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与丑的作文(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关于美与丑的作文(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1
关键词:美;丑;原因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80-01
一提到艺术,人们首先想到与之相关的是美,艺术美,是艺术永恒不变的追求,但是在如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作为美的反面的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了一种时代趋势。审“美”已不能满足人们全部的精神需求,“丑”的意义被人们重新审视,人们在“丑”的艺术作品中可以获得新的感受,对于“丑”的存在,人们由反感不愿意提及到慢慢接受到最后审丑的全面胜利。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艺术要求表现生活,反映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对于只表现美的艺术,人们越来越觉得不真实。柏拉图认为,艺术是第三性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对理式的模仿,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对完美世界的模仿的模仿。艺术是以现实为模板的行为,现实变了,艺术也会随之改变。
再者,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使得“丑”的价值的到重估。其中关于“丑”新价值的认识,较为流行的是“警醒”作用:人们生活在古典主义营造的和谐美好巨大幻象之下,艺术表现“丑”就是要让人们从幻象中回到现实,让人们认清现实。古典主义描绘美好的人性与神性,这在现实更多的是人性的迷失与神性的丑陋。“令人不愉快的丑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人们从安慰性的美中惊醒,重新回到现实世界并审视世界的苦难”;阿多诺认为:“和谐是一种幻像,是社会压制非同一性的幻像,而艺术是社会的一种表像……对社会压抑的反抗,但是和谐,却成为了社会压抑在艺术中的体现。”以上只是丑的价值的一部分,丑还有很多价值,例如,作为美的伏笔。这种价值不是像绿叶衬托红花那样的古老的陪衬价值,而是作为一种真正“美”的前奏,这种方式在电影和文学艺术中运用的比较多,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貌的丑是伟大人格的美的伏笔。
第三点,人类审美感受的转变。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在某一段时间艺术会要求陌生感多一些,在某一段时间会要求亲切感多一些,但是要求都在两个极端之间。粗略的来分,从原始时期到古希腊文明之前是陌生感占主导地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亲切感占主导地位;中世纪时期陌生感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亲切感是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后现代主义,又重新强调了艺术的陌生感。“丑”作为营造陌生感的有效方式被艺术家频繁运用。丑的重要特质就是不和谐,不和谐是艺术由于自身局限而产生的,不和谐是对和谐的拯救,从而升华艺术。
最后,丑与美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阿多诺说:“美是吸收了丑的因素才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美是丑的产物,是人类将丑审美化之后的产物,在历史上,美与丑两者之间不断转化,正是两者之间的张力,才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丑与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美与丑之间的隔阂也并非清晰,而是模糊的,就如佛教说的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有人说一个最美的欧洲美女也不能让一个中国人心仪,所以欧洲的“美”在中国人这里发生了转变。人们感叹现代艺术变得越来越“丑”,从绘画、雕塑、舞蹈到音乐,从塞尚、毕加索、贾科梅蒂、邓肯到勋伯格,从立体派、未来主义到达达运动。现代艺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疯狂冲击着几千年来人们构造的美的王国。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审丑的四个方面的原因,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梵高的画,在梵高生前,他的画不被人们认可,他本人也是在贫困交加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正如有人说:“真正的艺术产生时,往往人们的意识还跟不上。”在他死后几十年,人们渐渐发现了他的艺术品的价值,他的被奉为表现主义大师,他的作品也被人们以天价买走。他的画怪诞丑陋,一个女人的侧面有着一张正面的脸,一张侧面的女人脸却有着两只眼睛,这些违反人类正常思维的画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追捧?答案很简单,首先,人们在梵高这里看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的风格作为一种对古典主义的反叛风格被人们接受,这时人的审美感受正由亲切感转向陌生感,梵高的画很好地符合了这一契机,因此他的画中的丑的价值被人重新评估,再加上人们的审美能力的进步,使得他的画由丑转化为美,被人们接受。
参考文献:
[1][意]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2][意]翁贝托-艾柯。美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3]王美艳。艺术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德]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2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每个人的善恶美丑也不同。有的人天生善良,不管在什么场合他都会显现出他的善良本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伸出援手,去帮助别人!
