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亲情故事【汇集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最感人的亲情故事【汇集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第一篇】
曾获丰子恺图画书奖、“大白鲸世界杯”原创幻想文学奖、冰心新作奖大奖等。现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协成员。
有《大熊的女儿》《棉婆婆睡不着》《星星猎手》等书出版。
聊和文学的情缘之前,我更愿意和大家说说我的奶奶、父亲和母亲。
我的奶奶是一个大家族的长媳,一个小银匠的女儿。
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都去上幼儿园,我没去。因为我觉得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很傻,家里人大概也觉得这样很傻,所以谁也没逼过我。
能记得的是,不上幼儿园后,我大都和奶奶在一起。和她在一起总不会厌倦,她有做不完的事,纳鞋底、熬粥、煎饼、种菜、割草。她做这些事时,总是高高兴兴的,而且总是做得那么好,让我到现在都打心眼里认为人只要在认真劳动,总是美的。一种简单的、朴素的、平凡的美,是最动人的,这种对美最初的认识或多或少地影响我写作时对人物的塑造。
当然,喜欢和奶奶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她有猜不完的谜、讲不完的故事。她一边做着事,一边讲:“很久很久以前……”在她的故事中,我得以见到会下金蛋的鹅、私自下凡的织女、穷书生中状元。那时,我总会屏住呼吸,生怕听漏一个细节,生怕错过一段精彩。这些故事,为我打开了一扇看向“从前”的窗,看到那个能用心灵触摸到的世界是何等美丽。
可以说,是奶奶的民间故事,为我播下一颗向往文学、喜欢故事的种子。而我的父亲呢,则适时地给予了光照。
父亲喜欢读书。他是一个农民,但他有许多书,比如《包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徐仁贵征西》等等。他读,我也读。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属于公案小说、侠义小说,一直到现在都很喜欢侦探小说,这大概和我最初读了他这些书有关。
除了这些,他也读历史,读散文,读各种杂书。凡是有字的书,他大概都是很感兴趣的。记得和他一起抢读过的书有《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但也有《罗兰小语》《撒哈拉沙漠》。现在,他仍很喜欢读书。有时,给他打电话,干什么啊?读书!到我家,夜深了,房间还亮着灯。干什么啊?读书!
按理说,他读了很多书,应该变得有点与众不同。但是,别人不留意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用心才看得出他那种云淡风轻的读书人感觉,也只有我们这些子女才知道他骨子里的厚重。
父亲除了读书,也喜欢讲故事。寒冷的冬夜,一家人围着烘笼听他讲,他什么都讲,神仙鬼怪、名人轶事、历史掌故、成语故事。很多年以后,每当我突然在书中邂逅父亲曾讲过的那些故事时,总是很激动。原来,是来自这里啊。那是一种和故人突然的相遇。与此同时,还有种神奇感,就像兜兜转转,和父亲在另一个世界遇见。而这种遇见,桥梁就是文学啊。
说了奶奶和父亲,还得说说母亲。
我的母亲识字不多,但极喜欢看电影、听戏、听故事。和她在一起,她很少讲“从前”,她就讲她看过的、听过的。她讲得不生动,但很有感情,有时讲着讲着,还会沉默,好像回到电影里、戏里。那时,我也会跟着沉默,想要沿着她所讲的,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后来,我上学了,读了许多书,就开始讲给她听。
母亲是我的第一个听众,而且是一个很认真的听众。我讲故事很嗦,细枝末节都想讲到。母亲从不着急,她等着我慢慢讲。在生活中,她性情是有点急的,但奇怪的是她从不曾在我讲故事时催促过,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哪怕我觉得自己讲得很差劲,她也会用表情告诉我:讲得简直棒极了。她这样,让我觉得能读书,是一件很重要很了不起的事。所以,每每读到精彩的东西时,总忍不住认真读,想要好好地讲给她听。
后来,我也给弟弟讲,给同学讲。看的故事讲完了,我就自己编。编得很粗糙,母亲仍听得认真。我鼓起勇气,告诉她是我编的。她抬起头,对我笑了笑。那时,我们在菜园,周围有莴苣、菠菜,我们正拔草。母亲的那一笑,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她让我觉得自己如同她栽N在菜园的那些花一般美好。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第二篇】
据一项有关亲子阅读调查显示,78%的家长经常陪孩子一起阅读,时间以15―30分钟最多;78%的家长选读物时以图画书为主,文字书为辅,但对各类书的选择没有太强“方向感”;60%的家长比较理解“亲子阅读”概念,而18%的家长却认为亲子阅读是大人教孩子识字、写字、念诗等。
那究竟什么是亲子阅读?
