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600字]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作文素材推选(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2973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600字]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作文素材推选(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自身价值得到实现700字作文素材1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是啊,少年正是狂字当头,可是哪个少年狂得有理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呢?

曾经我看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深有感触,一个商人到一个乞丐模样的人那里买桔子,就把硬币投进了小乞丐的那个破碗里就走了。一会儿后,这位商人,又返回来了,说:“我忘记了你也是商人,我是来拿桔子的。”过了十年后,当这位商人见到乞丐,他一下子愣住了,这不正是当年的小乞丐吗?他说:“谢谢你当年的那句话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认为你是乞丐,你就是乞丐;如果你认为你是商人,你就是商人。这是我得到的一个启示,只要能正确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个世界就属于你,你就是世界的主人,否则,你将会被人主宰。

看庄子梦蝶,定位于道家,成就了一家美名;看孙膑定位于齐国,才成就了一家兵学;看子胥定位于吴国,才报了仇并成就了忠孝义之名;看苏武定位于草原,才成就了贞操及高尚的民族魂;看周瑜定位吴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看岳飞定位祖国,才抗金大捷成就了精忠报国的一腔热血……纵观中国历史那些成就大的人不正是正确定位,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一块美土,从而实现精神超脱及人格的伟大吗?

早晨看太阳定位于东海才有了朝霞之美,中午看残阳定位于上方才有了那些万物的生机和活力,傍晚看残阳西下,才有了晚霞的美丽和人民的安宁。原来太阳也是朝三暮四,不老实定位啊,有人说。不,它是贡献的使者,它是永恒的太阳,是我们的动摇才觉得它的运动,是我们的错觉欺骗了我们。我们只有学习太阳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老实实现理想,才会像太阳一样永恒。

彩虹定位于天空才有了七彩的光芒,雄鹰定位于天空才有了搏击的勇气,瀑布定位于山间才有灵动银白的龙舞。是啊!如果我们去争取不属于自己的位置,违背自己的本心就会如草原上的孤鹿就时时会被吞没。只有找准自己的一片天,才会有万丈光芒。

实现自我价值范文2

关键词:教师评价;自我价值实现;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1-0012-02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1]评价活动由谁来评,从谁的价值立场来评,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好”老师首先是人

在传统的教师评价中,作为楷模的优秀教师常被人们以“吐丝的春蚕”、“泪干的蜡烛”等这些所谓的溢美之词加以褒扬。这些先进教师代表的事迹,往往渗透了他们巨大的艰辛与付出;他们获得的认同和褒奖常以牺牲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为代价。

但是,“好”老师首先应该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老师。歌颂教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事迹不适合每个教师,也不适合整个教师群体。传统的教师观在赞美教师职业时,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发展提高。

在传统的教师评价中表现为,教师通常被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评价主体常以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对教师进行评价,更多的是将教师作为价值客体和评价客体,关注的是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对教师的“要求”与“奉献”,将教师视为要求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评价者一方面关注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一方面却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作为被评价者的教师身上,而基本漠视教师在评价过程的反应与表现,更不管教师对评价过程和结果是否认可。造成这种评价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评价中价值取向的错位,而这种价值取向错位又最终归结于教师没有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中去,也没有被视为教师评价的价值主体。

二、对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反思

(一)传统教师评价中的教师评价主体缺失。

教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同的教师评价主体,具有各自角色、地位、能力、经验等差异,其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评价态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决定了他们在教师评价中各自拥有的优势和不足。比如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受到地位与角色的局限,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待教师,而且缺乏专业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传统的教师评价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对教师缺乏信任与尊重,不够关心教师,教师在教师评价中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关系到自身的评价过程中去,就算参与评价了,也往往只是走一个形式上的过场。因此,许多教师以一种害怕、怀疑和敌意的目光看待教师评价。因为在教师看来,他们很少参与、根本不参与或者参与了也是走过场的教师评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工作状况和真实水平,也不能够反映教师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说教师评价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缺失造成了教师价值主体的迷失。

