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芽观察日记【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黄豆芽观察日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黄豆芽观察日记【第一篇】
我们班的自然角位于教室的门口,这个自然角是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布置的,有郁郁葱葱的棕叶、有四季常青的玉树、有抗寒耐旱的仙人掌、仙人球及仙人手指、有婀娜多姿的兰花一族,还有灵动可爱的动物一家和水果一族及发芽的盆景、种子、干果……孩子们对这个小之又小的区域很是充满好奇,他们或在早上来园,或在课间休息,或在饭后空余的时间,喜欢围着这些能动和不能动的生物,或叽叽喳喳地议论些什么,或观察和探索些什么……可是好景不长 “管理”是一个公认的难点,大家认为一个自然角组建起来不难,但没有精心的照顾和呵护,自然角里的动、植物很快就死了,自然角仅仅是昙花一现,那么,自然角究竟该由谁来管理呢?老师?保育员?还是孩子?怎样引导孩子自觉的参与管理体验管理的乐趣呢?
现象1:自然角中,很多花都干枯了,发黄了,发芽的种子盆里没有水了,种子烂了:金鱼缸里的水变浑浊了,孩子们很多都视而不见,从来都不主动去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换水。
现象2:一盆文竹倒翻在地,孩子们纷纷来告诉老师是谁将文竹倒翻的,却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去将文竹扶起来放好。
从以上这些表现可以充分体现出现在的孩子做事往往只凭一时的兴趣,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坚持性。他们从没体验过那种自己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于是我们展开了“谁来管理自然角?”的讨论,先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哆哆说:“请能干的孩子来管理。”
彭意恒说:“老师来管理吧。”
熙熙说:“叫李老师来管理。”
阳阳说:“我想管,可是老师没请我。”
金宝说:“请两个孩子来管理,一个管动物,一个管植物。”
经过讨论以后,大家一致认为金宝的办法最好,那么,请哪两个孩子来管呢?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接下来又议论道:
米嘉说:“一直由那两个能干的孩子来管理。”
许橙说:“谁来得早谁管。”
缪一铭说:“大家都来管。”
恋宝说:“每天换不同的人来管。”
在我们的引导下大家一致商定出每周换两个人轮流管理的方法。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管理这个自然角?让这个自然角里的动物、植物都不会死,并且看上去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呢?
哆哆说:“田螺要经常换水,植物干了要浇水。”
说:“他们怕冷,让他们多晒晒太阳。”
吴羽涵说:“我妈妈说芦荟不能浇太多水,浇多了反而会烂根。”
徐小婷说:“把植物和植物放一起,动物和动物放一起,看上去就整齐了。”
没想到这些家伙都还蛮能干有些经验,让我暗自佩服,我肯定了大家的说法,并鼓励大家照自己说的去做。最后,我又问大家:“长假快到了,这么多天怎么办?”