所谓“亲子阅读”,是针对2~6岁的幼儿进行的,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联系的,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为幼儿入学正规书面语言学习做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注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父母的道德修养、处事态度等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幼儿,从而对幼儿的非智力因素产生隐性的正面影响。
亲子阅读不但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更能增进父母孩子间的亲密关系。然而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2岁的孩子就已经有独立发展的需求了,他们无法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读书喜好,身为父母,能否真正陪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亲子阅读会不会成为家长实现自己理想的功利途径?或者只是形式上的陪读,而没有真正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互动。
在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节”到来之际,《家有儿女》栏目特别制作了本期专题,以供各位家长参考。
亲子阅读,从选好一本书开始
书籍是孩子们童年的快乐伙伴,他们从书中感知世界,认识和了解生活。从零岁开始,书就已经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什么样的书是一本好书?我们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
选书,没那么简单。
在书店里,儿童图书不仅琳琅满目、品种繁多,而且大多装帧精美、色彩缤纷。从低幼儿的注音故事、童话故事、儿童绘本,到学龄孩子的校园故事、儿童百科、儿童文学;从传统的纸质图书到撕不烂的塑料书、布书,有让孩子体验感触的立体书、触摸书,还有只要触摸就能发声的识字图片……淹没在色彩鲜艳品种繁多的儿童图书中,让家长们眼花缭乱。而图书质量优劣不一和内容重复,让家长的抱怨也随之而来。
网友WXY2008:在孩子阅读上我们花费了不少力气,可书店里的书孩子很多时候都是看两眼就放下了。要说他不喜欢看书吧,可有些书读起来不肯放手,问题还是好书太难找了。有些书包装变来变去但内容一点也没变,故事根本不吸引人。大人看了都觉得不好,何况孩子了。
网友X小雨点儿:选择一本书看似简单但实际很困难,首先孩子喜欢,对孩子得有吸引力,健康,编译要有一定的水平,错误少,甚至不能出现错误,选择出版社,外文书籍还要选择翻译,适合自己孩子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鹏儿妈咪:最近有些受打击,趁着周末去书店给孩子买,花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把一袋书扛回家,真是不易。可买回来的书,在女儿那里备受冷落。让我哪里还有积极性去给孩子买书。
选书如选衣挑选要尽心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选书跟选衣服一样,只要拿出精挑细选的热情,就一定能挑到适合孩子的好书。
第一步
图书质量:安全健康无害是根本
毒校服事件令无数家长震惊,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没有,怎么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呢?图书也是一样。想想那些制作粗糙的图书,连最基本的包装都做不好,怎么能保证里面的内容质量呢?更何况,孩子还不知道会接触到什么毒害物质。选书要点:1.纸张不能太白。用白色纸张印制的书刊外观很漂亮,印刷非常精致,但读起来眼睛却很容易疲劳;2.色彩不能太艳。孩子看惯了色彩太重太鲜艳的颜色,以后对自然颜色的分辨力就会减弱;3.看和闻。看书的装帧,纸不能太硬、太薄,否则容易割破孩子的手。闻:闻书的味道。有的图书出版者为了追求图书的外观和手感,制作时添加了一些化学物品,如果所用的材质不环保,就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购买时可以先闻一闻,如果味道很不好闻,就不要买了。
第二步
图书内容:从孩子喜欢的角度出发
家长们会发现这种情况:带孩子去买衣服,孩子喜欢的总是主动要求穿。图书也是一样。一本图书如果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孩子不会读,即使读也带着不满的情绪。想让孩子从中得到体会甚至培养阅读兴趣,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平时与孩子的接触中,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为孩子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其次形象鲜明的书里人物能直接吸引孩子的眼球,因此家长可以尽量选择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突出,或者具有立体感一类的书籍,增强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家长担心孩子总是选一类书,限制了阅读范围,可以给孩子划定一个选择范围,让他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书。
第三步
图书分级选择:没有一本书同时适应4岁和9岁的孩子
