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案例(精编5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学设计案例(精编5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学设计案例1
自主 合作 探究——小学一年级美术《小挂饰》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小挂饰》是人教版第二册当中的一堂造型表现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如何保持它的美丽并使它更加易于人类居住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纸餐具,但稍加改变,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件件废旧物品给了孩子太多的启迪,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联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五、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纽扣、纸盒、吸管等废旧物品,废旧物品做成的图片课件。
学生:收集彩色纸、吸管、果核、落叶、纽扣一次性纸杯等废旧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
1、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过变魔术活动吗?
你们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呢?
教师边说边用早准备好的一次性纸杯快速穿成一个挂饰,并把它挂到脖子上,让学生欣赏。
(教学意图: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边学模特展示项链边提问:“你在看老师的魔术表演吗?你能告诉大家这项链是怎么变出来
(教学意图:以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及时回顾“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适时造型意识。)
2、看谁脑子转得快:
教师将纸杯、吸管、费旧纽扣、果核等一一展开,让学生观察,然后随意组合,看一看谁能马上联想到最好的组合方式。
(教学意图:联想是再创造的基石,没有生动的活跃的联想,艺术作品就缺少打动人心的闪光点。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的思维神经,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一)小组合作联想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准备好的费旧物品摆放在一起,通过大家动手拼一拼、合一合、剪一剪等方法共同探讨各种造型。
(教学意图:再次联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究放飞理想的空间。在合作探讨的同时培养了一种共同努力、互帮互学的协作精神。)
(二)反馈交流结果
1、小组汇报
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改造能做出什么?
为什么这样组合?你是怎样想到的?
(教学意图: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总结探讨的结果,由此上升到一个提炼经验的高度,让学生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听取别人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补了自己的短处。)
2、点拨引导
教师把堆纽扣和一张纸放在一起问:看着它们,你想怎样利用它们呢?还需要进行那些方面的改进?需要镂空或者什么呢?
(教学意图:让学生知道将它们改造成想象中的东西,还可以用许多手段去修饰,保留它们原有的美,稍加改进就可创造出各种美丽的小挂饰。)
(三)小挂饰造型图片欣赏
看了这些图片后自己的想法?你觉得这些作品哪一件最有趣?你最喜欢?它是巧妙地利用了什么装饰变形的?
(教学意图:启发学生联想,为下面的创作学习做铺垫。)
(四)各小组活动学习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帮助解决学生作业中的问题。
(五)展示评价
一段激情飞扬的音乐响起。
1、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带着各自的作品上台展示,请小组长当解说员介绍本小组制作的成果。
2、教师手拿纸话筒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活动:
1)你们小组制作出这么多的作品,真是厉害!谈谈你们现在的心情好吗?
2)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呢?
3)看了他们的作品各位观众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
(教学意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表现的愿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加入到评价展示活动中,既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可随时调节学生们的学习评价方向。)
3、小组和他们的创作成果拍照留念。
(教学意图:让学生感受收获的无比喜悦,增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吗?
(教学意图: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课业内容的理解。
(七)课后延伸
结合班会课等时间,充分利用学生们创作的作品,作为道具,设计童话情景,进行与环保有关的剧情表演。
(教学意图: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思想,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
七、反思: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具备巨大的创新潜能。但我们看到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好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张扬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二)合作意识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单调的,传授式的教学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课上,教师忙于示范,完全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一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性学习方式,是不同以往的学习方式,它把学生立于主人的地位,教师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变成幕后的引导者、共同学习交流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合作学习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友情,也感受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在未来的社会中,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优势。
(三)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美术课的作业,而对于学生是如何完成这张作业并不是十分关心,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好坏的肯定与否定来实现的。这样,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创新意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体现。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年龄性格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关心帮助和尊重欣赏他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上面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教学设计案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教学设计案例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比一比,看谁学的快,看谁教学会的徒弟多,看谁教的徒弟运算的正确率高?你们说好吗?揭示课题:学与教大比武
二、学与教大比武
1、出示
60+240÷[(30-10)×2] ⑴区分会与不会
⑵开始学与教大比武
⑶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自己学会了吗?教会了几个徒弟?