米嘉大声地说:“让谁带回家。”
这真是一个好主意,立刻得到大家的拥护。我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带回家的孩子一定要爱护好这些动、植物,长假回来比一比谁的动、植物养得最好。孩子立刻兴奋起来,都争着说:“让我带、让我带。”这回可是让孩子们过了把瘾,当了回小主人。我想,在以后的管理中,我们会一直遵循着:
一。探讨方法,了解责任方向
只有对自然角的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让孩子进行管理,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教师和孩子共同探讨各种动、植物生活习性及生长情况,遇到疑难问题,教师就去查阅有关资料,孩子询问家长共同来解决问题,通过共同讨论,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如:文竹、是一种喜湿的植物,因此要求每天都要浇水:仙人掌属于沙漠植物,不用浇水,浇多了反而会烂根;而芦荟、吊兰、蟹爪兰、宝石花等要求水要适度,视情况而定,泥土还湿就不需浇水,否则会烂根;金鱼爱干净,需每天换水,喂食不能太多,不然会胀死;种子发芽的区域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须勤换水,以免腐烂等。
二、扮演角色,明确责任意识
通过对所扮角色的理解和操作,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和动机,只不过孩子“自我实现”的欲望和动机不像成人那样强烈和明显而已。“自我实现”对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自然角中设立了各项管理员,如植物管理员、动物管理员和种子发芽观察记录员,在这里教师首先请那些平时责任心比较强的孩子担任角色,起一个带头作用,要求孩子们各尽其职,各施其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植物管理员每天观察各类植物的状况,根据情况进行浇水、拔草等;动物管理员要观察各种小动物的情况,是否需要给泥鳅、田螺换水,是否要给乌龟喂食等,观察记录员每天早上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新的情况就及时加以记录,如蚕豆发芽了,蚕豆开始长根了,慢慢的蚕豆长出了第一片叶子,这些都要一一的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给它们换水,以免腐烂,保证种子的正常生长。
三。师生合作,增强责任意识
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不仅是针对孩子,也是针对教师自身,教师应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在照料自然角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一个榜样作用,用言行表率为孩子塑造了模仿对象,同时教师的责任心、坚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如:教师每天细致的照顾自然角,发现、发芽的种子干枯了就及时浇水等。
另外,在照料自然角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更好的管理。如:引导孩子每天一来孩子园就去看看自然角发生了变化没有;帮助孩子用蜡笔在记录本上画上发芽的黄豆和长出根须的稻谷等;当两个管理员分管的黄豆种子,其中一盆烂了的时候,就提出疑问:“为什么这盆黄豆种子会腐烂?而另外一盆没有呢?”通过讨论发现原来这盆没有及时换水,使孩子更明白自己的职责,能更好的胜任自己的管理员的角色,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四。及时评价,强化责任意识
评价是孩子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每个孩子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因此对孩子行为的评价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评价形式以孩子自评为主,通过评比,选出小小“优秀管理员”,并以送小礼物或五角星的形式表扬那些责任心强,履行职责认真、仔细,管理的较好的孩子,这样既可以为其他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又增强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使孩子的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体验到管理成功的乐趣。
