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我与地坛》读后感【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2737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优质5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第一篇】

初次读了《我与地坛》这部书,我被史铁生那朴实无华的文笔和如此崎岖坎坷的命运惊呆了,他年轻时的倔强,冲动完完全全与现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我似乎也正活到了一个很狂妄的时期,时不时还会顶撞父母。仔细想起来,我是多么的无知与幸运。

他在二十岁时就失去双腿,面对迷茫的生活与自己现在如此的不幸,看着在地坛公园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看他们健全的双腿,再看看自己那将陪伴自己终身的轮椅,心中的愤怒与宣泄世界对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来看看我,我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家庭环境,负责的父母……我有什么理由宣泄自己的不满呢对于史铁生来讲,我连发脾气的资格都没有。史铁生的命运仔细想想也是一种幸运:他有着一个“活生生”的'地坛朋友,时时都与他谈心,还像书中所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他还有一个辛勤的母亲,往往在他绝望之际把他从生死线上拉回来。总是默默的承受着史铁生的暴怒无常与倔强,她强人自己的病痛,为了自己儿女的美好未来生活含辛茹苦。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为我准备好早餐,送我去学校,她是多么辛劳啊!难道母亲来到这世上就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最后,关于“母亲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就我个人认为,这条路是一条通往幸福与快乐的路。不论做什么,只要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活着,这就是每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谓“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只要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母亲都一定会默默地支持着,无私地奉献着,这也正是“母亲”所最伟大之处!

《我与地坛》读后感【第二篇】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大学时因为读了些相关的评论,我给史铁生贴了个标签:“西绪福斯”,至于他的真相却并没有去探究。工作后,偶然翻看。因为没有任务,常常只看其中一、两章,特别是第四章。看得多了,感叹也多起来。写作《我与地坛》的史铁生,给我的印象,像极了欧阳修笔下那个历经沧桑、深秋登高的少年。虽然那时的他远不是少年模样。

《我与地坛》第四章感动我的是一分朴素。

这段文字几乎没有什么花哨,一路看去就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叙述,不要说排比就是成语都很少。所讲述的人物虽然像是有几分异秉,细看也只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普通人,即使在我这样平常人的生命中,伸开手去类似的人物也能抓出一把来。但作者很有心,用心的观察与细致的描绘让他笔下的人物定格,成了特定的那一个。

沈从文老先生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优美,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忽略了”。史铁生的文字倒常常因为他独特的风致让人深切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

史铁生笔下的人物、故事平常极了,读过去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像其中对园中唱歌男子与作者认识过程的描述,总让人想起欧阳修的“上元灯”,想起人生途中很多还没来得及了解就擦肩而过的人。

《我与地坛》第四章打动我的是一分执著。其中那个长跑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允许我重温那段朴素的文字: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那时他总来这园子里跑,我用手表为他计时。他每跑一圈向我招下手,我就记下一个时间。每次他要环绕这园子跑二十圈,大约两万米。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已。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容群众场面的照片。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著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现在他已经不跑了,年岁太大了,跑不了那么快了。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他以三十八岁之龄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他苦笑一下什么也没说,只在傍晚又来这园中找到我,把这事平静地向我叙说一遍。

生活是最好的编剧。这个跑了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的长跑者没有形象、没有名字,但他的身影却清晰地印刻在《我与地坛》中,那份不济命运烛照下的执著显得尤为可贵。也是这分执著让他的命运从悲剧渐渐走向了喜剧。

长跑家的经历让我想起史铁生的另一部作品:《命若琴弦》。小说中不断拉琴的老瞎子和小瞎子,从希望拉到失望,在绝望中拿起琴继续拉,在琴声中却收获了真正的希望。

长跑家的经历也让我想起探险家余纯顺,他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十多年前他在罗布泊遇难。他在自传曾讲到探险让他慢慢变得高尚起来,在探险中他从“功利”走向了“非功利”。我觉得教育的路途也许也是这样。可能有人最初的起点并不那么光辉,只是为了谋生为了就业。在失望与追求中他们略有无奈地执意前进,只因为不断地前进、磨砺,于是渐渐褪去了原先的渺小、自私,走向了一个无我圆融的境界:无私执著的投入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起点那些目标变轻了,变小了。

