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9386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瓦尔登湖读后感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1

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蓝色的湖面,微微的碧波,荡漾在群峰脚下,黛蓝的远山,静穆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切都展示着无限的静美与悠远。

晨光中,薄雾尚未散尽,湖面上仍飘着几许寒烟,诱人的蓝,让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脉柔情,遥望那隐约的山色,缥缈如在幻境,凝视那纯净的涟漪,神秘得像童话里的湖泊。好醉人啊!应对着这片静逸的风景,我感到了一丝犹疑。难道时光又回到到了上个世纪?我是否已进入到一个梦中世界?

这宁静的湖面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在我心中,却又感到了似曾相识。是不是因为我读过的诗画,让我产生了一种身历其境的错觉?是不是因为我喜欢的旋律,让我梦想中的意境变成了现实?也许都是吧,也许都不是。不去想太多了,毕竟我已来到了这向往已久的秀丽湖畔。

雨后的静湖,清新、妩媚,极目所见,山蓝,水蓝,天蓝,一切都是我所喜爱的蓝色,我想,我是选对了放飞遐想的地方。

去找一条小船吧,尽情地到蓝色湖波中去荡漾,很遗憾,湖中没有船。也许不必有船,我沿着湖畔草径,轻轻来到了湖边,缓缓踏进湖波中,水不深,我感到有一片莹静的蓝色在荡漾,是潋滟的湖水在荡漾,是湖畔的丛林在荡漾,是群峰的倒影在荡漾,甚至,那云天也像是静谧的湖面,悠悠地飘动着天鹅绒似的淡蓝。自然,随之荡漾的,还有我心中的遐思。

恍惚间,觉得自我是‘一条柔波里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感觉中,仿佛我正在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没有放歌,我更愿意沉浸在这幽寂的蓝色世界里,我愿静守着这一片美丽的山水,静怡着这一刻完美的时光。

我想起了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当年他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时候,或许,在更多时光中,他也是这样的吧?静静站在碧波荡漾的瓦尔登湖畔,让自我的思想随蓝天白云自由地飞扬。

梭罗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梦想主义者,他对孤寂的追求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我读过他写的一段文字;“我追求孤寂。在我的一生中不会有比孤寂更让我倾情的朋友了,”我想,仅有读懂了梭罗文字中的含义,我们才能够理解,他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生活的决定,仅有理解了梭罗的选择,我们才能够感受,他在瓦尔登湖畔所收获的内心愉悦和精神升华。

我相信,梭罗并不寂寞,读他的《瓦尔登湖》,哪里有寂寞的痛苦?哪里有孤独的伤感?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湖畔草坡上的绿茵与野花在为他荡漾初春的芬芳,是湖光水色里的游鱼和涟漪在为他荡漾盛夏的烂熳,是长空中的晓风和野雁在为他荡漾高爽的秋色,是环湖岸边的白杨与青松在为他荡漾隆冬的夜籁。

我羡慕,孤寂耕读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是幸运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独守内心的一份纯静,当一些人把自我无奈地囚禁在扭曲本性,追逐名利的彷徨之中时,梭罗却能够在淡泊的耕读生活中,拥有无限绚丽的湖泊、树林、阳光、星辉。他能够自由划着独木舟,轻轻荡漾在瓦尔登湖上沉思;他能够欣然伫立在原野上,静听飞雁赞美朝阳的歌唱;夕照下,他尽情欣赏晚霞的绚烂,月色中,他纵情遨游神秘的太空。

我敬佩,梭罗是睿智的,因为他拥有幽静深远的瓦尔登湖,那静谧的湖面恰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启发着梭罗不断升华他的人生哲学、政治信仰、和道德价值观。是否能够这样说?正因为甘于寂寞的梭罗,在寂静的瓦尔登湖畔找到了共鸣点,所以他的哲思与情怀才得到了全面的启发和提升;正因为瓦尔登湖畔静渊深邃的氛围,才能够时刻清醒着梭罗的灵想、启迪着梭罗的睿智,从而铸就了他卓然超群并屹立在美国思想与文学史上的辉煌。

我期望,我的假设是真,那么,我眼前这片微波荡漾的蓝色静湖,就该是我心中的瓦尔登湖吧。是的,就像梭罗那样,我也需要寻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在静穆中深刻反思自我走过的人生历程。我应当扪心自问;在浮躁的现实生活里,我失去人生方向了吗?在世俗杂念的影响下,我失去纯真童心了吗?在激烈的商界竞争中,我是否变得了唯利是图?在无数次直面背信弃义的事例后,我是否也蜕变成冷酷自私的代表?就让我坦诚地应对着这片蓝色的静湖,彻底涤荡一下自我的灵魂吧。

