿军老英雄老战士还收到了少先队员的致敬信和敬献的红领巾。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南菜园小学少先队“张思德中队”、“中队”在致敬信里说:“我们寄给您的香山红叶,寓意您的晚年像这红彤彤的叶片一样红艳艳,也象征着首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的时节是红叶正红的深秋时节……”。张家口市少先队英雄中队还收到了原部队的志愿军老战士寄来的:“学习志愿军精神,争做志愿军传人”的寄语题词。
(本文由人民某部长城校外辅导站供稿)
思念日志【第四篇】
一、 教学日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效的教学日志可使教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余有充分的反思,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一种理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而教学日志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作用:
1. 反思评价,正确定位。在撰写教学日志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形成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哪些行为更有利于自己的角色,哪些会有损于自己的职业形象,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和为了自己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反思,通过记录教学中的不足与闪光点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可以知道自己欠缺哪方面的知识,什么样的学习更适合自己,从而成为激发自己的终身学习动力。
2. 反思批判,完善自我。撰写教学日志的过程是记录自我思维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过程。在写教学日志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持续的批判式思维,易发现教学内在价值,并以此来修改、形成或批判自己的活动,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对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形成思考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教师焕发自身生命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3. 彼此交流,碰撞“火花”。教学日志,特别是教师博客,为教师知识的交流、分享提供了很便捷的途径。朱敬、桑新民在《智慧与力量:对教师博客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教师博客是权威意识弱化的、零散的、随机的、个性化的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流动其中的是鲜活的内在隐性知识,体现了话语权的释放与分散。”教师博客特有的机制有助于在教师间构建交流平台,创设反思氛围。在开放的、心里相容的合作学习的宽松环境中,教师彼此间交流,最能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火花。
4. 积累素材,催生成果。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往往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在听课研讨结束后写评价语、课堂教学的得失及反思材料,将听课中的重要观念和教学策略作记录等。撰写教学日志,教师可以从中积累心得体会,这可对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素材。这样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可以催生出教研成果。
二、 借鉴名人经验,写好自己的教学日志
苏霍姆林斯基、于漪、魏书生等名人,都有写教学日志的习惯。他们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在写教学日志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名人的经验和教训,主动学习他人有关教学日志的理论文章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还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制定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日志写作形式。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网络日志的应用,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搭建了平台和通道。教师博客展现了一种恬淡和清新,是教师群体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教师博客不仅为这种思想交流提供了条件,而且促使教师在合作中“共赢”,向“研究者”的身份迈进。博客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在这里,博客起到了知识的纵向传承作用。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日志的作用,也要充分利用这一便利的条件。
三、 组织整理研究日志库,提升专业成长层次
教师写教学日志,记录事实并非终极目的,对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展开的研究,在编写记录后,并不意味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应在日志中回味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细节,分析成败得失,做到心中有数,以期达到下次活动的目标明确、过程清晰、结果有效。有实效的教师日志可以辅助实践课题的诞生、展开、推广,以利于找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持续、有效地撰写教学日志。教师在撰写教学日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尽量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活动。教学日志写完以后,也不能束之高阁,完事大吉,而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整理和总结,形成、组织并整理自己的日志库。教师还应经常性地回顾教学日志,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日志库,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活动,回顾专业成长的历程,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水平。
思念日志【第五篇】
[关键词] 《萌芽》 品牌 发展
