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读后感【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老头》读后感【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秋夕的诗意【第一篇】
例如:“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这是晏殊词中经常流露出来的一种极富人生哲理的人生态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则流露出一种悲凉﹑凄美的意境。诗人借登乐游原抒发了自己壮士迟暮之感,也强烈地宣泄了对国事盛衰之悲。诗人以其独有的才华和灵感将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幸人生,妙笔生花成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夕阳”不仅是指落日这自然景物,还暗指诗人生当晚唐,目睹乱世,深患国家之内忧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匡世济民,可惜其一生命运坎坷,至暮年都未能如愿。当然,这首诗千百年来撼人心弦,不是因为它的写景和诗人的自我伤感,而是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升华的境界,给人一种哲学上的意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不仅抒发的是人去楼空的感慨和深重的乡愁,更是作者对自己以前那种狂放不羁、荒唐无常生活的终结。据说,崔颢早年好赌酗酒,更被世人不齿的是他择妻也以貌美为标准,且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而晚年的崔颢,“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其标志就是这首连李白都自叹不如的《黄鹤楼》。此诗之所以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轴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手,特别是后四句中“晴川”和“芳草”对仗工整,而“日暮乡关”和“烟波江上”又很随意,读来让人不仅想起汉末狂生祢衡被杀此地的警世典故,更顿生空茫之感及不如归去之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全诗意脉贯通,形成清拔俊秀,寄情高远的超妙仙境。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把羁旅在外漂泊人对家乡的思念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马致远最好的作品,都写于一种“夕阳”与深秋的背景中,《天净沙·秋思》亦如是。这首小令名作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就其作品内容本身而言,简简单单,普普通通,重要的就是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点睛作用。夕阳西下使枯藤、老树、昏鸦这幅昏暗的深秋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试想,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在夕阳残照的荒凉古道上,孤独的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是何等的凄美与悲凉啊!这首小令不仅写出了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之苦,而且透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而“夕阳西下”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孤立之意。赏吟完一曲《秋思》,让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啊!
“黄昏鼓角是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城楼》)这里的“黄昏”在诗人的笔下是何等的悲凉,那惆怅的意境,感伤的格调反衬出诗人在国土沦陷后的悲痛情绪。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诗人由眼前的“日暮”景象,想起自己漂泊异乡的处境,把思乡的情感和“日暮”的景象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惆怅孤独的画面,深刻地展现了游子思乡的凄恻之情,给读者的心灵蒙上一层淡淡的惆怅。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以苍劲的笔触,深沉的情怀,勾画出边塞黄昏时特有的气象,给人一种雄厚的力度,有力地表现了壮士们防守边塞的艰苦和坚持抗战的决心。
