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春酒》读后感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8900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春酒》读后感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1800字读后感1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

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能够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好处。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内含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

《春酒》读后感2

琦君曾有感人肺腑的言语:“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情绪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故乡的一事一物呢?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蛋鸭肉是家乡的鲜……”。家乡的风物无不魂牵梦萦着海外游子,成为他们追忆往昔情感之根。

“我”思念故乡的特产小吃:春酒、粽子、杨梅、桂花卤、桂花茶……尤其是元宵灯花,家家邀饮春酒,是最令人兴奋的。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着一大包回家。母亲在冬天泡下八宝酒,到喝春酒时,就会请大家共同品尝,此酒能够补气、健脾、明目。母亲怕“我”贪杯太补了,会流鼻血,是不允许我多喝的。每次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我”的嘴巴,但“我”还是偷偷地舔了舔指甲缝的八宝酒。

说到那里,我想起了一种老酒,颜色深黄,因此又叫黄酒。这是中国自酿的酒,具有中国民间的科学方法。这种酒有点儿酸,气味喷香,在酒里加几个鸡蛋,再加些糖那就十分美味可口了,能够补心、补血。以前,我哥哥从绍兴带来了一对绍兴老酒,说是给父亲喝的。我对于这苦老酒,却是喜欢的,但只能说是喜欢而已。普通的酒味,不外乎辣和甜,这酒却是焦苦味;普通的酒是白色或黄色或红色,而这酒却是黑色的,像药水似的。听哥哥说,绍兴花雕是十年陈酿,所以这酒十分的浓,而且异常香甜。听哥哥的朋友说,这酒的酝酿方法很个性,是将已经酿过了的高粱,锅上重炒,再行酿,结果都以为比平常的酒还好,因其味焦苦而色黑,故叫作苦老酒。苦老酒与外国的白兰地及葡萄酒、金波酒相比,自然无其名贵,但我所喜欢的还是苦老酒,也不是因为它的苦味与黑色,而是喜欢它的乡土风味。

2500字读后感3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朝花夕拾》读后感10篇范文9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1700字读后感4

前言:公司有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的激励机制。这次又要例行,我去逛书店,准备选书送给员工,其中一本就是《公司船》。先行拜读,受益颇多。

事实上,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航程——在风平浪静,或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一条或大或小的船载着你和其他一些同道的人执着地前行,你不是这艘船上的舵手,就是一名船员。船的命运就是你的未来,船的方向亦是你的人生。船在水面上且浮且沉,需要舵手与船员的操纵与掌控;船在风浪里且进且退,关键在于舵手与船员能否给予它足够的动力。至于航期,有的人是几年,有的人甚至是大半生……

是的,你也许懂了,这条船之所以与你息息相关,是因为它承载着你的光荣与梦想,它是你的工作,它是你的公司!

因而,你无法不仔细揣摩《公司船》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公司就是一条船。当你加盟了一家公司,你就成为这条船上的一名船员。这条船是满载而归抑或触礁搁浅,取决于你是否能与船上的所有船员协力、同舟共济。

当人本管理的浪潮席卷了中国的各类型企业,如梦初醒的经理人们领悟到,企业的卓越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杰出或平庸。为了打造出色的团队,他们恨不得在一夜之间找到一种能够快速与员工达成共识的企业理念,于是,他们在世界500强的管理经验中汲取营养,或干脆直接将国外的某种管理理念或模式植根过来——正因为如此,管理概念类图书被大量引入的版权书占据着市场,甚至一些伪书也迫不及待地披上件洋外衣,有了泛滥的土壤。

然而,将这些舶来的理念或模式引入中国企业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中总会有不和谐的音符充斥于每个环节,这大概是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可分的。诸如,一些人会心有余悸地质问,凭什么要员工在工作中不找任何借口?一些人无法判断,像加西亚那样送信的忠诚员工,能否得到企业真诚的回报;还有些人根本分不清细节与繁琐事务之间的界限,效率低下,做事拖延……中国企业迫切地需要一种最为本土化、最适合中国人思维模式的理念打造坚实的管理框架。

“公司船”理念适时地出现了。确切地说,这个概念并非新奇,却格外地引人注目。并非新奇——它最终崇尚的,是建立“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而这乃是被中国人津津乐道了几千年的民族之魂:同心协力,才能渡过难关。在中国人眼中,它象征着精诚合作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对团队精神最完美的诠释。引人注目——它首次将“公司”与“船”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当它们连缀成一个具象的词时,就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像力。如果公司是市场汪洋中的一条船,那么船上的人怎能不意识到外在环境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怎能不正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正如《公司船》中所描绘的:“船员不会只在船长下命令时才工作,他清楚自己有排除任何潜在危险的责任。原因显而易见:行驶于惊涛骇浪中的船只显得多么弱小,一点点事故都可能酿成大灾。……对于企业,表面现象常常可以遮掩隐患。而在船上,危险往往不易被遮掩。”这一形象直观的比喻将无处不在的危机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因为你在船上,所以除了与船俱荣或俱损,你别无选择;因为你身处于一个公司,所以除了与公司甘苦与共,你亦无所选择!

