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建党伟业》观后感【推荐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1500字]《建党伟业》观后感【推荐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第一篇】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审美教育;美育功能
电影作为现代传媒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它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电影的审美教育意义,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审美教育,“即通过艺术和其他审美活动形态净化和升华人的情感意绪、人格襟抱,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美,更不能缺少审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促使我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转播工具被广泛应用。电影作为一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传播媒介的大众文化,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超过其他的艺术形式。电影在艺术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电影中的主旋律电影,以其崇高和伟大的内涵,其弘扬主旋律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特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培养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我们应充分挖掘主旋律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谈到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人们多是将它们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很少有人注意到主旋律影片的审美教育功能。而当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除了弘扬主流意识与主导文化的德育功能之外,其审美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创作者与接受者的重视。
一、主旋律电影与审美感兴能力的培养
主旋律电影通常是通过再现历史现实来激发人类情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兴能力。主旋律电影不同于其他影片的一大特点即在于其更加客观而真实地重述历史和现实。2009年,中国生产出一大批以建国60周年为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其中以《建国大业》最受瞩目。影片真实地讲述了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各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2011年的主旋律影片《建党伟业》,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影片以、、陈独秀、蔡和森、、等最早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影片《辛亥革命》主要讲述了从1911年初到1912年初,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帝制,实现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革命事件。中国的革命党人在结束2 800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付出,赢来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这些主旋律影片,使我们认识到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了解到老一辈革命者们百折不挠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主旋律电影通过描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提高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感兴能力并非简单的认知能力,而是通过表象去感悟生命意义、体味其中真谛的能力。《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三部影片,不仅仅使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新中国建国、建党和实现民主共和的历史,也从中深刻认识到前辈们为了心中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这些主旋律影片的特殊身份使其更加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兴能力。
二、主旋律电影与审美情感的培养
当今这个时代,是情感淡漠的年代。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财富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灵魂的虚空与情感的缺失。对审美情感的培养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审美情感并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意志与欲望,也不只满足于艺术带给我们的刺激与享受。审美情感是艺术所赋予的一种形式化的情感。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情感就是审美情感。以当代电影的发展速度和受众来说,其是最有助于培养审美情感的一门艺术。电影可以将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事物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虚空灵魂的填补。
不同于其他电影,主旋律电影主要培养的是人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大都表现了祖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为了解放与和平而英勇战斗的民族英雄形象,这些影片所具有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其他影片所无法比拟的。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各个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用封建王朝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来激发我们树立远大理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建党伟业》通过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热爱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共的领导下。《建国大业》重温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事件,使我们了解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我们更加浓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三部影片也对英雄主义作了最好的阐释。《辛亥革命》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也让我们了解到英雄人物的生活细节与情感,拉近了英雄与我们的距离,用现代人的艺术观诠释了英雄主义。《建党伟业》一改主旋律影片大量使用战争场面的传统,而是抒发汹涌澎湃的英雄之气。末世枭雄袁世凯,有勇有情蔡锷,孤胆英雄,少年才俊,英雄之气充斥整部影片,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与鼓舞。《建国大业》导演韩三平称《建国大业》是一部“英雄史诗”类电影。影片中尽数“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他们的智慧、情怀与理想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主旋律电影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就是能够使我们观影中所产生的爱国热情和英雄崇拜升腾为观影后内心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在这个情感淡漠的年代,找回最最浓烈的审美情感。
三、主旋律电影提升审美教育功能的新举措
当下的主旋律电影较之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有了很大的改观,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政治导向性过强,题材的选择面过窄,人物刻画过于模式化,使得大众产生一种排斥和拒绝的心理。当下的主旋律电影更注重时代特征和受众的心理,从各个方面寻找突破点,以求得到更多的受众和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一)审美取向的转变
主旋律不再等同于说教。过去的主旋律电影过于说教和宣传,使影片的内容和形式都显得过于模式化,导致一些年轻观众对主旋律电影产生反感,其审美教育意义也因其过于浓烈的政治性而逐渐削减。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刻板的模式,题材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大众的审美兴趣,减少政治说教意味,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2009年,我们迎来了主旋律电影审美教育的春天,大批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不断涌现。揭秘内幕的《天安门》、幽默沉重的《斗牛》、悬疑刺激的《风声》等多元化的电影题材,既丰富了银幕、提高了票房,又娱乐了大众,扭转着人们对主旋律电影几乎已经根深蒂固的认识。
主旋律电影对历史和现实的展示更加人性化。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给人的印象总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是宣传国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说教的工具,缺乏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当下主旋律电影一改往昔的概念化和说教化,更加生动感人且贴近生活。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都避免了使用大篇幅战争场面的描写,利用更多的文戏,理性而平静地把历史展示给观众;对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作了细节化的处理,他们不再是传统主旋律影片中的“神”,而是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是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民众的一分子。主旋律电影审美取向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们对主旋律影片冷漠的态度,使主旋律影片更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大众审美心理。[JP]
(二)商业娱乐元素的注入
大众的审美兴趣决定着其对电影题材的选择,而审美兴趣又源于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当社会处于动荡变革的历史时期时,受众更希望了解的是社会事实和重大事件。但在当今社会稳定的和平年代里,受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关注和热情正在减少。那么在和平年代里,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该如何点燃受众的求知热情呢?
