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故事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列宁的故事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列宁的故事范文1
今天,我读了“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这个故事讲述了列宁小时候的一件事。
列宁八岁那年,爸爸妈妈带他上姑妈家里玩,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去玩。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是互相追赶着。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大家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回到家里,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愉快,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了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真是个诚实的孩子啊!”
这个故事反映了俄国著名的革命家列宁小时候的一件生活琐事。列宁这样做非常对,因为人不能少了诚信。人如果没有了诚实,友谊之花在凋谢,亲情之果在枯萎。大人们都不喜欢不诚实的孩子,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诚实!
列宁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的故事3
今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奠基人格・瓦・普列汉诺夫诞辰160周年。他生前曾与列宁就诸多政治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一份俄罗斯解密资料显示:列宁曾主张让沙皇俄国在一战中失败,而
普列汉诺夫则举起了“护国”的大旗……
但他们二人留给历史的,却是公平论争的风度和惺惺相惜的情怀。
虽然已经去世多年,普列汉诺夫从未被人遗忘。俄《独立报》曾刊登过他写于1918年的一份《政治遗嘱》,精准地预言了之后70余年苏联政权的演变过程。虽然这份《政治遗嘱》的真伪尚存有一些疑问,但文章的思路却是与他晚年的思想桕吻合的。
普列汉诺夫晚年,与列宁发生过一次著名的争论,他们所争执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卫祖国”是否合理。近年来,俄罗斯又解密了一批关于此事的文献资料。在研读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笔者力图还原这场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论战真相。
列宁是他的晚辈
普列汉诺夫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早年曾就读于军校和矿业学院,1875年参加民粹派革命活动,逐渐成为职业革命家。后来,他流亡国外,于1881年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他说:“阅读《共产党宣言》是我一生的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读,使他转变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889年,普列汉诺夫在巴黎参加了“第二国际”成立大会,随后前往伦敦拜会了恩格斯。他后来回忆:“我很高兴我能在几乎整整一个星期中,和他(恩格斯)就各种实际和理论问题作长时间的谈话。”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普列汉诺夫在俄国社会主义者中德高望重。他是在俄国传播马克思学说的第一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俄文版的翻译者,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创立人。而列宁与比自己年长14岁的普列汉诺夫相比,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年龄上,都只能算是晚辈。但列宁在踏入政治圈子后,在理论和组织工作中显得精明能干,甚至有些咄咄逼人。这让普列汉诺夫及其朋友感到相当不快。
1903年,苏联共产党的前: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二大”。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少数派则被称为孟什维克。普列汉诺夫勉强支持了列宁,但会后却立刻转变了立场,把列宁的政敌全都拉进了党的中央机关,列宁被迫辞职。从此,两人关系就开始恶化了。之后10多年,两人在政治上时分时合,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彻底决裂。
反驳德国议员
对于一战,有一个定性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而展开的非正义战争”,这是列宁在百年前战争爆发时作出的结论。而在当时,几乎所有交战国人士都表示本国参加的战争是正义的,都宣称在大战中“保卫祖国”的天然合理性。
俄国也是交战国之一,但列宁主张应该让俄国输掉这场战争。他认为,这次战争是帝国主义闯因分赃不均而爆发的,不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应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乘机本国资产阶级政权。在“保卫祖国”的舆论浪潮中,这个观点特立独行,为列宁招来了不少谴责之声。但列宁立场坚定,把抨击自己的人称为“护国主义者”。“护国主义”本意是为国家而战,但在列宁笔下一直有贬义。
与列宁相反,普列汉诺夫站在支持“保卫祖国”的立场上。1914年,德国对俄宣战,正在巴黎暂住的普列汉诺夫会见了一位德国社民党议员。此人向他宣扬,德军在战争中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的进展,并抱怨比利时人对入侵德军的欢迎不够热烈。作为一个俄国人,普列汉诺夫对德国的战争行为充满反感。他说:“你们难道还希望人家用啤酒和椒盐卷饼欢迎你们吗?”
