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观后感初中精编范例精编5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重生观后感初中精编范例精编5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重生观后感初中1
《重生》,一部仅有五集的纪录片,把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诠释的淋漓尽致,观毕令人荡气回肠。时光荏苒,在这二十八年的艰苦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老一代共产党人肩负着最初的使命,一步步将沉沦在黑暗中的旧中国拯救。 这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这是二十八年艰苦奋斗的回顾,这是熊熊烈焰中的凤凰涅槃,这是重生后再次燃起的燎原之火。一部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建党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的纪录片,自前清遗老郑孝胥的那段:“夜,闻爆竹声甚繁,于是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一点一滴的叙述是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
1921年至1949年。这28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着无数穷苦的百姓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历经无数的生死存亡,却依然屹立不倒;这28年里中国共产党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卧薪尝胆、鞠躬尽瘁,品过世间的酸甜苦辣,体味历史的兴衰更替,并最终夺得胜利。当胶片记录下这28年的风风雨雨时,就注定了要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怀与激动。
在暴风骤雨里前行,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着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革命并没有顺风顺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国共合作期间接连策划并发动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一系列阴谋诡计,导致中共党员从革命高潮期的6万人锐减至1万人,直接挫伤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在此背景下,共产党人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用奋起抗争的方式回应来自国民党的迫害。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镇压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开启了新中国第一代领袖毛泽东的漫长军事生涯,一步步,共产党的部队靠着鸟枪和大刀在重压下杀出一条血路,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坚定了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完成了中共建党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反抗压迫的斗争,并以此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重生。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由国防大学和中共陕西省委 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5集纪录片《重生》,2016年6月17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国防大学领导及部分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记者一同观看了纪录片。 据介绍,该纪录片分五集,每集约50分钟,分别从“使命”“火种”“抉择”“淬炼”“缔造”五个方面,通过史诗般的拍摄手法,以情景再现的形式,通过勾勒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国际国内局势的风云变幻,还原了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
弘扬我们的革命精神,需要《重生》这样的影片。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可能再去经历一遍革命,产生革命精神,我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革命精神可以让我们树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刻苦钻研文化的毅力等,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创造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
《重生》让我们以时间为顺序,了解到共产党28年的艰苦革命,领会凝聚在历史中的革命精神,让我们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重生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米范文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重生观后感初中2
周日中午12点一直到周一凌晨3点,我一口气把优酷上面的网剧<重生>看完,有很多人把他和<白夜追凶>相比较。首先我没有看<白夜追凶>,朋友介绍过,但是苦于没有时间,有一点时间的时候,我又忘了这部剧,最终我要找时间看一下的,所以我一晚看完并不意味着我多么的觉得这部电视剧经典,而是时间安排。相对来说不管你看什么,把两部不一样的电视剧相比较那么,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部戏看着辛苦。
对于这部剧的感受我从两方面去大致聊一下我的感受,只是一家之言,聊聊而已,第一是人性,第二是这部剧的整体框架和细节。第一也是我主要去聊得。
<重生>两个字不看内容只看名字,也大致了解这部剧要讲些什么。本剧通过714案件前后秦驰性格的变化讲述了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同时也让人看到对于生活的无奈,即使你如何经营都不能十全十美,舍去一部分,才能够让剩下的更加完美,多不意味着美好,所以说吃饭不能太饱,做事不能太过,大致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714案件之前,秦驰不能说他不是一个好警察,为了案件他没日没夜的工作,可谓废寝忘食,如果只是这样也还好,但是在他的忠于职守努力工作的同时,本心有了些许的不纯,那就是名利。一个人一旦有了名利心,那么很多事情就会偏颇,重者走入歧途,我想中国每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他们都抱着一颗报效国家的心,但是时间的流逝,名利之心越重,曾经的梦想也就越远,最终锒铛入狱,自己毁了前程,被祸害之人也是轻者精神疲惫重者家破人亡。