(二)传统教师评价中的教师价值主体迷失。

正是因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缺失造成了教师无法真正认识到教师评价对于他们的作用,无法意识到自己才应该是教师评价的价值主体,教师的发展才是教师评价的目的。传统的教师评价从教育管理者的价值需求出发,更有从社会、家长的价值需求出发,提出种种对教师的要求,而漠视了作为教师本身的价值需求。这种教师评价潜在的价值取向是以“工具理性”为指导思想的,将教师角色定位于教师是作为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工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伤害了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向了对短期教学效果的追求,而对有助于职业长期发展的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不予关注,违背了教师评价的原旨。这种直接将评价者的意志、价值观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评价

(一)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评价的主体是一个群体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教师作为这个评价主体中的成员,其自我评价与反思在教师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评价主体必须是能根据评价结果,为达到改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应措施的人这一要求来看,教师无疑是对自己工作评价最直接、最现实的主体之一。作为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本人才最了解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2],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只有教师本人才能更具体地了解自己在每项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所以,教师自评是收集评价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评价主体中的其他成员只有充分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才能做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其次,作为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教师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同时也具有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自觉自动地调控教学行为的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将评价信息进行利用。第三,教师自评是教师自我诊断的重要方面。发展是一个在变化中不断地上升的过程,与外在评价的作用相比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来得更持久更强大。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教师的主动参与,评价结论和建议才能真正被教师接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欲望和热情,才能使教师真正从评价过程中获益,激励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

(二)转变评价的价值观念。

评价是一种受价值观念指导的活动,要想使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先转变评价的价值观念。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教师评价注重教师的个人主体价值,包括个人发展,个人激励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因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持久动力,也是教师个体最主要的需要[4]。教师们希望能够通过评价来发掘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正确利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前途,实现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创造和提高。因此当前的教师评价应“以人为本”,不能只单纯地把教师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而要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注重未来发展,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使每个教师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不断前进的动力,从而提高专业水平。

(三)新课程推进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评价。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评价关注教师发展中的需要,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突出教师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促使教师在评价中认清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价值。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生命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和实现的过程,新课程推进中的教师评价应该与之相适应,在评价中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此,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评价教师时更应该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并树立人性化的评价观,重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体验。重视教师的自评,转变评价的价值观念,促使教师正确评价自己的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得到自身价值的满足,使得教师能自愿自觉地将教师作为一种事业而不只是职业。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2]欧本谷,刘俊菊。多元教师评价主体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7~130.

实现自我价值范文3

过去,有人戏称体育教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且称谓“三黑”,即天未亮到校带早操,带队训练到傍晚天渐黑,日积月累的太阳浴留下的脸黑。现今,体育教师的学历和文化水平也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吃苦耐劳、严谨踏实的作风和优良传统也有所缺失。在“分数是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大环境下,许多自认为受到不公待遇的体育教师,乐于做“逍遥一派”,甘于平庸,碌碌无为,导致在学校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

一、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中实现自我价值

体育教师需不断苦练内功、自我完善,力争成为“学者型”的体育教师。要很好地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必须理解和把握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实践与摸索的同时,还应多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学习和阅读诸如《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学术期刊,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保持自己有“一桶水”,而且是新鲜的水。另外,较多地阅读一些报刊上的美文,对提高和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师德修养也大有裨益。 "

二、在创造性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意志和体魄,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把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健康心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作为第一目标,从认知、技能、情感、行为等方面整合课堂内容,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处。

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体育教师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体现体育课的时代特色。在课堂内容上,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的运动类项目。在教学方式方面,要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体育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

4.尊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建立基础。体育课上要注意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观,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在日常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

实现自我价值范文4

之道。

――作者手记

“在芬兰,教师是一项备受尊敬和令人向往的职业!”负责本次教育考察的坦佩雷大学埃罗教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芬兰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在芬兰,所有的教师首先得拥有所学专业硕士学位,然后才有机会考取教师职业。而且我们录取教师的比例相当低,每年只有大约5%~10%的人能被录取。以2014年为例,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收到申请1500名,但只录取了85名。而就芬兰全国而言,今年大约有11000名硕士生申请教师职业,但只有900人被录取。我想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师能成为如此热门的职业。”