洛桑登台论战
当年10月,普列汉诺夫回到瑞士,在洛桑一家市民会馆内作了题为《论社会党人对待战争的态度》的报告。他强调,法国等协约国进行的是防御性战争,是为了保卫祖国、自由和文化,反对德国军国主义和专制制度。他主张俄国社会主义者应站在协约国一边,反对德帝国主义的扩张。
当时,有人引用《共产党宣言》中“工人没有祖国”的观点来反驳工人应该支持战争的观点。普列汉诺夫说,“工人无祖国”应当理解为“工人认为他们的国家不应当力求使自己从其他国家孤立开来,不应当使自己的利益同其他国家的民族利益对立起来”。他质问道,如果对社会主义者来说国家独立是无所谓的,那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不会有兴趣面对敌人的侵犯进行自卫,“这难道就是正确的吗?”他还引用了恩格斯的话:“如果我们受到攻击,我们将进行自卫。”
作为普列汉诺夫的老对手,列宁事先得知了他要发表演说的信息,专程从伯尔尼赶到洛桑参加集会。普列汉诺夫的演讲结束后,列宁要求上台发言。当时,他没有想到普列汉诺夫会“狂热支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气得脸色发白。他端着一杯啤酒走到讲台前,竭力使自己保持冷静。
列宁的发言相当尖锐。他说,普列汉诺夫发言的第一部分对德国社民党人鼓吹战争的行为进行了抨击,这非常好,但接下来的内容却完全变了味:作为一个老资格的社民党人,怎么能为号召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法国社会党辩护呢?两个参战国集团在战争中都在掠夺,都表现出野蛮和残暴,谁也不比对手逊色,哪一方都毫无正义可言。各国统治者用爱国主义的言辞竭力宣扬本国参加战争的意义,只不过是为了愚弄大众,转移本国人民的注意力罢了。在发言的最后,列宁还表示,社会主义者应当做的是,要么到中立国家去,在那里说真话,要么独立自主地向无产阶级发出呼吁,而不是站在一个帝国主义的立场上,去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
列宁结束发言后,普列汉诺夫上台做了反驳,争论进行得十分激烈。会后,列宁在一封信中写道,普列汉诺夫已经变成了“亲法的沙文主义者”。3天后,列宁又在同一会场作了关于战争问题的报告《无产阶级和战争》。这样,两人在“护国主义”问题上交锋的第一个回合,以双方在同一地点各作了一次重量级的演讲而告终。
从彼此讽刺到惺惺相惜
接下来的两年半,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各自写了几本小册子宣传自己的观点,但谁也没能说服谁。正当两人在海外进行激烈的文字较量时,俄国国内发生了剧变
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士兵和工人发动起义,了沙皇政权。这下,普列汉诺夫和列宁都立刻停止了争论,脑子里转的是同一个念头:立刻回国!
1917年4月13日,在国外流亡了37年的普列汉诺夫回到了彼得格勒,短短一个星期内,他就写了7篇文章,其中较长的3篇全部是关于“保卫祖国”的。有人指责他在战争期间的言论实际上是帮沙皇的忙。普列汉诺夫辩解道:“同志们,有一个时期人们似乎认为保卫俄国就意味着保卫沙皇。这是错误的,因为沙皇和他的走狗处处背叛俄国。他们破坏了国防。现在我们完成了革命,我们应当记住:假如让德国人战胜我们,那就不仅意味着把德国剥削者的枷锁加在我们身上,而且很可能会使旧制度复辟。所以我们必须用一切方法进行斗争,既反对国内敌人,又反对国外敌人。”他在彼得格勒塔夫里达宫发表演讲,表达了这些观点。苏维埃领导人齐赫泽等人走上讲台,和他握手以示支持。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人们一起高唱《马赛曲》。
随后,普列汉诺夫又积极参加到宣传“保卫祖国”的工作之中。关于普列汉诺夫这方面的活动,以往只有他撰写的鼓动文章为据,缺乏实际行动例证。而莫斯科俄罗斯政治百科全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1917年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文件材料》披露,1917年5月,为支持临时政府在前线发起的进攻行动,普列汉诺夫与杰依奇等老朋友一起创立了“个人榜样联盟”,发掘军中士兵勇敢作战的案例,鼓舞士气、招募新兵。该联盟的工作颇具成效,成立不到1个月,就建了12个突击营,这无疑应归功于普列汉诺夫个人的巨大号召力。
列宁回国比普列汉诺夫晚了3天。他一到彼得格勒,次日就赶到塔夫里达宫,发表了观点与普列汉诺夫完全相反的演讲,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列宁说,沙皇统治虽然不复存在,但俄国所参加的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没有变,所以,谁奢谈“保卫祖国”,他就是个“帝国主义者”!