2、考核(过五关)
请徒弟们接受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当评委,指出讲的不好的地方,和精彩之处。
⑴提问:
[ ] 是什么括号?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里面的。
⑵划运算顺序
118+1536÷[12×(63-59)]
[60+240÷(30-10)]×2 [(60+240÷30)-10]×2
(60+240)÷[(30-10)×2] ⑶下面的运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00-(600+300÷15)]×2
第一步运算顺序错误
=[700-(900÷15)]×2
=[700-60]×2
=640×2
=1280 ⑷实力比拼
用递等式计算
[514-(123+217)]÷(29×6)
⑸评选 先秀师傅
出色徒弟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一练
第14页
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
“年、月、日”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一 目的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年月日等相关的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重点:整理与应用 教具: 幻灯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1、学生自由回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时间单位:
年————月——日——时——分——秒
(7、4、1)30
29(30)计时的方法:
⑴普通计时法(12小时计时)
⑵24小时计时法 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互相转化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
⑴求经过的小时数
⑵求经过的天数
⑶求经过的年数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年=()个月
1日=()小时 1小时=()分
1分=()秒 讨论
1年=()天
2、把下列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写出来。
19时
8时
22时30分
5时13分
24时
3、把下列时刻用24小时计时法写出来
上午10:50
早晨3:20
下午 2:25
晚上9:45
4、练习一的第4、5、6、7题
采用的主要形式 生报生写
师报生写
三、加深练习
练习一的第8 题
讨论后反馈
方法 ⑴先加小时数
⑵再加分数
⑶满60进1小时
实际应用: 计算是否过保质期
四、课堂练习
作业本
“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20页
应用题例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正确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学会验算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验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先补条件再解答 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
1、,实际用了多少天?
2、,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 师:补条件应根据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来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 : 玩具厂要生产3000套电动智力玩具,计划用12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50套,实际用了多少天? ⑴默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⑵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⑶提问: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这两个条件都知道吗?应先求什么?(先求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怎 样求呢?
⑷学生列式计算
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反馈:教师出示解答过程
请一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提问:这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容易出错,所以要进行检验,你觉得如何来检验呢?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验算已知条件是否相同。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清验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试一试
要求学生先解答,再验算。
服装厂要生产1000套衣服,计划每天生产40套,实际比计划少用了5天。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套?
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自己讲解题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3、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⑴学生同桌讨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⑵指名交流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课本第21页
方框中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先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 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⑵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⑶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8天读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5页。实际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书有120页,计划每天读15页,实际比计划少用2天。实际每天读多少页?
2、课堂练习练一练
第2、3、4、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新知识?
教学设计案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会判断平年、闰年。
2.技能目标:让学生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找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发展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准备:
校园网、互联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奇增趣。
1.一上课,“同学们,你们想听故事吗?有一个人犯罪后想逃到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3年2月29日的边防证,在深圳边检站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警察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当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又说,只要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1、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学生点击校园网人机对话)
(1)你跑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
(2)你知道一场篮球比赛用多少分钟吗?
(3)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几点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大约演播了几个小时?
(4)从开学到六一儿童节共多少天?(或几个月零几天)
(5)你从上小学到现在经过了几年?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3、自学、交流,掌握重点。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让学生上网:查询万年历2004-2005年各年的日历,并结合课本,个人尝试观察,数一数: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看看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把自己观察、发现的结果在小组交流。由小组长写成卡片后进行板书。
(3)记忆大小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观察大月、小月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同桌互相交流,发现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4、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观察:请同学们在网上查找1993年——2005年的年历卡,并整理成表格。
(2)猜想: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为什么每4年里总有一个闰年?闰年与4有什么关系呢?
(3)验证:请同学们通过分组计算年份数与4的关系来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
(4)揭示闰年的特殊性。
当学生提出:“1990年是4的倍数,但不是闰年。为什么?”先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再让学生上网:查找1900年2月的年历卡来验证,使学生了解到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5)质疑:导入课前故事揭迷:边防证写的是2003年2月29日,为什么说边防证是伪造的?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本课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基本层——综合层——开放层。
四、评价体验,激活情感。
1、请你说说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
3、你能说说自己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吗?