714前秦驰为了能够仕途登高,为了弥补父亲给他内心造成的不安,于是在工作中除了努力,还有就是八面玲珑,投机取巧,让自己和身边的同事每一个人尽量的喜欢自己,但是对于自己的至亲之人却毫不留情面,他会议上对着所有人数落父亲,由于工作冷落妻子,甚至面对妻子的照顾看做是累赘。不错,经过他的经营,他的仕途之路可谓坦荡,但是最终和父亲关系不和,和妻子离婚,失去了家庭。
成家立业,成家在前立业在后,家是基础,就像自己的根源,失去了根即使你飞的在高,也会有一天摔下来的,我记得古希腊还是那有一个故事,一个勇士力大无穷,打败了很多的天神,然后有一个天神知道他之所以力大无穷就是因为土地是他的力量之源,离开土地,他就没有了力量的支持,最终这个天神用计让他离开土地打败了他。而在剧中秦驰同样的道理,他在众人面前和蔼可亲,哪怕是他的一个手下一个路人,但是对最爱最关心他的人却毫不怜惜,原因很简单,他明白至亲至爱之人不会成为他的绊脚石,即使他在无理,在关键时刻还是帮他。
但是人的感情和信任都是会透支的,在这部剧中,还没有最后酿成悲剧的时候另一个悲剧发生在了秦驰身上,一次秦驰的特勤情报的错误导致秦驰组6个人遇上了有着绝对火力优势的9人的军火贩,最后同归于尽双方,秦驰身中两枪,最终头里还有一片弹片,导致他部分失忆,同时也当了副支队队长的职务。
这次的遭遇打开了他另一条人生之路。
他失忆很奇特,记着每一个人,但是却不记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自然而然的他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于是这次失忆以后他说话直来直去,从不谈论任何感情,即使面对的是警队最高领导也是有什么说什么。同时他对自己身边5个同事的惨死耿耿于怀。他面对着警队内部的人的调查,面对着同伴的牺牲,同时自己无时不在追查着那天的真相,这个时候,当他放下名利心的时候,他的父亲站在了他身边,他离婚的妻子站在了他身边,即使所有人质疑他活着回来的原因,但是曾经他伤害过的亲人自始至终的帮忙相信他。
他失去了名利心,但是最终迎回了父子关系,夫妻感情,同时也得到了下属和同僚的认可和尊重。
人一生就像八卦,讲的就是一个阴阳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必将出现问题,身体出现不平衡,必将疾病缠身,生活失去平衡,烦事缠身,人性失去平衡,那么人生就会出现问题。所谓平衡我认为就是得失心的一个判断,有得有失方为互补,只有得没有失,就像一个大坝不停的注水一样,必将爆体而亡,只有失没有的,也将会枯竭而死。就像剧中前期的秦驰,你重名利最后将会失去亲情。
这部剧的整体构架方面还是差点东西,细节方面,比如一个女警竟然吃醋一个高中女生,第一部脚踩玻璃的时候没有血迹,范凯出租屋吸毒的桌子上一大袋子毒品,一度让人感觉他们家是大土豪外加毒品成了白菜价。这样的细节很多我就不一一去说了。整体框架来说案件太多普通,看上一小半就能大致知道作案者谁,几条感情线要不不埋要不你就不要断,最后是似是而非,这部剧在最后二十几集好像一个丢失的档案就让主角和几个人看清了9年前案件的来龙去脉,而且只是看档案,这简直就是侮辱当年的警察。
还有一块表现不合理,当然也许现在社会的现实,警察局局长的儿子,在剧中埋怨人人都只把他当做某局长的儿子,他很痛苦,紧接着就是发愤图强,但是他却坚持违规操作,导致一个督查牺牲,虽然最终为救一个女孩替下她身边的炸弹,但是也是最多一个功过相抵,但是却立功了,当支队长说恭喜你立功的时候,面部表情有点意思,我想这个也是剧情特意安排的,还有最后丢了档案也是这位局长的公子,如果说,他们看着档案就可以破案,那么不丢的话很多人就不会牺牲,即使这样的事件仍然没有任何处罚,甚是有意思。
这部剧整体有点欠缺,但是所表达的意思具有心意,具有教育性,演员到位,我尤其喜欢秦驰的演员张译,还有剧中的配角也都是有演技的老演员,整部剧在你剧荒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还是值得一看的。
重生观后感初中3
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某某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某某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重生观后感初中4
纪录片《重生》于4月底在浙江横店杀青,计划今年下半年在央视播出。
《重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进程,所有演员最大化的贴近原型,故事最大化的还原历史。
该片由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青年新锐导演赵启辰执导。曾在央视10套首播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就是北京伯璟制作赵启辰导演的作品。
红军时期的林彪
林彪,字育蓉,于一九零七年十一月出生人称“九头鸟”的故乡湖北黄冈,家是大地主,有林家大院可居,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林彪而言,其出生的年代正赶上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统一的清王朝被推翻,国家向何处去并无统一认识,所以陷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无下大乱。此时此地,其为庸人者则感生不逢时,其为英雄者则正赶上乱世,可谓龙遇大海、虎入深山。林彪乃少年英雄,加上有林育英、林育南等几个好兄弟个个豪气冲天,更是如鱼得水,林家大院诞生三杰也就成了必然。对林家三杰世人只知林彪,殊不知另外两个也好生了得,林彪走上革命道路多是由他兄长指引,特别是林育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浩。
想当初毛泽东临危受命,于遵义会议挫败共产国际红人李德、博古一伙成为实际领袖,是未经老爷子斯大林认可的,始终心中忐忑不安。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前夕,斯大林的爱将王明趾高气扬地从苏联回国,要与毛泽东争中共一把交椅,一时间党内人心浮动,连聪颖过人的周恩来都跪倒在王明麾下,毛泽东领袖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正是林育英在共产国际为毛泽东仗义执言,说动斯大林,以钦差大臣身份回国,调解毛泽东与王明领袖之争,一言九鼎,宣判了王明的败北,毛泽东才名正言顺地坐了第一把交椅。林育英及时传达了共产国际精神: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党内的问题,是这个党成熟的标志。随后不久,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从思想到组织清算王明路线,刘少奇落井下石,清算功劳最大,成为毛泽东左右手,而周恩来风光不再,要不是毛泽东伸巨手拉他一把,连中央委员也当不上。从此,毛泽东才有如众星捧月,成了中国革命的掌舵之人。所以,当林育英病故黄土高原,毛泽东亲自为林育英抬棺安葬,乃其平生唯一的一次,反映了毛泽东报恩之情,不能不说是林家历史一大荣耀。
当时的有见识和有作为的年轻人多为革命大潮所影响,不是参加国民党就是参加共产党,谁也不愿再作封建王朝的殉葬品,林彪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九二三年,林彪参加一些学生运动,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在中学读书时,林彪开始了他短暂的初恋,对方叫陆若冰,是黄冈回龙山戴家冲人。
一九二五年,林彪遇三件大事,一是行婚姻大礼,娶家长包办之娇女子汪静宜为妻,二是考入名扬天下的中国将帅摇篮黄埔四期,三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古人云,家国不能两全,是唉,林彪毅然决然舍小家为国家出生入死,南征北战。而林彪之妻却虽有林彪书信允其再嫁,然女子多情,信守一女不从二夫古训,最后郁郁寡欢,死于林家大院。