黄豆芽观察日记【第二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6-0054-06
一、问题的提出
七夕乞巧,源于远古神秘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传于美丽动人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历来有着“女儿节”之美称。自汉代以来的历史记载来看,乞巧节是一个最具浪漫色彩的盛大节日,历时七日,热闹非凡。历代文人骚客常咏之叹之,作赋填词。时至今日,乞巧节仍在各地流传。
如果说乞巧节是“女儿节”,那么,在这样的节日里,女儿们祈求的是什么样的“巧”?而她们又得到了什么“巧”?这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性别含义?同时,男性投来了什么样的目光?
二、对乞巧节的田野调查描述
2001至2006年间,笔者对陕西风翔糜杆桥镇曹家庄村的乞巧节陆续作了4次田野调查,调查时间分别为:2001年7月23日至8月22日;2002年2月6日至22日;2002年8月14日至22日,2006年7月28日至31日。前两次为分散式访谈,后两次为集中式调查。调查主要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2002年曹家庄村三岔山庙乞巧仪式的全过程,并与当地15位50-90岁的民众访谈,聆听了8位老人对乞巧仪式的详细回忆,其中有3位女性亲自参与过。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为男性4人,女性10人;年龄分布为:50-59岁的3人,60-69岁的5人,70-79岁的3人,80-90岁的3人。
曹家庄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和渭北黄土台塬西部,东距糜杆桥镇约2公里,是一个聚居型村落。该村现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过录)表统计,全村2477人,687户,其中男性1229人,女性1248人。全村6周岁以上的人中有%的人不识字,%的人小学毕业,%的人受过大学以上的高等教育。
曹家庄村的三岔山庙是远近闻名的古庙,方圆几个村子的女子都到这里来乞巧。对她们来说,这是一个神圣的节日。当地歌谣“六月六生巧来,七月七掐巧来”,就是对这一节日“最简地方化”的描述。
农历正月初六这天,当地未婚姑娘们用绿豆、大麦、豌豆、谷子、高粱等5种粮食,泡入水内,置于橱柜或水瓮之中,每天浇水换水,精心护理,随长随用丝线拦腰捆扎,以防折断。1个月后长成1尺来高的嫩芽,名日“巧芽”。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姑娘们就把精心培育的巧芽端出来放在桌上,置于村子中心的空地,等待乞巧。能干的姑娘们事先会用新收的麦草杆扎成一个女性模样的草人,穿上漂亮的衣服,俗称“巧媳妇”或“巧娘娘”,大家争相跪拜。据当地老人回忆,有时姑娘们还要用面烙成缯缯(在当地指刺绣用的架子)、尺子、剪子、笔、针、布匹等各种形状的饼子,准备乞求巧娘娘赐教女红。准备工作做好后,请7个未婚姑娘跪在巧媳妇前,老太太们在旁边念《乞巧经》,乞求巧娘娘下凡赐巧,或询问姑娘婚嫁、生儿育女之事,也有询问年事收成、家庭经济的。午夜12点,人们开始掐巧。传统节日里,姑娘们常常用掐来的巧芽占卜自己未来的命运、爱情、婚嫁等,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掐完巧后,巧媳妇草人被烧毁,人们便很快分散在了浓浓的夜色中,节日落下帷幕。
三、仪式中的女性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乞巧节正是女儿们与男性以及女儿们之间沟通的节日,也是女儿们社会性别意识识别和认同的方式。调查中,被访谈的女性中50岁以上的,尤其是曾在少女时期参与过生巧芽、扎巧媳妇、烙饼子的妇女们,一提起乞巧节,就显得非常兴奋和激动。用她们的话说,就是“有高兴的,有挨骂的,也有哭鼻子的”。在这一天,她们可以违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规,嘻笑疯耍,甚或午夜以后,几个要好的姑娘掐了巧芽,聚到一起去占卜自己的命运,或彻夜卧谈,互相倾诉心声,分享各自的快乐和忧愁。翌日清晨各回各家恢复平日的宁静。
