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登高读后感【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449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登高读后感【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登高【第一篇】

《登高》教案

教者

王情武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 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 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 “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 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的习俗。公元 767 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 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 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 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登高》的写作背景(分钟)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 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 767 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 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 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 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 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

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急风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天高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哀猿 飞鸟,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 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 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 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 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 712 年,卒于 770 年,活了 58 岁,写这首诗时是 55 岁,也就是 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 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 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 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 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 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 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 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 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 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 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 “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 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 2 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 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 万里” 意思。悲秋” :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悲秋” 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 “秋 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 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 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作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 “作客” 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 : 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常” 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 : 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 48 岁开始,一直

到 58 岁去世为止,11 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 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百年”,也就是老年。“百年” 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 : 当时作者已经 55 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多病” “多病” 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 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登台” “登台” 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 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独” 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 : 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 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 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总结: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 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 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 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 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 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 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 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 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 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 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3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 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问题 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 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 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 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 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 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 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 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

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 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 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 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 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 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 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 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登高 设计【第二篇】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教法方法吟诵,讲析,点拨,讨论。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 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导引: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品味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导引: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品味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感悟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感悟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导引: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板书: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三、迁移延伸提高能力

导引: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三种情怀较为突出: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四、课堂总结

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五、作业

1、选做题:

(1)把《登高》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2)以“悲秋”为话题,写一首诗。

要求:①写诗要注意韵律;②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③写诗要意蕴丰富;④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2、背诵《登高》。

中小学生登高读后感【第三篇】

中小学生关于《登高》读后感500字精选范文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生关于《登高》读后感500字精选范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生关于《登高》读后感500字精选范文(一)

这首古诗好象为我写的。壮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这感触的到是那回醉死在东陵大门前,门前落木萧萧下的霞光,还在那儿等着些过往的象长江滚滚来的殷殷学子。秋高气爽的日子,自以为是的气度不凡的人啊,有几人知自己是萧萧下的落木;而些人,早无尽长江滚滚来的,用利己手法铺垫好了他们令壮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象大青门前,看到的仅是落木的萧萧和那些单纯的学子。在那儿,豆蔻年华的情开始蒙动,我喜爱的她傻傻的酒窝儿,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写作动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现;而同时我却有回光反照的感触,那就是落木萧瑟的把霞光递给了我,其实,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绊绊的在儿时过来。那时最早的落木霞光,该在那次四,五岁的幼儿园我一人过小马路,挨骑车的碰的路边;围观的一邻里小哥,把我伤口包好且用大前门牌香烟纸包的。当时疼到我有种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触;妈值晚班,爸却出差了,大一岁的姐却在农村。而我被妈挂在脖子上的大小门药匙,却早甩在我脖后;这样我昏迷在大门外点起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确信无疑该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闪闪的学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独臂滑行一路----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挨整;也看到了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也淹没不了那些拿孩子们前途当儿戏的,可让孩子们落木萧萧的毒鞭的。

读书后萧瑟的人生确实开演了。虽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饿死鬼的教员的鞋子,妈在春节时都给送过,爸都被妈欺负的象长江的纤夫,却还督促我和姐读书。而我看到了爸对我们的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实现;而目前的事业和家庭的小收获更离不开打小到今的,那些萧瑟的路程!

《登高》这诗在杜甫夔州滨临长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独我巧的是头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岭的玩命面包车里,驾驶员带我们这些“白领”出差学习的,神学于黄山风景区萧瑟落木彩云间;那时,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们,带着孩儿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尽后,神般添了些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的心!写到此,弯弯腰,看看落木萧瑟的冬首;而这时妻儿开使了晚上该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儿在写作业。

中小学生关于《登高》读后感500字精选范文(二)

昨天到今天,他在漂泊。今天到明天,他注定还要漂泊。一颗孤单的心灵漂泊到了每一处大唐角落,处处留下他艰难的脚印。一路走来,他步履蹒跚;一路走来,他踉踉跄跄;一路走来,他孤苦、伶仃、落寞。他活得太忧太愁,可我依然从心底对他产生敬佩之情《登高》让我心里涌起万丈波澜……