一件衣服再漂亮,如果没有孩子尺寸,穿上去也是怪怪的。自然,你不可能让1岁的孩子流利地说完一段自我介绍,也不能让一本图画书从3岁一直读到6岁。按照孩子的年龄出发,选择不同侧重点的图书。1岁以前以颜色鲜艳的大块图画为宜。重在让宝宝认识颜色、形状、简单的动植物等。1至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快速发展期,家长要多给孩子讲故事,所以图书以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绘本为主,颜色鲜艳,形象生动,让孩子通过看图书,展开无尽想象,启发创造力。4至6岁的小孩就可以看一些带汉字,且故事情节较强的图书了,不一定要让孩子去认识每个字,重在给他创设一个识字的环境,小孩可以把字当图形来记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指读故事。此外,爸爸妈妈还可以跟同龄孩子的家长进行相互沟通,参考其他孩子目前所阅读的图书,通过口碑来给孩子选书。甚至可以跟其他家长交换图书,更加扩大孩子的阅读面。
选书,是进行亲子阅读的开始,关键是在阅读进行的过程中,家长们如何引导孩子把阅读进行到底,这才是更重要的。
亲子阅读,良好的环境不可少
一个属于孩子自己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空间,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产生主动阅读的愿望。而通过父母有效的阅读指导,持续的阅读时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孩子的阅读事半功倍。
开辟阅读空间――在家中开辟一块专门用以阅读的空间。书要放在孩子随手可拿的地方,且要有固定地方让孩子放书,如书柜下面几层。只要不影响起居,厨房橱柜也可安排空间。如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或家里有足够的空间,在一个干净、安静的角落放置书柜或书箱,有充足的光线、舒服的椅垫及小椅子,让孩子觉得那儿就是看书的地方,只要想看书,就会去那儿。
读前备课――给孩子读书之前,父母先用心读一读,感受文图带给你的乐趣,这样才可能把阅读的乐趣带给孩子。父母甚至可以预演一下,怎么读才更有意思。父母应该认识到,给宝宝读书不是一件能够马虎应付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给孩子讲故事,比较好的方式是:妈妈或者老师把故事看完后,把书放到一边,再转述给宝宝听,要和宝宝面对面,声情并茂地进行“再创造”式的讲述。这样的交流方式,是亲子纽带建立的过程。
固定阅读时间――安排固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进入美妙的阅读时光,并尝试使之成为习惯。不必强求每次阅读的时间,专注而热情地读10分钟绘本也能在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要注意的是,阅读一旦开始,就必须长期坚持下来,因为阅读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需要长期潜移默化才能达到效果的。
亲子阅读,有感情阅读多互动
亲子阅读是孩子和父母一起进行阅读的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从阅读中感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父母也通过阅读陪伴和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亲子阅读更强调双方的交流和互动,这也是其能促进亲子关系的主要方式。
声情并茂地朗读。为孩子朗读时,语速不要太快,最好改变自己的声调来扮演角色,表情尽量夸张。在关键时刻或悬疑时,压低声音慢下来,可让孩子全神贯注。
鼓励孩子互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读而过,要鼓励孩子参与讨论。深圳儿童教育专家佟春凤老师认为,可在阅读过程中将宝宝的生活习惯加以引导,将孩子日常生活融入到故事中,孩子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渐渐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比如孩子不愿吃青菜,在说到一个小猫在超市的故事,家长可引导孩子“小猫去超市买了什么?”“小猫还准备买青菜吃哦,因为青菜有多种维生素,宝宝是不是去超市也要买青菜呀?”等等。
注意:亲子阅读不要太功利
一些家长认为亲子阅读就是教孩子学习知识,认字、数数,带很强的功利性,导致孩子变得不喜欢阅读。其实,儿童教育专家早就指出:亲子阅读的过程对孩子而言首先是与家长共同游戏、享受亲情的过程,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当孩子坐在父母的膝上,或是依偎于父母身旁听故事,他首先享受到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的声音让他感受到了愉悦,感受到了一个个故事的趣味。这样的亲情氛围,不仅有助于缩短亲子之间的距离,融洽亲子关系,还会使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孩子与书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亲密温馨。
专家支招,解除亲子阅读“障碍”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们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为此,深圳儿童教育专家佟春凤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普遍反映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解答。
问:我推荐给孩子看的百科书他不要看,吵着要看故事书,怎么办?