年复一年,代传一代,民俗节日的生命力依然存在,只是现在参加乞巧的年长的婆婆们越来越多,也许她们是在重温姑娘时的幸福时光。如今,随着经济开发和社会变迁的浪潮涌进,越来越多的年轻姑娘们外出认识世界,从而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然而,每年的乞巧节依然是她们牵挂甚至不辞辛苦连夜赶回的节日。那么,她们到底乞求的是什么样的“巧”呢?从仪式的过程来看,“巧”的多重内涵在此叠生。
1.貌巧
“巧媳妇”可以说是貌巧的真实写照。2002年的乞巧节上,真人般大小的巧媳妇被迎到庙里,端放在牛郎织女的壁画前的一张太师椅上,打扮得光彩照人。她头戴两朵大莲花,长长的辫子又黑又亮,身穿红衣花裤裙,下坠绿穗,脚蹬浅蓝色三寸金莲小绣花鞋,左手拿小红帕,右手握一束花,脖子上挂着金项链,耳朵上坠着金耳环,手上戴着金戒指,白皙的皮肤更显出她的俊俏。她两手扶着扶手,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着的人们,神态喜庆而安然,俨然是古代模特现身。巧媳妇是未婚女子心中的楷模,是其社会化的观照,是未婚女子追求容貌的写真。女儿们在准备巧媳妇的过程中,把自己对美的理解、美的追求完全倾注在了巧媳妇身上,表面看是对巧媳妇的装扮,实则是对自我形象的描化。据说姑娘们常用生巧芽的水洗脸沐发,以求容颜娇美。这也是自古以来认为姑娘们乞求爱情的一大要素。
2.手巧
乞巧的时候要念《乞巧经》。“我给七姐献核桃,七姐教我缝皮袄;我给七姐献辣子,七姐教我缝袜子;我给七姐献西瓜,七姐教我扎;我给七姐献李子,七姐教我蹬机子;我给七姐献果子,七姐教我开锁子……”字里行间是“巧”的生活写照,缝补、扎花都是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掐巧也是乞巧节的一个重要的、神秘的节目。据当地人介绍,午夜12点以后,姑娘们把巧芽掐了以后带回家,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把掐来的豆瓣扔到一碗清水里。豆瓣在上面漂着,从豆瓣投在水中的影子形状占卜将来。如果影子像支笔,对男孩子来说预示着将来要做官,对于女孩子则预示着将来会描花;如果影子像缯缯,就预示着女孩子将来会绣花;如果影子像镰刀、斧头,则预示着男孩子会种地。一个豆瓣、一个影子寄托着长辈们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传统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不同期待。对男性来说,做官与种地是他们的两种生活道路;而对于女孩子来说,无论如何,
她们都只能描花、绣花,而这却是她们祈求的“巧”,即“心灵手巧”的具体内涵。传统社会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受教育者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过程是对传统女性意识强化的高潮。
3.生巧
据《梦梁录》记载:“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它长出数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成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巧芽”在这里也有生殖的蕴意。白白的、细细的、嫩嫩的,活像一个个出落得水灵灵的姑娘亭亭玉立,三道红纸条拦腰把它们紧紧围住,根密密地簇在碗里,头上还顶着鲜艳的黄豆瓣,娇羞腼腆,煞是可爱。生巧芽,用当地老太太的话讲,就是“能生个胖娃”。古语言“不孝有三,无后乃大”。传宗接代,一直被认为是女性天经地义的责任。同时,“母以子为贵”,也是女性在婆家获得身份和地位,进而控制资源的一种途径。
4.身巧
生巧芽的时候也有很多禁忌:第一,千万不能见阳光,每天必须换一至两次水,水必须是最干净最新鲜的,甚至是把水刚从井里打上来,水桶不着地就得赶快拎进屋里去,然后把门和窗户关上,开始换水。第二,生巧芽不能见外人,也有的说法是不能见男人,据说被人看见豆芽就会变绿。第三,生巧芽的人不能吃葱和蒜。“禁忌代表着一种秩序的限制,一种规矩的限定,破坏禁忌意味着逾越了社会对女的期待视野,也是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的破坏”。笔者认为,这些禁忌其实质是对女性贞节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社会对贞节的尊崇。 貌巧、手巧、生巧、身巧,也就是容貌姣好、心灵手巧、传宗接代、保持贞节的象征和写照,不得不说这与传统社会的“四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女儿们乞巧,表面上是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和认同,实则是为自己在婆家能站住脚跟,获得一席之位而打好基础。