长跑家的经历更让我想起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当求学时读着中文专业、捧着他的文字稀里哗啦的我放下对文学的渴求进而连读书也成为奢侈品时,写出这感人文字的他却承受着巨大病痛依然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行……从《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病隙碎笔》,他笔耕不辍,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每次读蒋捷这首词,慨叹人生的同时,我也常想天地的奇妙:这世间总有一些景致需要时间来阅读,比如风雨。好书大概也是如此,比如《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读后感【第三篇】

《我与地坛》这一本书说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理解,以及生与死的理念。

史铁生来到地坛已经十几年了,他见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例如一对老夫妇,一个爱唱歌的青年,一个弱智的美丽的小女孩,一个绝望的长跑冠军。老夫妇令人羡慕,他们有个终身的依靠。爱唱歌的青年可能已经考上了一个音乐学校。小女孩令作者思考了许多:人是不可能完美的,如果世界上没有苦难,就凸显不出美好的可贵,两样美好的东西不会并存,如果世界上只有健康、漂亮、聪慧、高尚,那么这个世界上将会是一潭死水。这个可怜的长跑冠军的命运就十分的不公,一年比一年进步,不被打败,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作绿色作文网者又想到了自己,他在地坛公园见到的事物给了他许多启示。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常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要躲着不被母亲发现,还要让母亲受那么多的苦,他常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然而母亲才是。从那起作者就是为了写作而活,而不是为活着而写作,这样他就不会为以后而恐慌担忧了,因为死是必然的事,死了之后还是会变成另一个我为单位的人继续活,这样循环往复,而不是结束。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活着都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告诉我们不用担心死的问题,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定不要留下终生的遗憾。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第四篇】

第三次读这本书,看后还是思绪万千。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留给世界的一件礼物,他送给了很多人,包括我。所以为了感谢他赠送的礼物,我得说说自己的感受,即便他已经逝世两年。

史铁生的地坛是个现实存在的地方,又是乌托邦。“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是他留给我最深的一句话。我感动于他的另一个精神层面,超于生活,却源于生活,他找到了文学的真正含义。史铁生写了很多文章,《我与地坛》是对他一个时段作品的总结,从《合欢树》中我能感受得到母爱对史的影响,也能从好运设计中看到史铁生的乐观,亦或是记忆与印象一、二的独自怀念和不曾忘怀,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史的记忆力飘荡,虽然已过几十年,但始终未能忘却,所以我不仅佩服史的才华,还佩服岁月赋予史的灵感。

史铁生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

开始的史铁生,是个自暴自弃的人,他对着母亲发脾气,摔东西,砸东西,我想没经历过的人肯定不知道他当时的情绪,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更感动于他的悔改,就像个浪子知道回头一样,他说:“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颓废,残疾或许生来就与史铁生相违,所以他好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悄悄地把颓废这类词甩在脑后,提起笔,写书,出书,再写书。我想这与他的好人缘是分不开的,与他与生俱来的文学魅力是分不开的。

史铁生是悲催的,又是幸运的。

我忘了史铁生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特长,其实我搞不明白有好多人为什么提笔就来灵感,而有的人却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后  来我渐渐明白,只有“上天赐的”这个理由是最恰当的,也是最不能被反驳的。史铁生的悲催好像是他的不苟言笑的脸决定的,还有他那不知怎么的就残废了的双腿。但他又是幸运的,不管是刘青还是梅娘,都曾无私的给予他帮助,他开始拿起笔写作,他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温存,他被温暖包裹着。就像史铁生所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还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欣赏他的乐观。

史铁生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他“知青下乡”,又“回力鞋”“语录歌”,或是“红卫兵”什么的,只有在“那个时候”才有的产物他却同“耐克鞋”“摇滚乐”联系起来,真是个才子。他是为数不多的生于上世纪却又这个世纪内心的人,于是他就是现代的。史铁生说过一句很经典很“非主流”的话:死亡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我不知道这句话该不该形容成“非主流”,可能是很少有人把死亡比作“节日”,所以我更加觉得史是有个性的人。他的个性显露的并非一星半点,至少现在的青年人是不及他的。

史铁生是个知性的人,又是个感性的人。

这两点好像一点也不矛盾,但对于史铁生来说,就矛盾了一点。有文章用“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为题写了1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文章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天还是蓝的,看看地,地也并未塌陷,可是一举步,形势不大对头——您与地球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

不错,第一是坐着,第二是躺着,第三是死。好了,就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么理由。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让风给你说一声“对不起”吗?而且将来你还会知道:上帝也没有错误,从来没有。

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糟心的。是,说不能的一方常似凛然大义,说能的一对难兄难弟却像心怀鬼胎。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风能不战胜云吗?

