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心得(精选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心得(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第一篇】
把握人才,要容人所短。优秀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机制进行设置,让个人的短处只成为与工作和业绩无关的小事。管理者的`天职不是寻找职工的短处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是在激发每名职工长处的过程中,让人人能成为人才,让人人能成为精英。
把握人才,要用人所长。我们不要让有屠龙之技的人去杀鸡宰牛,也不要让只会过家家的小孩去真的修房造屋,而是要认识人才,正确运用人才。
把握人才,要有正确的领导方式。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不会将某项工作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管理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将每个职位都设置得合乎情理。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在用人时,应先仔细考虑这个人的自身条件,而且在考虑时绝不能只局限于这个职位。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心得【第二篇】
彼得·德鲁克是著名的管理学家,是在大学的管理学课程上被屡屡提起的管理学界大师级人物之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旧译《有效管理者》)就是其管理学名著之一。那会在学校昏暗的夹杂着腐烂的书的味道的图书馆某开架阅览室,在各种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书中间,发现了一本《有效管理者》的小册子。我读完颇受启发,对课堂学的管理学有了新认识,可惜的是很快随着大学生活的流逝淡出记忆了,留在脑海里的只剩下那个书名和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等那么几个名词。
管理学是一门关于实践的科学,其理论是建立在几百年来的管理实践基础上的,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学院派的所谓管理学家们,把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组织效益或者管理者能力。而管理学只有放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才会发挥其作用。管理学科的学生,经常被认为专业性不强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没有管理实践的背景,从而只能机械的学习理论知识,暂时不能活学活用。这种观点,也是我毕业参加工作很久后才认识到的。
如今再次打开这本书,就会和平时的工作结合起来,看到很多话能够感同身受,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反省。
第一章《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开宗明义,是总纲。把这一章读懂了,基本就明白了全书的核心内容,后面的几章,都是对第一章的展开。
讲有效的管理者,就要定义什么是有效,什么是管理者,为什么需要有效的管理者,而管理者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
首先,为什么需要有效的管理者?因为这是时代的呼唤。百年以来,世界从体力工作时代逐步过渡到知识工作时代,从单一组织形态发展到多组织形态。知识工作的不可衡量性与组织的复杂化,交融在一起,使得知识工作者只有有效的开展工作,才能确保组织的效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大背景。
其实,对管理者来进行定义。什么是管理者?德鲁克提出,并非有了下属才叫管理者。“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集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这个说法拓展了管理者的范围,当然不用咬文嚼字的去给这个管理者下定义,而是要明白这是一个成果导向的概念。
第三,为什么管理者需要有效性?因为他们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埋没着他的能力。如果不致力于改善,将使他难以取得好的绩效和成果。
1、他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他往往被眼前的事务困住,而无法高瞻远瞩,又或者原地踏步,拘泥于固有的工作方式方法;
3、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足,无法发挥彼此的长处;
4、管理者更多的关注组织内部,而忽略外部的现实、趋势和变化。
第四,什么是有效性?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多才多能,所以有效性不是给高大全的完人准备的',而是更专注于某一领域。如果每个领域都实现了有效,那么这个组织就会兴旺发达。有效性也不只是有效率,而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
第五,卓有成效是如何实现的?有效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实践的一种习惯。
1、时间管理:知道时间花费在什么地方,控制时间,系统工作。
2、成果导向: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没有成果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
3、取长补短:善于利用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善于抓住有利形势。
4、要事优先: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顺序,并坚守这个顺序。
5、有效决策。
好了,我们看到,第一章介绍了有效管理概念出现的时代背景,定义了管理者和有效性,面对严峻的管理低效困境,提出了实现有效性的五个方面。后边几章,就会是详细的展开,也会有一些具体的方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第三篇】
一口气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读完,深有感触。
全书以提牵引与实际的管理实践联系甚为紧密,此书还非常确定的回答了一个问题“卓有成效是否可以学会?”答案是肯定的。与此同时发现自身在管理实践中确有很多方面考虑欠周全。
书中开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管理者,书中将“管理者”的定义扩大为能为组织作出贡献的知识工作者均可称之为“管理者”。我认为,现代意义的管理者可以有更为宽泛的理解,即拥有“管理需求”的人均可称之为管理者。这是一个泛概念。例如一个清洁工,他需要管理自己的工作以及支配自己因以怎样的方式和时间来完成工作,只要自身有“管理”这方面的需求,那么,我认为他就可以称之为管理者,至少是自我管理者。
对于管理者,真正的制约不是金钱或是其他资源,而是时间。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创造而唯独时间是无法被创造且是绝对固定的。但由于他的免费,很多人都忽视了。那么,对于这样真正稀缺和高价值的资源,我们应当给予绝对的重视和精确的管理,把自己的时间花在真正创造价值上。这里,德鲁克提供给了我一个方发,抽样记录自己一个月的时间消耗,不要事后回忆,要马上记录,这样可以不断查看自己的时间支出,以作出正确调整。此外,德鲁克还提出,时间应当整块运用而不是零散支出,比如一个报告,我花3小时写完要比我每天10分钟花18天写完质量高出许多,这点我深以为然,并在实际中应用。