主旋律电影要想得到大众的接受与喜爱,就必须符合时代特征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当下,娱乐性较强的商业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的电影类型,因为商业电影更接近现代生活,贴近受众心理,且更具流行性。任何艺术形式都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才能够实现其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也开始通过商业娱乐元素的注入来激发受众审美兴趣。商业片中经常使用的“人性化”“调侃”“反讽”等多种表现手法开始出现在主旋律电影中。艺术性、教育性再加上商业性,令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获得了喜人的票房成绩。
(三)明星和特效的引入
主旋律电影吸引大众关注的方法之一是制造明星效应,但明星偶像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明星精湛的演技给受众带来审美享受,明星的加入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影片的档次。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无一不具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建国大业》打开了明星助阵主旋律电影的新局面,影片的全明星阵容可谓是亿票房的强有力保证。接下来的《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中也都“星”光灿烂。明星的加入为主旋律电影带来了受众和商机,也将影片的审美教育意义普及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但另一方面,被明星所吸引的受众,在观影时会出现只看明星而忽略影片情节的现象。明星们走马灯似的轮番上阵,使人应接不暇,观众往往只沉浸于对明星的评头论足和对下一位明星的期待中,而无暇体味影片的审美教育意义。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在今后的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主旋律电影开始大量使用特效,给受众带来全方位的审美冲击。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最先接触到的是电影银幕上利用声、光、影、色等技术手段所展示出来的电影画面,所以,电影特效的引进,不仅能提高受众对电影的审美能力,也可以使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辛亥革命》是今年主旋律影片中最大手笔的制作,影片共用了500多个特效镜头,其中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优质、逼真的影像画面给受众带来了审美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也吸引更多的受众来领略主旋律影片的时代魅力。
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为当下的主旋律电影树立了典范。这几部影片的出现为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主旋律电影改变了以往浓烈的政治说教意味,更切合时代特征,贴近受众审美心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主旋律电影的艺术魅力,使之为中国的审美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①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参考文献]
[1]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马上又;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马上又,因为担当完成了黄建新导演的电影《建党伟业》三分之二的音乐制作和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的全部音乐制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被大家所认识和熟悉,国内人民网、中新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网站都对他进行了报道采访。作为国内新生代作曲家,他为多部电视剧及电影创作音乐,尤其为《建党伟业》创作的片尾曲《有一天》,《赵氏孤儿》主题曲《不说》,曲风独特、别具一格,得到了业界人士及广大歌迷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全国数百家电台及网络的热播曲目。马上又创作技艺精湛、态度严谨、风格独特,被称为“音乐鬼才”。资深音乐评论人金兆钧对他及他的音乐给了“有才有情、好听”的高度评价。
一、马上又电影音乐的创作特点
(一)突破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常规、手法别具一格