我们不禁要问,芬兰的教师职业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于选择,并且用毕生的时间去书写芬兰教育的奇迹?我更关心的是,芬兰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怎样的机制,才能使他们永葆激情和梦想?我还想了解,与我们国内的教师整体现状相比较,我们有哪些重合与偏差?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和团队成员不仅聆听了几位教授的系统介绍,还在征得主办方同意的情况下,深入学校现场采访了一些教师。我们发现,芬兰教师队伍的建设折射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理念。

一、民族未来的隐忧

将近三天的关于芬兰教育的讲座,我的耳中都能听到从不同教授口中自然流泻的、不止一次的这样的话:“芬兰人口只有500万,我们不能让我们其中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否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文化传承就将受到覆灭性的打击。”是的,作为芬兰首屈一指的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的专业教授们,都有着如此沉重的令人倍感震惊的忧患意识,而且他们在表达这样的忧虑的时候,都是郑重其事,绝无半点程式化的虚应世故。

我们可以想象到,当他们平时在培养一批又一批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时,一定也是这样的忧心忡忡,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着教师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更决定着芬兰的明天。而当这些即将成为教师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回忆起自己求学的所有经历时也会很自然地发现,所有的老师似乎都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不论国籍与种族。这样深入人心的言传与身教使得这些未来的芬兰教师逐渐将之演变成自己的理念和教育的传统加以继承。毕竟当你意识到你所从事的职业关乎国家危亡和民族未来的时候,自然是充满了自豪与责任,激情与梦想。

在我们采访过的学校,所有的老师都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无比神圣,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更有意义的是,因为他们有着对职业责任的清醒认知,所以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能以孩子和民族的未来为出发点进行考量。所以在芬兰,教师的职业压力并不来源于外在,而在内心。我曾谨慎地向爱莲娜教授探询过,当个别芬兰教师并不能真正胜任教师职业的时候,他们会有怎样的跟进措施。爱莲娜坦诚地告诉我:“首先,校长会和这位教师好好沟通,看看他需要怎样的帮助。然后,同事们之间也会积极合作,带动他成长。如果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或者是这位教师在人格心理上出现了问题,甚至于体罚学生,那么我们就会劝退他从事另外的职业,而不是教师。”由此看来,芬兰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定是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的。他们考量一个人是否适合成为教师不仅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着严密的监控。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教师的神圣是有着最为广泛的认同的,容不得偏差和亵渎。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一直是我们民族所倡导的,我们的教育文化里也并不缺乏这样的意识。只是,与芬兰教师相比,我们的忧患意识可能还达不到这样的境地,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伟大性和重要性还没有完全的觉醒和认识,这可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直到现在,我们的耳边还回荡着埃罗教授语重心长的话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照顾好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很好的教育,以便努力发掘出每个人的潜能。这才是教师最伟大的所在!”

二、职业选择的自觉

回忆我们这一代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很多时候是在懵懵懂懂中的自然而然。而对教师于国家民族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在成为教师之后通过大量的培训和自我的觉知才发现的。于是,我们尝试着爱上我们的职业,并且逐渐将它培养成我们终其一生的兴趣和努力奋斗的事业。回溯我们的教师职业之路会发现,这一切大多是在被动中完成的,甚至是对生活的妥协与无奈回应。所以,我们的身边有不少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这职业本身并不是他喜欢和热衷的,然而他又没有机会和勇气让自己脱离出来,去寻找别的出路。

当我将这样的话题抛给埃罗教授的时候,他自信地告诉我:“芬兰教师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教师队伍相当稳定,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一辈子热衷于这个职业,乐此不疲。”“这是什么原因呢?仅仅因为你们是高福利国家吗?你们的教师工资也并不很高啊。”“因为在芬兰,职业的选择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的,所有芬兰人都知道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们并不着急决定什么,而是宁愿想清楚了自己适合做什么才去选择从事何种职业。”

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驱车前往坦佩雷大学教育学院附属的教师实习学校Normaali Koulu(诺得毛利学校)进行走访。其间,我们遇到了一些正在实习的教师,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在征得个别实习教师同意的情况下,我们进行了简单的采访,采访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实习锻炼的三位女大学生。说她们是女大学生,是因为她们还没有真正获得教师资格。因为在芬兰,教师资格的取得是在专业硕士之后,在相应的教师专业实习学校实习一年左右,取得大约60个学分之后,才有资格申请成为教师。

我们选择了走廊一处宁静的角落。经介绍,知道了她们都是坦佩雷大学语言学院的学生,已经取得法语硕士学历。她们的名字分别是Hanna(汉娜)、Saana(萨那)和Kati(噶迪)。因为考虑到不能影响她们正常的工作,所以我们尽量直截了当。

笔者:在芬兰,成为教师的要求很高,那么这一职业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能够让你们如此选择,并且愿意付出比其他职业艰辛得多的时间和精力?