当然,描写黄昏的诗句也并非都是苍茫、悲凉的,与之相反,也有格调清新、奋发向上的诗句。例如,徐元杰的:“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湖上》)诗人笔下的“夕阳”,简直是一幅诗的画卷。夕阳西下,箫鼓声声,人们驾着归船,一片欢歌笑语,整个境界开阔明朗,表现了劳动归来时的欢快、喜悦之情。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又给我们绘制了一幅恬静幽雅的图画:斜日柔光,细草青青,黄犊鸣叫,一片清淡的春色。
“日暮江亭春影绿,鸳鸯浴,水远山长看不足。”(欧阳炯《南乡子》)则呈现出另一种情趣:日暮江亭,春光碧绿,池塘中鸳鸯戏水,远山近水,斜晖脉脉,整个大自然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怀。
秋夕的诗意【第二篇】
2、夕桐:出自诗句“满目夕阳凝睇久,桐花飞落钓鱼舟”,夕指和睦、吉祥如意、长寿之义。桐指健康、美丽、富贵吉祥、荣华富贵。
3、涵秋:出自诗句“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取此名寓意温柔如水,佳期如梦。
4、星繁:出自诗句“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寓意繁星明丽,辉煌夺目。
5、绿绮:出自诗句“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大意为用作人名寓意绿绮本义为古琴,寓意容貌俊美、多才多艺。
秋夕的诗意【第三篇】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鸦。
这首七律,是老舍1945年底在四川北碚写的,是老舍用来结束其自传性散文《八方风雨》的一首诗作。《乡思》诗题直接道明诗歌的中心思想,即表达对故乡的思恋。首联以一问句开篇,诗人自问天地“茫茫”,“何处”能“话桑麻”。“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见于晋朝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以及唐朝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二字,使人联想起田园村居生活的恬淡舒适、怡然自得,但此时的诗人却在广阔天地之中,茫茫四顾,没有可以闲话农事的归处。首联后半句立即给出了原因,国家此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能“话桑麻”的“家”也自然难以幸免。这两句从小处入手,感慨不知“何处话桑麻”的愁思满怀,自然过渡到对国家、故土山河破碎的慨叹,从而奠定了全诗伤感悲苦的忧国忧己之思的感情基调。
在抒发黍离之悲后,诗人进一步联想到自身。“一代文章千古事”化用自杜甫《偶题》诗的起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典论・论文》曾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老舍随后就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不求文坛一逞,“余年”的“心愿”仅仅是求得“半庭花”,求得安居乐业而已。“半庭”字面含义即指方寸庭院,在古诗中常指向悠闲自在的家居、隐逸生活,如唐朝唐求《题杨山人隐居》中“半庭栽小树,一径扫平沙”的庭院小景;以及宋朝刘过《好事近》中“谁斫碧琅轩,影撼半庭风月”的夜月庭落,无一不描绘着安逸闲适的怡然生活。“半庭花”的意象,可谓含意深远。
颈联中诗人由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进一步展开他的想象,似看到了北国故园的凄冷景象。“西风”、“霜天”是凄凉、苍茫、惆怅的代名词,象征着哀痛、悲凉的游子漂泊情怀;“碧海”源自古籍《十洲记》中“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此外,“珊瑚”、“羚角”等意象无一不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婉的氛围。此联两句有义山体遗风,大量运用“西风”、“碧海”、“北岳”、“霜天”等片段意象,创造一种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诗人驱遣自己的想象,使故国山河的实情实景≤≥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避免作正面抒情,而借助于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抒情婉曲见意,具有李义山“哀感沉绵“之风。
尾联中,诗人由想象回归现实。于是,在秋日的夕阳下,诗人发出无以排解的思念家乡的慨叹。万般无奈,只有任夕阳斜照自己的华发,翘首仰望日暮归巢的老鸦。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无限酸痛,借助于上联的“西风”、“霜天”和此联的“夕阳”和“归鸦”等典型景物表现出来,将他因国破家亡而悲愁难解的感情,有层次地投射到一幅秋晚的屏幕上,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创造出一个别有洞天的诗的意境。此联上句“乡思”与诗题相呼应,道尽思乡之“无限”,一句“夕阳白发待归鸦”更是道出了诗人乡思的惨痛与愁苦,深情绵邈,悱恻之至。