可有的人则不然,他自私会耍心机,时时刻刻都在算计别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他不伸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置人于死地!
每到这个时候,他还会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有才能,没人比得过他!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去做前一种人,那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性会更加完美善良,文明礼貌人人都能做到!
不要做那后者,后者会让人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信赖,让社会的败类频频出现!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3
一、倡导“审丑”理念,提高审美素养
何谓“审丑”,在语文教育领域,尚无明确的概念界定,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审丑”是一种情感矛盾的心理行为,主体在“审丑”过程中既可以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又能够从中得到一种情感上的熏陶。正确的“审丑”,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否定的形式去审视当代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并且通过了解社会、反观自我,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着重通过识丑、辨丑,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十九中所倡导的“审丑”教育,旨在让学生辩证地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认识自然与社会,更好地辨析美与丑的关系。
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丑”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一方面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细腻的文字描写,进行“审丑”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审丑”的课文较为丰富。如《皇帝的新装》中欺诈狡猾的骗子、虚伪做作的官员、愚蠢虚荣的皇帝;《变色龙》中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奥楚蔑洛夫;《羚羊木雕》中将物的价值看得比孩子友情更重要的父母;《我的叔叔于勒》中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菲利普夫妇;《威尼斯商人》中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商人夏洛克;《孔乙己》中迂腐无能的孔乙己、愚昧麻木的看客、凶残冷酷的丁举人;《藤野先生》中不学无术、麻木不仁的留学生;《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胡屠户、阿谀奉承的知县静斋、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等等。这些人物形象为我们语文课堂的“审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入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二十九中教师根据“丑”的不同表现形式,践行他们的“审丑”教育之路:
(一)形丑质美
“形丑”指外在形式上的不和谐、不匀称、丑陋等,“质美”指内在品质的优秀,反映的是人类积极向上的力量。《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着极为丑陋的外表: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他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灵魂高尚的人物。《变形记》中格里高异化为一只甲虫,但仍旧具有人的思维,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而他的亲人则在格里高变为甲虫后越来越冷漠,致使格里高在绝望中死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类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增强他们识辨美丑的能力。
(二)形美质丑
“形美”指外在形式上的和谐、匀称、美好,“质丑”指内在品质败坏与恶劣,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的扭曲。《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外表堪称人中之凤,美艳绝伦,可她的内在却是十分阴险毒辣的。在教学中,对这类丑,需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三)形丑质丑
这类人物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品质都是恶劣丑陋的。《药》中康大叔“满脸横肉”,“抢、扯、裹、抓、捏”等粗野动作透露出的,不仅有外貌的丑陋,更有内在的凶狠。与康大叔的欺压者的丑形象相比,《阿Q正传》中阿Q的“丑”更多地表现在被奴役的形象上。他同样外形丑陋满头癞斑,骨子里更是丑陋粗鄙。他在强者面前自轻自贱,在弱者面前又无赖蛮横。对这类形象进行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一方面看清封建统治的实质,了解小人物的悲哀,另一方面要正视民族性格有的弱点,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努力提高自我,树立自立自强的性格。
(四)“丑”的画面
相对于“丑”的人物形象,“丑”的画面主要是指画面营造出的氛围,对人的视觉造成的强烈冲击,并引起人的否定性情感。在中学教材中,“丑的画面”较多体现在诗歌散文方面,主要通过美丑的对比相互彰显,相互依存,形成强烈反差。如《死水》中诗人以丰富的意象生动地展示了一个丑陋的社会,通过“绝望的死水”“清风”“破铜烂铁”“剩菜残羹”“霉菌”“白沫”“铁罐”等意象,营造了一幅令人恶心作呕的画面,但从语言文字上看却也有种另类的“美”,诗人用色彩艳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美。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因此,在教学中,对“丑的画面”进行理解时,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仔细品味,结合全文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了解“丑的画面”在文中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意象、对比美丑描绘画面的写作方法。