在电影《建党伟业》中,马上又担当了三分之二的音乐制作,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马上又完成了预告片、片尾和其中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场景的全部音乐制作。聆听马上又的电影音乐,会发现他非常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乐器,能根据乐器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影片主题。在该片中,他运用了弦乐、管乐、大鼓、管弦乐等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语汇,尤其是片尾曲《有一天》,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一贯延续的气势磅礴的管弦乐音乐常规,而是采用了清新、质朴的苏俄风格的曲调,简单的手风琴、吉他配上甜美的童声合唱,让人感到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虽没有管弦乐那种振奋人心的感觉,但恰是这种恬淡的、别样的音乐风格,使音乐更容易沁入人心,让我们感受到在平静安详的音乐中,隐含着的力量和激情。他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和体会的作曲方式,抒写了革命时代那些无数仁人志士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怀,他的音乐风格体现了现代人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诠释,体现了信仰、理想和真情,少了硝烟炮火,多了安详宁静,使革命历史影片焕发出别样的情怀,直抵人的内心。
(二)创作语汇丰富、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
马上又有着深厚的古典音乐的基础,他善于运用各种乐器和各种音乐形式表现人物和诠释影片主题。从《建党伟业》和《赵氏孤儿》两部影片来看,他的创作不仅有西方音乐的影子,而且渗透了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当今流行音乐的元素,可谓“融汇中西、古今不羁”。在《赵氏孤儿》中,马上又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语汇。影片开始当赵朔、庄姬乘着马车来见晋灵公时,他使用了圆号,圆号低沉、空悠的声音伴着间或发出的富有紧张感的“咚咚”的鼓声,预示着美好的表象下将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屠岸贾因嫉妒预谋要杀害赵家时,竖琴奏出一串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揭示了人物紧张、不安的心理,推动了情节发展,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也随着剧中情节的发展而内心跌宕起伏。在赵盾献酒被诬陷招致杀身之祸时,先是一段上行的男生合唱,伴有较弱的密集的鼓点,紧接着突出鼓的声音,马上又采用三拍子,突出鼓声第一拍强音的效果,仿佛重锤直击人心,附点音符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运用,使音乐呈现出紧张、激烈的感觉,与画面和情节融为一体,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在《赵氏孤儿》的创作中,马上又多次运用女声独唱的无词歌,用一种缥缈、空灵而又略带苍凉的声音诠释主题。在赵盾连人带车摔下陷阱、程婴回家发现赵家孩子被官兵抱走、程妻把自己孩子交予公孙杵臼、屠岸贾摔死程婴之子、屠岸贾看见程勃穿上铠甲的一刹那、程勃给屠岸贾喂药等许多情节都运用了这一音乐主题,不仅增强了电影画面及情节的艺术效果,而且也深深攫住了观众的心理,使观众的心情随着影片的发展而不断起伏。其次,马上又还运用鼓边、竖琴、圆号、小提琴分别诠释了不同的故事情节,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三)创作以情为主、体现了人性美
马上又是一个有才且有情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以“情”为出发点,体现了人性美。在影片《建党伟业》中,蔡锷与小凤仙道别一幕,管弦乐奏出深情、感人的旋律,表现了二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怀,同时又与蔡锷“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的复杂心情相吻合,歌颂了共产党人为了革命利益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音乐使用了小提琴,马上又一改传统塑造反面人物的惯例,不是敲锣打鼓、皆大欢喜的欢快旋律,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运用小提琴如泣如诉的音色特征,用小调奏出悲凉、凄婉的旋律,让袁世凯这样的反派人物绽放了人性的光辉,让人不禁对他的境遇心生同情,体现了一种人性美。在叙述、一起过除夕看焰火那出戏,马上又也是以情为出发点,使用小提琴呈示了一段欢快、多情的音乐主题,使影片少了些政治色彩,多了些人文情怀。
(四)从人物内心出发、用音乐诠释人物内心世界
用马上又自己的话说:“只有把自己也变成身处其中的角色,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历史命运’”。在《建党伟业》里有不同的人物,“其实我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必须角色转换,这也是做电影音乐的窍门。比如我写袁世凯那一段,你要完全站在袁世凯的心里,情绪才会对,当袁世凯被逼签和约书时,他摔完以后,日本人在说话,这时你要转到日本人的心态,他是强势的,你必须签。然后袁世凯一回头,你马上又要转回来,这种转换我已经找到感觉了,就是入戏了。”在《建党伟业》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那么多仁人志士如何去刻画,如何去表现他们各自的理想和抱负,马上又的做法是:“化身电影人物,进行角色转换。”在陈独秀演讲那一段,音乐是弦乐伴着大鼓的敲击,接着加入管乐,伴着底下学生的掌声、欢呼声,整个画面呈现“声画合一”的效果,表现了陈独秀等革命先驱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宣扬了“旧制、推崇共和”的新文化理念,让人看着心情澎湃、热血沸腾。
