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我的二年级作文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7490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我的二年级作文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赤壁唐杜牧【第一篇】

1、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2、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3、代表作有《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13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来源:文章屋网 )

我的二年级作文【第二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有菠萝、哈密瓜、芒果、葡萄、猕猴桃、香蕉、苹果、梨、西瓜、红果、红枣,能吃到这么多的水果,真幸福!

秋天是落叶飞舞的季节,秋风吹过,把金黄的落叶铺满了大街小道,很美丽。

秋天的风是凉爽的,秋天的云是白白的,秋天的景色是美丽的。

我高兴地说:“我眼中的秋天真迷人。”

赤壁古诗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古诗词;鉴赏;苏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63-02

一、以景激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一直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的吟咏以达到理解诗词主旨的目的,这种方式自然有其优势。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教师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古诗词,那么教学就会变得可有可无。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而艺术欣赏强调对美的体验和感悟。正如苏轼的经典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所写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上阕中,作者将咏史和写景结合起来,磅礴大气,气吞山河。如此气势滔滔、壮丽动人的景色,没有丰富的想象以及相似的亲身经历,是断然无法从简单的反复吟咏中感受得到的。

某位教师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并没有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死读诗词。她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一段长江景色的航拍镜头,让全体学生在长江震撼的景色以及震天的涛声中,感受长江的磅礴之势。与此同时,这位教师也开始深情地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的精神纷纷为之一振,对诗词中的景色描写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这位教师又说道:“苏轼作为宋代的大文人,平生十分喜爱三国历史故事,尤其对赤壁之战尤为喜欢。哪位同学对三国中的赤壁之战比较了解?能不能自告奋勇给老师和大家说一说?”几个同学先后站了起来,讲述了赤壁之战的故事。在学生绘声绘色的叙述下,其他学生的兴趣也纷纷被激发出来,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这位教师成功地丰富了诗词鉴赏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体验中,这位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以精美的情景设计帮助学生轻松掌握了诗词的主旨,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

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诗词鉴赏时,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有利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境。然而,在传统的吟咏法教学方式下,除非学生具备敏锐的审美感觉以及高度的艺术修养,或者拥有和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否则难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打通理解的桥梁,缺乏情感上的触摸,无疑会阻碍学生对于诗词中心的把握。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雄伟,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之作,而在此惊涛骇浪的雄浑气势中却抒发了作者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感慨。不少学生在初读这首词时,都能从语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豪放气势,可是却极少有学生能抓住最后那两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主旨。最后问学生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往往都只能答出“借景抒情,咏史抒情”。可是抒的是什么情?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来。

某位教师在进行这首词的教学时,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两段历史人物事迹的视频。一是周瑜,讲述他年轻时英姿勃发、风流帅气的历史事迹,同时还配上了激昂的音乐。另一个则是苏轼,讲述他胸怀抱负却屡遭挫折的经历,并给配上了低沉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将情感更多转向了年少有为的周瑜身上,而对于苏轼的经历则抱以无奈的情绪。教师通过将这两人的生平进行对比,凸显了苏轼的人生不如意。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苏轼的遭遇产生了同情,这就引发了一定的情感共鸣。而当教师再度问及最后两句的主旨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出“苏轼羡慕周瑜”这样的答案。虽然这样的答案还不是很完美,但无疑已经说明学生在把握诗词的主旨上有了进步。

三、发展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景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情景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固然和教师的设计密不可分,但是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古诗词中往往不乏对当时情景的描写。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主旨和意境融入其中,才有了传诵至今的这些优美诗词。而学生在鉴赏时,如果不能以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思维去加以体会,就难以真正做到对古诗词的理解。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开篇第一句先是简单描写了长江壮丽的景色,紧接着第二句便穿越历史,写到了“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的想象力在此可见一斑。学生在鉴赏诗句时,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难以在内心中构建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情景,也就无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因此,如果没有想象力,没有灵活的思维能力,鉴赏古诗词就无从说起。

情景教学法不仅能以景激情,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谈胜轶。古诗词鉴赏之情景关系[J].新语文学习:高中,2010(1).

赤壁古诗范文【第四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国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又称“赤壁鏖兵”,其熊熊的火光不仅照亮了许多雄姿英发的人物,改写了三国时代豪强纷争的历史,而且催生了不少怀今吊古的诗篇。晚唐时号称“小杜”(杜甫被尊称为“老杜”)的杰出诗人杜牧的《赤壁》,就是其中极出色的一首。

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之南岸。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率号称八十万(实际为二十余万)的大军挥戈南下,于长江横槊赋诗,意图统一全国。东吴之孙权派大将周瑜等率兵三万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与曹军相遇于赤壁。屯兵江北的曹操将战舰以铁索连接起来,孙刘联军用周瑜部将黄盖的诈降而火攻之策,趁东南风起大破曹军,曹操从此再也无力南下,三国鼎立之势于焉形成。

从唐代以至于清代,咏唱赤壁及赤壁之战的诗作颇多。天纵英才的李白,也曾经一试身手,他的《赤壁歌送别》是:“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这首诗发挥失常,应该是李白“不在状态”之作,如同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不能时时处于巅峰。明代以来,就有人怀疑它不是诗仙的手笔。在杜牧稍后专写咏史诗多达一万余首的诗人胡曾,也有一首《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此作就事论事,没有闪光点,也缺少诗味,如果要评委亮分,只能勉强及格,前提还是评委宽大为怀。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众多咏叹赤壁之战的诗作中,杜牧的《赤壁》缘何一枝独秀与特秀,千百年来传唱人口,就是事出有因诗出也有因了。

杜牧的《赤壁》是所谓“咏叹诗”。咏叹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门类或者说一个品种。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以西汉少女缇萦救父的史实所作的《咏史》,是我国咏史诗的开山之作。西晋诗人左思的代表作为《咏史八首》,他是一代咏史诗名家。时至唐代,咏史诗空前繁荣,如果说唐代以前的咏史诗多出以五言古风,唐代则多出以五七言绝句和律诗,除李白、王维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名篇。中晚唐时期,盛唐的盛况已经不再,诗人们抚今追昔,反思历史,寄寓感慨,出现了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罗隐、韦庄等许多名家,他们虽不专于咏史,却写出了许多咏史名篇,其中以“小李杜”最为杰出。杜牧的《赤壁》就是名篇中的名篇。

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为题材,抒写诗人感慨感悟的诗作。咏史诗的上乘之篇,必然具有精幽的“史识史见”与隽永的“诗情诗味”,杜牧的《赤壁》一诗,正是二美并具。

《赤壁》诗的二美并具,有赖于构思的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赤壁鏖兵是一场大战,写法上一味求大,就会流于浮泛空疏,大而无当,杜牧巧妙地从一枝“折戟”着笔。“戟”,原是盛行于东周的将戈、矛合成一体的古代兵器,既可直刺亦可横击,战国时改为铁制。赤壁山下,长江岸边,一枝沉埋在泥沙中尚未完全锈烂的铁戟令诗人浮想联翩。“将”为拾起、捡起之意;“认”,系辨识、回想之意。磨洗、把玩这一枝断戟,令人回忆起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以及发生于斯时斯地的那一场战争。小的是“折戟”,大的是“前朝”,大中取小而小中见大,意象具体鲜明而时空渺远辽阔,激发出读者无尽的审美期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07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