此言一出,普列汉诺夫立刻在自己主编的《统一报》上写了篇著名的文章,题为《谈谈列宁的提纲以及为什么有时梦话值得注意》,他嘲笑《四月提纲》:“这充其量是在一个既没有日期,又没有月份,而只有鬼才知道什么日子的幻想世界里写成的,这一点难道还不明显吗?”所谓“没有日期,又没有月份……”的说法,出自俄国大文豪果戈里的小说《狂人日记》。普列汉诺夫用这一说法,无疑是在嘲讽列宁与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一样,变成了精神病患者。
列宁讽刺论敌的锋芒一点儿也不比普列汉诺夫差。他在几个月后的1篇文章中,直接称普列汉诺夫为“普列汉诺娃太太”。俄语中,“普列汉诺娃”指本姓为“普列汉诺夫”的女人。就这样,曾经有过真挚友情和真诚交往的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一个称对方得了精神病,一个说对方是变性人。从公到私,两人关系处在剑拔弩张的状态。
但是,这种敌对状态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17年11月7日,列宁的追随者发动起义,了普列汉诺夫所支持的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次年5月30日,普列汉诺夫在无限遗憾中与世长辞。
对此时已成为俄国大地当政者的列宁来说,与普列汉诺夫的种种争执与不快,都已随后者的长逝而烟消云散。虽然政见不同,但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生活起居一直是关心的,曾经多次委托工作人员给他送去食品和衣物。普列汉诺夫在芬兰一家疗养院治疗时,苏维埃政府还设法派员照看。普列汉诺夫去世后,列宁当年即签署命令,竖立其纪念像以供人瞻仰怀念。3年后,列宁又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要求学习普列汉诺夫的全部哲学著作。
在充分了解两人的那场争论后,再看列宁对待普列汉诺夫的态度,令人感叹。虽然立场分歧未变,但两位政治家留给历史的,却是公平论争的风度和惺惺相惜的情怀。
据《环球人物》王游/文 整理
列宁的故事范文4
安徽安庆望江县第一小学三0七班 吴召钒
《列宁小时侯的故事》是讲:列宁八岁时,在姑妈家不小心撞碎了一只漂亮的花瓶,当时只有妈妈知道是他干的。事后,妈妈跟他说,做错事情,主动承认过错,那才是个好孩子,于是,列宁写了一封信给姑妈承认了过错,姑妈看后,赞扬他是个好孩子。
从这则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里,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诚信,做错事情要主动承认错误。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经常在一块玩,他是一个活泼,好动,爱搞恶作剧的同学,很多同学喜欢跟他在一块玩。
有一天,她们中午去小天鹅托管班的同学突然想起去托管班的顶楼(29层)看看风景,我的这个好朋友胆子最大,就吩咐一个同学去报告托管班的老师说她们几个同学中午给学校留堂了,晚些再去小天鹅吃饭。然后,她就带领几个同学从另一个电梯上了顶层看风景,玩耍……
下午上学的时候,在路上我们相遇在一起,她对我说:“今天中午好好玩,老师带我们上天台玩,一个中午没睡觉。”
我当时纳闷了,说:“怎么,老师带你们去玩,还不用睡觉,有这么好的事 ”
她很肯定地说;“嗯!真开心!”