(五)对电影主题及画面的深度把握、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在创作《建党伟业》的音乐时,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马上又就完成了近三分之二,以至于韩三平导演调侃他应该叫“马上有”,这虽是一句调侃的话,但却说明马上又对电影主题及画面的深度理解,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建党伟业》的首款预告片,气势宏大并带有宗教感的庄重的交响乐强有力地撑托着每一个场面撼人的镜头,嘶吼感的人声合唱,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这些可爱的人对于心中那份崇高理想主义信仰的追求。再加上让人心潮澎湃的坚定有力的急促的鼓点,更使短短90秒紧凑的画面张力十足,振奋人心。欣赏过后无不令观者热血沸腾,革命的激情、纯真的理想、对于自由与民主从心底的召唤与渴望,从心底油然而生。片尾曲《有一天》正是对电影主题“理想、信念和真情”的深化和诠释,让人们感受到在那样的重大历史变革中,依然有一份温暖的力量能够直抵内心。
为《赵氏孤儿》配乐时,马上又是几易其稿,始终不能满足陈凯歌导演的要求。但是他很快就找到了突破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一天恍然大悟:“我突然明白了陈凯歌说的不是《赵氏孤儿》,而是说程婴这个人。为了强化我自己,我把工作的文件夹名都改成《程婴传》。陈凯歌告诉我影片的思想、视角、心态是什么,所有的都是从程婴的角度来看。他说,‘你要先找一颗种子’,主题找到了,一切就都顺了。”在《赵氏孤儿》的创作中,马上又紧紧围绕电影主题,准确把握影片基调,围绕程婴这一主要人物展开,以程婴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使用管弦乐、男声合唱、女声独唱、竖琴、长笛、鼓等多种乐器,采用丰富多变的节奏与旋律,刻画了人物形象,增加了影片剧情的跌宕起伏。主题曲《不说》,正好与程婴救孤、隐瞒真相、忍辱复仇的主题相吻合,可以说,马上又对音乐的掌控能力非常强,每一部分的音乐都用心良苦、独具匠心。
(六)对音乐具有独到的见解
马上又说,在影片配乐方面,他与导演是平等的,并不会盲从导演的要求,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音乐做出来后至少要保证我自己满意,不会因为导演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以至于我做出来的音乐自己都不爱听。”他说:“我虽然不知道我要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不要什么”。经常有作曲人在往返几次被否定后,自己就崩溃了。我发现那是自己被他左右了,心态发生了变化。因为你没有从人物出发,电影是导演拍的,他要表达什么,是首先要掌握的。”马上又有深厚的古典作曲理论做基础,因此他的创作有章可循,但又别于传统。他总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另辟蹊径,赋予影片音乐不一样的气质和风格。有人说把电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即使在没有台词的画面对白中,只要听音乐,观众就能透过马上又的音乐明白导演想要表现每个画面的意图。这就是马上又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马上又电影音乐创作的意义
(一)颠覆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传统
在过去的主旋律电影如《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英雄赞歌》等的配乐中,作曲家多采用气势磅礴的管弦乐和红歌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节奏多慷慨激昂,政治色彩浓重,而马上又则颠覆了这一传统,他创作的《建党伟业》主题曲《有一天》,清新淡然的苏俄曲风,简单的配器,再加上其沙哑沧桑的声音,使得主旋律电影焕发出温暖、恬淡的气质。不仅颠覆了主旋律电影音乐创作的传统,更颠覆了观众的思维定势,原来红歌也可以这样写。
(二)开创了一代乐风、引领电影音乐创作的潮流
马上又是一个比较自由的人,正如他的音乐。在马上又的电影音乐里,中西音乐元素的融合、传统与现代音乐的交叉、古典与流行的对话,使得他的音乐焕发出别样的风采。如果说谭盾、赵季平等人引领了第五代电影音乐创作的潮流,那马上又则堪称“第六代电影音乐的执旗人”。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必将影响中国电影音乐未来的发展走势。
(三)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马上又创作的《建党伟业》的片尾曲《有一天》《赵氏孤儿》主题曲《不说》,不仅深化了影片主题、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效果,而且因曲风独特,成为各大电台榜单上的宠儿。他的创作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增强电影音乐的流行性、商业性及娱乐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结语
纵观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从无声电影到音乐作为电影的依附品,到当今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商业化和艺术化的个体,电影音乐经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如果说当今电影音乐的发展呈现打破国界、突破传统、古典、民族、流行等各元素融合的多元化格局,那么马上又就是将这种潮流做到极致的人。他的音乐清新自然、自由不羁,恢弘中透着婉约、大气中又不失精致。作为第六代电影音乐人,马上又的创作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引领着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正如知名乐评人郭志凯讲的:“马上又的时代真的来了!”
[参考文献]
[1] 曾田力,等。百年中国电影音乐流变[J].电影艺术,2004(03).