(五)大众文化中的“丑”
网络“审丑”,如“恶搞”行为等,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类的“丑”,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众文化中的一些现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意见。
三、培养“审丑”能力的方法
在进行“审丑”教育时,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程序,遵循学生主体认知事物的正确发展方向。二十九中的语文教师按照以下鉴赏程序进行:
(一)感受叙述
感受叙述,指调动所有感官以最直观的方式去感受作品,并将所思所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具体到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特别是描述性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受,从而使身心迅速地进入“审丑”状态,自觉地调动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构想生动画面。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生动地描绘了别里科夫的“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1]。这几句简单而又形象的描述,能够使学生在头脑中迅速地联想出别里科夫这个人的形象。显然,这不是一个令人产生愉悦感受的形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作者叙述,初步了解人物。
(二)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指在感受叙述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的结构形式进行分析。比如诗歌,一般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和音韵上的和谐美。如《死水》中,诗人以美写丑使人觉得很和谐,实现了音节、音韵上和谐的音乐美、辞藻华丽的绘画美、节匀句称的建筑美。
(三)意蕴解释
意蕴解释,是指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蕴、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从作家背景、社会背景、民族文化等角度全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准确了解文本传达出的内容,进而“审丑”。如《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当孔乙己不理会他们时,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这群人以明显的“伤疤”对孔乙己逗乐,见孔乙己没有反应继而得寸进尺故意点明其伤疤的缘由,使孔乙己说出那些半懂半不懂的话,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这种愚弄他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行为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揭示了下层人民群众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这些人是丑的,丑在愚昧麻木。同样,丁举人也是丑的,为了几本书,打折了孔乙己的双腿,丑在凶残冷酷。而产生这种丑的根源则是社会的丑。通过从本质上认识丑、从丑中获得启发获得感悟,才能向着美前进。
(四)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指从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看法。这种理解的形态可以是开放的,因此,在“审丑”过程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在‘审丑’中发挥自己的独创思维能力”[2]。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提问等活动,通过让学生深入分析理解关键词句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回答“丑在何处?”“通过识丑,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等问题,并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审丑”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延伸拓展,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针对社会上大众文化的一些现象畅所欲言,并辅以合理引导。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实施“审丑”教育时,教师不要过分夸大审丑的美学意义,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但真、善、美是主流,这是永恒不变的,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进步的观点与理想、以辩证的态度、宽容的胸襟、多元的视角对“丑”的艺术予以全面审视,真诚认真地研究它们,以开放的美学原则进行解读。”[3]
总之,通过理解丑的概念内涵,辨别丑的表现形式,掌握正确鉴赏“丑”的方法,适当对比现实生活中“丑”与“美”的现象,让学生在“审美”与“审丑”的正反感受中,真正地识丑、辨丑,“警策自己不要沾染上倚强凌弱、野蛮残暴、贪欲无度、患得患失、迂腐麻木等卑劣习气;驱使自己在弃恶扬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区分真伪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4]从而去丑扬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激起对丑陋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五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4
[关键词]现代艺术 中国前卫艺术 丑