管理者自身还应当准确定位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想清楚自己能贡献什么。这是我作为SIFE队长和学生会副主席欠思考的问题,在SIFE,考虑的事项过于细节,求全责备,结果弄得自己比较疲惫,周边的伙伴也跟陀螺一样跟着我转。与此相比,在学生会我就不尽责了,很少主动策划事情,更多的是事来受命,虽能解决问题,但毕竟未能作到自己的最好(做到自己的最好也未必就是最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考虑),如此说来只是说明自身未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贡献点”在何处。想清楚这个,还需要重点花功夫的就是人际关系和有效会议了,通过这两者来控制组织的作为以及体现自身的贡献。
组织中的人不可能劝全是“通才”,往往是各种人才都有,这样的组织也才平衡。从我的角度来开展工作就需要明确他们各自的长处和需求是什么,然后关注他们的长处并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来提高业绩,而不是把焦点放在短处,这样往往选出来的人是“不差的人”,而组织需要的是“优秀的人”哪怕只在一方面。但这并不是不考虑短板,这对于不同的工作或岗位来说有不同的标准和底线,这是我需要把握清楚的。同时,应该明确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事情,可以按照“紧急”、“重要”来划分四个维度从而决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我在组织中的工作其实大部分就是做决策,那么决策的有效性就直接决定组织工作和我自身贡献的有效性。德鲁克给出了很好的参考准绳,即,以结果为导向。把所有决策的焦点放在最后的结果上,这样就不至于偏颇。
通过此书的一些启迪,我非常赞同德鲁克先生的观点,“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否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心得【第四篇】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作者彼得德鲁克是大师中的大师。此书出版于1966年,但是现在读起好像是在写今天的事。
初次有这样的感受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曾看到一本经典国外小说,小说名字记不起来了。小说是100多年前写的,但小说的内容好像写的却是今天的事,当时惊叹作者的智慧和预见性,从那时起对文学家就有种莫名的崇拜。现在读了一些历史书籍后,才发现作者写的就是他所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虽然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从历史的思维来看人性在短短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有变化。几百年上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算一个点,既没有长度也没有方向。顺便说一句,学校教的历史只是牢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并没有形成历史思维。作者就是抓住在了人性这个千年不变的主题才成为了经典小说。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感觉很多知识点,比如时间管理,似曾在哪儿看到过。难道大师也抄袭吗?正好相反,是我们这代人抄袭了大师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又编出了好几本书来。看书的过程中,我在想看德鲁克的书真的是看一本顶五本。
读此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经常停下来联想。也许这就是经典之所在吧。它能引导你更深入的去思考,和现实联系起来,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像那些破电视剧看完了就完了,没有任何收获,只是打发了时间。
管理者的主体是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就是脑力工作者,相对的是体力工作者。体力工作和脑力工作对应的是效率和效能。效率就是正确的做事,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体力工作者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被机器人所代替,所以以后知识工作者会变得越来越多。我们的传统观念就是只有领导才需要学习管理知识,其实并不是这样。管理分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又分对自己的管理和对别人的管理。对别人的管理又分对领导的管理、对同事的管理和对下属的管理。因此每个知识工作者都需要学习管理知识。
管理成果只有通过外部才能体现。外部就是客户,客户既可能是市场上的消费者也可能是你下一个部门的知识接收者。知识工作者生产的产品是知识。现在很多人抱怨绩效管理这套东西简直是在摧毁中国企业。事实上是中国企业官僚气息太严重,大家眼睛盯着的是组织内部,比如领导位置,比如奖金分配等等。所以中国企业不改变这种官僚气息继续使用绩效管理这套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组织中的我们只有与外界保持联系,成果只有通过外部才能体现。
管理的方向是面向未来,我们的决策是对未来的判断。科学的威力在于预见。我们在大力表彰救火英雄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次火灾,是否可以避免。我从来都不敬佩那些力挽狂澜的人,真正厉害的是把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只不过把问题扼杀于摇篮中的人不能被叫做英雄最多只能算作无名英雄,没有人愿意做无名英雄。大家看不到无名英雄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看到管理的方向。如果我们每天所做的管理决策只是解决眼前的难题这其实是在坐吃等死。有永远都解决不完的事,正如我们所感叹的“有限生命,无限事业”。
管理是痛苦的。管理必须面临做决策,做决策是很痛苦的。如果决策是很轻松就做出来的,说明这个决策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甚至做这件事本身就违背了要事优先原则。如果把一些日常工作当成管理来做是完全没有理解管理的概念。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多种方案,对不同方案的难舍难分这种才能算作真正的管理。
不能不面对的中国特色。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在想这些在中国行得通吗?中国文化甚至亚洲文化,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占了很大的比重。美国也讲关系社会,但并不严重。因此德鲁克的这一套管理理论在美国行得通,但在中国就有一些水土不服了。因此中国的管理学家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式管理。如果所有东西在中国都要搞中国特色,未免有种不合群的感觉。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挡的,文化全球化也是一种必然。既然目前还找不到比德鲁克这套管理体系更好的理论,何不坚持使用,而不该面对管理窘境听之任之。
对于我们来说,当然需要经济报酬。经济报酬是对我们的一种制约因素,但光有经济报酬并不等于有了一切。我们还需要机会、需要成就、需要实现、需要价值。我们只有在成为一位有效的管理者之后,才能获得这些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