[2] 关诗。我们的目的是爱国――《建党伟业》乐评[J].音乐生活,2011(09).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范文【第三篇】
作为一部严扣历史题材的影片,《建党伟业》中除了马少骅饰演的孙中山以外,几乎没有一位特型演员出演角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最新精选,希望你喜欢。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最新精选1《建党伟业》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建党伟业》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建党伟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几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毛泽东、孙中山、胡适、袁世凯---等等,都是可以单独写一部电影了,要把如此众多的人和事,在短短二个小时内说清楚,其实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建党伟业》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的不多,但历史事件述说着非常清楚,观看时随得《建党伟业》剧情的起伏,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建党伟业》编剧的功力确实不凡,演员的演出也十分精彩,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从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中的大事说得非常清楚,不少人物都写着有声有色,比如,发哥演着袁世凯痛骂日本人,霸气十足,一个枭雄的形象让发哥演活了,为了当皇帝,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再比如,刘德华演着蔡锷将军,火车站与小风仙挥泪相别,与孙中山相谈时的吐血,抱病上战场的沉着,很好地再现了一代儒将以身许国。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毛泽东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毛泽东初到北大,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蛮有意思,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见深情,刘烨的演技真是牛!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三条主线,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建党伟业》的画面也很注意视觉效果,让人目不暇接,我最喜欢南湖上周迅演着王会悟撑得一把伞,坐在嘉兴南湖的船头,烟云笼罩的湖上,古色古香的木船,船头美丽的女子曼妙的身姿,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美景,真是美极了。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最新精选2一连在网上看了两遍《建党伟业》,还是觉得不过瘾。总希望影片一直演下去,别结束,可是时间总在不知不觉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影片在一步一步地接近尾声。说实话,刚开始对它我并不看好,尽管里面明星云集,气势恢宏,留给人们以无限的期待。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不过是部政治性很强的类似纪录片之类的片子,可是如今真去看了,却逐渐改变了对它原有的看法和成见。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当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当文字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我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们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一个“送”字用的真是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啊!不是自家的东西,送给人家如弃草芥,自然也就不会心疼了。何况它的“主人”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德国,是他们的敌人。削弱敌国,增强他们自认为是盟国的日本的实力,有何不好?再说日本已经于此前出兵山东,击败了德国,接收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送”给日本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承认既成的事实罢了,就算不“送”,日本也已经“得到”了,还不如体面地正式“送给”它妥了。可是西方列强们万万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的这个盟友日本就不识好歹地恩将仇报起来,对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动了战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打碎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你们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四万万同胞岂是草包?岂是毫无血性之人?岂是不忠不义之徒?岂是坐以待毙之辈?怎么办?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首先站起来,火烧赵家楼,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有着四亿多人的泱泱大国,如今竟被一个过去一直向咱称臣纳贡的附庸小国欺负来欺负去,成了他们桌上的鱼肉,任由他们切分。泱泱华夏的颜面何在?尊严何存?
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怒斥道:“在共和国里当皇帝,这是对共和天大的讽刺!”是啊!辛亥革命才结束短短几年,就先后出现了两个皇帝,虽然在位时间都不长,但是也可见皇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在当时的国人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甚至是根深蒂固。五四运动时,一声声“保卫主权”、“还我青岛”喊得气壮山河,雄壮有力,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那轰轰烈烈的场面,足以感动每一个观众,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雀跃,为之自豪不已。当“二次革命”失败后,见到在妻子宋庆龄面前长叹的孙中山时,我们能感受到伟人的无奈与哀痛,也易使人联想到伟人那传扬千古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看到为了反袁而假意拥护袁世凯的蔡锷时,我们为有这样的同胞而高兴,也叹惜他为国为民抛下知己小凤仙,舍己为人,更为他带病出征而感动。当见到朱德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地拼杀时,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当青年___在对着广大劳苦工人宣讲革命的道理时,我们已经明显领略到了伟人的风采……
当影片迫不及待的结束时,我意犹未尽地叹了口气。心中一直涌荡些东西不吐不快,于是就写下了这些文字,虽然说得不一定就对,可确实是我的心里话。尽管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无缺,但是也比目前和以前的许多革命样板戏之类的影片强的太多了。它带领我们走进那段历史,用心去温润那片土地,用热血去温暖那片土地,用智慧去拯救那片土地,用所有的一切去捍卫我们这片土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也不要寄希望于别人发慈悲不来侵犯我们,而关键是要扎好自家的篱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们也绝不会任由人欺凌,过去如此,现在仍应如此。因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