中国的前卫艺术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自从诞生之初就饱受争议,除去其表现内容上的激进不谈,其形式上的怪异与夸张也是其受人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大众多把前卫艺术描述为“恶心”、“下流”、“丑陋”。从我们所见到的前卫艺术的表象上来说,以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前卫艺术仿佛也不算过分。的确,食死婴、放血、割肉等现象在前卫艺术中也不算罕见。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仅仅以丑陋与无聊来形容前卫艺术却也并不算公平。就如同中国的现代化无法离开世界而独立实现,中国的现代艺术也是如此,要充分地了解中国当下的前卫艺术中受人诟病的一面,也要从历史与当下世界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关照。
生活中的丑是作为美的反面或者说是理应作为道德批判的对象而存在。而说到艺术中的丑,却从来也没有如生活中的丑一般,作为负面与消极的因素而存在。艺术从来也不拒绝丑。
一、传统艺术中的丑
在美学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有五个,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丑。就传统的美学来说,由于丑与支配作品的形式律相冲突,必须对它进行整合,以确保艺术作品中真正的主体――美的优先对位。而丑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就是:它于艺术作品中主体的美产生一种均衡的互动。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丑的存在,美才能被衬托出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认为,丑的题材,在某种更高意义上,会成为美的,而完全摈弃了丑的美,往往也不能成为美。这种观点与黑格尔的美学观点相一致:美并非是作为结果而发生的均衡本身,而总是后者与产生它的张力的结合,和谐必须以张力为前提,否认自身包含张力的和谐,就是虚假的、讨厌的和谐,甚至会成为非和谐。其实这种观点在古往今来的经典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屡见不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与包西雅、《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与基督。这些作品中丑都是作为衬托出主体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存在的。
如同美一样,丑(无论是生活中的还是艺术中的)的标准从来就不是固定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奥多尔・W・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Adorno 1903―1969)在《美学理论》中认为,丑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中的不同功能,其实“表明丑的观念,如同美的观念一样,完全是动态性。”美与丑一样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阿多诺认为,“艺术中没有原本就是丑的东西。举凡丑的东西,在某一特定的作品里有其自身的职能。”而对丑在艺术作品中这种职能的划分就已经放弃了传统,或者说是生活观念中的丑的标准了。罗丹的《欧米哀尔》,这座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的作品,被后世普遍评价为是一座在艺术上“化丑为美”的杰作。被诗人维龙歌颂为“美丽的欧米哀尔”,却被罗丹塑造成为一个年老色衰,濒临死亡的老妇人,而这种悲剧性的丑却是无比精致的,是描绘人体丑的典范。罗丹曾经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甜蜜要美得多。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以《欧米哀尔》来反观洛可可风格代表画家华托与布歇描绘宫廷甜美生活的作品,孰美孰丑?所以,在艺术作品中,美与丑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互动。可见,外表的美与丑不是评价一幅艺术作品高下的必然标准。对待当下的前卫艺术也应是同理。
二、中国前卫艺术中丑的渊源
当然,对于中国当下前卫艺术中的丑并不能用“美的一种补充”来解释,对于它还应该再进一步仔细分析。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或者也有人称其为一种后殖民主义的负面影响,但是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近现代直至当下的艺术发展的巨大影响根本是不容辩驳的。安德鲁・怀斯影响了之后的中国乡土现实主义的发展(陈丹青、何多苓、艾轩都曾在各种场合公开承认过)。星星美展的成员有这么一句口号:“珂勒惠支是我们的旗帜,毕加索是我们的先驱。”而“八五新潮”则更是将“西方社会百余年的现代艺术的历时性演变,在中国大地上,以共时性形式重演了一遍。”直至“八九大展”和世纪初各种形式的装置和前卫艺术,概莫能摆脱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其的影响。所以,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入手才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当下前卫艺术的关键。
现代西方的美学和艺术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在美学理论中美的缺位――美学家们不再关注和探讨美的本质之类的形而上问题,认为美是不可言说的,美学成为无美之学;二、在现代艺术中丑的张扬――丑替代美占据了艺术的中心位置、成为艺术的主角。现代主义大门的开启者,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的范本,他宣称:“最完美的雄伟美是撒旦――弥尔顿的撒旦”。在这里,美与丑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从赛尚与毕加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他们对传统艺术观念中美与丑定义的颠覆。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现代主义艺术放弃了客观的描绘,代之以主观的感受放弃讲述的线性结构,代之以意识流放弃了人体美,代之以非人化与人的解体。当然应该承认,这一切还不是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呈现出破碎、混乱、丑的充足原因,问题的关键是,既然主观性与意识流是决定艺术作品创作的首要因素,那么艺术作品的美与不美还有什么关系呢!
