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大赛2023观后感精编_央视主持人大赛心得体会范文点评【推荐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央视主持人大赛2023观后感精编_央视主持人大赛心得体会范文点评【推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央视主持人大赛2023观后感精选_央视主持人大赛心得体会点评【第一篇】
上周六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xx主持人大赛》着实让观众见识了一场“神仙打架”。无论选手、评委还是点评嘉宾,都代表了当今中国主持界的最高水准。赛况紧张激烈也伴有轻松一刻,康辉和撒贝宁互相调侃逗趣,康辉纠正撒贝宁口中的大众流行语“怼”,其实应该读四声“对”音,还提醒他按央视规定,读错一个字要被罚200块。
还是熟悉的央视味道。比起各类娱乐选秀,央视大赛向来干净利索,不玩满屏的花字,没完没了的重复闪回。整场大赛95分钟开门见山,连选手背景介绍都省了;3分钟自我展示和90秒即兴考核,高手过招是纤毫之争,选手每一秒都在展现台风、反应、言语组织能力和现场感染力;结束时晋级的六位站一排来个集体大合影。全程不煽情、不渲染,没一句废话。
央视主持人大赛2023观后感精选_央视主持人大赛心得体会点评【第二篇】
20xx年央视主持人大赛首轮60强选手中,有一对夫妻格外引人注意,这样的夫妻档在央视主持人大赛的历史上,好像也不多。丈夫叫田靖华,妻子叫孟语凡,同样29岁,他们不仅来自同一家单位一一广东卫视,同样都是新闻主播,还是同一档节目中的搭档。而且他们是从大学校园情侣走进婚姻的,毕业后有了共同的事业,如今又一起参加主持人大赛。
丈夫田靖华在首轮第二场以新闻类选手参赛。3分钟自我展示环节,田靖华讲述了夫妻二人同为主持人的感受,那种属于电视人的双份辛苦和快乐也感染全场。田靖华发挥稳定,表现出了一名专业主持人的良好素养,最终以分排名新闻类小组第二,成功晋级30强。田靖华帅气的外形和有亲和力的主持,也让很多观众对他口中的“爱人”充满了期待。
妻子孟语凡在首轮第三场以文艺类选手参赛。3分钟自我展示环节,孟语凡讲的是三对不同行业的情侣之间遇见的故事,从而关联到了她自己和田靖华在台风报道中连线的感受,跟田靖华在第二场讲述有的内容一脉相承。最终孟语凡得到了分,排在文艺类小组第三名,同样成功晋级30强,看到这个结果,大家都替孟语凡松了一口气。
虽然分处于不同的赛道,但这对夫妻档选手前后两场相继亮相讲述同一个主题"同行"故事,也是隔空示爱,彼此呼应。田靖华以精确的时间把控能力和完整的叙述,赢得了点评嘉宾康辉的称赞,说他内容结合得巧妙。同样孟语凡想挑战文艺主持也得到了康辉的认可:“让我们看到了你站在文艺舞台上的感觉,而且那个感觉真的挺对路的”。
孟语凡在广东卫视以前基本上没主持过晚会,一直在播新闻,这次居然挑战的是文艺类,也是相当有勇气。有意思的是,前几天广东台70周年台庆,孟语凡首次作为晚会主持人出镜,看来孟语凡的文艺主持人之路,通过这次比赛已经成功跨出了一大步。丈夫田靖华在广东卫视一直也是播新闻的,这次依旧报的新闻类,6年沉淀才能有如今我们看到的“稳”。
特别喜欢孟语凡最后那句:“同心、同向、同行”,她和他,既是同行(hang)也在同行(xing),同一个词不同的读音表达了同一份感情,展现地更是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身为同行夫妻,彼此身上肩负的使命,他们理解,互相的思念和牵挂,他们也明白。就是在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下,在前行的路上,他们的手越牵越紧。
央视主持人大赛2023观后感精选_央视主持人大赛心得体会点评【第三篇】
在各路综艺漫天飞的当下,谁能想到央视的《主持人大赛》居然一夕之间拔得头筹。
最近,大家都以“神综艺”来评价它。在官方的定义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xx主持人大赛》(以下简称《主持人大赛》)是一项“电视大赛”。它的前身是《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被誉为中国主持界最高规格的一项比赛。
这项比赛是不定期举办的,20xx年的这一届距上一届已有八年之久。本届节目上线后,虽只播出了一期,却反响不俗。《主持人大赛》不只收视率破1,还一举拿下多个微博热搜,一时间的热门网络谈资。在综艺节目越来越精致、开放、多元发展的今天,一档规则简单、包装复古的节目却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着实令人意外。
《主持人大赛》赢得好感不是没缘由的。这档节目从形式与内容都透着“复古感”,但却恰恰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诉求。《主持人大赛》被人称道的一点是“节奏快、不拖沓”。《快乐女声》《创作101》等同为比赛节目,但偏重娱乐性、真人作秀。节目在展现比赛之外,更侧重展现选手的性格、情感,故而整体看来充满娱乐综艺的轻松感。
相比来看,如果说其他选秀比赛是一场“秀”,主持人大赛就像一场“求职直播”。比赛规则简单直给,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分钟自我展示+90秒即兴考核”,每个人严格控制在四分半的时间内,不能多也不能少,之后17位专业评审与400名大众评审打分,综合计算得到最终得分。规则简单,但比赛进程却很刺激。主持人大赛每期12位选手分成新闻类和文艺类两组,每组六人要各自淘汰三名选手。淘汰完全根据现场打分排名,也就是排名会随时变动,直到最后确定前三名。分数是冷冰冰的,淘汰也是不由分说,这是真正比赛才会具有的特性。这与其他综艺前面淘汰选手,后面以各种规则让他们“复活”的赛制相比,更显严谨。