佟老师:当孩子主动提出要看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这是一个阅读的飞跃,说明他是从被动的阅读迈入主动阅读了。其实,我们给孩子推荐书,不就是为了孩子有一天能独立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本吗?选择图书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包含在阅读能力之中的。在孩子要求选自己喜欢看的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只是一点,就是引导孩子选择好的价值观,即成人认可的,父母欣赏的,当下社会认同的一些理念。先看看书的内容,是不是确实适合他看,在孩子感兴趣的范围内,要尽可能选择适合他的书。还有一个方法,你可以在带孩子逛书店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自都交给孩子,你可以说,宝宝,你想看A书呢还是看B书?这样,孩子就可以在有限范围内进行选择,孩子的阅读内容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一些我们认为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书,根本不要让孩子有摸到看到的机会。
问:孩子现在两岁多了,总是让我重复讲一个故事,会不会对她的阅读习惯造成不好的影响?
佟老师:2―3岁的孩子容易出现只喜欢一本书或者只喜欢听一个故事的情况,这是因为孩子大脑的海绵体还没发育完全,记不了太长的内容。所以需要反复加强记忆。其实,孩子要求重复,是一个好现象,她是在考验自己的记忆力,希望能够得到肯定的认可。家长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问孩子接下来是怎么样的?帮助孩子记忆,当孩子回答得到肯定和赞扬后,对她建立自信和自我认知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所以爸爸妈妈不要为孩子的重复行为感到担心。这样的情况大概会持续到四岁左右,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内对某一单一的内容感兴趣,大概也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就会转换目标了,所以家长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没有广泛的阅读内容。
问:我儿子最近根本就不自己看,总是拿过书来就是妈妈讲,我觉得这个习惯很不好,怎么办呢?
佟老师: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由听读到自主阅读的过程,我们学习语言最初都是通过声音来学。声音和文字的表达形式对孩子来说很不同,孩子要听你讲故事,不一定是因为他懒得看书,而更可能是因为,他希望听到你的声音。其实,孩子对妈妈的这种依恋期并不会很长,孩子在6岁前是最喜欢听故事的时候。等他上学之后认识的字渐渐多了,想要给他讲,他还不一定要听呢,所以,真的应该好好珍惜这样的一段亲子共读的时光。如果,你确实已经讲得有点累,除了给他讲故事,还可以试试看鼓励他自己讲,比如你讲一段,他讲一段,当作在玩一个游戏,孩子会很高兴接受的。如果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还可以鼓励孩子给比他小的弟弟妹妹讲故事,孩子大都会很高兴有这样的在同龄人中“露一手”的机会,这不仅会增加孩子自己读书的兴趣,对孩子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也非常有益。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第三篇】
故事讲的是一个猎人的老母亲病了,别人告诉他一个药方,其中一味很重要的药需要从熊的身体上获得。猎人没有犹豫,天刚亮就扛着枪来到山上,来到了熊经常出没的地方,找了一个很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等候熊的出现。等了很久,终于出现了一只熊,而且是一只很大的熊。猎人很高兴:母亲总算有救了。正当猎人举起猎枪准备射击的时候,随着叫声出现了一只小熊。猎人这才知道原来它还有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熊。看着大熊细心地喂小熊的情景,看着它们亲密的样子,猎人犹豫了,他慢慢放下了手中的猎枪 ……
我被故事中描写的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但是我更被猎人最后的举动所感动:他没有为了自己的母亲而去伤害别的母亲。我为猎人尚存的人性所感动。我想猎人的母亲最后一定会好起来,因为他有一个善良的儿子。
当今社会中像猎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起码的人性也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一时的利益,人们开始不择手段,索取,索取,索取……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分猎取,已使许多动物灭绝。动物们只有离开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堂;牧歌声声、牛羊成片的草原美景已不复存在;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景象如今也只能到历史中去追寻了。树木的过度砍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人类正在上演着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悲剧!
