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黄金时代观后感心得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59458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黄金时代观后感心得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500字【第一篇】

今日终于看完《黄金时代》,我说过我不喜欢用比喻,写东西不喜欢用修辞,这本书的语言在平淡没有了,所以很合我的胃口。

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也可以说是正常,当然要看是在什么年代的故事了。虽然是小说,我倒是倾向于相信那些故事起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真的。看此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是,似乎让我又重新体验了一边我的童年。这本书让我记起了很多我在那个荒诞的年龄干的荒诞的事情,我以为我将它们都忘了呢,但当那一个个场景甚至气味都清晰的再现时,我realize到原来我还没忘,起码没有全部忘记,多好。而我的黄金时代就我那荒诞的年龄里结束了。

此书(更多的是作者)让我对弗洛伊德产生了进一步的兴趣,早上视听说课上老师又刚好提到法学学生也要看看psychology的,于是晚饭后去图文找弗君的书,发现咱图书馆关于心理学的书还是不少的。弗君的书摞起来大概有三本牛津辞典那么厚,下学期再拜读。其实对于心理学我早就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前几天我借了几本心理小说,大概不能在考试结束前看完吧,谁知道呢,上学期考试前也借了一大堆小说,结果还是看完了。

Anyway,我还是觉得《黄金时代》让我记得了点什么,是关于自己的,至于书中的情节我想我已忘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第二篇】

短短31年的生命,留下了旷世巨著,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受苦,然后再将那苦化做文字。是真的用生命来写作。

孤独充滞了她的生命,幼年丧母,私奔,迫于饥饿与不爱的男人同居,怀孕后险些被卖到青楼,被萧军解救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为了挽留萧军的爱,也迫于现实的压力,将出生的女儿送人。在爱情中的萧红是不管不顾,飞蛾扑火般的,即使两人饿的连饭都吃不上,只要和萧军在一起,萧红就是幸福的。从小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的萧红将萧军当作精神的支柱,生命的慰藉,命运的拯救者,是她悲苦命运中想把握的一丝温暖。可惜,这样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萧军屡次出轨、背叛,并且伴有家暴,时时讥讽萧红的文学创作。在萧红与萧军的爱情中,萧军无疑是处于主导的,他自认为是萧红的拯救者,而萧红是作为一个被侮辱等待解救的孕妇进入他的视野。萧军骨子里也许对萧红是轻视的吧。毕竟,在中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私男权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即使到今天依然如此。

萧军解救了萧红却也毁灭了萧红。他的背叛带给萧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面对萧军的冷漠,想想那被送走的女儿,萧红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凉。

端木恭良能有勇气娶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结合,无疑是萧红生命中短暂的安慰,但是,这一次,萧红却又是以一个被侮辱被抛弃待拯救的孕妇形象走进男人的视野。战乱时期端木的自保,让萧红又饱尝了孤独和颠沛。与萧军的孩子在生下来第三天就夭折了,萧红的生命又一次经历了死亡的打击。也许这个时候她对生死已经麻木了吧。情感的打击,多年颠沛的生活让萧红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即使在病床上,她依然笔耕不辍,以平均一年10万字的速度在进行创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抗战,但她其实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在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弱小民众的同情。

所以,萧红绝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命运多舛的女作家,她是当之无愧的有时代感的女作家。这一点,张爱玲是无法与她相提并论的。

在生命最后的时候,萧红凭借她与生俱来的文学才华,得到仰慕者洛宾基的陪伴。

萧红临死前的遗言是希望骆宾基帮她寻找送人的女儿,还有就是希望能葬在鲁迅的墓边。这样的遗言,着实让人唏嘘。

到死她放不下的牵挂是那个被遗弃的女儿,到死她才明白,在她生命中,唯一带给她温暖没有伤害的男性是鲁迅。

《黄金时代》观后感【第三篇】

对于《黄金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张张彩墨风景的系列大海报吊足了各路文艺青年甚至各行业人士的胃口,不得不说宣发做得确实很成功,几次被动地宣传,也期待上映,首映前的几个月就看到各种媒介上观影人群的重重期待,更有各种宣传片看到几处关键情节镜头,把首映活动放在电影资料馆,却也说明了导演组和制片组对影片市场的定位和期待走向,文艺试验片的市场获取在于相当一部分的伪文艺青年和一些文学情怀的中青年,电影院里观影人群也大多都在7080年代左右。从电影资料馆提前一星期就把所有海报公开,置身其中当真有一种如同游走在那个激情时代,与左翼文学为伍的真实感,一股振奋人心激情澎湃暗涌心头一定要看首映,毕竟在电影资料馆里能够参加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首映也是一种情怀。当最后买了影票看完三个小时的半演半叙确实像一台话剧,也是一直在听着他们那一代文艺青年的唠叨日常,过高的期望总是无法满足,更何况剧情真的繁复无章,说不清是编剧为尊重萧红的灵动故意而为之,还是真的就没有能耐真正的架权。