(好奇心是创新的萌芽。学生有了好奇心,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
(这样使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在一种没有心理负担的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教师的板书也向学生开放,由学生来完成。
(先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记忆,避免了学生机械地记忆。同时记大月小月的方法放开让学生去创造。))
(这样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本题设计前后呼应,有进一步复习了平年二月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通过总结,自评、互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这样,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采用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在快乐中记住每月的天数
学生对4年一闰理解较容易,但对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闰,感到疑惑。
教学设计案例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教学设计案例5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
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第一节《轴对称图形》第一、二课时内容。因自07年开始我在开始探索“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分开进行的“
三、
三、四”教学模式(“三、三、四”教学模式是我参照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郞口中学等诸多与我校情况相似的名校的教学模式,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而设计的。所谓“
三、三、四”是指教师教学的三个环节:“学案设计”[课前]、“适时点拨”[课堂]、“问题诊断”[课后];学生学习的三环节:“自主预习”、互动交流、学习反思;互动交流课的四个流程:“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归纳
总结
”、“师生评价”。),所以我加大了课堂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自主学习”课。★教法分析:计算机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应成为一种认知工具,计算机教育将成为当今教育的至高点和突破口。如今,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已经走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教学”的新阶段,教学改革出现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大趋势。“农远”项目为我们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持,因此,提高“农远”教学应用效率,合理使用“农远”资源就成为我们广大农村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同时,新课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行为的研究者”;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学学习的相互融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渠道,让信息技术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动口和归纳能力,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新课程中新的教学理念。★学情分析:自2005年本人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以来,我一直在我校做此项目的推广工作,为此我平均每个学期都要在学校上一节基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模式的公开课,此项目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配合公开课的开展,前期我已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因此我班学生对本节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自我在探索“三、三、四”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难点: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对称轴及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素养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总结归纳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情感体验目标:
1、形成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2、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自己动手去创造美。
3、在自我研究性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激情。信息技术目标:在数学学习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使用、word使用、画图工具使用能力。★教学准备:按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等特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在网络教室中按学习小组入座。各小组准备一些纸片和一把小剪刀。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软件。★ 教学流程:环节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开始学习打开“教师学习支持网站”,浏览“学习导航”页面。教师告诉学生,在进行每个活动的学习时,注意及时浏览“教师学习支持网站”中相关页面。有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各小组组长下载“小组学习记录卡”,注意每个活动进行时及时填写,向每位同学发放“学习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提供:
1、教师学习支持网站;2.教师指导;3.课件;4.同学间相互帮助;5.参考教材等多种教学资源。用“小组学习记录卡”和“学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记录卡”课后还要上传给老师,使老师能很好掌握小组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情境导入浏览“教师学习支持网站”中“图片素材”中的图片,欣赏图片,感知对称。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感知对称之美,激发学习激情。小组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每个学习小组分工合作,一部分同学通过网络寻找对称图片,下载自己喜欢的图片并插入“小组学习记录卡”中相应的位置,也可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实物,另一部分同学通过剪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让学生联系生活,特别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包含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充分感知对称,增强审美意识,同时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剪纸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创造力,更能激发学习激情。小组活动二认识轴对称图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观察并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观看动画演示,归纳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与课本上的概念进行对比,得出统一结论后填写到学案中“知识梳理”栏目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活动,主动思考,合作交流,表述出图案特征,进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给同学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仔细观察,积极讨论,大胆猜想,仔细求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组活动三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观看动画演示,观察并讨论每对图形的什么共同特征。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及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与课本上的概念进行对比,得出统一结论后填写到学案中“知识梳理”栏目中。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吗?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与上一活动基本相同,一方面也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在自己探究过程中更能体会两个活动中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为下一个活动做好铺垫。学生举例能进下联系生活,也加深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小组活动四探究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老师提示各小组同学观察两种图形并结合两个概念进行比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轴对称吗?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全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通过比较观察,相互讨论,进一步认识两种图形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为了分解难度,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的放矢,因此在设计中老师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为了使学生能对两种图形的本质特征有深入且形象的认识,老师在此提供了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课堂反馈小结:教师检查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各组整理“小组学习记录卡”,为下节“互动交流”课做准备,每个学生完成分层训练,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课外延伸”内容。从训练中进一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互动交流下节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