山能堵死河吗?现在结果不是出来了?史铁生娶妻无子活得也算惬意。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这不见得是应该忍耐的、狭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爱情权利的人,其他的权利难免遭受全面的损害,正如爱情被贬抑的年代,人的权利普遍受到了威胁。

说残疾人首要的问题是就业,这话大可推敲。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既是权利,就没有哪样是次要的。一种权利若被忽视,其它权利为什么肯定有保障?倘其权利止于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征,牛和马呢?设若认为残疾人可以在爱情之外活着,为什么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认为他们也可以在教室之外、体育场之外、电影院之外、各种公共领域之外……而终于在全面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之外活着呢?

是的是的,有时候是不得不这样,身体健全者有时候也一样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满爱情者并不只是残疾人呵!好了,这是又一个关键: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是且慢。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不过,歧视,肯定公开地宣布吗?在公开宣布不容歧视的领域,肯定已经没有歧视了吗?还是相反,不容歧视的声音正是由于歧视的确在?

好吧,就算这样,可爱情的权利真值得这样突出地强调吗?

是的。那是因为,同样,这人间,也突出地强调着残疾。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也许,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

其实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的,他用一种很调侃的语言写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的确,他是悲催,但他却谋得了一条让人受益的工作。“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给你打开了一扇窗”。用在史铁生身上真恰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与地坛》虽然读了三遍,但史铁生的心,我们依然还是读不懂。

我与地坛读后感【第五篇】

周末,1篇文章吸引了我,《我与地坛》。文章记叙了他在地坛里发生的一系列往事,也记录了他在地坛所见的一系列的人。

看到这篇文字时,第一感受其实不是文字的华美,而是文笔的朴素。在这朴素的文笔之下,恰恰是对往昔的向往。昔日,那个坐在轮椅之上,正值壮年却意志颓废的人,在地坛里散闷,背后支持他的,是担心牵挂孩子的母亲。

在偌大的地坛里,到处都是史铁生的车轮印。这些印记铭刻着一个孩子对外界的好奇,也蕴含着的一个孩子无法压抑却不得不压抑的青春活力。在这地坛里,也到处有着母亲一双双深浅不一的脚印。这些印记印刻着母亲急切寻子的不知所措,也凝结着一位母亲对残疾儿子的无限牵挂。这是一个多么牵挂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个多么渴望自由的孩子啊!双腿瘫痪后,孩子原本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心,就这样被一盆冷水浇灭,在背后默默伤心的,却是那位为孩子操碎心的母亲。可是,这样一位疼爱牵挂孩子的母亲,却在孩子的青春年华里悄然离世。从此,地坛里车轮印还依稀可见,可母亲的脚印,却永远不会有了。

天底下的母亲,或许都是牵挂孩子的母亲吧!史铁生的经历,也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那个夜晚,球场。已沉迷于篮球的我仿佛已经忘记了时间的观念,每天晚上没到九点,我就不会放下沾满沙土与汗水的篮球。那次也不例外。等到我拎着篮球回家,家附近的小巷早已寂静无人。我悄悄地打开了门,慢步上楼,隔着楼板,仿佛已听见匆忙的脚步声。我走近一看,是母亲。母亲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我,眼中闪亮的光芒此刻也黯淡了下去。脸颊上两道还依稀闪着光的泪痕与身旁几团纸巾赫然展现在我眼前。我震惊了,我这才明白,以前我归家时,母亲看似平静的表情中隐藏着对我无限的牵挂和担心。而我却从来没想到过这一点。母亲见我迟迟未归,心中是多么忐忑与紧张,我站在原地,没有答案,眼里尽是母亲眼角渐渐增多的皱纹……

是啊,母亲的爱是温柔而又温情的,母亲为我们做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时时牵挂着我们的母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27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