容颜姣好,首先是能够满足公婆的虚荣心。心灵手巧。也是获取公婆家人喜爱的尚方宝剑。这也是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西凤酒、东湖柳、姑娘手”堪称当地三绝。这里的“姑娘手”,即“巧手”。当地对“巧女”、“巧媳妇”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手巧。在新媳妇未进家门之前,人们就已经在打探这个媳妇的巧拙了,看她给未婚夫的绣花鞋垫,给未来公公的绣花旱烟袋;结婚当天,亲朋好友一来贺礼,二来看新媳妇巧不巧,对她的模样细细观察,更重要的是看她的嫁妆,包括绣花枕头绣花鞋,绣花门帘绣花袜,还有各种各样的花鞋垫鞋底、绣花荷包、钱包等,品头论足,从此也对她在各自心中打了个分;结婚后,有了孩子,如果能飞针走线绣起猪头帽子虎头鞋,五毒肚兜百家衣,那简直就是新媳妇的榜样。此外,每年春节,能在自家的窗户上贴上漂亮的窗花剪纸,“喜上眉梢”、“孔雀戏牡丹”、“丹凤朝阳”、“龙凤呈祥”或象征生育的“鱼儿摆莲”、“麒麟送子”,人见人爱,即使路过的行人也会投来赞赏的目光。日常生活中,手巧的媳妇能靠自己的巧手编织草编,来补贴家用。女性靠这些挣的钱越多,她在家庭的地位就越高。同时,村子里的婚丧嫁娶、庙会社火等仪式中常常有人请巧媳妇去帮忙,从而在村民心目中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西方女权主义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乞巧的过程,也正是女儿们蜕变成“女人”的过程,也是逐步认识或进入男性和家庭世界的过程。
民间社会不是靠礼书,而是靠礼俗来规范、强化人们的行为、观念和思想等。“在人的一生中,民俗的规约如影随形。人们在约定俗成中共同遵守习俗惯制,在反复、经常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在特定的民俗氛围里,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规范与约束,表现出各自强烈的性别认同感。”乞巧节就是这样一个让女性产生性别认同感的一个场域。然而,在这样的游戏场域中,女性是否达到了狂欢的目的?从田野观察来看,参加乞巧活动的女。『生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她们精神上往往非常紧张,甚至“彻夜难眠”,若掐巧不顺,则会成为她一生的心事。可见,这些性别认同已经深深地内化到女性的自我意识中了。而这些性别认同恰恰是男权思想附加给她们的束缚,是男权社会利用女性的一种方式:“女为悦己者容”是貌巧的内在潜则;心灵手巧、传宗接代是获得男性愉悦的标准;身巧则是男性霸权的体现。“中国小生产方式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价值观念和人格塑造早已定型,妇女只是按照这种固有文化造就的女性模式去被动地适应,按照宗法社会和世俗社会男性所期待的模式去塑造自己,以适应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如果说乞巧是女性的表演,那么唯一的观众就是男性。
四、仪式中的男性
从仪式的表面来看,参加仪式的主体是女性,祭拜的神灵是女性,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节日被称为“女儿节”了。那么,在这个节日里,就真的是女性在主宰吗?实际上,在女性主体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内隐的男权世界。
1.男性的显性参与
据《华阴县续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记载:“‘七夕’,处子祀天孙‘乞巧’。及夕,安置几上,移于院落,罗列瓜果庶品并面作女工所需,焚香拜祷,即掏(掐)豆苗漂于水碗,视现何形,以兆巧拙。凡新妇之母家,邀同亲串,备具瓜果、酒脯、衣服,馈于婿室,俗云‘女儿节’”。可见,乞巧节也有男性的参与,但参与方式完全不同。在加02年的曹家庄村乞巧节庙会上,组织者共有9人。其中会长1人,全面负责;副会长2人,具体负责接待等;会长助理3人,分别担任出纳、财务保管、会计;临时会长1人,这7位会长均为男性;另有两名女会长,主管还愿、敬神等。男女会长分工明确,庙门几乎就是分界线。庙外,男会长主管行政、财政大事,包括收布施、请乐队、接待还愿等世俗的事务;庙内,女会长们主管信仰,忙碌着烧香、发红头绳、协助香客许愿还愿、求药等信仰的、神秘的事务。这种明确的男女分工现象,在当地的其他庙会上也不鲜见。这难道不是日常生活的复制吗?