森林少了,鸟叫声渐渐远去,我们将要亲手毁掉自己的未来 ……
太阳落山了,它把最后的光辉、最后的温暖留给了大地,留给了人间。而明天,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之后,它还会随着太阳一起升起吗?
主题点评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道德水准在下滑着。很多人还觉得自己不错,比别人强得多。要知道,已经降低了的道德,再用降低了的标准去比较,怎么能不大打折扣呢?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极重,把自己的家庭看得很重,甚至为了自己或亲人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地伤害别人。当然不是说好人就没有了,好人还是有的,正是因为还有好人在,才撑起了人类良知的一片天空,维系着生命的和谐。
本文讲的故事可以说就是一曲生命高尚境界的颂歌。母亲病了,需要用动物生命做药方。儿子带枪去寻找,正当扣动板机便可以猎获动物时,儿子的良知善念被触发出来:他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母亲,就去伤害一个小动物的母亲。这种高尚境界感天动地。当今人类社会就是缺少这种精神,当今社会就是需要呼唤这种精神。只有人类的道德得到普遍的回升,才能真正达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那样怎么还会有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发生呢?本文揭示了这种被人忽视的因果轮报的自然法则。
选材点评
本文主要是以一段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为核心,从而展开主题思想,揭示了造成生态平衡遭破坏、物种灭绝的症结所在。以此来警示世人,呼唤良知的回归。
布局点评
开头部分,触景生情,联想起一段感人的故事,过渡自然。
中间部分,先是讲了故事的情节,后展开议论:“我被故事中描写的伟大母爱感动了……我想猎人的母亲最后一定会好起来,因为他有一个善良的儿子。”“人类正在上演着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悲剧!”
结尾部分,以反问句留下悬念收尾,引人深思,使主题进一步深化。“而明天,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之后它还会随着太阳一起升起吗?”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朴实、自然,富于哲理。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内涵丰富而又灵动多姿。
开头部分用了拟人句,使人读来有一种亲切感,使人愿意读下去。如“太阳努力地释放着自己的光辉,不情愿地慢慢落下去……”。为文章定下一种感情基调。
另外,本文的又一特点是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和豪情壮语,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的情节使人受到良知的感染和熏陶。
最感人的亲情故事【第四篇】
父母的故事
1902年,我的父亲徐林利出生于台北,33岁那年带着我们全家老小,离开故乡赴日谋生。尽管几经周折与朋友合伙做了好几次生意,但都不如意,最后只好放弃经商的念头。那时的我还年幼,无法理解父亲在日本寄人篱下的苦闷与寂寞心情。随着成长,后来我也能理解父亲对故乡的思念。
因生意不如意,又客居异乡,父亲始终打算带全家人回台湾,毕竟那里才是家。记得那时,父亲买好船票准备第二天一家人乘船回台湾,正巧一位台湾老乡急于回台湾处理家事,父亲把船票转让给朋友一家。未曾想那艘回台湾的船,竟因天气恶劣沉没了。就这样,我们全家回台湾的事就此搁置了。
