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6533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第一篇】

现代生活的人几乎任意的便利,建筑水泥高楼,水泥路,没有灰尘,而地下水污染,臭氧空洞在南极上空的天空,和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酸雨侵蚀的背面。我们征服,并在同一时间改造自然,并给了自己种植的生态陷阱,导致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在回归自然的挫折带来的便利。当奴役我们的祖先,自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崇拜,也是我们的孩子和孙子,但反过来,撕裂,奴役,和自然的统治。读“瓦尔登湖”,让受污染的水安静心脏凉一点,多了几分沉稳和无忧无虑,减少冲动,其实不是时髦,而是一种必然。

豆类和住房建设,烤面包,并享受城市最文明的人,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方便和先进的城市生活的今天,还有那些谁渴望呢?在越来越紧张,收缩自然环境今天的土地上,人们可以有这样的梦想在哪里做呢?

看完后,我不能完全明白梭罗的行为,他的书有关的思想和行动不能去更多的认可。在夏天的夜晚多年后,我在海湾走在沙滩上,突然你面对自然公园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我意识到,梭罗和他的著作“秋登湖”与被列入的富人和隐士有巨大的相同之处。

最后,我明白了:无论多么卑微你的生活,你一定要显露在脸上,不要逃避。即使你是非常差的,而且你的生活的热爱。即使在逆境,你仍然也有快乐和幸福,骄傲的时刻。

梭罗所看见的人民,那里的生活就像是在宫殿一样,很幸福的生活,并乐意这样做平静和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第二篇】

梭罗在他的整本书的第一句话里面就提到了孤独:“当我写后面的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他将他的孤独与自然深深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从中升华出了一种健全、宁静而满足的感情。

自然,与之的亲近,我认为就是对于精神层次的一种提高,它作为为精神享受提供场所和基本条件的一种必要条件而存在。在“物质篇”中,我曾经用与自然的亲近来说明了一些问题。

梭罗说:“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做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决不孤独……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

我很能理解他这种沉浸于自然中的,孤单但是充实的感觉。我常常幻想着,在我工作之后,我应该这样度过我的周末:骑车一辆车,就好像美利达的公爵那样的,当然实际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车无所谓,足够好骑以至于我能够达到我所要去的地方并且返回就好;我的背包中装的是相机和书籍,以及简单的食品。每个周末我希望能够有这样的一天,无论我怎么忙,怎么需要在这个世界打拼,尽管我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但是我还是希望我能有这样的一天时间,这样的一天我能够骑车来到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无比宁静的地方,我能够在那里尽情的阅读,尽情的和和欢快的鸟儿,天真的花草们做伴。我是那么想的,我想那个时候我一定惬意得要疯掉。我在属于我的天空下用我自己的方式记录一切,可能的话思考一切,放松一切。

我大约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我认为我即将描述的这些生活的一些细节和梭罗先生所经历的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并且如果你也恰好这么认可的话,我会觉得非常的荣幸。

外婆家是在山区的,印象中我大约10岁那年,曾经在那边住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中某些事情我还有着隐约的记忆:我常常一个人跑出去,来到山上,我能够在那里呆很长的时间,以至于家里人找了好几个山头。我沿着山上的小路上去,在山上的石块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仔细的观察那些石块,以及石块上活动的巨大的蚂蚁,看着他们来回的繁忙的奔波,拖动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树枝或者小果子,在我回想的时候,我仍然觉得那是最迷人的景象。

大约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我又曾到那边住了几天,那个时候我认真的寻找了我当年去过的地方,包括一片竹林,包括一个从山底穿过整座山的地洞,包括旧时地主在山上石头中开出来的居室。还包括那个山坳间巨大的水库,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使我立刻就想起了瓦尔登湖。还有等等的一切,我和我的表哥一起走遍了那边所有的地方。我们没有更多的交谈,我们只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兴奋不已。我们甚至觉得更多的言语完全没有必要,那个时候一个眼神可能就能彼此交流。

后来我又曾独自上上过一次,由于孤身一人,没有任何装备,我被警告千万不要偏离山上的小路而进入到丛林中,然而事实上,我还是那么尝试了。你能想象一只野兔就从你身边越过的情形,那时候我兴奋不已。事实上这里的丛林变得更加危险了,在我还小的时候,由于对于山林的破坏,这里已经没有野生动物了,但是等我这次重新回到那边的时候,这里野猪,狼等动物已经回来了。我为他们的回来而感到兴奋。我曾经一次在暴雨前的水库边上观察过,我看着水面不停闪现的鱼儿起来透气而引起的水晕,他们让我感到宁静而且舒畅,完全没有暴雨前的压抑,我觉得那个时候我能够忘掉一切。