丑成为现代主义艺术表现的母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的一种“姿态”,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反美学的“姿态”。这种“姿态”成为了它们的宣言与旗帜,来看看未来主义者的宣言――“有人向我们喊叫道‘你们的文学不会是很美的!你们不会再有那种和谐摇摆、括静节奏的词语交响乐了!’这一点说得不错!多么幸运啊!恰恰相反,我们要使用的正是一切粗暴的音响,一切能表现你们周围的狂暴生活的呐喊声。让我们勇敢地在文学中表现‘丑’吧,我们要到处都把庄严消灭干净。必须每天都朝艺术圣坛吐口水!”这其实可以看作为所有现代主义者们的宣言。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者们继承了这一点。当然,中国当下的前卫艺术也从其西方的老师那里继承来了这一观念。(在这里只是就中国当下的前卫艺术中丑的来源与形态作一定义,并不想涉及到对前卫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是否合理这一问题,虽然笔者认为这也并无不妥),这也是中国前卫艺 术在形式上呈现出反传统、反美学、宣扬丑的面貌的历史原因。
三、对中国前卫艺术中丑的分析
但是,如果说中国的前卫艺术家只是拾西方的牙慧,倒也低估了中国前卫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与能力。中国的前卫艺术终归还是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才能成立。不论民粹主义者承认与否,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摧毁东方的儒家传统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导向消亡的边缘,并且这是一个一直在不断进行中的趋势。在前卫艺术家看来,正是由于传统艺术合理存在的社会背景正在逐渐消失,于是只能从反艺术的角度来重建中国的艺术,使中国的艺术在世界(主要是西方)上获得承认。然而说前卫艺术是反艺术倒也不尽然,它并不是一种彻底的“反艺术”,严格的说来,它只是反传统,艺术从来没有也很难放弃艺术甚至去反对艺术,前卫艺术反对的是因袭至今的艺术概念,它所做的恰恰是拓展了现代艺术的概念。波德莱尔将艺术的“现代性”解释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而艺术的永恒性指的却并不是传统概念中的美。真正重要的是艺术家从现实中提取的真实印象与感受,以此来获得独创性和艺术的永恒。这也是中国当下的前卫艺术家正做的,而做的并不非常成功的一件事。
中国前卫艺术不为大众所接受并不是一个问题。前卫艺术反传统,反权威的特性决定了前卫艺术永远也不会成为为主流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前卫艺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低水平的、生猛的、却又很会吸引眼球的所谓的前卫艺术。它们所做的并不会拓宽中国前卫艺术表现的范围,反倒是让前卫艺术的合法生存成为了问题。以“生猛”著称的朱昱,他的一次行为艺术的表演是先是把一死婴煮熟当晚饭吃,接着又把自己的孩子喂狗,而他实际上所要表现的应该是异化的社会对人性的伤害,表达了对人吃人的社会一种批判。“仅就人吃人的主题而言,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任何食人场景,而极其深刻地揭露了这一主题的历史的根源和本质。那么,今天的艺术是否一定要用人吃人的行为做出简单的形式复制?”其作品想要表达的对人及人性的关怀与其形式的粗陋与凶残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说杜尚的《泉》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但艺术作品无论是表达什么样的主题,终归还是要选择其表达的形式与手段。形式的巧妙与所表达的内容的深刻才是一件成功的前卫艺术作品所需要具备的。把无论什么形式的丑与生猛都归结到前卫艺术的范畴,对于中国的前卫艺术并不公平也不理智。这种类型的“丑”应该被排除出我们讨论的范畴之外。
关于美与丑的作文5
关键词:艺术形式 丑 审丑
列宁曾经说过,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应该把握和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这种全面性的要求能使我们避免错误和防止僵化。在美学领域里,也只有“美”“丑”兼顾,才可能做到避免错误和防止僵化。“丑陋的生活现象何以能在艺术作品中给人以美感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当年所讨论的范围。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艺术表现的研究。
一、丑的哲学认识
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范畴,它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丑对人而言拥有一种否定性的价值,丑显现着人在实践中不自由的状态,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反感、痛苦;它在形式上是不和谐的、失比例的、不匀称的;在被理性所规范着的审美理想的视野下,丑扭曲和违背了理性的规范,被认为是体现着非理性的芜杂和混乱的形象。丑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艺术领域,都客观地存在着丑,人与丑的接触必然会产生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几乎漠视了这一点,没有给予审丑起码的重视。
二、审丑观产生的原因
从观念上讲,美与丑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也可以说,美与丑是相互参照的。事实上,很多人都具有难以克服的“审丑意识”,甚或可以说是“审丑欲望”。比如,有一只长得丑陋或者残疾的狗,人们一定认为它奇丑无比、讨厌之极。但是,生活中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一只狗,那么肯定会有人乐于观赏,瞪大了眼睛看它那“丑不忍睹”的样子,直到看够了、看透了,才啐一声:“真恶心!”然而,这“心满意足”却准确地显示出了人的审丑意识、审丑欲望。其满足的心理状态若可类比的话,似乎不逊于爱美的人流连于春花秋月、名山大川间所获得的心理享受。