汉娜:因为成为老师是我的梦想,而且教师职业最大的美丽是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

笔者:是什么使你产生这样的梦想?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人或者什么事影响过你吧?

汉娜:我想是我的法语老师。因为她让我觉得教师职业非常崇高,而且我觉得这个职业充满乐趣。

同样的问题我们也抛给了萨那和噶迪。

萨那:我一直想从事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具有伟大的意义和不平凡的价值,而教师在芬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它决定着芬兰的未来,所以我选择成为教师。

噶迪:我现在还不知道我会选择什么职业,只是现在我觉得选择当教师还行,因为这个职业比较热门,很具有挑战性。不过除了教师专业,我还在进修旅游专业。所以今后即使当不成老师,我也还可以选择与旅游相关的职业。

说到这里,三个姑娘相视一笑,笑容明亮而爽朗。结束采访,我们既为芬兰人对教师职业的尊崇而感到自豪,也为芬兰人选择职业的自觉感到惊讶。埃罗教授还提到一个有趣的案例:芬兰是诺基亚的故乡。自从诺基亚被微软收购之后,很多诺基亚的软件工程师带着自己的硕士、博士文凭,来到了坦佩雷大学重新考取教师职业。所以在芬兰,教师的门槛尽管很高,但却没有年龄和专业的限制,只要你是真心想从事这个职业,只要你取得相应的资格就都会有机会。

我们想,芬兰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教师职业的优势由此又可见一斑。选择本身是自觉的,那么任何困难都将迎刃而解,任何职业,只有自己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而选择,才能产生激情与梦想。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选择就意味着兴趣,选择就意味着责任,选择就意味怀抱着美好的愿景。只有这样,才有勇气和力量克服种种职业倦怠和价值沦丧,教师也才能享受到自己的职业幸福。

三、信任尊重的习惯

习惯了各种各样的评比、测试、答辩的我们,对于芬兰的学校和教师没有督导和考评制度颇感兴趣。埃罗教授以及培训讲师约翰娜女士详细地做了解答。他们说,在芬兰教育界,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就是“信任产生责任”,因为在芬兰的社会体制中,围绕教育,社会各个层面彼此之间形成了超乎寻常的信任和尊重的习惯。

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国家教育委员会、各市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不是质询与督导,而是聆听与服务,对教师主要是鼓励和支持,而没有什么惩罚措施。国家核心课程框架是课程专家和一线老师们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政府只负责决定学时的分配。比如小学必须有哪些学科,每周最好安排几个学时,仅此而已。通常每个学校都会收到国家要求的核心课程框架建议与学时要求。当然,学校还有权利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普适课程之外的特殊课程的设置,类似于我们国内的校本课程、选学课程。不过他们更开放些,学校和教师有绝对的自,在课程的具体开展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出独特的个性化课程,而且只要教师觉得需要,学校是可以申请增加自主课程的份额,而减少国家课程的份额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均由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决定,因为学生不需要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测验,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更加关注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芬兰的教育体制是真正把学校交给了教师,并且最大程度地解放了教师,发挥着教师的聪明才智。教师心无二用,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真正潜下心来做教育,做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教育。

其次是家长社区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社区会尽量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比如,每个学校都有同样的教育资金,这些资金可以选择性运用,既可以买书籍,也可以做校长、教师们认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而社区内的一切公共设施,比如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合唱厅、公园以及星罗棋布的各种大小运动设施与场馆,只要需要,都可以供师生无偿使用。学生和家长也都非常非常信任教师,学校和家长之间有很好的沟通。再加上芬兰固有的传统――尊师重道,所以,比起自己的父母,孩子们更加尊重老师。因为尊重,老师的言行举止也被无限地放大,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真诚的目光,感受到来自社区和家长的无限信任,也因此,他们会更加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完美地呈现自己。在小学,家长、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沟通就是对学生的评估方式。沟通的主题并不在学业,而在社交、参与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等方面。因为家长们认为,比起学业成绩,这些是更加重要的内容。