然而这样的生活毕竟不多。这是寂寞的生活,然而充满了宁静之美。我常常认为,自己一旦回归这个社会,便必然能够做到适应自如。事实上如此。尽管梭罗先生的论断是“社交往往廉价。”但是我认为一旦需要,我还是能融入这个社会,不仅是融入,而是很好的融入。我离不开我的朋友们。提到的这一点,是我和这位梭罗先生的不同。我曾经和我的朋友们畅快的环东湖,我们在湖边的长凳边上看夕阳,一起领略这城市喧嚣中的一丝宁静和苍黄之美。

我上面所说到的那种孤独,很多程度上是身体方位上的,因为我有支撑我的信念,我有让我平静的理由,我有和我交心的朋友。于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孤独来的那么自然,而且没有掩饰,却能给人惬意的感觉。或许你会说,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人,总想找人亲近一下的吧?那是一定很寂寞的,特别是在下雨的夜晚。梭罗说:“怎样一种空间才能把人和人群隔开而使人感到寂寞呢?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相接近。”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孤独了我们的心。感情的付出会使你在这个社会永远不会被人遗忘。让人难受的孤独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在浩浩人群当中,你却找不到自己立足的位置。你找不到说话的人,你在一个无比热闹的地方,却无法有心灵的交流——无论是和人还是和自然,你的心灵都没有交流,那才是让人无法承受的沉重的放荡而遭人鄙弃的孤独。

我打算把这个话题说得更为深入一点。印象中,尼采曾经说过:“孤独,你配吗?”这句话明显在肯定孤独的层次。孤独,好像不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和领会得来的。因此,在这个时候,我想把上述大部分关于孤独的描写,定义为寂寞的意思,至少,那个意思也是介于寂寞和孤独之间的那一部分,而某种程度上不能考虑为孤独。我不愿意自己显得过于形而上。这是我处于自己卑鄙的心理在进行诱导。

我想引用曾经看到过的有人关于此的描述:“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我孤独了。’啊,你配吗?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因此,无所谓寂寞和孤独了,就我来讲,不必理解得那么深刻。宁静而充实的心,淡漠于权势金钱之外,享受自然给我们心灵的每一次洗礼,那么寂寞也好,孤独也好,都如珍藏在心灵深处的美酒,那一定是清香扑鼻的。

结束语

就我有限的阅历来讲,我仍然极力推崇《瓦尔登湖》。我不必再在这里说更多了,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的写过读后感,因为我已觉得自己说了很多。如果硬要做一个总结的话,那就是:认真的思考自己的生活并努力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然后为之努力;理智的看待物质,放低生活的重心,因为生命还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保持宁静自然的心,亲近自然吧,那里才是人类最终极的家园。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第三篇】

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好书。和梭罗所说的一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当我身在顾虑和追逐过多的东西而感到不堪重负、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罗便是能让我解脱并接受心灵洗礼的最佳方式。在读完《瓦尔登湖》后,我的心仿佛也成为了一潭宁静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尔在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而他从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晓香烟的作用。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朋友们盛赞他已打开了财富之门,他却说以后再也不做铅笔了;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为美国工程师的领袖,而他却更愿意做一位不顾一切与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行业,一种生活的艺术。”

不去讨论如果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是否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成全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并在这过程中将永远宁静的瓦尔登湖化作了最纯净的眸子,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命与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尔登湖读后感1100字【第四篇】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

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

“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

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中共寻那份静谧!

瓦尔登湖读后感【第五篇】

我有点强迫症,不管他多啰嗦,多无趣,总会认真看梭罗讲他的故事。拿到今天看,他所说的事情有些编排真不敢恭维,讲今天已经成为常识的商业经梭罗表现的很有耐性,且很卖力,浅显的道理也能占位。不过也有新视线,毕竟这是19世纪中叶的作品,当谈到和天朝做生意的情景时,一个词蹦入我眼帘:天朝,我特意看了注脚,果然不假。Celestial Empire,这在英汉词典上是天朝大国的意思,这里专指中国。十九世纪往前推100多年前,中美就有贸易往来了。没有飞机,都是货船载运。因为飞机是与电视、电脑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发明之一,用于运输和军事也是其前夜的事情。文中不仅还透露当时已有了一些金融保险业务和电报之类的科技成果,16世纪发明的对数表也广泛应用航海,我估计对数计算尺也会有。书中所说当时美国向中国出口土特产和松木外,还有大量冰块。这里的冰块至于是用于冰饮,还是工业冰或医疗就不可知了。当时运输冰块做好了确实是大贸易。塞勒姆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港口,而在州府波士顿就有个叫弗雷德里克·图德的“冰王”专经营此生意,据说1860年统计当时纽约每三个家庭就有两家每日订购送冰服务的。原因是冰箱还没有发明,这种最原始的冷藏方法需求巨大,加上天然冰在寒冷地区随手可取,就是需要劳力和运输,没什么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做,所以并不需要大资本。更有点像史记的是,书中还讲当时货船的船长,也是领航员,主要还是货物的主人,同时也受理保险业务,来往通信、发电报、记账、卸货,还有什么市场行情,货运目的地是否有战争,如此等等都说明:船主必须是个多面手。

