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雷雨读后感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7913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雷雨读后感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雷雨【第一篇】

关键词封建社会性格形象爱情悲剧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这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家庭悲剧。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戏剧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至午夜两点,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成员之间前后30年错综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的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剖析了人性中爱于恨的交织,故事被安放在30年的背景上展开,悲剧的冲突建筑在历史的积累与酝酿中,这就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揭示出悲剧的渊源。就如作者在《<雷雨>序》中说“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手。《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在戏中,四风与周冲的遭遇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错。这与封建家庭中不合理关系有关。曹禺在《雷雨》中塑造了蘩漪,侍萍,四风三个女性形象,曹禺也在《<雷雨>序》中说“他们这样盲目的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焰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深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无论她们怎样挣扎,怎样呼号,最终也难以逃脱自己悲剧性的命运。曹禺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塑造了这三个让人深感同情的女性形象。也折射出当时社会腐朽和罪恶以及人性沉沦和挣扎。在这种形象中蘩漪表现得淋漓尽致,想用自己的挣扎来摧毁那个时代人对人性的扭曲。看不见的爱使她极力想冲破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诸多不和谐,致使她在人生的历程中苦苦饱受精神折磨。

一、门当户对的婚姻,不幸人生的开始

蘩漪受过“五四”时期新思潮的影响,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憧憬美好的未来。蘩漪又是中国的一个旧式女人,她的身上还是保留着封建社会女子的许多弱点:文弱、妥协等。蘩漪是一个新旧思想结合型的资产阶级女性。十八年前,聪明美丽、热情开朗的她奉着父母之命、媒言之约,怀着美好的幻想嫁给了周朴园,也可以说是周朴园用极其下流的卑鄙手段把天真的她骗进周公馆。“门当户对”的婚姻并没有让她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并没有实现她少女时的梦想,反而成了她不幸人生的开始。

周朴园比蘩漪大二十二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他故意淹死二千多名工人,发了一大笔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他勾结官府,镇压工人罢工,是一个实足的封建暴君。作为蘩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个专制、虚伪、自私、冷酷和残暴的人。自从绝活之后,蘩漪由自由自在的“金丝鸟”变成了任人摆布的“笼中鸟”,成了“像死一样的女人。”

周朴园与蘩漪是令人羡慕的门当户对的婚姻。从物质上说,蘩漪对这门婚姻是无可挑剔的。房子、车子、票子全都有。周公馆里有丫环、仆人,她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开口,没有什么买不到的东西。她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富太太的上流社会的生活。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物质保障并没有与一个人的幸福成正比,蘩漪并没有因为富足的物质而过上甜蜜的生活。从精神上来说,蘩漪却是空虚的、缥缈的,蘩漪的精神极端空虚来自于她对爱情婚姻的强烈不满。在物质生活美满,精神生活空虚的同时,蘩漪开始了她人生的重大变化。

二、性格扭曲、思想极端

蘩漪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但她跟周朴园结婚后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残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地变为乖戾,悒郁,甚至阴鸷的人,作者赋予蘩漪脸色苍白,沉静,忧郁,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女失望后的痛苦与与怨望的外形特征,她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一望就知道她是一个果敢阴鸷的人,正如刘西渭说:“什么使这出戏有生命的?正是那位周太太,一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女性,就社会不健全的组织来看,她无疑是一个牺牲者,然而谁敢同情她,我们这些接受现实传统的可怜虫?这样一个站在常规道德之外的叛逆,旧礼教绝不容纳她的淫妇主有全剧的进行。她是一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她雷雨般的心情,她什么也看不见,就看见热情,热情到无可寄托的时际,便做成自己顽石,一跌绊了过去。再没有比受到嫉妒更直更窄的路了,简直比上天堂的路还要直还要窄,但是,这是一个生活在黑暗角落的旧式妇女,不像鲁大海,同是受压迫者他却有一个强壮的灵魂,她不能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无顾忌,对于她,一切到咽下去做成有力的内在的生命,所谓热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鸷、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这就像有人评价:她的可爱不在她的可爱之处,而在她的“不可爱”处,正如她自己说:“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的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当时我就再掉进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烈烈地烧一次,也就算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她爱起来像一团火,恨起来也是一团火,就是这一团火,使得《雷雨》中曹禺带着极大的怜悯和尊敬赞美繁漪,赞美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撞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这无疑是曹禺的发现,这个美的发现,体现了作家崇高的审美理想,表明了作者对压抑人生,蔑视人的尊严的行为深痛恶绝。