“我们曾经也有过像中国、韩国一样的督导制度,但是后来所有的芬兰人认为没有必要,而且我们发现真正废除了也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一直持续至今。”埃罗教授继续说道,“当然,也有许多外国老师像你们一样提到如何控制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的答案是不,我们不控制。因为我们对我们的老师有极大的信任,他们受过高等的教育,即使他们有问题,也会想办法寻求帮助。所以,当我们的老师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们不是去惩罚,而是会真诚地询问他需要怎样的帮助。我们也不会控制学校,因为学校里有非常专业的教学人员,所以我们的整个教育是建立在信任这一基础之上的。因为被信任,才会产生责任。教师是如此,学校也是如此。”

四、安全合作的机制

芬兰的教师之间没有竞争意识,因为所有的教师都是同样被尊重和被认可的,他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只要想尽办法把学生教好,让自己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就可以了。所以芬兰教师之间的文化就是鼓励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教育主管部门施行安全合作的教育机制来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埃罗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在坦佩雷,每个学校的校长和教委会、市政府的教育负责人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教育会议。会议上,所有校长都可以非常诚实坦率地提出本校的需求和不足,比如师资的不足、资金的缺乏、质量的低下等等,不需要考虑是否会有不良后果。然后聆听了这一切的市政府负责人会与国家教委会进行沟通,实现资源的补充、资金的倾斜和教育的助力。在芬兰的中学,每三年会举行一次统一的测试,不过目的不是考核,更不是排名,而是诊断,让教育部长看看他们的教育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也为主导教学改革和教育均衡的研究者提供数据。所以,即使是最后一名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会得到很多其他学校与主管部门的帮助,力图使所有的学校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所有的教师都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升。当笔者问及“是否存在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连续几年都未能取得基本的教学效果,你们又该如何跟进与支持”的问题时,约翰娜告诉我,芬兰存在着很多教师间的合作,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师徒结对,不过芬兰没有师徒之说,只是所有学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会热心地尝试帮助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教师。“合作”是他们的基本方式,也是他们习惯了的方式。他们从入校开始就运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于是在工作中他们也把团队合作发挥到了极致。通常,老教师会无私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所有教育教学技巧,尤其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教给年轻教师,并且组成团队促进年轻教师成长。这种“抱团化”的方式,使他们组建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因为所有教师都是学有专长的,而且立足点在学生而非自身,所以慢慢地,这些教师都能够突破局限,获得良好的发展。

师生之间的安全与合作。因为没有各种类型的测评,所以教师面对每一个孩子都能超越短期的功利,而注重他终身的发展。这让学生感到安全,能获得自信。芬兰的教师在课堂中决不引导学生相互比较,他们不希望学生感到班级里谁比我强,他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知道自己的非同一般,他们鼓励自我的竞争,也就是让学生自己跟自己竞争,每天进步一点,每次都能发现自己与以前相比有更大的进步。此外,源于芬兰文化,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首先是从称呼开始的,学生称呼老师都是直呼其名,仅此一点,就让师生关系的平等获得了巨大的保障。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和学生间是互相探讨的关系,而不是“施”与“受”的关系。

容错机制和允许失败的传统。因为学校和教师拥有了绝对的自,所以不可避免地,很多时候教师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改实验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成功,这可能是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或者是研究能力的缺乏,或者是对学生的把握不当。不过对此,教师不需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没有人会追究他们的责任,芬兰有相应的容错机制和允许失败的传统。假如不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而使自己的教改实验失败了、课程开发搁浅了,你就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家长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投诉。反而,学校及各级机构会立即行动,加强交流和沟通,帮助你认识问题和发现弊端,从而取长补短,寻求更有效的方法。这样的良性循环会持续滚动,最终实现整体提升。

