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作文1
暑假中,我去书店光顾了一番。在茫茫书海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它―《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翻开第一页,我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也被故事中的主人翁海伦。凯勒深深地打动了。
海伦。凯勒是一位英国人,她很小的时候,由于一次高烧导致的双目失明了。这对她和她的家人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这意味着她再也看不见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再也不能像常人一样生活。会见不到光明,只能整日与黑暗孤寂为伍。可海伦·凯勒并没有被这巨大的打击而击垮,相反,她因为双目失明,要比正常人更难学习,所以,她加倍努力,靠双手摸哪凹凸不平的盲文和自己的家教老师完成了她辉煌的学业,而且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盲人学家。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由衷的敬佩她。敬佩她的坚强,她的秉性,她的。努力。在书中,我最记忆深刻的便是这一段:
“我是个盲人,但是我光凭触觉就会发现数以百计的东西。我能摸出树叶的精巧的对称图形。我的手带着深情抚摸银桦光滑的细皮,或者松树凹凸不平的硬皮。在春天,我怀着希望抚摸树的枝条,想找到一个花蕾,那是大自然在冬眠之后苏醒的第一个征兆。我感受到花朵的美妙的丝柔般的质地,发现它惊人的螺旋型的排列。小溪的清凉的水从我撒开的指尖流过,松针或绵软的草叶铺成的葱茏的地板比豪华的波斯地毯还要可爱······”
细腻的文字让我感受到海伦·凯勒虽然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但她的心却是最明亮、最清澈的。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世界!
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珍惜,珍惜这个世界,珍惜眼前的一切。我学会了坚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2
轻轻打开一扇窗,窗外风景依旧美好,可对于班上有的同学来说,它们已模糊不清。那绿叶中昂首挺立的鹤望兰,在我的眼前是橙艳得发亮,而那些“四眼猫”们摘掉眼镜后就无法辨认。
从窗边回到了课桌边,我继续读起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举世震惊的好书,是她用心、用手、用身体体会光明,才写出来的。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海伦对光明特别在乎,尤其渴望。在书的最后一章节中,她设想了自己三天的光明生活:第一天,她希望自己能够看一眼身边最亲近的人,看看那些曾经帮助她的朋友,把他们的音容笑貌铭刻在心中;第二天,她希望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眼——白天参观博物馆,晚上在电影院或剧院里渡过,走进人与自然的历史;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她希望游览城市,感受人们一天忙碌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只有聋人才珍惜失而复得的听觉?为什么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我边想,边从书中抬起了头。目光落在同桌张玮身上,天呐,他的眼睛都快贴到作业本上了。我马上伸出左手,轻轻地扶起他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玮玮抬起头,那双大眼睛茫然地望着我。我笑道:“腰板要挺直,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他的脸一下子红如六月的太阳,立刻把身子挺直。
噢,第三桌的小涛正眯着眼,记录着今天的作业任务。他最近经常眯眼看黑板,有时还频繁眨眼,可能是眼睛出现问题了吧!我走过去,柔声问他:“小涛,黑板上的字你看不清吗?”“有的时候看得清,有时候又看不清。”小涛说着,又不自觉地眯了一下眼睛。”“让你妈妈抽空带给你去正规的医院看看眼睛吧,看看视力下降了没有!”我建议道。小涛像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
看看班上,戴上眼镜的“四眼猫”不下十人。上周一,我后桌的林远刚配戴了眼镜。昨天,小蓝的鼻梁上也架起了眼镜。现在,正是课间休息时间。有的同学歪着头看书;有的同学趴着看书;有的同学写着作业,不知不觉间眼睛就“亲近”了作业本……有谁在乎自己的眼睛?照这样下去,小学毕业时,班上有多少人不用戴眼镜呢?我的心里笼上了一层愁云,袭过了一阵揪心的疼痛。我想起了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
“失明的我可以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们一个提示——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的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最后,海伦的话语如警钟敲响在我的耳边。我这个一班之长,也给大家一个忠告:在乎你们自己的眼睛吧,保护明亮的心灵之窗,不要让明天的生活失去色彩!
《假如给我三光明》读后感3
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即盲又聋的人如何能成为作家和学会说话,于是停下手头正在阅读的司马迁的《史记》,去迫不及待插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无声的文字有声的`语言,我放佛又回到了从前,成了那个爱听故事的孩子,手托着下巴安静地坐在海伦凯勒面前,怀着强烈的兴趣专心致志地听她讲诉她所经历的一切。
我被她的故事深深吸引了。
当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那几个单调的手势,已起不了什么作用,从而急得大发脾气,疯狂地踢打,在地上翻滚、吼叫,直到大哭一场把自己累垮。
我开始和她一样着急,着急着寻找”表达“的切口。
我没有体会过在海上遇到被浓雾包围时的焦急和恐慌,但我经历过在高速路上驶进团雾心那窒息的恐惧和紧张,这应该就是海伦在为受教育之前的心理感受吧。
确实和许多人一样对海伦充满了怀疑:
她怎么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受过最完整教育的盲聋者,且还是剑桥和哈佛?
她怎么成为能使嘴巴讲话的聋哑者?
她怎么能靠一双手就能了解一块儿冰凉的大理石所表现的动作、感情和美感?
·····
结果确实又是这样:她完美地完成了一个人完整的教育;她学会了说话并到各地去演讲;她的手轻轻抚摸这些艺术品的表面,就能明白这座雕像所要表达的思想,读出他的爱和恨、勇和敢。
海伦说她永远忘不了一个字 :water,water,water!
当莎莉文老师把她的手浸入冰凉润滑的流水中,然后在她的手里反复拼出”water、water“,忽然他就把手上涓涓滴滴的流体和水联系在了一起,一下子混沌初开,原来”water“表示的就是水呀,她说她感受到了”所谓万物本具,只是被无知蒙蔽住罢了。“读到这里,我也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吗?!一切事物当有了名之后,便开始对它观察和思考了,也就是“常无欲易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啊。
难怪当海伦把事物和名称联系在一起时,她坐在地上笑着、叫着、用拳头捶着地。她终于从生活的暗无天日中见到了光明,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触觉和心灵。 同样是坐在地上叫着,但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好不知好歹、粗暴蛮横、用龌龊小受去抓别人的饭菜、躺在地上打滚撒泼、嚎啕大叫的“小暴禽”了。
于是她想起了被她摔碎的娃娃,于是她试图拾起碎片拼起来,于是她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于是她生平第一次感到悔恨和悲伤,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知识的力量。
知识,知识,知识!我在心中不断地重复,每重复一遍,便涌出一种畅快。不错,正如她听到的声音:知识就是爱和光明,它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何尝不是?何尝不是啊!
上帝为她关上了三扇门,同时也为她打开了一个小天窗。
当海伦学会了阅读之后,她说她牢记一句话罗马名言:“被驱逐了罗马,只不过生活在罗马之外罢了。”“我不就是无法踏上知识的坦途,而不得不去走那条荒凉崎岖的小路而已。”
她说她的宝贵经验之一是忍耐学,即使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应该像在乡间散步一样悠闲地进行,这样得来的知识就像无声的潮水,把各种深刻的思想无形迹地冲到我们的心田里。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不如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只要有了广泛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够辨别真实和虚伪、高尚和低下。
我再一次被海伦的至理名言所感动。
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孩子们读一读,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忙碌是为了将来的享受。一定要为未来的乐趣积累宝藏。
我们已拥有光明,我们该珍惜什么?确实值得好好思考:从现在做起,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