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
总结
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2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出示课件2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1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1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1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课件3
生字:咆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
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课件7
一、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板书: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4.出示课件9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 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内容
桥
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老汉——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4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
思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忠堡镇民族小学 王艳林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2、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小猫的淘气可爱”。
三、学生分析:
本文是1篇讲读课文,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课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授课老师这节课突出了课文学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内容分析: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它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教学中我们应从课文本身的特点出发,学习本文具体记叙和真实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品味语言的运用上多下功夫,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者着眼于猫的性格刻划,先写了大猫的“古怪”之状,后写了小猫的“淘气”之态。作者写猫的“古怪”,是通过“老实”与“贪玩”,“贪玩”与“尽职”、“温柔可亲”与“一声不吭”,“什么都怕”与“那么勇猛”等矛盾性格展现的,而猫的这些矛盾性格又不是同时表现出来的。因此,作者运用“古怪”一词,无非是说猫的性格“变化不定”,“很难捉摸”。作者观察精细,体验独道,准确把握住猫的习性特点,用对比式的描述,全面展示了猫的古怪性格的内涵,给人以饱满流畅、情味浓厚之感。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运用
媒体资源课件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猫。
2、结合插图,教师予以归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2、学生自学词语,教师巡回指导。
(1)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蹭、痒、凭、殃,注意“折”的多音。
(3)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耍”与“要”、“乖”与“乘”、“虑”与“虚”的区别。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利用工具书理解。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做好本职工作。
遭殃:遭受灾殃。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无忧无意:没有忧虑。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⑴自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学生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三、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的特点,1、自由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里?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
(说它老实可是又贪玩说它贪玩可是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它什么都怕,可是很勇猛)
四、研读品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哪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过渡: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很具体。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
a句能换成b句吗?为什么?
a说它老实吧 b它很老实
a说它贪玩吧 b它很贪玩
(a句是通俗的说法,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④教师:你喜欢老实的猫、贪玩的猫、还是尽职的猫呢?学生交流。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渎。
②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蹭”的动作?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蹭”的意思是摩擦。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就像孩子在向大人撒娇。)
③a句和b句哪句更好?为什么?
a.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b.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黑点。
4、教师:那么,大花猫在主人写作时给主人“画”上几朵“小梅花”,它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用大花猫的口气说说。
5、学生模仿猫的各种叫声,理解“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等词语。
6、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
教师:这些都是大花猫高兴时的表现,它要是不高兴时就一声也不出。这只猫的性格可真是倔强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教师:大花猫什么都怕,可是它却非常勇猛,不要说对付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②以“我们家的大花猫的确(实在)勇猛”为中心句说一段话。
③学生说。
四、领悟写作方法
1、默读全文,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能抓住猫古怪的性格和淘气这两个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怪”
师:猫是惹人喜爱的动物,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老舍先生家里的这只猫的古怪,它既老实又贪玩、尽职;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它有时胆小,有时候勇猛。
出示课件:请你选择一组词语同桌说一说猫的性格是怎样古怪的呢?
生:根据选择的词语汇报。
师:我们听了三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猫的性格的古怪,那么猫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相机板书:古怪。)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观看小猫可爱视频,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把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讨论:猫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观察下面插图:
3、学生交流汇报。
(1)小猫摔疼了也不哭,作者好像夸它呢,嗯,小猫你挺勇敢的,是不是呀!
师小结:我觉得作者太疼爱这只猫了,就好像是表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老舍不就是把他家的猫当成孩子了吗,谁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的前4句话。(指名读)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小猫的淘气可爱呀?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2)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体会到小猫的淘气可爱。观察图片
师: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呢?(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相机板书:生机勃勃天真可爱 4、指名读、齐读第4自然段,要能读出小猫的淘气可爱。
5、其实我们从课文的很多句子里都会发现写猫的可爱,请大家把全文连起来读一读,找出这样的句子,然后和同桌读一读。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7、课件: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指名同学说一说。
(三)领悟情感
师:我们学完了课文,我们发现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既古怪又可爱,他是怎样把这只猫写得活灵活现的呢?把全文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老舍先生写得特别有趣,他把猫当做了朋友,当做了家人,当做了自己的儿女,他特别喜欢猫,只要有真爱,就会活灵活现。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从分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那么,猫对主人有没有感情呢?
生:我认为有感情。它还跟主人撒娇呢!
生:课文中写道:“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他抓痒”。这句中的“蹭”字,就看出了猫对主人很亲。
师:“蹭”是摩擦的意思,为什么作者不用摩擦,而用“蹭”?
生:“蹭”的感觉很轻,很温柔。
生:“蹭”就带上了感情,有撒娇的意思,还有耍赖的意思,从作者的嘴里说出来,显得人和猫的关系很亲。
师:看来,一个不起眼的“蹭”字,包含的意思可不少。这一蹭,蹭出了人和猫之间的真情。人爱猫,猫亲人,真是其乐融融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感情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师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在老舍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着他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学习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五)拓展阅读
利用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对比阅读这两段,体会不同作者同样的爱猫之情,以及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古怪 高兴 不高兴
胆小 勇猛
小猫——可爱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1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我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能体会到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这看似矛盾的三方面都集中在猫的性格上,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发现这三个矛盾的方面是用三次“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自己的朗读中体会猫的可爱以及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觉得这篇课文学生都很喜欢,因为学生自己家里也养猫,虽然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猫,但对于猫的情感没有老舍爷爷对猫的情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