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彭林说礼的读后感参考2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9531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彭林说礼的读后感参考2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彭林说礼读后感1

前天在单位听了一整天的普及培训课,讲的是感恩教育和阳光心态。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想到前不久读过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彭林教授写的那本《礼乐人生》。总是记得最清楚的,是《礼记》中的这一句:“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意思是说,礼,要以德来做基础,在外表上体现出来的,就是礼。

而礼,最早的'时候就是称为“礼”,而不是后来所说的“礼仪”。到了专门讲究、说礼仪的时候,很多很多地方,就是人的内心缺乏了“礼”的核心——德,只剩下了“礼”的外壳——“仪”。

彭林教授是专门研究《周礼》等现代很少有人愿意花心思去了解的少数研究者之一。他的人生道路也是很有些传奇的色彩。(在此不谈)我想谈谈我在这本书中所了解到的有关的知识,和我的理解。

书中说,关于周公“制礼作乐”,是因为周武王和周公都为商王因“牧野之战”士兵倒戈,一个国力那么强大的帝国,一个早晨“就像纸糊的房子一样,说倒就倒了。”所以,《史记·周本纪》上记载,他们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讨论怎样才能长治久安。于是,在一系列文诰中都反复谈到治理国家最要注重的是什么。如《酒诰》中说“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就是说不要拿水当镜子,而是应该以民为鉴。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类似的话。

彭林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一个主旋律。”他说,后来《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包括以后的很多古代文献中有关的论述非常多,如: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等,都是源于周公这个思想。

彭林教授又谈到了王国维的代表作《殷周制度考》(嘿,居然不是说《人间词话》),说王国维在论中开头就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因为读叶嘉莹先生的书,她也提到过为什么王国维在那个时代,突然就抛弃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兴趣,转而研究起殷周制度来的原因。王国维是“认为,周公改革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道德之团体’,要用道德把贵族、平民和其他的人维系起来。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周公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从周公开始的。

说了大段大段的介绍,其实我仍是受了刺激的,呵呵。今晚Y姐跟我提到一个海龟派和乡土派,都带着大肚子的老婆在医院排队等待检查,结果因乡土派插队引起口角,最后海龟派被乡土派捅死了的新闻。她说,现在的人怎么了,怎么都不懂得谦让呢?我说,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叫“温良恭俭让”了。我家车库今晚又被堵了,送儿子从学校回来,车停不进去,只好停路上。我想让啊,可我让一步,就快没有路了。:)

当然,我们这里提到的,仍是儒家文化,嘿。周公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孔子不是说,“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吗?孔子老说礼啊礼的,听得我们耳朵都有点不耐烦起来。可孔子那个时候所说的礼,跟后来帝王为了统一思想所推崇的“礼”是不一样的,《礼记》中说的,“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要以德做基础和核心,而后代帝王所需要的,只是个“礼”的外壳,舍去了德,关注了“礼”的外壳“仪”,就有繁琐的《礼仪》了(到《隋书》里就改成叫《礼仪》了)。《左传》、《战国策》中君臣都是对坐的,到后来,臣子就只能跪着了,嘿。于是,道貌岸然,口是心非就蔚然成风,于是,佞臣就可以享受很舒适的生活了。

我还想问一句:我们中国现在仍是“礼仪之邦”吗?那么,我们汉族的礼仪,是什么?我们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的,那汉族人的呢?中山装?旗袍?我们应该如何待人接物,才是我们传统的礼仪?就像现在很多国家,日本、韩国、欧洲的,还有非洲的很多民族,他们都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服装和礼节,那我们自己的礼节呢?与人见面时握手?那是西方礼节。双手合十,那是印度礼节。九十度鞠躬,那是日本和韩国礼节。日本和韩国的文化还是中国文化的衍生,那我们怎么办?我们这近百年中丢掉了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糟粕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还丢掉了些什么?!

上次在魏Saar的博文中见到德国人为在德国的中国人过中国春节时,人家使用了我们武林中人使用的抱拳礼。呵呵,也算是中国礼仪中的一种,可那是武林中人用的埃以前我们国家那些非武林人士平常见面用什么礼节?我只知道平辈是拱手礼(两手抱拳相握)。晚辈对长一辈(包括对老师)的是鞠躬礼,对父母是叩头礼,女子是“万福”礼(这个不知道对不对)。服装那个旗袍算不算女子国服?应该也算。上次罗曼在观看古琴演奏会时,极力鼓动我去做一件像汉服那样的演出服穿上。今天是动了心思,我会去做一件这样的衣服,按照马王堆出土的那种曲裾礼服,右衽的那种。虽然自己觉得也有些固执和迂腐了,嘿,不过觉得挺美的,服装也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嘛。

关于“乐”,《礼乐人生》中说,那也不是今天我们说的音乐。书中说,儒家把“没有节奏,没有审美价值,杂乱无章的响声”称为“声”,把“有节奏、有旋律、有审美情趣的乐曲”称为“音”,那什么是“乐”?

“对大众身心健康有益的、对社会有益的、对人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歌曲,儒家把这样的歌曲称为‘乐’,并且明确地界定说‘德音之谓乐’。”

书中说:“人应该内外兼修,礼乐文化的分工,是礼内、乐外。”

我把这本书读完,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可书中仍是没有说,今天的我们,应该使用哪样的礼和乐,才能真的表现了我们的国家,的确是“礼仪之邦”。(感觉有些讽刺)彭林教授只是说,我们可以探讨,可以试着设计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礼仪,去繁就简,等等。

我想说的是,中国如果要改变现在的状况,不但要学习西方的文明,还需要“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才真的能够拾捡传承,并发扬光大古人留下来的那些璀璨的文明和文化。

彭林说礼读后感2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应。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理懂礼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石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从而使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认可,尊重。一个知书不达理,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但是礼仪教育目前学校教育不够重视,特别是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而我们中小学仍是以分数和考试未中心的教育,德育和美育长期受到冷落。有的家长也只看学生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和品格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首先肩负起美育德育的责任,在塑造孩子的心灵美、道德美方面花大力气,首先从文明礼仪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礼仪,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提高学生的品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79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