后来因为神户的房子要拆迁,我们全家搬到了大阪。老实、忠厚的父母又因日本老板以借款的名义被骗走了一笔拆迁款。这件事也让父亲心中回老家台湾的念头再次升起。后来听父亲说,他在大阪国际新闻社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看着来自祖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报道,满心欢喜的回到家中宣布我们全家要回祖国,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1953年的夏天,我们全家人从大阪舞鹤港乘“兴安丸”号轮船回到了父亲口中时常提起的祖国。船到塘沽后,一下船全家人就感受到当地政府对我们这些台籍华侨的关心,有条有理的安排我们的生活、起居和工作。父亲和母亲落户到天津劳动局第一技校,我和姐姐则到北京就读语言学校。父亲回到祖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奉献出来,还为技校的工作提出各种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在天津父亲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如“模范华侨”、“先进工作者”等等。那段时间我在北京学习、工作,听母亲说,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家家都吃不饱,周围不少从日本回来的华侨纷纷向国家申请生活补助,但他们却从未张口,因为那时国家的负担很重。为了保证生活,只得变卖从日本带回的东西渡过难关。1981年,父亲因脑淤血不幸去世。我想也许回到祖国的28年才是父亲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吧。
我的母亲徐淑桂是台湾新竹人,19岁时为了逃婚离家赴日,历经各种生活磨难。后来在日本遇到父亲,因是同乡人,自然就走到了一起。我记忆中的母亲是一位开朗、美丽、坚强、勤劳的妇女。记得小时在神户时,一次母亲突然大出血,送去医院时,医生说,她体质太虚弱,因失血过多,做手术时用麻药风险太大。那次手术母亲在没有麻药中挺过来了,当时我对母亲的坚强很敬佩。母亲就如同众多台湾妇女一样,长期以来很尊重父亲的各种决定,我们全家从日本回到祖国后,她就作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家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特别是在3年自然灾害时,与父亲同甘共苦。1976年,我和老田把父母接到北京后,母亲一边照顾已卧病在床的父亲,还要照顾我的3个孩子。也正因为母亲帮忙操持家务,我才能放心地工作。
1985年,在台胞乡亲的帮助之下,母亲与在台湾的大舅舅取得了联系,彼此约好在香港见面,我们姐妹随母亲赴香港。近半个世纪的分离,母亲和舅舅相拥而泣。不久后,母亲在美国的二弟也特意到北京看望。母亲常说自己比父亲更幸运,虽然有生之年没能回到老家台湾,但毕竟见到了分离多年的亲人。母亲过世后,我和老田把我父母的骨灰散在了故乡的土地上,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带他们回家。
异乡到故国
1938年,我出生在日本神户,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如今我还记得,年幼的我被日本同学骂做“支那人”、“清国奴”,甚至扔石头让我滚蛋。童年的岁月和很多台湾乡亲一样,我们在被歧视中度过。
由于神户的房子要拆迁,中学时我随父母搬到了大阪,在大阪瑞光中学继续学业。记得刚刚升入中学二年级,有一天父亲回到家中,满脸兴奋地告诉我们要回祖国。那时的我,朋友都在神户、大阪,对祖国完全是陌生的。那里没有朋友,环境也不熟悉,我不能理解父亲的决定。1953年夏天,我们全家从大阪舞鹤港踏上了回国的路程,在船上的3天,由于晕船我几乎不能吃东西,到了天津塘沽港时,迎接我们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为我补充了葡萄糖。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祖国最亲切、最温暖的关怀,当时的情形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了解到,那时候很多旅居日本的台胞乡亲响应祖国的号召,回来建设新中国。我也从很多朋友的讲述中看到大家当年从日本回国的艰辛。回到祖国后,父母留在了天津,我和姐姐则到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念书。那一年我14岁,学校里全是从世界各地随父母回到祖国的小华侨,大都不会讲中文。我一边为能继续学习而感到庆幸,一边又为远离父母而担忧。记得初秋时,学校发给我们每个学生棉衣、棉裤、棉鞋等一整套过冬用品。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还说笑穿上像大狗熊,哪里知道那时北京的冬天有多么的寒冷。当我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才体会到祖国对我们这些孩子的关爱,如同我们的父母一般。1955年,姐姐回到了天津父母的家中,我继续留在补校学习。这一年体检时,医生发现我感染了肺结核,于是一边学习一边养病。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时每当升学考试,我因紧张病情容易复发,经常是反反复复发作,好在周边的老师和同学对我照顾有加,还把我送去温泉疗养院休养,直到高中二年级身体才恢复了健康。