一路走来,他虽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没有李白的潇洒,可他何尝不活得充实。“万里悲秋常作客,----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百年多病独登台”,他受尽苦难,饱尝人间辛酸。半聋、偏瘫、肺病,这些全让他一人肩负,他太不幸。可他并未放弃,无论何时,心系祖国、心系百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自然中,每个人都很渺小,杜甫亦然。在空中徘徊,寻家的鸟儿正如杜甫,可杜甫却连家在哪儿也不知道,谈何“寻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盘旋在空中,要归落了。可对杜甫他该归到哪儿?对他,无法让人高呼:落叶归根喽“在哪个悲凉的秋天,杜甫的生命也达到了秋天,让人心中撩起一股无名的感觉――是同情,是悲,我也分辨不清。我只明白,杜甫真的很苦,如果说李白为中国文学有很大的影响,那杜甫何尝不是,没有杜甫,谁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谁控诉:”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路走来,历尽艰难,可他不悔。我一路走去,也会永不言败。不论悲苦,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孤单中保持一份快乐,在困难中拥有一种坚强,也许我不会走的像他一样难、苦、悲。

中小学生关于《登高》读后感500字精选范文(三)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中小学生关于《登高》读后感500字精选范文(四)

渐渐地,我走入了杜甫的世界,亲受了“登高”的复杂情感和雄浑自然的意境。“风急天高猿啸哀,褚清沙白鸟飞回。”我低吟着,沉思着,眼前一片茫然。渐渐的,我看清了水中的小洲,因风雪侵蚀,露出了惨白的颜色,她是这样的清冷和寂静。一群鸟在风中飞舞盘旋。看,那边还有一只,孤独单调的身影在瑟瑟秋风中微微颤动,摇摇晃晃。这时候又一阵急风迎面吹来,打痛了我的脸,却显得有些清爽,长吁仰视,天空是如此的高,一种无尽的高深。耳边时不时传来那恐怖的猿声。细听,不是恐怖是凄凉,近乎一种绝望的嘶叫。我不知道这边的风景是如此冷僻,让我有点开始伤感和惆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时我换了个方向,我受不了刚才看到的那片情景。那猿啼和鸟舞还在脑海里反复翻滚,我又一次长舒了一口气,抬头仰望天,天还是那么莫名的高远,却瞥见眼旁的树叶悄然落下,在风中飞舞折腾了一下,又安稳地落向地面。一片接着一片,似乎在我的注意间,每一片叶子都有落的趋势。我漠然的望着这一张又一张曾经生命灿烂的黄叶,不禁心头莫名涌上一层激动,低下头去,俯视着眼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着诗,望着长江滚滚东流,一种浑厚奔放的情感在全身上下翻滚,激荡着那颗苦闷的心。突然,我听到似乎有人在吟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对,那是杜甫,望着那老病孤愁的他,想到常年飘泊的他,不禁一阵苦楚压上心头。是啊长期的飘泊流浪,居无定所,使这位有志不得伸的文人历经坎坷,逐渐衰老多病,以致于在这儿孤独的望着天,对着江,释放出他的压抑和苦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登高》的尾联,也是我情不自禁大声吟诵的一句。我最终还是压不住内心的惆怅和同情,帮杜甫完成了宣泄。多年的困苦和压迫,多年的磨难和委屈,让这颗曾意气风发的豪壮的心低落到深渊的谷底。让曾经年轻的脸上多了两鬓白发,借酒消愁本是一种安慰,谁知“新停浊酒杯”却无情的再一次将他拉入沉郁不舒的情感谷地,这时,我好象窥视了他的心,一阵隐痛也涌上来。这时的他是孤愁的,无助的,内心是复杂的,然而这时的我更是伤感的,悲痛的,内心更是复杂的。因为仿佛我就是杜甫,我已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正在这里尽情宣泄自己的内心。我会记住这一刻的,记住这一首曾经让我沉迷挥泪的《登高》.空旷的山野传来阵阵吟诵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我看到了一种真正的沉郁,一种撕心沉沦的沉郁。中小学生关于《登高》读后感500字精选范文(五)