繁漪的性格是很独特的,她抑郁而乖戾,热情而冷漠,任性傲慢而又孤芳自赏,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是来自极端。在周公馆里,她是女主人,但又是周朴园精神统治下的奴仆,她有着任性,叛逆的性格,周朴园受不了,在她没有病的情况下,周朴园逼她喝药,给她请医生,说她有“疯病”,叫别人“要小心”。其实是他怕繁漪这样追求自由的女性破坏了他大家庭的秩序。会揭开他伪善家的面纱,她是周萍的后母,又是他的情妇,她说“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凶横,把我渐渐地折磨成了石头一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把我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非得把我枯死,慢慢地渴死,让你说,我该怎么办。”繁漪不能忍受周家让人窒息的气氛,她不愿意再过“情妇不像情妇,母亲不像母亲”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这种行为的性格上的矛盾使她成为《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她的生命交织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从思想来说,繁漪的思想境界并不高,她追求的只不过是属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范畴的爱情婚姻的自由。“得到一个男人真正爱她的需要自由,需要爱情,繁漪悲剧具有巨大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雷雨。序》里曹禺不止一次提到繁漪,说:“在《雷雨》八个人物中最早想到的并且觉得比较真切的是繁漪。“繁漪是最引人怜悯的女人”“在遭遇这样不幸的女人,繁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等等。事实上,在周公馆里她是一个被损害受压迫的女人,同时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作者同情她,赞美她。然而作者并没有违反生活的真实,没有违反繁漪性格发展的逻辑、离开人物孤立地来写事件,而是从封建家庭精神生活领域这个独特的角度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力的抨击了封建家庭的种种罪恶。在第四幕中繁漪推出周冲,叫来了周朴园,当着丈夫,儿子,和仆人的面毫无顾忌地宣告她在监狱似的周公馆里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和自己对周萍的私情。就是这个繁漪只有她才敢说,只有她才敢当着自己儿子的面说出和儿子的哥哥有私情,在一个雷雨的夜里,她像一道闪电,把周朴园竭尽全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她是一团火把封建专制家庭的权利烧得精光,我们不能不说她不值得我们去赞扬,繁漪这个人物形象写得很真实。它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揭露了带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的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也赋予了繁漪“雷雨”式的“叛逆”形象。繁漪这个“叛逆”的形象正是传达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的写照,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压迫与虐杀的呐喊,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繁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折磨与压迫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再次陷入了绝望。若问繁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个不负责任的人,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她会落入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这是时代的不幸,而周萍的卑劣灵魂是周朴园直接造成的,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繁漪成为了阴鸷性格的女性,终于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升腾出不可遏压的力量。在第一幕喝药时,她痛苦地忍受了周朴园的威压。想到的是她与周萍的特殊关系,随着她与周萍关系的渐趋紧张,她对周朴园的专制始而顶撞。继而嘲弄,最后爆发为反抗与报复。

三、蔑视观念、精神反叛、“善恶”相交

繁漪对于封建势力极其道德观念的勇敢蔑视与反叛的精神,对自己的追求,确实让人赞美,她反驳周萍“我不反悔”,“我的良心不这样看”。可见作者肯定的,不是乱伦,而是繁漪反叛封建道德的勇气。她的“雷雨”式的激情摧毁了封建家庭秩序,也毁灭了自己。曹禺尽力赞美这个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说的不是乱伦,而是一种勇气。从伦理的角度来说,她与自己丈夫前妻的儿子,自己孩子的哥哥发生私情,这不叫乱伦是什么?即使周朴园再凶恶也不能和他的孩子发生不该发生的关系。她当着周朴园和自己儿子周冲的面说出周萍和她的私情,这样的行为,这样的私情。伦理何容?这不是淫妇,这不是乱伦是什么?她用这样的方式,这样不耻的方式去追求自由,伦理何在呢?这样追求自由的方式也太让人不寒而栗了吧!剧作家赞美她,那么这一段不耻的私情又怎样解释呢?是赞美还是厌恶?