五、自我价值的实现

芬兰的教师几乎都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自觉。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实施者,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权利,不断创生更加利于自己发挥也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比如两个都是三年级的教师,他们就有权利决定自己如何教授自己的学科。也因此,芬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享受着自我价值的实现。约翰娜女士在谈到这一点时,颇为自豪地对我们说:“我丈夫的弟弟也是一个数学老师,他所在的学校比较偏远,所以有相对较多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但他并不想去大城市或者相对好的地方,因为他觉得成功转化一个困难生、待进生,远比教好一个城市里的好学生更有成就感。在那个学校,除当教师之外,他还要当警察、社工和医生。他乐此不疲。他说这正是他选择教师职业所期待的,把不好的变成好的,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寻找希望。”

芬兰教师还有着鲜明的职业认知,他们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专业身份,即明白自己的任务和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第二层面是社会身份,即明白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三层面是存在意义,即我存在,我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师,我就要产生自己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三点,并且不能这样去引导孩子,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所有芬兰的教师都努力地跨越第一、第二层面而迈向第三层面。诚然,跨越了知识、行为而达到精神层面,这才能让人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作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埃罗教授补充说:“我曾经研究过,比如一个数学老师和一个数学家,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认为数学老师有一个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就是让孩子们明白了解到数学之美!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值得让人奉献终生的目标。”

结语

在芬兰的文化里,教师是民族的启蒙者,是他们擦亮了芬兰人的眼睛,使所有的芬兰人获得知识、能力、梦想、激情。芬兰的教育哲学就是:孩子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他们相信,教育是关乎所有芬兰人福祉的重要事业,因为芬兰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与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他们相信,教师是需要全力付出与不懈努力的职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回应众多家长和学生以及国家社会的无限信任与支持。

他们相信,学生是处在懵懂和混沌中的璞玉,只要帮助他们发现和觉知自己的世界,他们必然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他们相信,教育的魅力就在教育本身,那就是引导和催发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许许多多最好的自己才能成就最好的国家,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的荣光。

实现自我价值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08 — 02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经历了一段积累发展的过程。大学生村官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人才强农决策。大学生到基层,要不断学习,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磨炼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只有通过在基层的工作,大学生村官才能更加了解和熟悉社会,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身价值,才能真正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自我价值的涵义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自我价值不依赖自身以外的人、事、物来证明的价值,完全由自我决定的价值,就是自我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在人之初是通过父母的接纳、肯定、承认、赞美、表扬、鼓励等方式逐渐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自尊。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孩童阶段,身边的成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和作出反应的行为,决定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理解层次中“身份”的衡量面,就像一栋房子的高低,或者一个 面包的重量。自我价值并不明确,就像尺寸或斤两等衡量单位,但是可以由一个人的生活多么成功快乐而测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里,符合该角色的信念﹑价值和规条呈现,因此,在不同角色中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出现,但是,总离不开这个人的自我价值范围。自起价值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它也是今天社会里种种个人问题的基本根源。

人的自我价值不是孤立而存在的,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然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段文字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使个人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所以人的自我价值必然不能脱离人的社会价值而存在,二者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2005 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便成为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纵观大学生村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时间和发展历程,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首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优化了村干部队伍,有效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老化的问题,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推动了人才、信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其次,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价值,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做基层工作的政治和理论基础,能够凭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在农村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在带领群众创业致富,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术等服务,有效促进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生骨干力量;最后,将优秀大学生派驻农村基层当村官是为党中央培养后备干部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助于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基层的独特群体和社会新生力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和不容忽视的作用与价值。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村官要实现自我价值,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首要的是完成自己思想的转变,要从一个“天之骄子”,转变成一个不是“农民”的“农民”;消除自己的“高贵”意识,破除“骄子”之心,树立亲民之心、务实之心,和群众打成一片。大学生村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村官工作做好,必须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即“我是谁”、“我来做什么的”、“我该怎样做”。

首先,“我是谁”,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个问题往往被淡化,但这是做好村官的前提。不知道自己是谁,就不能知晓身上的责任之重。“我是谁?”——我是大学生村官,我的生命在农村,我选择了农村,就要站的堂堂正正;我选择农村工作,就要干的轰轰烈烈;我选择在农村成长,就要染牢农民底色。大学生村官是村民利益的维护者,是三农政策的宣传者,是村民致富的领路者。