审丑与审美,除了客体的不同之外,从主观意识上讲都是一种宣泄、一种寄托。略有差异的是,审丑宣泄的是一种阴暗的东西,寄托的是心底深处的郁闷、痛苦乃至仇恨,而审美所宣泄的是一种美丽、健康的情感,寄托的是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三、审丑历程
艺术对丑的接纳是艺术传达本身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有着一段漫长的艰辛。回顾西方美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丑在传统美学中被拒之门外。古代艺术的美学特征为和谐美,因为在那个时代,人和自然还处于“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古希腊人曾自豪地宣称:“我们是爱美的人!”无疑他们排斥了丑。近代艺术的一个主要的美学特征为崇高美。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和客体之间开始形成对立冲突,如达・芬奇。达・芬奇作品的题材和中世纪画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注意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欲望等那些被传统社会视为完全属于个人的或丑的、不美的、不崇高的东西。达・芬奇的这种意识使其作品彻底摆脱了中世纪那些表现崇高或伪崇高的绘画,形成了自己的审丑风格。比如,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虽然沿袭了圣经题材,但是画中人物的表情已不再是高贵肃穆,而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感。当耶稣对他的12个弟子说出了“你们中的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耶稣的这些弟子听到这句话后或惊诧、或气愤、或担心、或猜想。达・芬奇便抓住这一瞬间,把包括耶稣在内的所有人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并通过他们外在的表情揭示出了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人的私人情感的表现能够给人以审丑的美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理论所做的一次超越。因此可以说,达・芬奇开辟了西方油画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
到了19世纪,传统绘画固有的色彩观念被彻底打破了。色彩和光线成为了印象派画家们所关注的中心,至于表现什么对象则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于是,任何题材都可以被画家拿来作画。像莫奈、雷阿诺、毕沙罗、塞尚等画家,他们作品的对象不再浪漫和崇高,而是朴实和卑小。但是人们对色彩的追求是达不到纯客观的,因为自然界的光线不但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且由于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地点不同,光的色彩明暗就不同,更何况最大的客观性还来自于观察光的人,因人而异,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也就有了差异。正是基于这一点,继印象主义之后,后印象主义崛起。后印象派不满于印象派过分客观地描绘世界以及对物体表面光色过于感兴趣的表现上,他们主张表现艺术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不必与客观真实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去表现客观。
到了现代,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主体开始突破客体的束缚,出现了天人相分的局面。主体对客体第一次实现了超越,主体的非理性需要得到了彻底的张扬。它是既不崇高也不神圣的,反而还带有拒绝崇高、亵渎神圣的意味。因此,现代美学所体现的艺术特征为审丑,表现在具体艺术风格上则是对丑、恶、怪诞、荒诞以及非理性的肯定和赞赏。丑在传统美学中只是一种否定的力量,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美学中,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成为非理性的审美理想的标志。因此,现代审丑美学观念的出现,是由传统美学对人的理性肯定,走向了现代美学对人的非理性的肯定,这标志着人的个性再一次得到了解放。20世纪上半叶,“丑”进入艺术殿堂已成为美学发展的必然。艺术大师罗丹曾认为艺术必须表现性格才是美的,自然中的丑往往比美更能暴露性格。现代“丑艺术”以表现丑怪的事物为主题,通过种种反传统的具有变形特征和更强烈的冲击力的表现方法强化批判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丑的艺术与美的艺术具有同等的独立价值。
四、中国艺术上对丑的认识及其现状
中国丑的观念中外形丑不一定是整体的丑,内心恶才是真正的丑,才成为人们畏惧、嫌憎、忌讳的对象。中国丑的观念不拘泥于表象上丑的看法,而是把丑与处世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中国美学史上,美丑对立只是相对的,人们对于美丑的对立看得并不那么严重,反而认为最重要的不在美与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只要能体现出通天下之气,那么丑就是美。中国丑的观念中,美与丑又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在某些条件下,中国文化视美犹丑,美丑没有绝对的界限,遍布宇宙的“道”才是绝对的,美丑不过是道的体化而已,只要与道通,即是大美。中国人的哲学省察与审美实践认为,丑在一定的境况下也有利于人的生命的发展,也能折射出人的某种生命力,艺术有时也以体现丑为目标。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蓬勃发展而又丰富多元。艺术家在开放、自信的心态下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构筑新的审美创作平台。