1964年底,经台盟的介绍我考入了中国国际旅行社日本部。该部有几位朝鲜族的同志,其他都是大学毕业生,我的中文只不过初中水平,日语也只达到初二水平,始终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工作。那时没有时间学习和进修,只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锻炼。每每深感自己能力太差时,我就拼命地工作,虚心地学习。为了工作需要我努力克服自己的困难,完成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决定,那时的我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不在北京,家中事务还有照顾孩子的工作都交给了母亲和老田,这些年我一直觉得愧对孩子们和老田。
我从小生在日本,长在日本,和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十分相似,每当看到接待过的日本友人返回日本后邮寄来的书信,看着上面对我工作的感谢和赞扬,总让我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记得
有一次我担任邓大姐(邓颖超)的翻译,日本友人听到我的日语,还以为我是日本人,赞赏我的日语听来很亲切。那次和邓大姐接待日本友人的照片,如今还挂在我家的墙上,也是对我工作的最好纪念。后来团中有位日本社会党议员,得知我台湾人的身份,从小客居日本的经历,还写了篇《在北京盛开的红花》的文章介绍我。
我和老田的故事
当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我一直想把这些年对家人的亏待弥补回来。因此一退休,我就向家中3个孩子宣布,他们的孩子要自己照顾,我要照顾好老田的生活。
像我和老田同是台湾人的台胞家庭在大陆台胞中并不多见。常有人问我和老田是怎么认识的。我常笑说,我们是跳舞时认识的。那时我还在读书,学校组织台湾女青年和中央民族学院的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组成文艺宣传队,到北京的几所高校去表演节目。那时,我已经知道老田这个人,但并不熟悉。后来台盟中央经常举办在京台胞的聚会,一来二去,我和老田彼此熟悉起来,1961年我们便结婚了。
老田1929年出生,是台湾少数民族泰雅人。常昕他和我说起,幼年时身为少数民族的台胞乡亲被日本统治者所压迫。他12岁时双亲故去,养育两个弟弟的重担便落在了他的身上,为了生活离别新竹关西镇,因看到征兵布告,觉得条件优渥,就糊里糊涂地来到大陆当上了兵,他很快就被俘获。也因此老田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作为台湾少数民族的代表,他受到的接见,年纪轻轻就被送到军大学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第一届会议时,还被选为5位台籍代表中的一员,并在大会中发言。
如今老田已是耄耋老人,但心中仍装着乡情、两岸情。从一个台湾少数民族的穷孩子成长为国家高级干部,他这一辈子忠于国家,任劳任怨地工作,也支持我的工作。这一生中,我最想感谢的两个人,一位是母亲,一位就是老田。
两岸关系有了改善后,周围很多台胞乡亲和故乡的亲人取得了联系。老田的弟弟得知大哥在大陆健在时,喜出望外,特意来大陆和我们相聚。那一次,看着他们兄弟分离近半个世纪后含泪抱在一起时,我内心祈盼两岸不要再分离了。1994年,老田的弟弟和弟媳妇来到北京,希望我们可以回到故乡看看,但几次努力送到台当局的申请都被拒绝了。好在后来在岛内乡亲的帮助下,我和老田在1996年终于回到了故乡,那也是我从出生后第一次回到故乡台湾。回乡前夕,我和老田的心情是一样的,激动、期盼着早日踏上故乡的土地,期待看一看我从小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故乡往事。
那次回到故乡,老田的弟弟(船长),由于出海没能见到,弟妹则是辞去了工作,专门陪同、照顾我们两人。回到台湾,老田的父母、最小的弟弟都已故去,我们来到他们的墓地扫墓。在台湾的日子,我见到已85岁高龄的姑姑,小时一起长大的堂姐、表哥、表姐、二舅和三舅(当时大舅已病故)每天沉浸在亲人的热情款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