不置可否,蘩漪是疯狂的,但是她骨子里并不是坏的,正如曹禺在谈《雷雨》中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坏人。”那蘩漪呢?可以说:她疯狂到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疯狂,她为了爱情,为了把周萍拉回来,她用尽心机:她把周冲——自己的儿子叫出来,告诉他:叫他去他哥哥那里去抢回他的情人,又挑拨兄弟的关系,但是周冲告诉她“我觉得……我好像并不是真的爱四凤,后来她又把周朴园拉出来,当周朴园揭开鲁侍凤是周萍的亲生母亲这个秘密时,蘩漪说:“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她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这时她才清醒过来,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犯了大罪,所以她说的这句“我万没有想到是这样”又把她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人们解读蘩漪,大部分都说她是受了封建压迫,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敢爱敢恨,具有五四精神的女性“叛逆”形象,她是让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坏女人,她的骨子里充满了“恶”的骨髓。但是我觉得她也有女性善良的一面。

鲁迅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是不要去惊醒她。而繁漪却是一个本不该被惊醒却又被惊醒了的人。醒后,等待她的是一个比做梦更为残酷的现实。她不安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想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自己身为工具的命运,想做一个真正的活者。然而,这个女人瘦弱的手在不自觉中以自己感情的殉葬把个性解放与反封建的旗帜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度,却终究没能挣脱封建的枷锁,在时代大潮的拍打下经受不住考验,从理想的高处上坠落,惨烈的走向幻灭。

总之,她是一个集“善”与“恶”于一身的形象,让人很难用“同情”“厌恶”“坏人”“恶人”或者“善人”“好人”……去评价她,这就是她的“可爱”之处,就建立于她的“不可爱”之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参考文献:

1、①曹禺《雷雨·序》,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第10页。

2、②曹禺《雷雨·序》,曹愚文集[M]第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3、③杨立民《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

4、④余秋雨《天涯故事》,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年05月

5、⑤《曹禺作品精选》(雷雨)且夫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156页

曹禺雷雨【第二篇】

所谓精神传记,就是为传主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脉络造型立传。它根据传主的各种作品与著述,结合其人生经历和所处政治文化语境,探究传主的精神演变,进而揭示传主灵魂的裂变、精神的矛盾以及思想的局限。《曹禺:戏里戏外》不再像以往的那些传记作品那样,以叙述传主复杂曲折的人生为己任,也不侧重于对传主作品的解读批评,而是专注于为传主的精神世界造型立传。

解析传主精神密码

作为精神传记的写作,首先要抓住传主的精神核心,也就是贯穿于传主人生经历中的思想密码。《曹禺:戏里戏外》在为曹禺精神立传之前,叙述了古希腊的“司芬克司之谜”的神话故事,进而引出了这本书解谜答疑的写作目的。如果说古希腊的“司芬克司之谜”,解开的是“人的发现和人的命运”之谜,那么张耀杰写作该书是为了解开作为一代戏剧大师曹禺的精神之谜。书中通过对于曹禺的人生经历与戏剧创作的深入研读,发现了曹禺既根源于中国传统神道文化又充分吸纳外国宗教文化的“阴间地狱之黑暗+男女情爱之追求+男权家庭之反叛+专制社会之革命+舍身爱人之牺牲+天诛地灭之天谴+替天行道之拯救+阳光天堂之超度”的密码模式,以及以神道设教、替天行道的宗教先知加抒情诗人自居的根深蒂固的身份特权意识。这与曹禺自己在《〈雷雨〉序》中所说的“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完全一致。如此一来,张耀杰就把握到了打开曹禺艺术大门的钥匙,从而找到了通往曹禺精神世界及艺术世界的一条隐秘幽暗的独特路径,进而触摸到了曹禺复杂多变的孤傲、苦闷、抑郁、迷惘、敏感、软弱的多重人格和矛盾灵魂。

