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晋朝精编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中国历史晋朝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历史晋朝:恭帝司马德文1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本来是没机会做皇帝的。杀害其胞兄安帝司马德宗的宋公刘裕代晋自立已是箭在弦上,然外面谶语流传,“昌明之后有两帝”——也就是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之后会有两个皇帝,迷信的刘裕为续上为谣言,于是立了司马德文为帝。话说这德文,这时也是三十几岁了,从小被封各种官职,一路做上来,也是打过一些仗的。然司马氏家无雄主,似乎这都是基因。东晋皇帝不断在权臣手里跳来跳出,与世族共治天下,少有完全掌权的时候。何况,刘裕多次北伐,建功无数,此时的武力与威望,已是无人能比。德文自然知道,自己不过是他手中的木偶而已。
不过,比起那些短命的皇帝来,人到中年的德文,也还是有些轶事的。还在封地之时,他曾命善射之人射马,当作游戏。有人告诉他,马乃是国姓,与你司马同字,这么玩,恐怕是不吉利吧?于是他颇感后悔,停止了此类游戏——这大概是想说明,他善于接受下属的建议。他哥哥司马德宗有点愚笨,连春夏秋冬都有些分不清楚——好像司马家的傻皇帝还不少,惠帝也是——德文知道刘裕想杀他哥,便每日侍奉左右,其恭敬之态,受到时人的称赞。也让刘裕有忌惮之心,得趁他生病搬出宫去,才得机会谋杀了安帝。
他与哥哥一样,是刘裕称帝的阻碍。待得谶语已应验,明昌之后已有了两帝,他的历史任务也就完成了。于是在做皇帝的第二年,被废为零陵王。刘裕可没司马氏对待刘禅孙皓那么好,废是废了,还是杀了干净。于是派琅蚜侍中张伟带毒酒去杀他。可惜这张伟既不愿杀故主又觉得回去肯定也是个死,于是自己喝毒酒自杀了。这当然无法阻止刘裕杀心,又派人去,在他家里用被子把他闷死了。他想不到的是,后来刘裕的儿子娶了他女儿,还封了皇后。
中国历史晋朝:被误读千年的“白痴皇帝”司马衷2
《晋书·惠帝纪》记载了晋惠帝司马衷的两则笑话。其一,司马衷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便问左右:“它们鸣叫是为公,还是为私?”随从答:“公家地盘上的为公,私人地盘上的为私。”司马衷对这种解释深信不疑。其二,国家发生了大范围的荒乱,百姓无粮可吃,乡里饿死无数,司马衷感到纳闷,“他们怎么不吃肉呢?”不少人根据这段文字,理直气壮地给司马衷扣上了“白痴皇帝”的帽子。作为“富二代”皇帝,司马衷身上难免带有一些纨绔子弟的特征,但仅以此来认定他是“白痴”,实乃断章取义,一票否定。司马衷果真是传说中的“白痴皇帝”吗?让笔者带您重新认识一下这位被误读千年的可怜皇帝。
司马衷(259—306),字正度,西晋第二任皇帝。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次子,杨皇后所生,因其兄长司马轨两岁时夭折,他成为实际上的嫡长子。司马衷能够当上太子,能够顺利接班,固然有一定的外界因素,但如果他真的一无是处,英明神武、生有二十六个儿子的司马炎,断然不会把江山交给一个傻得没谱的白痴儿子。正所谓,知子莫如父。在医学上,白痴是一种智力严重缺陷的精神病症,同时伴有明显的生理异常,如思维滞后,手脚蠢笨,感观迟钝,说话有障碍等,生育能力也相当差。笔者通过查阅史籍,非但找不到司马衷患有此类病症,反倒觉得他是一个能读会写、情感丰富、明辨是非、生育能力不弱的正常人。
每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总是放心不下,开国皇帝更甚。司马衷当上太子后,司马炎对其将来能否担当重任心存疑虑,甚至通过“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的办法,来考察司马衷的理政能力。司马衷生于安乐,没有经过政治历练,自然难以应对,太子妃贾南风和给事张泓串通,由张泓事先把答案写好,司马衷依样画葫芦“书之”,结果“武帝览而大悦”。有人将这件事看作是司马衷“白痴”的佐证,其实不然。类似的政治作弊,曹植和杨修也曾搞过一次,难道能依此否定曹植在文坛上的“八斗之才”吗?此外,司马衷即位后,凡有诏命,“帝省讫,入呈太后,然后行之”;诛杀司马亮、卫瓘时,也是由司马衷“作密诏令”。由此可见,司马衷虽然不懂或不热衷政治,但读文、写字甚至拟发诏令还是没问题的。
除了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外,司马衷对数字也是有概念的,甚至是很敏感的。西晋后期变故迭起,战乱不停,“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而人马复散,志于阵中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看到身边侍卫的数量急剧减少,司马衷便有“何故散败至此”的发问;听到卢志“贼去邺尚八十里”的汇报数字,司马衷觉得“甚佳”,才同意向洛阳进发。此外,通过司马衷与卢志的一问一答,我们还可以看到司马衷关心时局变化、顺应形势发展的一面。