林彪在黄埔,鲜有记载。有云其沉默寡言,喜散步读书,想来不错,符合林彪一生的性格;或又有人云林彪黄埔军挍学习成绩平平,想来未必真实。一则可能因教材平庸,不为林彪所重视,二则是高层无识才之人,林彪虽有韩信之才,然却遇项羽之复制品蒋中正之流,蒋介石虽有眼也无珠也,而后毛泽东似高祖再生,破格重用林彪,结果人所共知。林彪拥百万之兵,指挥战略决战辽沈、平津战役,消灭蒋军百万之众如行云流水,实为蒋介石不识英雄之故也。
一九二六年,林彪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有“铁军”之称的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初尝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
一九二七年,林彪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奠基战役“八一南昌起义”,随后与义军转战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又随朱德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地区,历尽了千辛万苦。
一九二八年,一月参加湘南暴动,同年四月跟朱德率领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林彪任第二十八团营长,时年二十一岁。后因战绩突出,被毛泽东发现并予重用,林彪二十二岁时任第二十八团团长,积极参加了巩固与发展井冈山革命拫椐地的艰苦斗争。
毛泽东在一九二八年制定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后两条“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是出自于林彪。
一九二九年,林彪率军挺进赣南、闽西,三月,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与敌人欲血奋战,屡战屡胜。同年,毛泽东在红四军第七、第八次党代表会上受挫,在红四军第七、八、九次会议上,林彪都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反对朱德、刘安恭和陈毅,反对毛泽东听命中央离开井冈山,在毛泽东落难时看望毛泽东,毛泽东深受感动。
一九三零年六月,林彪任红四军军长,时年二十四岁。
一九三二年三月,林彪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亦称军团长,时年二十六岁,令人称奇。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率军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是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以灵活多样的战略战术,击败蒋军多名高级将领,渐有常胜将军之称谓。
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被排挤出红军统帅部,林彪不计后果,依然常拜见毛泽东,显示了林彪的良好人品和见识。毛泽东为林彪前程计,有时拒绝相见,反映了毛泽东与林彪的良好同志关系。在古田会议前后,毛泽东与朱德、陈毅等有分歧,林彪是站在毛泽东一边的。
林彪在上井冈山之初,许多人对毛泽东式的“山大王”革命缺乏信心,林就此曾坦诚给毛泽东写信质疑,毛泽东高度重视,复长信给林彪,阐述红色根据地生存发展的理由,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目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了毛、林之间肝胆相照的同志关系。此信被后人争议,有人指责林对井冈山斗争持怀疑态度,林就此写过诗“《西江月·重上井冈山》: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井冈山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没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与以驳斥。
红军三大红律、八项注意有两项(洗澡避女人、不虐待俘虏)是林彪手笔,可见毛泽东与林彪有许多历史早就融为一体,不是几个酸腐文人所能拆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林彪在李德、博古、周恩来指挥的消极防守、寸土必争、打阵地战的错误方略下,林彪创立“短促出击”战术,客观上弥补了一些单纯防御战术,减少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损失。林彪作为毛泽东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在实战中一直坚持毛泽东的战法,同“左”倾路线的瞎指挥进行斗争。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从一九三四年四月三日至五月初,林彪连续六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瞎指挥以及阵地战、堡垒战,例如五月四日林彪致中革军委,提出了《关于作战指挥问题的建议》,指出“我们仍然有求得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充分机会。”并提出“短促出击”战术原则,力主从实际出发,用机动灵活的诱敌深入、运动战的战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这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说林彪的这些战术明显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相左,也与他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一贯主张相背,是不大公平的。当时,许多红军将领表示不解。伍修权称林彪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作战方针表示拥护”。聂荣臻认为,这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即向“左”倾路线代表人物的屈从。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对林彪进行批评和教育,但在一九四二年代延安整风时,把林彪的<<论短促出击>>一文收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显然是作为非正面教材以警示后人的。但就笔者看来,在当时王明路线淫威下,林彪只能如此,因为李德等不可能让你用上毛泽东的战术。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保卫中央苏区战斗败局以定,李德、博古、周恩来一看大势已去,决定突围,实行名为“战略转移”,实为逃跑另寻生路的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林彪在伟大的长征途中,率红军主力红一军团,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巧妙指挥了强渡乌江等战役。
一九三五年一月,林彪参加了中共历史命运转折的“遵义会议”,坚决支持毛泽东重返红军统帅地位,结束了李德为首的三人团错误领导。
遵义会议后,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参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斗;随千军万马征服空气稀薄的雪山,踏过一望无际的草地,一起渡过了千辛万苦的岁月;一九三五年九月,毛泽东为调整统帅部,把中央红军改为陕甘支队,林彪任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参加指挥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