如果说常见的传记通常从传主的家庭背景及其个人身世开始叙述,那么精神传记则应追溯传主精神发生的逻辑起点。在了解到曹禺的密码模式和特定身份之后,读者随即可能提出的问题是,曹禺的这种精神气质与思想内涵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者说,曹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密码模式?为什么会以这样的身份投入他的艺术创造?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张耀杰从曹禺的家庭出身所提供的文化背景及其童年时代的文化记忆进行追溯,寻找其最深层次的精神渊源。该书首先将目光投向曹禺童年时代的神道环境。曹禺自幼丧母,养母薛咏南没有生育,待他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从而孕育了他的恋母情结,“决定了他对于富于牺牲奉献精神的善良女性的神圣美化”。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官场失意后与继母一样“诵经礼佛”,为少年曹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宗教因子。万德尊的喜怒无常,又令幼年的曹禺产生了一定的憎恨心理和叛逆情绪。如果说前者构成了曹禺精神大厦的重要支柱,那么后者就为曹禺的艺术表达增加了变数。青春期的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学习,南开最大的特色是组织校园剧社开展戏剧演出,这不仅给曹禺提供了参与戏剧活动的宝贵机会,锻炼了他表演和导演能力,而且促使他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各种戏剧。就是在南开学校的戏剧活动中,曹禺充分感悟到戏剧创作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剧情处理方面“戏不够,神来凑”的普遍规律,这种戏剧处理后来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南开读书期间,曹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在这篇小说中,曹禺由初恋触发的欺软怕硬地牺牲美好女性的男权特权式的复杂情绪和精神面貌得到了初步表现,并且形成了他“既执迷神道又离经叛道、既继承传统又迎合时代、既高度女性化又极端男权化、既有童话神话般的情怀又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天地间的残忍’的高度宗教化的人生观和文艺观”。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的这种高度宗教化的人生观和文艺观,为曹禺日后的戏剧创作和精神发展埋下了伏笔。

精神传记的写作特点

曹禺雷雨【第三篇】

关键词 《雷雨》;通俗,艺术;世俗欣赏;文本构思;人性思索

曹禺是现代文坛的一位戏剧奇才,《雷雨》是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经过五年的精心酝酿,曹禺终于在毕业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雷雨》,《雷雨》的完成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其前卫的时尚性与哲思的超越性把其定格在时代经典的航标中,成为一座永世的丰碑。

一、世俗欣赏

《雷雨》演出后,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热烈欢迎,票房3个月爆满,随后预定演出的订单从全国各地雪片似的飞来,由上海辐射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自身优势获得的票房高峰。而《雷雨》之所以会获得如此的票房轰动,主要是因为它符合了人性体验补偿美学。

首先,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预期。这里有母子的,有兄妹的,有上一辈的主仆,有下一代的主仆。有周朴园与繁漪、侍平的三角,有繁漪与周仆园、周平的三角,有周平与繁漪、四凤的三角,有四凤与周平、周冲的三角。更有交织在一起解不开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夫妻矛盾(周朴园与鲁侍平、与繁漪)、父子矛盾(周朴园与鲁大海、与周平)、兄弟矛盾(周平与鲁大海、与周冲)、母子矛盾(周平与鲁侍平、繁漪)、母女矛盾(四凤与繁漪、与侍平),所有的爱恨情仇,在这里被演绎得痛快淋漓,符合了一个通俗片所具有的能满足人们感官刺激的需求。

其次,是故事情节设计环环紧扣高潮迭起,险象悬生,引人入胜。话剧中,冲突的戏剧性、人物的传奇性、情节的偶然性和逻辑的必然性在此都得到深刻地体现,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一天的时间,一个接一个的意外,一个接一个的巧合,一个接一个的高潮,层层叠起。梅(鲁侍平)30年后来到周公馆是意外,周朴园相逢鲁侍平是意外,大海出来个父亲是意外,周平多了个妈妈是意外,对周朴园来说繁漪和周平的情人关系是意外,甚至对繁漪来说周平与四凤的兄妹关系(四凤已怀孕)更是大大的意外,太多的意外,也太多的惊讶,而更多的是残酷。侍平介入30年后的周家是巧合,周朴园介入楼下的争吵而点破谜底也是巧合,而最后结局一死一大片也含巧合之意。整个故事发展到了最后,所有人都被震惊了,故事中的人物被震惊了,故事外的观众也一样被震惊了,这个结局太偶然也太必然了。故事始终有悬念让你关注,周朴园强迫繁漪喝药是高潮(喝不喝),周、梅相逢是高潮(闹不闹),侍平逼四凤起誓是高潮(起不起),公开隐私更是高潮(结局会怎样)。直到最后悬念被揭开,才知道为什么周平伺候繁漪吃药那么尴尬,为什么繁漪被认为是“疯子”,为什么侍平逼着四凤起誓,为什么大海会出走,为什么这个楼上会住着两个女疯子……