伟大的党啊!九十年啦!您带领我们已经走了整整九十年征程,一路上风吹雨打,披荆斩棘,终于要踏尽泥泞步坦途了。您很老,已经九十岁了;您很年轻,处处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祝愿您九十寿诞愉悦!祝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祝我们的民族兴旺强大,祝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最新精选3《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光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摇摆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电影分单个部分,每部分启用不一样类型的演员。第一部分讲述辛亥革命,由周润发、刘德华、赵本山等巨星演出;第二部分叙述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探索革命发展及五四运动,这部分由刘烨、冯远征、张嘉译等实力演员出演;第三部分是讲述这群社会精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十年之间,在这短短的十年里,我们能做什么?而革命者们又做了什么?在这短短的十年时光里,然而这十年有事极其不平凡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著名的时光都发生在这十年中。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共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都以时光的顺序为脉络,以不一样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最让我感到血脉喷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理解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莘莘学子最后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
透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的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共党还是其他民主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不二的选取。
加入中国共产党吧!去实现自我的梦想吧!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最新精选4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此献礼的《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已经公映数日。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觉得一定要观看这么一部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题材的电影,既可以去感受一下并不是经常去的电影院的氛围,也可以借此了解历史知识。基于此,笔者特地在20__年6月18日晚去看一场《建党伟业》的电影,并特地将观看本部电影的一些直观感受比较粗浅的记录下来。
一、明星阵容强大。可能我们在之前的宣传片和预告片中或多或少了解到本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但看了以后给人的第一感觉,还是这部电影的号召力确实了得。在当今影坛的现役演员里,可以说涵盖了八九不离十了吧,主要指男演员,这部电影毕竟还是男性角色为主,当然了,也有较多的女演员出现,尤其是女大学生个个漂亮,杨开慧的演员也不错,还有那个在五四运动里出现的没有名字的女大学生。曾经看过报道,很多演员都心甘情愿在本篇里出演,哪怕是就一个镜头一晃而过也行,甚至是纯粹的打酱油也毫无怨言。笔者也不知道他们的片酬怎么样,或者是冲着什么来的,个个演员都这么看重本部电影。
二、中心思想模糊。《建党伟业》这个题目毫无疑问是突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事,笔者看后的第一感觉是电影里的故事太多,中心思想比较模糊。当然了电影脉络还是十分清晰,可能是这部电影本身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跟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大事紧密相联的历史事件太多了有关,如果交代不详细,可能会适得其反。跟大多数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太多,实际上很多电影从头到尾就一个故事,你想让它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行。从这个角度讲,本篇的导演啊编剧啊,确实难度很大,用一部电影把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交代清楚,让观众们满意。
三、尊重历史事实。跟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一样,怎么样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都是比较棘手的难题。《建党伟业》真的是有独到之处,我相信应该是不会有观众质疑电影的内容脱离历史事实了。我们曾经看到的历史题材方面的电影,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一点,有的真的是胡编乱造的,跟原来的历史估计没什么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题目以外。我觉得,这方面一定要把好关,给观众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历史的东西,歪曲了,会害人的,影响孩子教育的。
四、前后交相辉映。今年的《建党伟业》,为建党90周年献礼,2009年的《建国大业》,为建国60周年献礼,接下来,我们怎么期待,给电影迷留下巨大的遐想空间。我想,看看历史时间表,答案不难得出,那就是2017年,当建军90周年的时候,我们可以拍一部异曲同工之妙的《建军巨业》或《建军宏业》,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
五、党的发展壮大。电影中反映,建党的时候,全国才50来名党员,全国代表大会才13人。9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们党的光辉发展历史。现在,我们全国的党员大数大概有接近8000万了,这是多么辉煌的成绩啊,真正的世界第一大党,至少从党员人数来看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带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照此发展,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六、电影带来启示。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很多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为了国家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上刀山下火海,他们的精神斗志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且要发扬光大。现在,我们党内部分党员贪污受贿,革命意志衰退,工作热情退化,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战斗力。我们要从电影中学习老一辈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爱国爱党的高尚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最新精选5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向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