梭罗讲述当时的国王和王后定制的衣服都只穿一次,被梭罗笑讽为“挂干净衣服的衣架而已”。也看出梭罗从来不拿穿着以貌取人,我说“人的气质也是一样”,很多招摇过市的骗子的语言表达力和非凡的记忆和演讲力都不足以说明他品行的可信度。而普通人的相信除了情绪被麻醉换成欣赏外,只会剩下麻木,被常常愚弄就成为自然的事情了。梭罗强调的就是一个句话:“人是否高贵不在外表的衣着。”用他直白的话说就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衣服打补丁而被我看低。”而很多时候,人们穿衣打扮在意“追求时髦,更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不是考虑衣服的真正用途。”如果一个人能赤身裸体,狗预见他都不会当陌生人乱叫。他反复详细讲解穿衣的外表与内在人格的关系,无非是讲一个道理:“真正可敬的不是人们常关注的、受到尊敬的东西。”我很理解梭罗的意思,我也常说:人们都不穿衣服走在大街上,人们产生另一种审美和观赏力。如果人类进化中尾骨没有退化,肯定会留下带毛的尾巴,至于尾巴的颜色,光滑度,还有那些说狗带白尾巴尖喜欢吃鸡的说法也会像病毒一样宿主人类大同意识。而梭罗更确信“女人的服装永远做不完”这条真理,也反衬出绝大多数女人更爱外表、更图虚荣,也更容易上当的逻辑。这也是当今国内旅游业骗术花样翻新而不绝,还屡屡成功的固因。对穿着用索罗的话进一步说:“假皮,它并不能分享我们的生命。”

梭罗还把我们穿的衣服比作外长植物。这在今天植物分类中已经过时了,但是梭罗的意思是人们里三层外三层所穿的衣服就像这类植物组织生长所形成的年轮,年龄越大年轮越多。比如双子叶植物类的萝卜、白菜、大头菜、土豆,尤其人们的穿衣更像是大头菜之类。但是“每一代人都嘲笑旧的款式,但又虔诚地仿效着新的款式。”从纵向说,身体被一层层被衣服包裹,都是给没头脑的人看的假象。就像白菜、大头菜,越靠外边皮越厚。最不见人的反而在最靠近皮肤的最后一层,也深藏人的羞耻。如果都见了,既穿着简单岂不更美好,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抚育我们的大自然。从横向说:着装不分新旧,不分时尚,就像人的尊严不在外表,按索罗的话说:“如果哪个国家的服装已经达到了某种尊严的艺术境界,我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梭罗此段最后的赞许:文身并不算什么陋习,不能仅仅因为它刺人肌肤,不可更换,就称其为野蛮。我理解,文身必经是用生命体做图,总比着装的掩饰来得真实。

谈完穿着,接着梭罗又谈住宿。人没有住宿的地方,很难在自然界生存,尤其是寒冷的地区。而梭罗把家庭的本源归宗于人的住宿需求,而不是什么爱情。这和马斯洛理论中关于人的两个最基本的需求相吻合。但是显然梭罗在美国、在人类是马斯洛的前行者。爱情的高尚不过掩盖着生理无法抑制的需求,生存的迫切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找个能躲避自然环境严酷威胁的与自然空间隔离的住所,无论是心理还是肉体都能为此提供情绪和生命的安全保障。这都是通过家庭来合伙的历史必然结局。而家庭是一个人类社会格局最小的、最狭窄的世界单位。其实不仅你在自己家里可以赤裸裸,放飞绝对的自由,甚至可以无视法律管辖区砸毁家里一切物品,如果在大自然无人区,除了法律禁止也是一样的。家庭是人工合成的,自然是天数。而社会大家庭需要的不是国家,而是所有家庭无需约束的自觉。人类幼年“有某个冒险精神的人爬进一个岩洞,把它当做栖息处。”人类无论走向何处,都应该大家一起来始终不要离大自然太远,不要总是在日益翻盖越来越多的楼房再有什么渴望,忘却我们孩童年纪曾经对自然界神奇的纯真感受是多么宝贵啊。尤其像索罗所言我们的诗人、倘若是圣人不在所住的房里里或抒怀、或理论,我认为人类才算有了真正的成人礼。人们要想自由地去爱,要想灵魂深处得到解放,“一个栖息之所的绝对必要性是不足道的。”很多人到死都一直在为换更好的房子挣命,却忘了与能遮风挡雨哪怕是住在户外都对任何人一样,毫无差别。有阳光、有温暖永远是真正的、最好的生活。而好的社会不仅能让人们每天自由自在地享受呼吸和阳光的温暖,也不会丢下一个人失去遮风挡雨的栖身之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86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