2.男性的隐性参与
时间上的支持。农历六月至七月,正值农忙,麦子上场,需要晾晒,但男性允许女性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说是一种默认、一种支持,认同这种性别期待的合理性,并努力维持。
经济上的支持。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使男性掌控家庭经济的支配权,仪式活动中需要的经费,要征得男性的同意。但是,一般情况下,女性用于求神、拜佛之类的花费,很少招到男性的直接反对。用学者的话解释就是,“当男性忙于实际的生产和养家活动的同时,女性则要为家庭的平安和顺利祈求神灵的保佑,除了家内和家外劳动的区别以外,这似乎成为男女两性的另一种家庭分工。”
可见,在乞巧活动中,虽然男性直接参与的少,但掌控的却是庙会的组织和经济大权;与神灵的沟通、祈求等活动主要由女性参与,男性很少参加,除非是觉得自己得到了神灵的庇佑,但大多数男性还是支持自己的女人去参与,至少不直接反对,这也就说明男性认同这种活动的重要,认同这种性别期待,无疑也是帮助强化女性认同。所以说,乞巧节是女性的表演、男性的欣赏;女性的喜怒哀乐、男性的娱乐谈资;女性的经营、男性的享受。
五、乞巧节的传承和变异
黄豆芽观察日记【第三篇】
(一)2009年10月9日晚
今天老师叫我们回家泡豆子,什么豆都行,什么水也都可以。于是我回家后,经过妈妈的允许在冰箱里拿了十几颗红豆,然后我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纸杯里,一个纸杯装的是自来水,另一个杯子装的一半是自来水一半是凉开水,我把它们分别放在阳台上和客厅的茶几上。做完作业后我就走过去看,两个杯子里的红豆头顶上都起了一个很小的包包,不过用自来水泡的杯子里的红豆涨得更大一些,所以这些红豆头上的包包就看得一清二楚了。我想这些包包应该是红豆长嫩芽的地方了吧!
(二)2009年10月10日晚
今天下午放学后,我立刻把泡的小红豆拿来看有没有发芽,哎!我一看两个杯子里的红豆都没有发芽,只是比昨天放进去的时候涨大了很多,我想红豆是不是死了呢?我用鼻子闻了闻,从水杯里传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我还发现自来水杯子里的香味更香。我又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白开水和自来水混和杯子里的水的颜色比光是自来水杯子里的颜色红,红得像葡萄酒一样,而且白开水和自来水混和的水比自来水杯子里的水要清亮一些。水杯里的水今天都明显比昨天少了很多,看看杯子壁上的水痕就知道了,看来红豆吸了很多水,难怪会长成“小胖子”。
(三)2009年10月11日晚
今天我的两个杯子里的小红豆居然又活了起来,它们的中间裂开了,雪白的肉肉都露出来了,可还是没发芽,我快急死了!这时妈妈对我说:“露露,你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要仔细,要有耐心,可不能半途而废呀!再等等!”听了妈妈的话,我又开始仔细地观察了。今天自来水那个杯子里的水变成黄色的了,而另一个杯子里的水却变成黑的了,是因为太红了所以变成黑的了,因为还能看到一点黑里透红的颜色,所以我觉得它还是红色的!
(四)2009年10月12日 晚
我一放学就飞奔回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正迫不急待地等着看我的小豆芽呢!一进家门,我直奔我的小红豆,呀!我的混合水杯子里的小红豆已经有四个发芽了,有的弯弯的,有的直直的,还有的都长得打结了。我兴奋地跑到厨房告诉了妈妈,妈妈说:“现在小豆芽长出来了,你要更加细心地培育它们了!”我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妈妈!”我的小豆芽才长了3毫米,我是多么希望它能马上长得更高,而且能长满豆荚呀。可是这只是我的愿望,妈妈说小豆芽只有在肥沃的土里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开花结果。我继续观察我的小红豆,我发现长芽的小红豆身上的皮都快要脱掉了,好像小朋友脱下旧衣穿上了新装似的。我轻轻地对小豆芽说:“小豆芽,快快长呀,快快长!”
