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2023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课本2023(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7216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3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课本2023(精编5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3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课本1

《雨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教学媒体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1、走近作者: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其成名作《错误》1954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_”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评点要求: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提供诗歌朗诵录音(幻灯片展示)。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初读小结,幻灯片展示: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文段分析

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

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

明确:“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

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

明确:“我”指代春雨或雨,“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4、第五节中雨要带着孩子们“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雨想请孩子们和它一起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在这之前,鱼儿是不动的,溪水是静止的,现在春天来了,鱼儿也开始活跃地跳动着,溪水也开始重新涨了起来,又活泼地流淌了起来,这些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现在雨带着孩子们去向鱼儿“说声好”,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其实正是去迎接春天。

5、第九节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联系上下文考虑,“雨”为什么不再回去?

明确:它希望儿童们都能自由地欢笑,有着甜蜜幸福的童年,它要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幻灯片展示):

⑴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⑵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⑶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他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⑸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3、意象与意境(幻灯片展示):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课后练习第三题。

3、选用课时作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5篇《2023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课本2023》,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2023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课本20232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安排:1课时。

学生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 day in spring》《春日》《ear 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 of 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 ,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

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入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像,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

2023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课本20233

《雨说》

知识目标: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2、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2、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心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初步感知。

1、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2、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2023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课本20234

《雨说》

一、复习导入

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读出诗的感情。

⒉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诗人在诗中塑造的“雨”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雨”是“春雨”,是在寒冬过后,在大地久久的期盼中悄然而至的“春雨”,它满怀爱心,前来亲近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去亲近生机勃勃的春天,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笑,勇敢地去追求自由、幸福,愿意为孩子们的幸福先出自己的一切。

二、质疑讨论

⒈诗中的“雨”为什么会让大地“等待久了”?诗中的“大地”为什么到了“四月”还没有等到“春天”呢?

学生讨论,产生疑惑,教师引导,交流,归纳:诗人正是以这样一种看似矛盾和不合常理的设计,告诉人们,诗人所写的“雨”不是大自然中的“雨”,诗中的“大地”不是大自然中的“大地”,诗中的“冬天”和“春天”也不是大自然中的“冬天”和“春天”。这是“象征”,“雨”是改变中国社会状况的力量的象征,“大地”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象征,“冬天”是“_十年”黑暗社会的象征,“春天”则是光明、自由、幸福的象征。诗人化身为雨,期待着着中国社会能够走出_的阴影,建设一个光明、自由、幸福的社会。

⒉诗人为什么要化身为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来“说”呢?

_十年,中国没有像样的教育,没有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损失,过了受教育年龄后,这种损失往往很难弥补。而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耽误了孩子,就是耽误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正是因为_十年中对孩子教育的缺失,我们今天才感受到了社会发展中道德的沦陷,这种恶果就是教育没有到位带来的。所以,当“_”过去,诗人第一要关注的就是“孩子”,希望我们能够给孩子一个“光明、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自主学习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⒈“我”觉得 句诗写得最好,因为 “来说话。

⒉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选择仿写诗意的情境画面,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和诗歌写作小练习:

⑴“雨说: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 ”

⑵“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⑶“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请跟我 ”

⑷“雨说,我要教你们 , ”

⑸“雨说,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了,要记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四、当堂练习

⒈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⒉雨要教孩子们做什么?它的用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⒊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形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描写出了这些食物的“情态”。

⒋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⒌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什么样的品质?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愿意为了中国大地上的孩子奉献一切的高贵品质。

⒍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⒎将本诗改写成1篇3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诗与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或将本诗与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较,体会诗歌与散文语言的不同。

五、本课总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学会化身为物,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抒情达意,来塑造形象的方法。

六、作业

⒈熟读并朗诵诗歌。

⒉完成《基础训练》的课外拓展练习及写作练习。

2023年九年级下册语文书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人教版电子课本202320235

《雨说》

一、教学内容选择

⒈写字与识字:田圃 禁锢 忍冬 寒浅 滞留 喑哑 丝缕 喧嚷 蓑衣 斗笠 润如油膏 洗衣谣 襁褓 温声细语

⒉理解“雨说”与“诗人说”之间的诗意转化,了解文学作品中拟人艺术表现手法与拟人修辞的区别。

⒊梳理“雨说”的内容及情感,理解“雨”与孩子的关系,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勇敢地笑”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⒋诵读诗文,理解“雨”的仁慈、无私、博爱的奉献者形象,感受作者对春之生命和希望的赞美,即诗人对祖国儿童的关爱和祝福。

⒌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选择仿写诗意的情境画面,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和诗歌写作小练习:

⑴“雨说: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 ”

⑵“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⑶“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请跟我 ”

⑷“雨说,我要教你们 , ”

⑸“雨说,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了,要记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⒍将本诗改写成1篇3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诗与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或将本诗与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较,体会诗歌与散文语言的不同。

二、教学安排

⒈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雨”的形象;

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意的深邃;

⒊要以知识为先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⒋拟用2课时授完。

三、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化身为雨,悄悄地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雨说》。

㈡作家简介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归纳、概括: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㈢正确地朗读诗歌。

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变化。如第一小节就应当读得低沉,缓慢;第二小节读得舒缓、慈爱;第三、第四小节读得亲切、欢快;第五小节读出热情;第六小节读得平稳,第七、第八小节读出期盼,第九小节读出宽慰。

⒈学生自读熟练后指名朗读,听写重要的字词,订正字音;

⒉师生共同揣摩、矫正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

㈣疏解诗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思考:“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⒈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⒉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⒊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⒋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㈤初步研习诗歌。

⒈要求学生思考: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写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跟修辞方法不同,拟人的修辞运用在某一句话中,是用来描写某一事物的情态的,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而拟人的写法则是通篇使用,是用来塑造雨的形象的。

题目是“雨说”,是作者化身为雨,借雨的口吻来表达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⒉细读第一到第三节,思考,“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她来到大地的目的是什么?

诗作开篇点题,直到四月(自然界的四月已经是“人间四月芳菲尽”了),可见,这个“冬天”持续的时间太久,雨在大地“太久的等待”中到来,而这个冬天使得大地枯旱,失去了生机: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没有了欢快的歌声。

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是全诗展开的背景:_十年,儿童们的生活环境太严酷,早就应该有美好的生活给孩子们了!

雨带着爱心,带着赤诚,来关爱孩子们,来跟孩子们亲近,也希孩子们跟自己亲近。

⒊细读诗歌的第四到第五节,感受诗中描写的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说说它们的作用。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雨”邀请孩子们一起去探访春天的大地,感受春天的美好,跟诗歌的第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⒋细读诗歌第六到第八节,思考:“雨”是怎么来的?她给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

雨在云端,在高山中幸福地长大,她的童年充满了欢笑,所以她给孩子们的希望是他们能够勇敢笑。

⒌细读诗歌第九节,说说“雨”的祝福是什么。

“雨”愿意永远跟孩子们在一起,愿意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献出一切,祝福孩子们永远快乐。

学生自读后指名诵读,进一步感受“雨”的形象。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郑愁予的诗歌《雨说》,读熟并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诵,感受了“雨”的宽厚慈爱,感受了“雨”对中国大地上儿童的祝福和希望。知道了拟人的写法与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区别。

五、作业

⒈《基础训练》第一到第五题。

⒉继续练习朗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4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