再次,是兼容并包的社会立场。《雷雨》是适合任何人观看的戏剧,有属于各个阶层追求的偶像人物。有劳动阶级的代表英雄――鲁大海,有穷小子的心中偶像贵妇人――繁漪,有怀春少女倾心追慕的白马王子贵公子――周平,有青春诱惑的年轻美貌侍女――四凤,还有精于算计的无赖管家――鲁贵等等。各种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各自追寻的,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京剧中的花旦,男人看的是扮女人,女人看的是男人扮。人们生活需要幻想,而在这里正好能满足人们的这个希望。同时它又提供给学者知识分子可解读鉴赏的思想内涵,里面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有成熟的戏剧写作技法,有见仁见智的不同认识,有好看刺激背后的深深思考,所以《雷雨》真可谓是八面玲珑了。

二、文本构思

曹禺就读于清华的西洋文学系,因此对西方戏剧有着大量的接触。从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再到奥尼尔,曹禺都有所研究。而在《雷雨》的创作中就有着西方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内涵。

命运悲剧来源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可以看做是命运悲剧的代表。在故事中,俄狄浦斯王越是想反抗“杀父娶母”的预言,越是进一步走上这条预言之路;老王竭力摆脱预言却正是在实践着预言。《雷雨》中鲁妈越是想远离周家,结果却偏又来到这周公馆;侍平想让四凤近早离开周家避免悲剧的发生,结果却恰恰加速了悲剧的发生;繁漪想紧紧抓住周平,结果却促使周平更早的离去(最后死去);周平执著的想在四凤那里找到幸福,而与四凤的结合却是他最大的不幸。所有主动的反抗争取都化为了无奈,每个人都想摆脱困境却阴差阳错地陷入了无法挽回的更大的困境,冥冥中似已有安排。所以,侍复地喊:命啊。因为在曹禺的心中一直有一种对神秘主宰的憧憬,不管它是上帝,是命运,还是自然法则。

性格悲剧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是个很有心理深度和哲学高度的人性命题:结局来源于选择,选择决定于性格。哈姆雷特最终所作的选择,让他可以揭露事实真相使叔父的灵魂遁入地狱,却也让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繁漪也作了选择,她已经觉醒,选择了“雷雨式”的复仇与反抗,这同样是一条危险而艰辛的路。如果哈姆雷特选择暗杀叔父,他几乎没有危险,但这就不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大使命了;如果繁漪选择仍作过去的富太太,再找一个情人,那她也无危险,但她那被撕裂的心将永远无法弥合了。所以他们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复仇,正是这种选择,才推动故事发展,导致故事结局必将是一死一大片。哈姆雷特和繁漪两人都很清醒,但不能说冷静与理智,因为哈姆雷特的心病(是死还是活着成了问题)、繁漪的心魔(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相交织)对他们来说都是驱之不散的难题,这是人类的通性,正是他们的这种性格把他们推到了一个必然的悲剧。

社会悲剧来源于易卜生,代表是他的《群鬼》和《玩偶之家》。《群鬼》中女主人公海伦的儿子就是其酒色之徒父亲阿尔文行为和性格的延续;而《雷雨》中周平也可以看做是周朴园的行为在下一代的补充――子承父业(对待侍女)。海伦抽出对丈夫阿尔文所有的爱投入到孩子的抚育上,倾注了全部心血,期望孩子不要与父亲一样,而结果孩子却是另一个“阿尔文”,所有的希望最后都被毁灭;繁漪把从周朴园那里抽回的情感全部投入到周平身上,而周平却同样粉碎了她所有的希望,这是社会时代的必然。而《玩偶之家》则正式提出了女性问题,女性摆脱玩偶地位的艰难境遇。娜拉认识到了自己只不过是丈夫的玩偶,毅然决定反抗出走。《雷雨》中也同样的对女性给予极大的关注,在男权的社会,妇,女的地位是得不到保障的,仅是男人的摆设,只是这里的反抗更直接,更有冲突性,侍平、繁漪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三、人文思索

曹禺的作品不仅有着时代的现实意义,更有着不同凡响的哲 学命题。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更多的是其对生命体验的思索,这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困境”命题,却又暗合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更突显出“曹禺式命题”时代超越性的人文价值。

1.剧情的残忍。

曹禺处理的残忍是人性的残忍、是命运的残忍、是人世无法接受的残忍,甚至有人叫它“曹禺式的残酷”。《雷雨》中最为核心的、着了魔的、催促悲剧发生的、雷雨式的、不计后果报复的、失去理智的人物繁漪,最后在知道结果(周平认母)后都震惊了,都怜悯了。都感觉到了命运残酷。而接下来的是一夜间三个孩子死去,一个孩子消逝,两个夫人疯掉,只剩下一个罪魁祸首的孤零零的老头独自让悔恨、凄悲、无助啃食着灵魂。