一九三六年六月,毛泽东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林彪任第一任校长兼政委。对此,有人说因林彪由于不听毛泽东令其增援十五军团命令而遭削兵权,实为一孔之见。抗大犹如黄埔,政治、军事战略位置非一方面军所能比,恰恰相反,显示了毛泽东对林彪的器重,而不是别的。
林彪的敢于提出独立见解的个性,在长征途中遵义会议过后不久又有显示,当毛泽东为迷惑蒋军而忽东忽西,四度赤水出奇兵而要求部队往来奔跑的时候,林彪不解毛泽东战略意图,不顾后果,单独署名写信给中央,指责毛泽东“不走弓弦而走弓背”,要拖垮军队,不满毛泽东指挥方略,提出周、毛随军主持大计,令彭德怀任前敌指挥,企图改变红军统帅,被毛泽东怒骂为小儿不懂事,林彪遭到中央严厉批评后而作罢。
当红军到达会理时,许多红军指战员们已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在中央红军中,江西人和湖南人很多,他们从江西走到四川的边远山区,觉得周围一切都很佰生,茫然不知所措,他们不会讲四川话,更担心再也找不到回江西或回湖南老家的路了,他们不无担心,互相议论,怪话也不少,但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到底要到那里去?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林彪也跟周围的同事多次议论过这些事。也对部队多跑了一些路很不满意,他把行军路线比作一张弓,说部队尽走"弓背路",而不是走捷径的"弓弦路"。照这样走下去,会把部队的精力消耗殆尽的,像这样的领导怎么能行呢?到会理休整时,林彪就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走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
彭德怀没有敢公开赞同林彪的意见。聂荣臻当时也认为,这是四渡赤水以后到会理期间,在中央领导层中,泛起的一股小小的风浪,也算是遵义会议后一股小小的余波。当时对于林彪的做法,聂荣臻也明确表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对林彪给彭德怀打电话的事,则进行了严肃地批评,说:"你是什么地位?你怎么可以指定总司令,撤换统帅?我们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军队。谁要造反,办不到!"并警告说:"如果你擅自下命令部队行动我也可以以政治委员的名义下指令给部队不执行。"但林彪没有听聂的意见,林彪给中央三人小组写了一封信,表明个人意见。聂荣臻拒绝在信上签字,林彪就单独签字送上了。林信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与四方面军会合。"
会理会议正确地分析了遵义会议以来的形势和总结了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对取得的成就和胜利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会议又认真地研究了党内和红军中的思想状况,对于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和意见,也进行了批评,会议还印发了林彪给军事三人团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会上特别针对林彪批评说:对于战略战术的问题,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既然信的内容也牵涉到彭德怀,彭德怀在会上也发了言,批评林彪的信说:遵义会议才改变了领导人,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指挥是不妥当的;特别提出我,则更不适当。周恩来、朱德等在会上发了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
长征胜利后,林彪又一次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毛泽东主张红军奠基西北,林彪却主张到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游击的意见。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赞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十二月三次致电中央,坚持己见。
十二月十九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做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以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及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同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仍不放心,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行,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十二月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工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十二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于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回电中央坚持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争。”鉴于林彪这种态度,中央于十二月二十九日电令林彪,“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一日回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下,不再坚持到陕南打游击。
二月下旬,林彪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在东征过程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还发生过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三月二十七日、三十日、三十一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中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至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后遭毛泽东和中央批评,林彪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
对林彪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的作用怎样评价?笔者认为,不论在井冈山时期,还是在长征路上,林彪都是毛主席和中央第一战将,林彪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是正常的,说明了林彪的独立个性和对革命的责任感。实际上,红军时期几乎所有的胜利都是和林彪分不开的,林彪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用短短的四年时间就从连长升到军团长绝不是偶然的,是和他的军事天才和献身精神分不开的。林彪为红军时期我党我军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重生观后感初中5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由国防大学和中共陕西省委联合出品与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5集纪录片《重生》。