《萌芽》杂志是有着50年历史的“老牌”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历经5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青年文学杂志的知名品牌,拥有众多读者和深远的影响力。《萌芽》刚一创刊就受到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仅创刊号就发行了3600册,这在1956年的中国是一个不小的成绩了,一年不到发行量就到了20万,其读者群与影响力迅速飙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知名杂志。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纯文学杂志的发展空间被压缩了。1996年《萌芽》杂志开始市场化改革,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青春文学的文化家园和原创文学的基地,在全国文学期刊市场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发行量和读者群日益增多,其品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改革后经过两年的发展,《萌芽》杂志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8年发行量超过18万,2003年1月《萌芽》杂志的发行量高达25万册,比其他文学类期刊,如《十月》、《当代》、《收获》等杂志的同期发行量高出两倍。现在《萌芽》杂志正以昂扬的姿态继续发展壮大。
1.《萌芽》的品牌战略
全新的出版理念促进品牌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变得丰富起来,各种思想充斥在青年人的周围,以前年轻人那种想要当作家的想法已经不是那么迫切了,况且很多作家放弃了写作的道路而下海从商,纯文学的期刊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很多纯文学杂志一样,《萌芽》也逐渐走入了低谷,读者群的大量流失,发行量的锐减,到1995年,《萌芽》发行量只剩下了一万多册,继续下去只有关门大吉。所以改革是唯一的出路:首先,《萌芽》制订了新的出版理念:明确了他的定位是青少年文化刊物, 杂志的广告口号也由“ 培养青年作家的摇篮” 转为“ 面向广大青年, 反映青年最关心的问题”。这种改革契合了时展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个新的品牌的形成就要有新的经营理念的支撑,“品牌不只是一个名称、一种标志或一种象征,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一组无形资产。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或组织的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产品服务等等的综合。放到期刊的领域就是指期刊的办刊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行为理念、视觉理念等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是期刊精心打造的具有先进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传播风格和独到的装帧设计,并为特定的读者群体广泛认同的期刊的总体形象,它表现为期刊生产者(编辑) 与消费者(读者) 心理之间的最佳契合”《萌芽》杂志就是沿着这种思路进行了改组,重新定位了杂志的经营理念。从“ 培养青年作家的摇篮” 转为“ 面向广大青年, 反映青年最关心的问题”,这是适应时代变化的。过去《萌芽》的口号是“青年作家的摇篮”,这个口号曾经很有号召力,因为在过去的年代,想当作家的年轻人太多了,著名作家王蒙评价这种现象时说:“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导致社会形势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很多,吸引他们的东西也很多;其次,《萌芽》的杂志对读者定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与《读者》等面向大众不同,虽仍以青年人为主要读者群体,但《萌芽》有了自己特定的读者群,改组后的《萌芽》杂志把主要读者群体定位为城市中学生与大学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种读者群体的划分被证明是十分成功的:1.这部分群体消费能力强,有十分可靠的经济基础,而且这部分读者群体数量十分庞大,可以保证杂志的销量;2.这部分年轻人易于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并且对文学的热情也是最高的,这就契合了杂志的风格与定位。
原创性文学彰显品牌内涵
《萌芽》杂志的文章无一例外是原创的,这在文学期刊市场上是非常有优势的,现在比较流行的文学期刊属于原创文学的寥寥无几。《萌芽》与其他期刊不同,如《读者》等畅销期刊,近来有学者指出:“《读者》等收录的版式是一成不变的,文章主题是一成不变的,风格是一成不变的。《读者》的模式是故事+情感+哲理,读一两期会感觉十分感人,但如果一期期读下去,就会感觉到有些雷同。”当然作为大众化的刊物,这些做法无可厚非,但其竞争力也在这种同质化的状态里慢慢被削弱。
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动品牌建设
“《萌芽》的高速发展不仅依靠了杂志本身内部的改革和编辑方针的转变, 更是依靠成功地举办了一个媒体活动“ 新概念作文大赛” 来完成的。这样的转变在以往的中国报刊发展史上几乎是罕见的。从这个意义上, 《萌芽》又是一个中国杂志市场化过程中宝贵的特例”新概念作文大赛是《萌芽》杂志的标志性品牌,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作文大赛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提倡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现在, 《新概念作品选》总销量已达百万套, 成为中学作文图书的金字招牌;另一部分是“ 萌芽书系” ,包括优秀作品选、个人作品集及长篇小说,如蔡骏的《地狱的第19层》,李海洋的《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等等。可见, 《萌芽》杂志的图书产品与新概念作文大赛乃至杂志本身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萌芽》网站扩大品牌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新兴的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率高,与受众的互动高效迅速。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宠儿,政府、企业、组织、学校等等都在建设网站,而《萌芽》作为一个面向市场与受众的盈利组织,网站的建设势在必行。“2000年3月26日萌芽网站正式成立。2005年4月,改版后的网站一期顺利改造完毕。成为一个融《萌芽》官方信息、论坛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学爱好者集散地。杂志读者可通过登陆萌芽网站了解萌芽杂志、新概念大赛、萌芽书系及萌芽网站社区的全方位“萌芽”官方信息,也可在网站的平台上与萌芽杂志社、萌芽作者、萌芽读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目前,经过理念发展萌芽网站业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青春文学文化家园。”
《萌芽》杂志的品牌建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被证明是成功的。《萌芽》充分的把文学与市场结合到了一起,走出了一条市场化道路,与市场的接轨才能使杂志的面貌换新,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创新、进步。他的青春文学的办刊理念既没有落入庸俗的桎梏,又充分迎合了读者的需求。总之,《萌芽》的品牌建设是极其成功的转型,对于其他期刊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莹。《萌芽》新概念。传媒调查。
[2]赵长天。从《萌芽》杂志50年历史谈起。文艺争鸣・当代纪事・2007/4.
[3]赵长天。绝处逢生说《萌芽》.编辑学刊。
[4]文心。 向《读者》开炮同时为《读者》辩护――《读者》的发展战略辨析。 编辑之友。2004/6.
[5]李维。论期刊品牌的生成机制。编辑之友。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