司马衷对外界感观能力较强,经常有真挚的情感表露。如,开国元勋陈骞去世“及葬,帝于大司马门临丧,望柩流涕”。建武元年,“至温,将谒陵,帝丧履,纳从者之履,下拜流涕”。光熙元年“六月丙辰朔,帝至自长安,升旧殿,哀感流涕”。能够“望柩流涕”、“下拜流涕”和“哀感流涕”,说明司马衷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并且有相应的情感表达方式。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司马衷还能够根据情况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洛阳被大将张方攻占后,张方帅骑三千“方拜谒,帝躬止之”。司马衷被张方劫持到长安后,司马颙帅官属步骑三万,迎于霸上,“拜谒,帝下车止之”。在宗室争权夺利的混战中,司马衷身处屋檐下,能够处乱不惊,能够对臣下恭谦礼让再三,说明他不但不傻,而且还很识时务。
征伐皇太弟司马颖,是司马衷生命中最危险的一次血腥经历。荡阴之战中,由于溃败,司马衷的“乘舆委地”,他本人也身重三箭。在飞矢交前的情形下,“百僚奔散,唯侍中嵇绍扶帝”。敌将要杀嵇绍,司马衷阻拦说:“吾吏也,勿害之。”敌将说:“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于是,司马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嵇绍被杀,血溅龙袍。在自身难保的形势下,司马衷还能想着保护属下,但由于自己的权威扫地而无能为力,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事后,敌将准备为司马衷换洗沾满鲜血的衣服时,司马衷说:“嵇侍中血,勿洗也。”意思是说,这上面是嵇绍的血,你们不能洗去。司马衷用这种方式,对敌将的残忍行径表示了抗议,对嵇绍的忠心赴死表露了哀思。试想,这是一个白痴所能做出来的吗?
中国历史晋朝:晋孝武帝司马曜如何登基3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生于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他的祖父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父亲是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母亲是李陵容(孝武文太后)。司马昱共有七个儿子,但前五个都早亡,只有司马曜和胞弟司马道子存活下来。兴宁三年(365年)琅玡王司马奕继承皇位后,司马昱徙封琅玡王,四岁的司马曜则继其父会稽王之位。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大军阀桓温带兵入京,发动宫廷政变,通过崇德太后褚蒜子之命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拥立琅玡王司马昱即皇帝位,是为晋太宗简文帝,司马曜也就成为皇子。
东晋自司马睿开国江左以来,一直处于士族门阀的轮流支配之下,形成门阀政治的格局,而除了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稍有作为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几乎傀儡般的存在。到了简文帝司马昱时,这种皇权不振、士族专权的局面更达到极点,桓温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连谢安都视其为“君”,史称“政由桓氏,祭则寡人”,而他的野心则是要简文帝“禅位于己”,达到倾移晋鼎的目的。简文帝登基仅八个月便得了重病,于咸安二年(372年)七月二十三日连发四诏,催促尚居姑孰的桓温入朝辅政,桓温故意推辞;五天后,简文帝病情加剧,遂册封会稽王司马曜为皇太子,并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此时的晋朝国运可以说到了千钧一发的地步,因为桓温完全可以凭借简文帝遗诏而篡晋自立,这是其他士族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当着简文帝的面撕掉了这封诏书,简文帝被迫同意将遗诏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故事。”随即简文帝驾崩。但群臣中仍有慑于桓温淫威的人提议:““当须大司马处分。”出身琅琊王氏的尚书仆射王彪之正色说:“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谘,必反为所责。”于是朝议确定,皇太子司马曜登基为帝,是为孝武帝。崇德太后又以司马曜年幼,又在为大行皇帝服丧为由,再次命桓温行周公居摄故事,命令下达后,王彪之说:“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此令遂未施行。就在晋室命悬一线、不绝如缕的关键时刻,各家士族门阀联手阻止了桓温篡晋的阴谋,确保了司马曜的顺利即位及东晋王朝的延续。
孝武帝司马曜刚继位三个月,就发生了道教徒卢悚率众三百人攻入建康殿庭,略取库兵,欲复辟海西公司马奕的变乱。此乱矛头直指桓温,客观上增加了王、谢等士族抗拒桓温的效果。桓温在宁康元年(373年)二月自姑孰入京,风传他有诛王、谢,移晋鼎的打算,王坦之、谢安等严阵以待,桓温也只就前一年冬所谓彭城妖人卢悚率众突入殿庭一事穷加究治。稍后桓温生病,病中犹要求朝廷为其加九锡,王坦之、谢安等延宕其事。是年七月,桓温死。孝武帝继位之初的危机期总算有惊无险地过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