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春节的来历故事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4118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春节的来历故事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春节的来历【第一篇】

春节和年的概念,经考证最初的含义是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有记则说: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直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古时候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使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以装饰,唱唱跳跳。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振》: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习俗传说

除夕夜: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说起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早的门神是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后来就画个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传说中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由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进屋里危害。唐代以后,又有人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为门神的。贴春联,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再后来就改写在纸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后来人写对联大都用红纸。

正月初一:拜年。初一这一天首先要早早的起来放鞭炮,这叫做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响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然后就是重头戏拜年。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带着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先向列祖列宗跪拜,然后向长辈们依次跪拜。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主要是拜访同事和朋友。三是感谢性拜访。主要是对一年来欠人家情的,借年关买些礼物,以拜年的名义,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拜访。主要是对左邻右舍的街坊邻居,平时没有多少来往,但也比较合得来,借春节之际,到院里拱手抱拳说一声: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一类的吉祥话,以达到相互沟通,增进友谊之目的。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二祭财神是北方的一个风俗,这天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关于财神爷是谁从古至今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赵公明。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实名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二说是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会不偏不倚,后人封为财神。三说是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四说是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他非常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故奉关羽为财神。特别是经商的供奉关羽者居多,他们认为他对他经商有保护作用。

正月初三: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说有天书下降人间,宋真宗下诏,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喜迎财神。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品,并鸣锣击鼓焚香祭拜,虔诚恭迎财神爷。凡接财神须供羊头和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图的是鱼与余有谐音,图个吉利。

正月初五: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次日后皆可破。妇女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另外还有正月初六是送穷日;正月初七是人节;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等等。总而言之春节所有日子里的祭奠过法,都是向往新的一年里有一个事事顺心,财源茂盛,五谷丰登。人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春节的来历【第二篇】

人们喜欢把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叫做过年,也有人说是除夕夜,那又有谁知道是叫过年呢?还是除夕?别急,我这就告诉你。

在很久以前,地上有两只怪物,一只叫年,一只叫夕,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会出去到各村庄去掠夺财物,食物,庄稼会被践踏,牛羊会被吃掉,只要年去过的村庄都民不聊生,惨不忍睹,人们也想过许多的办法来防御年,但是无一行的通,年它不仅个子大,力气也大,又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根本就没有办法防他,直到有一天,年来到“李”村,看到里面挂着红灯笼,开着灯,还咚咚的敲鼓,吓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他叫做过年。

另一只怪物叫夕,和年一样的个大、力气大、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也和年一样大年三十会出来,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张嘴可以吃下一头牛,可是他并不怕红灯笼、灯光和鼓声,所以人们更拿它没办法,夕就作威作福,可以不管在什么时候,夕都会捂住脖子,这点引起了人们的怀疑,于是在今天,人们给夕送去了好几坛烈酒,把夕灌醉后,一个年轻人把它的头砍下来了,谁知,夕的脑袋到哪里,哪里便起火,于是那个年轻人就抱住夕的脑袋跳进了黄河。一样的人们为了纪念把这一天叫除夕。

虽然只是两个简单的故事,但足以看出人民的智慧与勇敢,而年年挂灯笼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古时候,科技不发达,才有人相信有怪物,到了现在已经证明了是传说,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人类进步了,科技发展了,我们的一切都在向前走。

春节的来历【第三篇】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富有的特色传统节日。

从农历二十三送灶爷上天开始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其间人们杀鸡宰鹅,请菩萨祭祖宗,放鞭炮,穿新衣,互至新年问候。小孩在除夕这天还可以拿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真是热闹极了!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兽”的怪物,头长触角,十分凶猛。年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来,来找些东西吃看到什么就吃什么。因此每到除夕夜人们就跑到深山,以躲避年兽。

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乞丐婆婆,到了除夕夜她看到村里的人都慌慌张张的跑到了深山里面去了。她看了很奇怪就问跑的人为什么要跑,那人就告诉她年兽要来了,不走就要被它吃掉了。听了跑路人的话,乞丐婆婆就对他说:“只要让我在你家里待一天我就可以把年兽赶走了。”跑路人答应了,但自己还是跑到了深山里面。到了半夜年兽来到了村里,发现村子里有户人家门前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院子里还传出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兽吓的浑身发抖,转身就跑的无影无踪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还有鞭炮声了。

后来人们从山里回来,看到自己的村庄和猪狗都在就问乞丐婆婆是怎么回事,她就把所做的事情告诉了村民。后来每年人们都用相同的方法来对付年兽,久而久之年兽就再也不敢出来了,但人们把这种仪式保留了下来。

但这只是传说,其实春节就是一个聚会,一个辞旧迎新的聚会,一个期盼来年红红火火的聚会,一个团团圆圆开开心心的聚会。

春节历史渊源【第四篇】

春节也叫“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它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古代先人把五谷的生长周期叫做“年”。“年”字的`写法又为“稔”。据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证,“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由此可见,“年”原是寓意丰收喜庆的美好日子。《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大有年”为大丰收。在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建议实行“太初历”,规定以夏历的孟春之月(即农历一月)为岁首,以一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各朝代基本都沿用夏历。直到清朝末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但民间仍按习惯沿用旧历即农历,鉴于此,1914年,北京政府规定以农历一月初一为春节,自此农历岁首开始称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一月初一正式称为“春节”。

春节虽定在农历一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不止于一月初一这一天。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起,一直到一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一月初一为高潮。这段时间人们开始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张灯结彩,燃放爆竹,贴春联、年画,相互拜年。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54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