今年的的秋天格外萧瑟。天显得那么高远,秋风急得要去与朋友团圆。而我,站在这山颠看着这一切,感受着秋的寒意。

远处的河洲清清,沙岸上空有群群的白鸟低空回翔,相依相偎。惟有我只身一人,听着猿的哀啼替我诉说着无尽的心事。抬头,那叶----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一点一点凋零,那也一片一片落下,悄无声息。可,又被无情的秋风卷起,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低头,长江奔流不息,江水翻滚,澎湃,四溅,不停向前。谁知到那里是否有尽头,是否有人正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只身一人在万里外漂泊,常年客居他乡,中秋节只能仰天长望,糟酒下肚,只为忘记孤独。

自晚年来,这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今日还能独自登山,我深感万幸。时世的艰难,生活的困苦,让我恨得鬓发早已如霜般苍白。可谁能懂?而今,将酒举起,却只能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经接受不了了,连着糟酒都不能喝了…… 现在在这高山之上,看着空旷辽阔的景色,看着秋的凄凉,我的心疼痛不止。这愁苦寂寞的心,唉……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7

登高【第四篇】

登高教案(新课程)莆田一中林素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的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从这 段记载来看,汝南人桓景听从了师父的劝告,在九月九日率家人登高避灾,结果幸免于难。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它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标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的登高诗,看看他是否也饮菊花酒,祈求长寿?

二、请同学们诵读,再请两位同学来诵读,点评同学们诵读时对感情的把握

播放诵读flash,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精通《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杜甫的10世祖叫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称“襄阳杜甫”。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后来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始迁居巩县。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杜甫的母亲崔氏是初唐著名诗人崔融的女儿,而且与李唐皇族有亲戚关系。崔融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崔融的妻子也就是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之次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家族都让杜甫感到很荣耀,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对他的政治态度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

杜甫自幼丧母,很早就寄养在东都洛阳建春门仁风里二姑母家。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他7岁时就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又说:“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杜甫读书很刻苦,曾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他先是去漫游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他游览了江南的许多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岁,由江南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文章不合主考官口味,竟没有考取。于是第二年他又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直到30岁时才又回到洛阳。

这一时期正逢开元盛世和天宝前期,国家的形势比较好,杜甫个人也衣食无忧,经济条件比较好,对前途也充满着希望,所以这个时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这个时期他曾写下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结果竟无一人被录取,李林甫还向皇帝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是杜甫在仕途上遇到的又一次挫折。他这时经济上也开始困难了,为了谋取出路,他不得不几次三番地向达官贵人投递诗篇,以求引荐。天宝十载(751)正月, 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3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却又没有下文。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粮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1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杜甫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最后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而这时已经是安禄山叛乱的前夕。官定之后,也就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探望家眷(由于杜甫在长安生活困难,故将家属送到奉先县依靠亲戚安置)。在前往奉先县的途中,他路过骊山,看到唐玄宗正在骊山上寻欢作乐。而回到家中,“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想到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危难和人民的饥苦,杜甫又写出了他最杰出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他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