2.命运的迷惑。

曹禺对人世沧桑的理解可以上升到形而上的范畴。人对于自然而言太渺小、脆弱、无奈了,人类自以为主宰了世界为所欲为,实际上人永远处于一个应对的地位,只是在不断挣扎,不断反抗。而结局总是走出一个旋涡又陷入另一个陷阱,永远的危机永远的困惑,酿成主观性和非主观的悲剧。《雷雨》中似乎有一口残酷的井,人掉进去,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最终他们都走向灭亡。也许达就是作者所迷惑的希腊的命运、希伯来的上帝、中国的自然法则。

3.欲望的热火。

曹禺在这里强调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原始欲望、生命的力量。这是由于人性和社会压抑造成的人类精神的萎靡,曹禺渴望有一种力冲破这层阻碍,释放压抑的千年郁积,还原一个纯然的本性。繁漪的体内就有这种在地下奔腾的岩浆,岩浆所爆发的力是由它所受到的压力决定的。所以繁漪健壮的生命热火被长期看作疯子的冷漠及炙热的岩石被冷水所激的后果足以产生雷雨爆发式的效果。

4.压抑的世界。

曹禺所描写的环境都是压抑的,不管其外在环境是郁热还是明朗,忧郁永远是主色调。《雷雨》中自然环境是闷热的透不过气来,繁漪不停地扇折扇子,窗外是不停的蝉叫声;而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抑郁不安,等待着未知的结果;故事的整个矛盾冲突皆原于压抑(压制)。正是这种压抑的生存世界才导致作者的思考。

曹禺雷雨范文【第四篇】

凝炼含蓄、意蕴深厚是曹禺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色。

戏剧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更讲究语言的凝炼与含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表达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雷雨》第二幕中,当周朴园和鲁侍萍相遇时,作者通过周朴园先后四次的简短问话,将其三十年前的_罪恶历史逐层揭露,同时又含蓄而深刻地显示出他先是敷衍。继而惊惧,终而只得承认是侍萍的渐趋紧张的心理。作者将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曹禹剧作的语言,还具有含蓄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丰富的潜台词上。好的语言,总要文字浅易。而意义深远。曹禹剧作的潜台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个表现是话中有话,即有一种特定的言内之意,给观众和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联想的空间。如《雷雨》第一幕中,蘩漪谈到周萍走时的对话。她不顾周冲在场,句句含毫藏锋,话中有话。“这是理由吗,萍?”这是她在反问周萍:这不明明是弃我而逃吗?周萍躲躲闪闪,说不出来,她就一言点穿:“我怕你是胆小吧?”潜台词是:你是害怕你的父亲知道吧?周萍无以可对:“怎么讲?”蘩漪紧逼一句:“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意思是:你忘了在这屋子里我们的相爱了吗?这段对话,蘩漪话中有话,既搪塞了周冲,又给周萍敲响警钟,同时又表现了她想以昔日之情来挽留周萍的目的,是狡狯的一箭双雕,语言含蓄有力,阴狠中带有明显的嘲讽。

第二个表现是言不由衷,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雷雨》中当鲁侍萍提出要见“萍儿”时,剧中有这样一段话:

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一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死7呢。 周朴园的回答可谓言不由衷,他表面上答应了侍萍见儿子,实际上他怕侍萍的出现破坏了周家的宁静,透过这段话看到周朴园虚伪、圆滑的本质。

机智明快、传神紧凑是曹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显著特色。

首先,有些台词写得十分的机智、明快。如《雷雨》中侍萍急切盼望见到分别了三十年的儿子周萍,但她却亲眼目睹了他动手打了自己另一个儿子鲁大海,她悲愤至极,不禁大哭着走到周萍面前责问他:“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侍萍在情急之下差点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但她却急中生智用了“萍——凭”的谐音暗转,悬念由此化险为夷。这一转口,非常生动、贴切地传达出了鲁侍萍当时万分悲痛而复杂的感情。

此外,有的台词还具有传神、紧凑的特点。如《雷雨》中鲁贵向四凤讲“闹鬼”故事。当他看到女鬼男鬼并排坐着。便轻咳一声,“两个鬼就飕一下子分开了。”曹禺用一个“飕”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蘩漪和周萍幽会被人发现时,分开动作之速和惊慌失措的神态。

曹禺戏剧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富有象征色彩与哲理内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57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