(五)2009年10月13日晚
黄豆芽观察日记【第四篇】
我特别爱吃黄豆芽。今晚妈妈又做了我喜欢的黄豆芽炒肉,正当我大快朵颐的时候,妈妈忽然问我知不知道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这个问题还真是难住了我,吃得挺痛快,却从来不知道黄豆芽是哪来的,在土里?在水里?妈妈看我为难的样子,说:“咱们亲手生一次豆芽吧,让你学习学习,也让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
于是,我们请教了奶奶。我和奶奶先拿来一碗黄豆,将一些不完整的黄豆拣出来,把完整的黄豆用水泡一泡。当泡好后,再把它们重新放到盆里,然后用湿布蒙上,好像给它们盖了一层棉被,让它们安静地发芽。
5月23日 星期三 多云
今天早上,我看见有几颗黄豆发芽了,它们的芽刚冒出来,嫩嫩的、弯弯曲曲的,就像小蝌蚪的尾巴一样,其他没发芽的黄豆则像一群胖娃娃一样挤在一起,身体也有些皱皱巴巴的,样子看起来蛮丑的。不过我想,美好的事物在成就前可能都需要经历一些磨砺吧,就像现在黄豆芽一样,等发芽了,才会变得更美味。
豆芽呀豆芽,你们快点长大吧,我哪天才能吃到你们呢?
5月25日 星期五 晴
晚后,我又去观察我生的豆芽了。
盆里又有些豆芽开始发芽了,看着它们的样子,我伸出手想去摸摸,却被奶奶一下抓住了。她说:“你刚吃完饭,手上有油,不能去碰它们,否则豆芽就烂了,你就吃不到了。”我赶紧把手缩回来。我看到有的豆芽大约又长长了几毫米,可有些黄豆还没发芽,我很着急,但它们就好像在跟我作对,我越是着急,它们就越长不大。天哪,你们怎么长得这么慢呀!快点儿长大吧,我的口水都快流尽了。
5月26 星期六 晴
今天,我的豆芽已经全部都发芽了,之前的芽有的已经长到有1厘米长了,真是太高兴了。豆芽有的像汉语拼音a,有的像数字6,有的像英文字母Q,还有的像胖娃娃扎了一个小辫子,可爱极了。
豆芽都脱了衣服,露出黄黄的肚皮,现在的它们都躺在一起呼呼睡大觉呢,哈哈,这些豆芽宝宝实在太有趣了!
小豆芽,你们健康地成长吧,我耐心地等待着你们带给我的惊喜。
5月27日星期日 晴
晚上,我又一次去看它们。仔细观察中,发现它们的芽又长了,现在已经有2~3厘米长了,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看见有些调皮的豆芽钻到了湿布里,这次,我仔细洗净了手,轻轻地、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它们从湿布上拿下来,生怕稍微一用劲儿,弄断了它们脆弱的身子。黄豆已经成了椭圆形,它们稍稍裂了一点儿小口。
豆芽呀豆芽,你们快点儿长大吧!
5月29日 星期二 晴
中午刚一回家,我就来观察豆芽了。
我一掀起湿布,呀!豆芽娃娃们都长大了。芽已经很长了,在底端生了些短根。黄豆也裂成了两半,在豆瓣间露出了小嫩叶。
我的豆芽终于长大了,黄豆芽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蔬菜,今晚就可以让妈妈给我炒一盘吃了,可以吃到自己动手发出的豆芽,看来一定会别有一番风味!
(指导教师:王洪霞)
黄豆芽观察日记【第五篇】
首先,我准备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接满了自来水在里面放了大约6颗的红豆。仔细地观察着。
一天后,我发现豆子褪去了原来的深红色变成了深粉的了,可自来水却被染上了花黄色。慢慢的红豆变大了,长出了一个脆弱的豆芽,尖尖的可爱极了!
几天后,我发现豆芽越来越来长,越来越大了,还长出了两片嫩绿的细叶小小的,如果不注意看就根本看不见它。我好奇的拿出一粒,用手一搓,外面的豆皮便很轻易的就掉下来。
又到了新的一天,我便观察起我泡的红豆来,发现豆子的顶部长出了一点嫩绿的东西。再仔细看,这才是豆子的芽啊!那么以前像芽似的东西又能是什么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还专门在百度上调查了一下,原来那是豆子的茎。豆子的茎已经开叉了,也就是说,豆子的芽弯成两条了。
经过我的精心照顾。豆宝宝越来越大。呵呵!我终于学会泡豆子了,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动手,我体验了泡豆子的过程。看着自己泡的豆子,心里开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