院线电影只看一遍,三个小时认识萧红的一生,理解许鞍华的想法,巨大的信息量令人有些负重和不耐烦。许鞍华终究也是位大家,身为女性导演,她创作的女性题材总是细腻处有张扬,从“天水围系列”一路到《得闲炒饭》和《桃姐》,她的镜头故事叙述能力为各类人肯定,片中的几处长镜头以及场景构图和设计都能带来震撼和感触,感受到呼兰河的隐忍生机,萧红的苍白和坚韧,像1篇叙事诗娓娓道来。但是萧红的一身经历复杂,看得出导演想尽可能的把她的一生交代的全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多信息量太大,三个小时也让人看得拥堵。导演有丰富的主客观表达意愿,但是克制之下大多体现出的都是客观视角,可是萧红的不平凡没有让导演掌控《桃姐》那样把一个女性表现的游刃有余,对于许鞍华来说三个小时太短了,忍痛割爱又要保全想法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有些复杂、混乱和乏味的萧红简记,这也是萧红的不平凡。导演想拍萧红,有自己足够的看法和见解,为了迎合电影这种媒介形式虽然已经扩展到180分钟,但是不足表达,个人的理解或许《黄金时代》不以电影的理解来拍摄,效果会更好。似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更值得一看,宋佳饰演的萧红更具有电影风格。

影片中确实感受到萧红的每一段人生似乎都是身边的不同的男人为她解决生活食住的问题有关,汪恩甲萧军端木鲁迅等等,以生活的叙事来讲述人生,文学的造诣,生活的矛盾甚至感情的经历在其中深入浅出,像在延安生活,鲁迅一家的友谊还有与萧军的相识这些地方都很好,开篇的私奔以及后面与端木的生活信息量足够但是戏份的不足让人觉得有些缓冲过度的牵强,以至于刚开始逃婚与汪的生活给人一种萧红逃难四处觅饭的感觉,再加上汤唯本身的演员形象,虽然成熟有内涵却也还只是一个演员,那种萧红与生俱来的灵动被她演出了几分轻佻,总有几处让人出戏,但是萧红的焦虑和情怀依旧是汤唯的亮点。相比而言郝蕾和袁泉这种的话剧出身背景,反而在影片中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或许跟李樯编剧擅长的小人物生活挣扎戏相对而言,黄金时代里的人物对现在的影响都太大了些,不得不说编剧的格局小气了,点到为止的人物还可以,放到历史大背景注入时代里的人文气息就力不从心了,以至于让整个影片给人一种用访谈和文学记录来缅怀一个颠沛流离处处需要朋友接济的女子,这个女子有生机却不鲜活,有文采却不出格局,有家庭但没有看到多少感情。本来一个具有强大戏剧潜力的女作家形象,反而不如郝蕾饰演的丁玲有个性,不如袁泉更活灵活现。

《黄金时代》观后感【第四篇】

电视有点播功能,也是极好的。每天一部电影,今天的是《黄金时代》。看之前并不知道讲述的是萧红的故事,看介绍以为是部普通国产文艺片,但开片就挺吸引眼球,一个只活了31岁的女人,一段勇敢的逃婚和大胆的爱,再一些文艺的诗,慢慢知道,贯穿全片的那个人是只有所耳闻过的萧红,也对这样一个人产生了些好奇。不得不承认,挺不会欣赏艺术。至今看了两部许鞍华的片子,都有打盹,中间部分有些遗漏,不过不影响整体感受。这样一个女人,给我的震撼还是极大的,忍不住百度了下萧红的生平。更愿意理解成共经历过四个男人,而且在那个时代,倒不觉得是放荡。与已婚中学同学的同居,到与未婚夫汪恩甲经历的一年多,再与萧军的命中注定、共同创作和相念一生,到最后的与端木蕻良共结连理走完余生。给我印象,这是一个敢于抛开世俗尊崇自己内心,有想法有才华,善良正义,经历过贫苦与富足,孤苦的女人。用了很多对我来说极少用的赞美人的词语,除此也不完全认同,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也不能作过多评价。短暂却也精彩的一生,羡慕的是她的创作热情,留下很多好文。一个人活着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一些东西,却可以长久地流传再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便是文学与各艺术于人类最大的意义了吧。曾经说过,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许碌碌无为的人健康无病地活了很久,也许给你一身才华的同时,却也收走你一部分健康或是其他。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即便不是大环境下需要的主旋律。

戏里,每个人物都很深刻,不过每个都细说就有些不大合适了。正如这片长,导演也是没法再剪了吧,剪哪儿,都会不合适。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一份份小小的信念,一点点小小的努力,构成了一个黄金时代。

最后以片中丁玲对萧红的回忆和另一段话收尾吧。

她说的话是很自然而率真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许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了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吭地,就拖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359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