《主持人大赛》完全以选手的四分半专业展示为晋级依据,不涉及任何的私下展示,评委与观众也只能以专业作为评判标准,这就是网友说的“不卖惨、不煽情、不搞话题”。这种纯粹的节目形式,在早年的比赛节目中较多,如今已并不多见。对当下观众来说,他们看厌了各种强造冲突的综艺,此时忽然看到这样一档节目,自然觉得耳目一新。
节目形式只是外壳,让观众对主持人大赛频频点赞的其实是它的“内核”。节目上选手的表现被人评价“叹为观止”,不少网友表示“看完这个节目才意识到该重新去读书了”。《主持人大赛》可谓是全程“干货”,诸多选手在比赛时展现出的专业、优秀、才华,以及优秀选手集结的程度,是国内其他电视台、其他综艺都无法达到的。
据悉,本届比赛做到了选手质量历届最高。与之前大多是本专业、本行业选手参赛的情况相比,这一届有很多跨界选手。第一期节目中,文艺类组的第一名龚凡,是一位会写代码的主持人,新闻组第一名邹韵,曾是一名国际记者。学霸、多才多艺的标签在选手中随处可见,所以他们创造出了惊艳的舞台效果。第一期节目结束后,网上有很多“选手即兴考核集锦视频”被当做谈资,广泛传播。
即兴考核部分,相当于选手当场写1篇小作文并条理清晰、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这需要极强文学功底。所以选手们出口成章、对诗句信手拈来的表现引人赞叹,如文艺类选手迟茜在有限的时间内,还引用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诗句。不只选手,节目上的嘉宾也趁机“火”了一把。主持人撒贝宁与评委董卿是其中代表。撒贝宁作为选手参加《主持人大赛》的视频也被翻出来,并在微博上火了一把;董卿则被很多人当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代表。
董卿在节目中的点评也颇具看点。她引经据典讲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像是分分钟把观众带回《朗读者》现场。此外,她形容记者的职业为“医生是看人的病,记者是看病的人”,也被当做了金句。
可以说,当下大众对“才华”的审美需求,成就了这档节目的火爆。《主持人大赛》这么多届下来,形式其实未有太大变化。节奏上从来都是快速不拖沓,自我展示与即兴评述也一直是核心考核内容。比如20xx年第六届比赛,选手同样分两部分进行选拔,一部分考核新闻分析和演说能力,一部分考核即兴话题评述,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选手不在少数,但当时的关注度远远不及现在。
《主持人大赛》的火爆暗合了当下的内容趋势。近几年,娱乐泛滥的内容迎来审美疲劳期,观众对娱乐产品思想性、文化性的需求正逐渐回归。与之伴随的,是央视品牌开始由新媒体上的小众变得受欢迎,央视制作的诸多节目也由跟不上潮流,变成了观众心中品质的代表。《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综艺开拓了自己的品牌路线。《主持人大赛》作为“央视爸爸”的再一次出手,整体上符合央视综艺的定位。这样的选手素质、文化高度在当下的综艺界首屈一指。只要紧抓住这份品质上的“纯粹”,口碑自然不是问题。
央视主持人大赛2023观后感精选_央视主持人大赛心得体会点评【第四篇】
第一个选手梁婧是女主持人里语言表达最好的,可惜止步于本场。
8年财经节目主持人,出手不凡。在短短的三分钟节目里,还做了一次财经知识小科普。专业的财经知识其实是很难讲的,3分钟实在太短,所以虽然讲的通俗易懂,但我还是有点一时反应不过来。比赛时的一遍过,其实我并没真明白,回看之后才彻底清楚。
我的理解是,一圈下来,厂家、黄牛、闺蜜都赚了钱,但其实谁也没见到月饼的实物。大家都在把一张纸买来卖去,这就是“资产证券化”。但这个概念明白之后,对我们这些观众有什么用呢?
康辉老师点评说要有态度和提示,我觉得一下把我的困惑说清楚了,那就是只有科普还不够,还需有引导。
但是,时间到了……
所以,这场自我展示,输在内容的布局有点不够合理。
不过,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是非常好的。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特别是重音表达非常精准清晰!
比如这一句:“一百五十亿”。
这个数量的重音处理,和一般的数量词不太一样:重音不在数字“一百五十”上,而应在量词“亿”上。
一般我们对于数字的重音处理,多数是在数字本身,比如说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一定是重音在“8848”,而不在“米”。
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山峰高度的衡量,基本上都是用“米”这个单位,没有特殊,不需要强调;而8848是这座山峰和别的山峰的本质区别,才要强调。
但“150亿”这个数量词比较特殊,150这个数字没什么亮点,但它的单位“亿”是个非常庞大的量级。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字,很少用“亿”做单位。所以,这样的词,我们要强调它的量词,而不是数字。
这个数量词在重音方面的微妙变化,一不留神就容易被忽略。而且重音放在“150”也并不算错,只是显得平庸了。而梁婧表达得十分精准、精彩!
但语言表达上的精彩,不足以挽救内容上的不足。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