是啊,光阴似箭,此刻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此刻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明白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此刻的和平而建立,虽然此刻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完美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就从食物上来说,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不像此刻都讲究营养平衡。以前人们衣服只求穿暖,此刻只有时尚才是“真理”。90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建党伟业》里解放上海,解放军累了,没有占民宅,整体睡在马路上。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百姓最亲的亲人——中国解放军。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这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范文【第四篇】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着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我爱这部影片,通过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建党的艰辛和伟大。
建党伟业观后感500字(二)
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
是啊,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 ”到现在雨 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国大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 ,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就从食物上来说,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不像现在都讲究营养平衡。以前人们衣服只求穿暖,现在只有时尚才是“真理”。90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建党伟业》里解放上海,解放军累了,没有占民宅,整体睡在马路上。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百姓最亲的亲人DD中国解放军。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 今天幸福 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 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建党伟业观后感500字(三)
趁着周末与同学一起观看了《建党伟业》这部电影,虽然此片在开拍之际就颇引人关注,与之前的《建国大业》 可谓是旗鼓相当,都是明星云集,不过我以为,《建党伟业》相对来讲更加好看一些,剧情也更加丰富一些!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第五篇】
[关键词] 《建党伟业》;电影叙事; 历史真实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大量红问世,如《云水谣》《开天辟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电视剧更是层出不穷,如《潜伏》《亮剑》《雪豹》等。很明显,这些电影或电视剧的题材基本属于红色题材中的革命历史题材,讲述了建党和新中国成立前后革命前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艰辛探索与奋斗的历史。作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片,《建党伟业》以电影艺术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共产党成立的过程。电影的目的是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或者让观众看到智慧的挑战,或者让观众体会到情感的冲击,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悲哀、喜悦、愤怒与感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提供的不仅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而且是通过视觉冲击将人们带回那个时代,感受在时代动荡中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坚守。但是,和口头的讲述与文本的描写不同,作为一种包含视听元素的大众艺术形式,电影要怎样表现这种题材才能与当下观众心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让观众觉得确实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建党伟业》等影片虽是我们的主旋律片,但在全球化语境中,电影业的继续发展不会将观众仅限于内地。这是这类电影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既要将那段历史具体真实地表现出来,又要满足观众的情感与审美期待。我们可以说历史是人们讲述出来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乃至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历史都有不同的讲述方式。众口难调,针对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客观性就显得尤为突出。真实地表现这段历史,将评价留给观众,似乎是这类题材电影创作的共同指向。
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叙述
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多为描述革命先辈的奋斗经历,具有主流意识强、场面混乱、对比明显的特点。而电影艺术则包含了文本或口头叙述所没有的视听元素,用电影叙述的手法表现革命历史题材,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用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向观众传达革命年代的事件和精神。
从1912年到1921年,时局混乱,战争不断。为了烘托出当时的社会形势,民众思想,人物立场,影片大量采用对比的手法。鸦片战争后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影片开头的色调也一直是以灰黑为主,直到武昌起义,鲜红的旗帜在起义军手中舞动。阴暗的色调配上鲜明的红旗正是一种色彩对比,突出了红旗的鲜红,仿佛是黑暗中的一抹亮,如同希望一般。“五四”运动一节,爱国学生身穿白色制服,手举白色条幅上街游行,整个场面被一片白色覆盖,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学生心中那股冲天的悲愤。冷淡白色固然不会给我们火热的感觉,但它的运用却让人透过白色直接感受到了它所覆盖着的巨大愤怒,而那白色又为这愤怒添上了悲的含义。除了色彩方面,画面布局也多用对比表现影片的内容。袁世凯筹划天坛祭天时与蔡锷在屋内谈话,两人各站一侧,这种二分的画面布局,清楚展现出二人的不同路。再有,北大图书馆关于新文化和旧文化辩论一节,影片运用了画面分割的手法将正在辩论的两方放在同一个画面中表现,左边为新文化代表,右边为旧文化代表,左边激情洋溢,右边沉稳而坐,左边如火,右边如水,这种对比突出正是展现了当时新思想的迅速发展,表现了它蓬勃年轻的生命力和追求新思想的一代青年在探索和发现中的热情。既然电影是一种包含视听元素的艺术形式,那么除了视觉上的对比外,也少不了听觉上音乐的运用。哲学家尼采认为,音乐能直击人的灵魂,引人到达生命本真的境地。战场上,伴随着一个个镜头的闪过,爆炸,子弹,士兵牺牲,慢节奏音乐的加入让战争的残忍跃然眼前。观众不一定都经历过战争,但一定知道战争的残酷,如何引发观众的共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调动观众的情绪,让他们随着影片引发悲伤、感动。影片中也有一处轻松的音乐,在北大给新聘任的辜鸿铭颁发证书时,辜鸿铭上台,影片配上了一曲声音不大但俏皮的背景音乐,气氛顿觉轻松,它像是一种下意识的说明,给观众情绪的转变铺路。