《乡思》全篇,诗人遥想北方故土的破碎凋零,于哀苦凄清的虚幻情境中借助典型景物委婉抒发沉痛的故土之思,最终却只能在秋日斜阳下目送老鸦归巢,而自己不寄望文传千古、只愿独得“半庭花”的“余年心愿”也只能聊寄己心。全诗感时、抒怀,莫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情致深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致力于婉曲见意,有义山之风;大量运用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创造幽深的境界;组合典型意象,寓情于景,情境交融,这是老舍旧体诗深受吴梅村影响的一种表现。吴梅村的诗具有“遗民”心态的沉郁自伤,善于将叙事、抒情、写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情景结合,情事结合,互相渗透,创造“意与境浑”的境界。老舍深得吴梅村之神髓,《乡思》中虚写“西风”、“碧海”、“霜天”,实写“秋日”、“夕阳”、“归鸦”,在景物里,寄寓自己的情怀,看似写景叙事,其实景语皆情语,感情伤感哀婉、深蕴沉痛。其次,长于用典,化用古诗。《乡思》巧妙运用古典诗歌,如“一代文章千古事”,反其意而行,使抒情写志更有感染力。
《高老头》读后感【第四篇】
巴尔扎克的作品嘛,所以《高老头》很早就听说过,但也只限于名字,一直没有机会看。放寒假前宿舍有看过之后说挺好看,刚好快放假了也要借几本书回家看。在图书馆看到了就顺手拿了一本。不经意间给心灵一次震撼……
作者开端先介绍了一个在巴黎很不起眼、毫无豪华之感的伏盖公寓。小说的主要人物都住在这里,所以这里无疑是一处重要场景。作者也说到开始着笔描写伏盖公寓完全用灰色调是为了符合故事的情调让读者未窥视时就感到了一种悲情。接着简单介绍了公寓中七位房客的情况,之后就是公寓中日常生活画面,大学生向往上流社会心理矛盾、思想上的挣扎,上流社会表面的奢华、高贵与伏盖公寓的强烈反差使大学生一步步丧失天真甚至良心向豪华而黑暗残忍的上流社会走去,也慢慢在交际碰壁中接受这种特殊的教育……从每月一千二百法郎的高里奥先生到四十五法郎的高老头,为了自己的女儿,甘心把自己榨干,然后一个人躲在这卑微一角,仍关心、爱着在豪华地带的女儿。他的一生仿佛只为了两个女儿,而早被娇生惯养的女儿是不会理解的,她们只会一味地索取,哪怕是老父亲最后一滴甘露。最后女儿一身锦装出席繁华舞会,而老父亲却死在寒酸的公寓客房。这一幕也震撼了大学生,使他完全看透社会本质,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上流社会。
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一个给了两个女儿每人每年四万法郎入息的父亲,自己却穷死在寒纳河左岸的阁楼上,两个女儿一个当了伯爵夫人,一个当了银行家太太,而每年只剩下几百法郎生活费的老父亲还得千方百计筹钱为她们还债;满头鲜花,打扮的像天仙般的贵妇人,头天晚上在舞会上风头十足,第二天早上却在放印子钱的干瘪老头面前陪笑脸;浑身珠宝的银行家太太,为了摆脱困境竟不得不在赌台上碰运气;外来省的大学生榨干母亲、妹妹的私蓄,为的是置办一套时髦行头到上流社会去闯出路……纷繁的画面、形形**的人物、光怪陆离的现象通过一个贫穷的贵族青年做桥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名家就是名家!他们是作品不是我们一遍所能理解的。我读完后一味地叹息高老头的悲剧,痛恨不孝的女儿,为大学生的不坚毅感到羞愧,鄙视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物……但是看一段名人名话吧:
虽然小说以《高老头》命名,虽然高老头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是作者用心铺陈的主要典型事件,但高老头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的悲剧也不是本书的主题,如果作者只着眼于描述父亲的溺爱和女儿的不孝,那么小说的趣味便流于平庸了,书中与主题无关的枝节也太多了。事实上,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大学生,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的学习社会。作者以令人惊叹的巧妙构思,部署了拉斯蒂涅所处的典型环境,让他从四面八方,从不同的社会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到相同的教育,终于使这个来自外省的青年丧失了天真,逐步为这**的社会所同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把本书编入以青年人的入世之初为中心题材的“私人生活场景”,而且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一个细节一个人物是多余了,一切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拉斯蒂涅的性格演变构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
佩服!写小说确是件不易的事!
看小说容易融入书中世界。那一幕幕仿佛都在眼前上演,思绪和情感也随着变换。和**回到真实的世界,书中的世界又变得遥不可及,但是那种感觉无以名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老头》的世界是黑暗是,也常有人说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是丑陋的黑暗的,只是我们现在还在学校的摇篮的保护下所以感受不到。时间如流水。大学是短暂的,我们将很快步入社会。你真得是那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