从浙江嘉兴红船的创业维艰,到井冈山革命岁月的艰苦卓绝,再到西柏坡“赶考”的成败之惑,纪录片——《重生》这部精神大片,通过史诗般的拍摄手法,以情景再现的形式,通过勾勒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国际国内局势的风云变幻,还原了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重要事件,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等多个维度,讲述了我们党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讲述了我党在绝境中凭借入党的初心和精神的力量,获得重生的艰难历程。看过之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也懂得了我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胜的关键所在。
一是“不辞辛苦出山林,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溥仪退位,标志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画上了句号,但此刻的中国仍面临着列国列强瓜分、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内忧外患,老百姓仍处于水生火热当中。在这种环境当中,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国内进步青年舍小我,为大家,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为民情怀,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给中国这片饱经战乱的焦土带来了新生与希望。我走到行政岗位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每天琐碎的工作让我时常困惑自己存在的价值,观看纪律片后,我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羞愧。作为党员干部,首先需要树立的便是为民情怀,“些小吾曹州县吏”,无论身处何位,只要能够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就能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
二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献身精神。革命没有顺风顺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国共合作期间接连策划并发动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一系列阴谋诡计,中国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得到了致命打击。在此危险存亡之际,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并没有消沉退缩,反而如同扑火的飞蛾奋起抗争,给革命留下了希望的火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平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委屈,不应该时时刻刻只想到的是自己的一点小利益,正如毛主席在诗中写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有大格局和广阔的眼界,把自己融入到祖国的发展洪流当中,为党的事业,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执着精神。在腥风血雨中,中国共产党身上有股宁死不屈的执着定力。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击,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走上了漫漫长征之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由中国共产党带领的这支队伍用热血在长征的路途中谱写出了“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样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用脚步丈量了两万五千里的沃土,在连绵起伏的雪山上,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留下了英烈的累累白骨和革命的点点足迹。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南图将会由我们所著就,我们需要学习先辈们身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做新时代的先行者、建设者。
四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信念。在栉风沐雨后蜕变,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着贯彻始终的强大信念。“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止休干戈,一致抗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平型关大捷为起点,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对日战争的第一场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1940年,国民党完全断绝了对八路军的经费供应,并对边区实施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同时日军也不断对占领的边区推行“三光”政策,导致边区物资供应匮乏,战事难以为继。面对困难,军民齐心,在南泥湾这片土地上演奏了丰收的旋律。内战不断,硝烟弥漫,在西柏坡的指挥部里,决定未来中国走向的“三大战役”的战斗号角从这里吹响,红色政权自北向南席卷中国,共产党人用了28年的光阴,历经无数磨难,终是带领着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冲破了历史中的黑暗,走向了重生后的光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十分重要,只有强大的理想信念才能支撑我们战胜一个个看上去不可战胜的困难,才能让我们行稳致远。
影片结尾处引用了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经典之句来作为总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诚然,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便是时代的主角与弄潮儿,我们应该继承起先辈们的精神与遗志,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建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