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0753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实用3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扩展阅读:苏轼诗词经典名句阅读1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东坡尽情的歌颂了赤壁的壮丽风景。同时抒化了对于风雅超群的周公瑾的向往之情。此词被誉为宋词中豪放派的巅峰之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句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苏东坡官场失意,自愿调离京城,赴穷乡僻壤为官。睹物而思人,想起别离7年的弟弟苏辙。便妙笔生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乃是苏东坡代表性的散文之一,也是整个古典文坛水准的散文之一。在此文中,东坡以极富诗意和思想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当年的赤壁风情。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此句出自《恋蝶花·春景》。其意从广义上而言,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机会很多,不分拘泥于一端。狭义上理解,多指男女之间的爱情无须固守一方,可以选择的人很多。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旦心境超然于物外,外境的一切将不是阻碍,“竹杖芒鞋”尚且可胜飞驰的奔马。面对风雨,亦是风景,心中无有丝毫波澜。

6.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寄情于山水,隐逸于山林,超然物外,而得自在之乐。这是苏轼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的此句最能反映苏东坡的道家思想。

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东坡指出,成大事者,出众的天资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条件,但是并非主要条件。主要的条件,乃是面对任何困难之时,要有一种越挫越勇、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

8.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句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当时东坡被贬黄州,心情抑郁。胸中无限冤屈,无人可诉。面对官场的黑暗,誓愿不栖“寒枝”,以全高洁之身。

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之中,东坡为了纪念去世10载的亡妻,写下了这些感人肺腑的言语。

10.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句反映了东坡极为豁达的一面:故人故国已然过去,无须太过牵念;且在这美好时光,醉于诗酒之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3篇《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扩展阅读:关于苏轼的趣味小故事2

1、无肉与无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苏轼在黄州东坡种菜时写下的对联,是写给苏小妹的。

东坡上风光旖旎,遍布奇花异草,苏轼自是情绪开朗,也变得更加浪漫。高兴之中,苏轼在房前种了一大片竹子,看着自己的竹子雨后春笋,节节生长,自是怡然自得。但是生性刁蛮的苏小妹见状却闷闷不乐,埋怨哥哥浪费地亩,只知道玩乐,不懂生活之艰辛。在他看来,就应多种一些值钱的草药蔬菜,卖了钱,把生活过好,多买些鱼肉吃。于是苏轼就给妹妹写了这副对联规劝妹妹。在苏轼眼里,人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得活得艺术一些,作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从不一样方面解读了人生,要勇敢顽强,一片芳心,活出气节,清心寡欲尤其竹子的气节令苏轼景仰。苏轼嗜好画竹,他对竹子的一枝一叶都有深深的感悟,都能够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

2、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3、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3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宋代〕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翻译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文学赏析

这首词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概而言之,共有四条脉络可寻。一是送别的惆怅,二是悼亡的悲痛,三是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四是对故乡的思念。这四条感情脉络交织在一起,而以生离死别之痛为其主脉,遂使此词成为苏轼极度伤感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写悲痛的勾起、扩展以至不能自已的情状。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一下子触到了苏轼爱情生活中的一个剧痛点。苏轼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哪知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两字恰恰说明苏轼没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每逢一年,便作一次纪念,添一重伤感。十年便是十次纪念,十重伤感。“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语本是“凭君”,“君”字蒙上“因君”而省去。这句话是说: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甚久,日常话说故乡眉山种种情事,使苏轼知道“故山好在”,自感宽慰,但一方面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又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原因有种种。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在一起,其情怀之恶,更是莫可名状了:由此可见,“孤客自悲凉”一句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

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始入送别之意。题目是“送王缄”,而上片只写王缄到来后的悲凄情怀,看似与题目无关,其实不然。盖王缄为苏轼之内弟,即至爱亲属。由王缄来到而勾起对乃姊的思念,实为人之常情。人生世间,凡百痛苦,苟无可亲之人,只好忍住不说,一任其盘旋郁结于胸腹之中。一旦与亲人相对,方能尽情倾吐。这对排解苦闷,颇为有效。王缄千里来访,使苏轼十年积闷能对内弟一恸,亦可使其愁怀稍得舒展;且王缄此行带来故乡消息,苏轼的乡愁虽缘是而增。但促膝之际,孤寂也略略得解;更何况苏轼在政治上的种种不如意及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早先无处可说,眼下方可畅所欲言,一吐为快。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在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现在王缄又要匆匆离去,当然更使苏轼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与古往今来一切单纯的别愁顿有钧铢之别。但苏轼毕竟是善于自持的,而且在饯别的宴会上也不宜痛形于色,只是送别归来以后,内心的痛苦将有不可胜言者。“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出语之痛心彻骨,实无以复加。“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在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结尾两句,苏轼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以求彻底之解决。这在今天看来,无疑过于虚无消极。而在苏轼当年,舍此似亦别无妙法。《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云:“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苏轼另有《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与此词略同,而用典反不如此词深切。其时苏轼将调任密州知州,其倦宦之情,于此可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29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