“丑”和“荒诞”同时走入了画面,以刘小东、喻红为代表的新一代画家,以一种“不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消解了80年代的“崇高”和“意义”;以方力钧、岳敏君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画家,则用调侃、幽默的视点,以夸张的色彩、玩笑的语言解读着生活;以申玲、陈淑霞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女画家则用个性的语言诠释对生活的理解,以写意的造型、主观的色彩体现出画家对艺术审美的个性理解;新古典主义画家石冲、冷军借助于西方观念艺术的视角,揭示形象内涵的同时,拓展了写实绘画的表现领域;90年代末,后新生代画家代表夏俊娜、钟飙,则用商业化的图像语言诉说着自己心中浪漫的生活,开始了转型期新美感的探索,探讨中国油画在美丑的冲撞中,“丑”和“荒诞”在不同画面中的具体展现。短短的十年,艺术家们用“世俗世界”取代了“理想的田园”,用“俗”“丑”解构了传统审美的“雅”“美”,源于生活但不高于生活。这种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的新观念,既开始了美与丑的对立,也拓展了审美的边界。
五、化丑及其作用
1.化丑
“丑艺术”是指那些以丑陋为描述对象的艺术。这里的“丑”不仅仅指那些被称为“艺术中的丑”或“痛苦的艺术”之类的作品,而且包括那些给人以不快甚至反感以致深恶痛绝的作品。“化丑”即使丑典型化。固然,丑的事物本身并不美,“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就在于此。“化”的过程就是主体对客体对象的领悟和理解的审美观照过程。丑一旦进入艺术中,对现实丑的典型化的目的在于表现丑、揭露丑。一切戏剧、电影中反面形象当然是丑类,但在艺术家的观照下,否定他们就是艺术创造的目的。然而,“化”具有不可逆性,现实丑能转化成艺术美,但艺术美不能转化成现实丑。
2.作用
从发展人个体的需要来说,审丑具有重要的作用。审丑可以提高艺术鉴赏判断能力。当人在领悟“丑艺术”时,将“丑”纳入到其对于整个时代的正面价值中进行读解,发现其中包含的积极意义,人内在的心理结构逐渐被同构、美化,从而鉴赏力也就随之提高了。其次,审丑可以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据有关报道,现在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果审美教育一味地回避“丑”,那么学生将成为欣赏不了丑的脆弱的观众,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将是不完整的,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调节自我心理平衡的能力。同时,艺术家的艺术倾向不应是一元的、单向度的、唯美的,而应该是美丑并举、善恶相对、哀乐共处的。
六、丑的意义
与美的观念一样,丑的观念也因阶级、时代、民族等不同而不同,但由于丑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发展而演变的,因而具有客观历史尺度。社会领域中的丑,总是与违背社会历史总趋势、对人类正常生活起破坏作用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丑,就无法正确全面地认识美。因此,丑也有着巨大的意义。首先,丑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拯救现代人灵魂和批判不合理现实方面有重要作用。审丑是对人的精神和意识层面的深度开掘,丑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困境、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困顿,心与物的尖锐对立和现实的极端不合理,这些都表明了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以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异化为代价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现实并反观自身。其次,丑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是审美的解毒剂,起到了审美陌生化的作用。以往理性主义笼罩下的虚幻的审美理想世界,越来越显示出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而丑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内涵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打破了几千年来欣赏美、表现美的心理定式,给一成不变而令人不胜其烦的审美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风格和新的视角。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使得审美成为自动化的活动,因而失去了审美的新奇感,降低了愉悦程度,而丑的出现和勃兴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再次,丑是现代人精神自由的特殊表现形式,不再受制于上帝和理性的控制和约束,以追求感性的满足为精神的自由。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里,丑赋予了自由新的内涵。因而,审丑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栾栋。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朱立元。现代西方美术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3]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津。美术批判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5]苗强。美术无关美丑论[J].美苑,2002(2).
[6]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布洛克。美学新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9]张秉真,黄晋凯。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