不论是视觉上的对比还是听觉上音乐的烘托,都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方式,以此来突出产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现状和革命先辈在这条路上的不停探索与坚持。和文本需要阅读者的想象不同,电影表现出的东西是有形的。这种确定性虽然剥夺了观众对人物外貌、环境等的想象,但也提供给了电影新的维度。
由于人物的有形性,电影需要演员表演,在《建党伟业》中演员的选择和人物的塑造也是一大亮点。庞大的明星阵容 让“数星星”成了电影的看点之一,七嘴八舌评价自己喜爱的明星似乎充斥了电影院的每一个角落。例如扮演蔡锷的天王级明星刘德华,扮演罗家伦的偶像明星王力宏,扮演段祺瑞的搞笑型大忽悠等。对于主旋律电影“双效应”的特点,明星脸满足了票房的需要。虽是一部为党献礼的作品,但并不排除相当一部分人是冲着“星星”而来。除了票房效应,电影的叙述也利用了明星本身的气质。影片利用刘德华多年演艺圈的经验和形象,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蔡锷的形象,经验丰富,城府极深,不再是彷徨不定的年龄,对革命的信仰和坚持坚定之又坚定,他们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同时又因历经沧桑岁月很多事力不从心,拼命为国却也希望后起一代能更加优秀。相比对老一代革命家的塑造,在塑造富有青春和激情的社会精英时,就启用了一批年轻演员,例如汤唯、张一山等,他们身上的活力恰好为这一时代激进的青年代言。想必我们会注意到,影片中冯巩、赵本山、范伟等喜剧名人也出现在银幕上,而且他们扮演的角色几乎一致地投到了袁世凯门下,让人一看就想发笑的大忽悠居然成了皖系军阀的首领,而当时名震一时的北洋三杰、虎豹都变成了笑星,这背后隐藏的是对当时北洋军阀无能的一种极大的讽刺。
那段历史当然不会重现,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再现那段历史就要采用艺术的手法,革命历史题材在电影中的表现也无例外地通过电影叙述手段:视觉的,听觉的,内在的,外在的等,其目的都是要在表现主题、展现历史的前提下,同时满足观众的需要,在心理上、情感上引起共鸣。
客观表现历史
红色题材的影片一直是为数不少的,先不说近期的《建党伟业》《辛亥革命》,就是以前,也有大批的红,像《红色娘子军》《云水谣》《南京!南京!》等,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的世界形势,电影创作的产品也要求更大的市场,从较早的《红色娘子军》到今天的《建党伟业》,影片对历史叙述的真实性不断加强。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历史时段,将评价留给观众,而自己只保留了对整个时代客观的叙述。
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一反之前电影所注重的形似,而更加注重神似。据一些业内人士说,除了孙中山的扮演者外,其他的角色并不是以形似为标准来选择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冯远征、张嘉译、刘佩琦等演员在外形上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可谓是十分不相像,但我们却说他们演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陈独秀、、辜鸿铭。这对于演员来说无疑是加大了难度,他们必须了解这个人,自己先变成这个人,才能在并不形似的情况下去诠释这个人,将其神韵、精神传达出来。观众开始从神韵上去评价这个人物,并不仅仅是相貌相似。事实上,长得像并不一定就是这个人,而对历史人物神韵的模仿则会让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更加真实。相貌上的差距让观众对人物的出场有一个认识过程,虽然影片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出场时都有名字的显示,但还是留给了观众一些空间去认识这个人。比如说冯远征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时就有字幕提示这是陈独秀,但是当我们看了一会,看到冯远征饰演角色的激进,些许急躁,极端,却又无时无刻不充斥着那股敢为人先的激情时,好多观众会笑着说:“啊,确实是陈独秀!”这就是一种神似的判断。这种神似的方法让人物更加立体,展示给观众更多精神和思想的方面,观众评价人物不再是像与不像,而是是与不是,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更真实。演员不是在演这个人,而是力求变成这个人而去表现他,而且这样的表现更尊重历史。影片中对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战场上,突出了他的骁勇善战。这和我们平时谈到宽厚长者的身份似乎有些出入,但历史上的就是这样一位英姿飒爽、英勇无畏的神。虽然长得不像,但演出来的那个气概就是。神似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形似。
“不虚美,不隐恶”,在细节处理上,影片也本着用艺术的手法展示真实历史的原则。火烧赵家楼一节,章宗林太太哭着说:“在日本的时候就被围,回来了还是被围。”对于这个举国愤慨的卖国贼,影片并没有把他处理得让人一看就多么令人厌恶或依靠日本人过着如何好的生活,而是道出了他在日本、中国两面被围的困境和无奈。中国国情特殊,要发展革命不可避免,而要革命首先就要转变人的思想,让人们不再受到旧思想的束缚。而在“五四”运动一节,辜鸿铭在日本办的报纸上大骂学生野蛮,在其顽固强调旧文化的保守中又能让观众体会他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对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遭到西学打击而担心中断的痛心。这些细节都力图使影片中描述的那段历史看起来更加客观,好与坏在电影中不再那么界限分明,影片只是将他们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至于孰好孰坏之类, 都留给观众去评价。这种真实并不意味着所讲述的事件都是原封不动的历史,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和旧文化的辩论会上,辜鸿铭与罗家伦的对话并不是真实的,这段对话实际发生在辜鸿铭和伊藤博文之间,这里只是引用。同样是在这场辩论中,胡适和女学生的对话也是虚构的,这段对话实际发生的时间是十年以后。选择这些对话进行艺术嫁接,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代表性,能代表当时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将它们放在辩论会中说出来则是因为在这样思想激烈交锋的语境下更能体现历史人物真实的话语意图,是对历史真实的艺术还原。
《建党伟业》在整体上体现了回归电影艺术本身的趋势。不过,虽然影片有意识地保持了客观的叙述口吻,但并不是说就抛弃了主观性。张勋复辟一节,在朝堂上张勋大喊“他们欺负皇上是个孩子”的哭相、牵着风筝在大殿前跑的滑稽和对着天上的飞机大叫“逆贼”的丑态,整个事件像一出闹剧,让人可笑、可恨、可悲。这其中包含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讽刺、挖苦、厌恶,体现了作为主旋律影片的意识形态性。但这和我们所说的真实客观并不矛盾,真实是一种趋势,是在长期的主流话语评论中对客观叙述的一种反思,是向历史真实性的一种靠拢。在主流话语中,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还会继续繁衍,而在这个过程里,电影艺术已经开始以它自己的方式突破传统,寻找一种更客观或者说更人性的方式进行叙述。
[参考文献]
[1] 孟庆枢,杨守森。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俊卿,李刚。论新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与变迁[J].电影文学,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