一切纷杂的思绪似乎都在瞬间被理清了:同舟共济——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本土化公司理念,还有什么会比这一古老而亲切的词汇更易于被人接受,又如此激动人心呢?犹如一种托付,员工将自己的命脉系于他置身的公司;犹如一种承诺,任何公司都永远不会抛弃有着无限使命感的员工;犹如一种粘合剂,当员工与公司之间达成某种默契、产生某种互融,又有什么力量能够将之分离呢?

无论你是舵手(经理人),还是船员(员工),如果将“公司船”当作一种共同的理念,那么,你就会感受到,同舟之上的人,其利益、风险是同在的,这即是员工与企业的共赢之道——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反之亦然。你是舵手吗?你必须最快速和全面地了解你的船员,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你是船员吗?你没有理由为无法完美地完成任务而寻找借口,你大可不必在真诚付出的同时又心存疑虑。你应做到的,是既努力工作,又能享受其中的乐趣;既做所喜欢的事情,又能赢得恰当的回报……

走进《公司船》,细读那个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并从中找到你自己。你会发现,在危机四伏,却又满载着希望的公司之船上,你无须提心吊胆,无须亦步亦趋,你将开始的是一段充溢着刺激与冒险的,却又无比快乐的航程。

2100字读后感5

在企业界,有这样一句话:"制度是砖瓦,再好的设计也会有缝隙;文化是泥浆,见缝插针,无处不在。"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在战争的废墟上异军突起,秘密何在?有人认为,日本企业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提升了竞争力。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类企业也都很重视自己内在的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说近乎倒退。大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我想出现这种现象还不能完全归罪于企业,业界不良的导向负有相当大的责任。现在企业文化有一种"泛化"的倾向,咨询专家和学者出了许多书探讨企业文化,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个问题搞得过于复杂,搞成一种体系,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公司领导一开始就说他们的企业文化要做成25个"观",包括人才观、发展观、效益观等等。按照这个想法,企业文化做出来就是厚厚的一部书,其实大可不必,企业文化越简练,越清晰越好。还有一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为对国企来说,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他们只要完成工作就行了,但是民营企业一切都要自己从头做起,很操心,所以,民营企业更关注怎样利用企业文化来进行管理,进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在我们东洲集团里,文化简单,但深刻,可用"诚、勤、朴、慎"来概括。

企业文化包括3方面内容: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使命是说一个企业是干什么的;愿景是指企业要到哪里去,也就是要实现什么目标;价值观是指用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价值观管理。我所理解的"价值"就是一个事物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企业树立"创新"为自己的价值观,就代表"创新"是最能引导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价值取 向,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最理想的企业文化就是简练清晰,能帮助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观。这里,我特别强调"清晰"两个字,因为我看到有不少企业,请咨询公司帮助建立企业文化,面面俱到,丰富之极。但是应该想到,越是这种过于全面的东西,越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越难在员工那里产生共鸣。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来讲,给员工的工作设置这么多的条条框框,也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才能。另外,企业动用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传达了一些零乱的信息,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国外很多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很简单的,一般只有2至3句话,至多4个要点,但是却非常有效地体现和贯彻了企业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就是最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东洲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很清晰:奉行客户至上和诚信的服务文化;追求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的和谐追求; 拥有永不衰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也经常的反映在我们编辑部日常的工作中。对待来稿决不随便,马虎,稿件中提到的效果、数据等必须逐一验证,这是对作者的负责,更是对读者们的最大尊重。

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包括3个步骤: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继承企业原有的优秀基因、深植企业文化。先说调研,现在有些企业的文化不是通过调研找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而是从员工那里征集来的。这不是科学的做法。他们认为员工了解自己的企业,但其实员工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掌握大量材料来发现问题。继承企业原有的优秀基因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深植企业文化","深植力差"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造成深植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体系本身无可操作性和没有科学的操作规划。但其实,这些工作在摒弃了形式化表现之后显得自然,有效,比如说上次在沭阳举行的趣味运动会,每个参与的员工都融入其中,自然的被团结奋进的气氛感染。这些气氛,正是建立在前期细致的调研上的。因此,应该确保在前

期调研梳理阶段就要面对企业文化"是否可深植"的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哑铃型"的,重两头,轻中间,就是重调研和深植,轻形式化的表现,而现在大多数国企的做法正好相反,呈"纺锤型",轻两头,重中间,就是轻调研和深植,重形式化的浮泛表现。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企业文化的变化应该遵循"核心不变,始终在变"的原则。比如,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有3个要点,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境况,企业可能会调整这几个要点的先后顺序,但是核心的理念不会变,这也是企业具有良好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表现。当企业需要新的理念和活力时,招聘也能够为企业带来这些东西。招聘具有不同特点的员工可以让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地让各类员工在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同时,通过招聘,许多不太了解企业文化的新员工进入企业,他们身上的一些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和旧的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最终他们接受了本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对企业文化和东洲文化的一点理解,希望生机勃勃的东洲文化伴随着、促进着东洲的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258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