十年的长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从此以后他开始逐渐成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杜甫往奉先县家中探望家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这年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由于敌情严重,这年五月,他又离开长安,把妻子儿女从奉先县带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不久,潼关失守,白水沦陷,于是,在兵荒马乱中,杜甫又带着一家人向北逃难,他走在难民的行列里,以野果充饥,尝遍了逃难者所遭受到的一切苦楚。后来他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即位,于是他把家属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西北三十里的羌村,便只身北上,投奔刚刚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可是走到半路,不幸被安史叛军截获,送往沦陷后的长安。再现在诗人眼底的长安,经过安史叛军的杀戮洗劫,到处呈现出国破家亡的惨象。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长安西郊处在大战前夕,杜甫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过安史叛军与唐军对阵的战场,终于逃出长安,一路上历尽艰辛,奔赴唐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左拾遗的职责有两项,一是劝谏皇帝,二是举谏贤良。虽只是从八品上,但却是清要之职。杜甫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但不久却因为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房琯与杜甫是布衣之交,唐肃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宰相。他虽然主动地要求带兵同安史叛军作战,但他不懂军事,又自负其才,结果招致陈陶斜和青坂之败。至德二载五月,有人告发房琯的门客招货纳贿,肃宗因此借机罢去他的宰相之位,降为太子少师。新任左拾遗的杜甫,看到房琯受政敌谗毁,毅然上书,反对罢相。唐肃宗勃然大怒,命令颜真卿、崔光远、韦陟审讯他。幸有新任宰相张镐营救,杜甫才免于治罪。六月一日,张镐宣布杜甫无罪。但由于唐肃宗厌恶他,到了八月初,便打发他回家探亲。杜甫离开凤翔,北归鄜州羌村探视妻子,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北征》。这首诗通过真实的形象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生活,留下了一幅兵荒马乱和人民困苦的历史图画,可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了沦陷两年零三个月的都城长安,十月又收复洛阳,唐肃宗于十月底返京,十一月,杜甫带领妻子儿女也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即乾元元年(758)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管理祭祀、学校、选举等文教工作的官),从此与长安永别。这次被贬是对杜甫在政治上的一次致命打击,从此,他重又接触到了苦难的人民。

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其主要诗作有《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

(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

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在华州呆了一年多,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于是便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他先是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三个月,然后又由陇入蜀,于乾元二年岁末来到成都。

由于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高适等亲友的资助,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诗人在这里和农民交往,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田园诗。上元二年(761)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 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乱,杜甫曾流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阆láng州(今四川阆中县)。广德二年(764)春, 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四月, 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他在成都五年多,其主要诗歌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梓州作)、《登楼》、《丹青引》等。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县),因病不能前进,因为他一路上感受湿气,肺病和风痹病发作,脚部有些麻痹,行走不便,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零九个月,写诗330余题,450多首,平均不到两天就写一首,这是他创作的一个旺盛时期。如《壮游》、《昔游》、《遣怀》、《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

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杜甫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三峡。三月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他本想北归洛阳, 但又因河南兵乱, 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今湖北公安县)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大历四年(769)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他本想投靠亲友,但亲友多亡故,又加上洪水、兵乱,使他非常困难,贫病交加,最后他在大历五年(770)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临死之前,他还写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的诗,其中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可见他至死也不曾忘怀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人民。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cuò 浅埋待葬)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四、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请同学们诵读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乐《二泉映月》

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请同学们评论其感情。其实,“言为心声”,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把感情融于笔端,从他的诗就可以体会他的内心。现在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诗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

六、分析诗歌

通过题目《登高》可知这是一首写景诗,请同学们自读全文,并把本诗的意象找出来,思考一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很凝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秋天有人觉得秋高气爽,秋风让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为他是个多病的老人,所以身体冷,而主要是内心的冷。心寒。猿的哀声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3)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总结: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其实这里何止秋季让他觉得可悲呢?请同学说说这里有多少让他觉得可悲的事情?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从哪一联的哪句诗知道?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可知。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的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3)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唐民间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毛泽东称其诗为“政治诗”,“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4)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乐饮助兴,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什么原因?有两条,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乱,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如今他有满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情感---愁苦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七、请同学们诵读,并点评感情的把握。配以音乐《二泉映月》。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

八、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本诗的艺术特点:

1、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

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3、语言凝炼

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说是凝炼准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14个字却包含有八层悲哀的意思,可谓含蕴丰富。

九、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十、语文活动

将本诗译成现代汉语,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饰。请同学们上台朗诵自己翻译好的内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64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