第一,思想认识要到位。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定位应该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大学生村官应充分认识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大意义以及由此给自身带来的机遇和平台。

第二,角色定位要准确。大学生村官要清醒地认识、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村两委的参谋助手。大学生村官毫无疑义是村干部,但不是主要干部。大学生村官是助手,是帮助村主要干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角色,是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对村两委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提供咨询参谋服务的角色。只有真正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大学生村官才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有所作为。

第三,乡村情感要贴近。大学生村官要进入角色、胜任工作,必须要在情感方面尽快贴近农村、贴近村民,尽快溶入其中。大学生村官要有发自内心的亲近、贴近乡村的情感元素。要从内心深处接受他们、认可他们、亲近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入村入户、了解民风习俗,才能更好地用当地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跟村民沟通交流、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破解矛盾、推动发展。

其次,“我来做什么的”,该如何扮演好角色。

要实现三个转变,找准突破点。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有“三个转变”是必须面对的:一是由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二是由学校到农村的环境转变,三是由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任务转变。从校园到乡村,环境上有很大落差,大学生村官必须尽快调整心态,既然当了村官,就要让自己主动去适应农村工作、生活的环境,而不是要社会环境来适应自己。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要围绕三个主题来开展工作。大学生村官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农民、增加村民收入,给农村带去先进文化、先进理念,不断缩小城乡二元化差距。为此,大学生村官要发挥好自身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专业优势,努力做到扬己所长,造福村民。第一,传承一种文化。文化能调动村民的共鸣,利用组建文化体育宣传队,在农村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文化能吸引大家的参与,文化能促进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能让群众感受到大学生村官的热情。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应该以文化为抓手,让情感在活动中积淀。第二,打造一个产业。创业富民不只是一个口号,要立足实际,要立足村情统筹发展,要着眼未来。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非常成功,自己富了,但带民致富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脱离了实际,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要突破现有的发展方式,但又要遵循特有的村情背景。第三,培养一批人才。人才强村,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文化宣传需要人才,产业打造也需要人才,没有人才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可以利用文化建设和创业的平台,吸引村民来参与,通过大户带动,逐步引导,最终涌现出一批农村优秀人才。

最后,“我该怎样做”,该如何发展好自己。

在农村工作,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抛弃自己原有的知识,但大学生村官必须学会用群众化的语言、群众化的待人处事的工作方法去应对、处理碰到的各种问题。大学生村官要多和村民、村干部交流,多听听他们的建议,工作中要多动脑筋,多想想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学生村官要把农村各项政策要落实到基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基本功莫过于站、坐、走、跑、跳。

所谓“站”,就是要在农村基层站稳脚步,就是要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要真正做到很难,但是只要肯吃苦,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

所谓“坐”,就是要坐得住,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大学生村官离开了繁华的城市,离开了亲朋好友,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广袤田地,想有一番作为。成长就是一个“舍”“得”的轮回,失去了灯火通明,但也收获了星星点灯,一点光依然可以照亮脚下的路。

所谓“走”,就是要走的稳,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了解村情了解民意才能开展好工作,大学生村官要积极走访群众,要坚持入村入户,要敢于上门服务。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一定要有计划,脚踏实地。可以说和村民的感情就像万里长征一样是靠双脚走出来的。

所谓“跑”,就是要跑的快,时间一晃而过,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时间较短,有的人第一年适应,第二年行动,第三年才知道时间不够用。所以要比别人收获的多,就必须比别人付出的多,要尽快的转变角色,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要学会压缩距离。跑要跑的快,这样脚下的路才会更远,才能够为农村做更多的贡献。

所谓“跳”,就是要跳的高,至高方能致远。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大概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适应阶段,接着是发展阶段,最后是成熟阶段。先从小事做起,做好村两委的助手,配合好村里的中心工作,适时的独立开展局部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身对于全局的操控能力。大学生村官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视为三级跳,每一次起跳都要付出巨大的心血。跳要跳的高,高度不一样视角就不一样,思维的深度也就不一样。

同志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此,大学生村官要心安于位,真正沉下心来,坚定信念,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在在基层农村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价值与效能。通过扎根基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践,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薪火传人,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N〕.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

〔2〕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829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