放学后,家长围成一堆,我问:“怎么回事 ”,只听家长们议论纷纷地说,我那个好朋友,下午带一帮女同学上天台玩,一个中午都没去小天鹅,老师急得不得了,到处打电话寻找她们……
我说:“她说是老师带她们上去玩的。”家长们说:“那是骗你的。”
我这才恍然大悟,觉得这种行为很不诚实。骗老师,骗家长,骗同学,不是一个好孩子的行为。
列宁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再见列宁》;意识形态;叙事策略
关键词综艺节目;耳畔中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40-01
《再见列宁》又名《民主德国在79平米房间里的延续》,是一部可以载入德国电影史册的优秀电影。影片故事发生在德国统一这一历史背景上,影片从宏大叙事背景下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切入,以亲情淡化政治言说,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进行描述,将对历史的反思和感慨,融于母子深情。对于大环境下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刻画,同时穿插对德国社会的三段式呈现,俄罗斯式喜剧风格,体现了本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叙事策略。
影片采用故事内部人物的视点,用影片的主人公阿历克斯的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他的自述带有很强的自传和回忆色彩。影片以自述开始,“1978年8月26日我们到达了世界水平,西格蒙德・吉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德意志人。也就在同一天我们的家庭给毁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接妈妈归家的日子像苏联坦克一样不可阻挡地逼近。”人物旁白调侃又略带讽刺意味,生活化的语言不仅仅描述了事态的变化发展,增强了影片的现场真实感,又能在短时间内把事件讲述清楚。这种第一人称的自述,很大程度上也淡化了政治的说教,影片讲述的是围绕一个儿子想尽办法来编造谎言,创造“各种各样的假象”让自己的母亲可以继续生活在早已不存在的“民主德国”之中。相比其他政治变化下的刻意宣扬和传播正义,这种无政治意识的、客观的叙述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略带喜剧的风格,使原本沉重的国家政治生活变得轻松,又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个人生活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力和苍白。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主创人员独具匠心的设计,阿历克斯好友丹尼斯是一个一心想要当导演拍电影的年轻人。我们看到阿历克斯和他一起合作,录制假的新闻节目,使得谎言能够继续进行,妈妈一再被骗。当他们自导自演的闹剧被一场场揭穿后,又不得不用另一条假新闻去更正,以此来圆谎。影片中出现一个这样的情节:被找来假冒的新闻主持人身后一幅领导画像,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突然掉下来,让人禁不住大笑。层出不穷的小闹剧,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机智又孝顺的儿子。他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矛盾中游走的迷离状态,这一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统一的德意志人民的内心矛盾。[1]阿历克斯,在通过对谎言的编造中,慢慢了解了东德,对于东德,母亲所坚信的社会主义精神信仰,他也有了更多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影片的结构整体上是对德国社会的三段式呈现:原民主德国时期、统一后的联邦德国、母亲去世之后的联邦德国。原民主德国时期:教条化、刻板的生活。母亲一代的坚信与儿子一代的百无聊赖,举行国庆阅兵当天母亲在认真地熨烫参加典礼的衣服,儿子却无所事事地在房间喝啤酒。夜晚游行时,军警的冷酷残暴、游行人员的无助、混乱的场面。统一后的联邦德国:东德人到西柏林一游,人们的狂欢,营造一种向过去说再见的决绝心态。关于物质的丰富,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周围人如姐姐之口,以及阿历克斯为了母亲而去超市的不经意一瞥予以呈现。统一后的德国更多的潜设在儿子救母亲的焦虑心态下,同时,儿子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范围更多延续着之前的路径。烟花那一场戏可谓是直抒胸臆,灿烂的烟火和辽阔的城市中,个人的沉重还是要自己背负,城市并未改变,但城市中的人和文化已经有了改变,个体与历史在某些情况下依然存在冲突。统一后德国社会和儿子依然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重复着之前的迷茫,母亲去世之后的联邦德国,在遥远而清冷的天空下,人间〔〕世如此寂寥,让人百感交集。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母亲醒来,出门走走,无意间直升机吊着被拆毁的列宁雕像在城市上空前行。列宁雕像的胳膊指着远方,母亲茫然无措的表情,这似乎在质疑整个德国未来的方向。[2]作为影片片名的列宁,在这里只出F一次,它是一个符号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雕像伸出的手似乎在向母亲道别,在向东德告别;但似乎也是一种召唤,一种对虔诚信仰的肯定。影片充斥着的不是对过去的伤感,而是对未来,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再现现实、诉说感伤、向往未来,温情告别一句:再见,列宁!
参考文献:
[1]许诺。东西德国的伤口与弥合的可能性――再见,列宁[J].电影评介,2008(02).
[2]蒋陈光。在矛盾中向过去挥手――再见,列宁[J].当代电影,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