我想,既然十九世纪的梭罗能够在肃静的瓦尔登湖畔,实现他思想与情操的升华。那么,在我的瓦尔登湖畔,我是否也能够开始我人生历程中又一个崭新的时期?相信这片静美的蓝色之湖,已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是的,其实当我静思在蓝色湖畔的时候,我生命中又一个新的起点就已经悄然开始。

瓦尔登湖读后感2

读《瓦尔登湖》是在一个大风的傍晚。路上行人寥落、车迹零星,我躲在家里,于风的张狂吼叫中,享别样的安静。这安静,因了梭罗先生文字的陪伴,成为一场精妙绝伦的精神之旅,入眼、入心、入到时间和空间以外的更深处。

是的,这是一本静寂的书,孤独、深邃、纯净、明澈。如同蔚蓝浩渺的天空,静到足以被忽略,却深到直抵宇宙内核。它属于孤独,属于一个人,属于拒绝死寂的灵魂和头脑。梭罗先生不动声色,用细致轻柔的描绘,一把把你从世事喧扰中拉回,拉回到大自然,拉回到真正使你踏实以立的事物上来。你闻着泥土的馨香,背倚那座自制的原木小屋,面临一泓清透湖水,耳边是鸟雀的欢唱,松鼠攀上爬下,兔子跑来绕去,而阳光,就那么丝绸般洒落到整片树林里……种豆、阅读、思考,一切行为在这里都惬意温和,毫不刻意。

这令人神往的所在,恰是梭罗对生活跨出的伟大尝试。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如冻土般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展了。”梭罗就这么带着一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向我们证明了一种简单生活的可能。

有食、有居、有伴,这是我曾经给自己定的简单生活模式。而在梭罗先生这里,简单则来得更为朴实和彻底。种豆、生火、做饭;伐木、砍削、制屋;而他的伴,则是时刻运转着的思想,充满着对生命及世事的探寻、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爱。他的“归隐”是开放式的,而非封闭;他的尝试是纵深式的,而非形式;他朝向的是内在和高远,而非表面与狭隘。

对于生活,梭罗是高调的。有着至诚心灵和坦荡胸怀的人,是从不畏惧掀开生活真相的。所以他的探寻也就直接而刚烈。他说:“我们必须学会苏醒,更需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我要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说梭罗是一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倒不如说他是个以自然主义画卷展开的实践主义者。他对自然的体认,对生活基本物资的探寻,如同一副写实画,丝丝线条点点色彩都力透纸背,真实而厚重。他是孤独的,却从不拒绝交际。他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寂寞时用一张,交朋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他是超脱的,却依旧会点滴落实、条分缕析。他的开销账目“因相当完备,也就有了某种价值。”在我看来,这价值,恰恰呼应了他来瓦尔登湖尝试的首要目的':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他是疏离的,却与自然有着最为贴切的融合。“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一样的简单,一样的纯洁无暇。”他是狂放的,却有着最为闪耀的智慧和追求。“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对梭罗而言,他所有的追索,只为那最神圣最质朴的东西——真理。

梭罗的探寻和实践,不是要给世人的生活提供模式。他从来都反对随波逐流的模仿或复制。他只是引导,引导人们对自我进行探知以及在此之上该有怎样的人生架构。他的行为,从来都是指向内在,指向潜存的精神层面的。他倡导自主,倡导自己去开启思想的阀门,享受湖水般柔美的滋润。“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我们也许不能在一个预定的时日里到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

“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梭罗对自然对人类的爱是大爱,这爱积极而包容,如同普照的阳光,不偏不倚,让人们看到更多视线以外的可能,试着欣赏、接受、和追寻。他要传播的,是正确,是坚持,是真理。他的思辨,闪耀的,是哲学、自然与人性的华彩。

一个多世纪以前,梭罗以自己伟大的尝试,告诉了我们简单生活简单人生的可能。现今,人们依然生活在无休止的琐碎与聒噪之中。大家像被巨浪推蚀般不断地生产、制造、掠夺、毁坏,却从来没有时间静下来想一想,这里面有多少是真正需要的,又有多少是为了侵吞和扩张。破坏式的生产,毁灭式的补救,如果说这就是文明,倒不如说是最迂腐的后退。同时,人与人之间,变得只有权势与金钱的争夺,只有你高我低的攀比,只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暴捩。当这一切成为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时,请你务必挤出片刻时间,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翻开《瓦尔登湖》,调整呼吸,静静地,靠近,深入,体会,直到发现另外一种可能,一种简单的可能,一种贴合你心灵的可能。既然可能,你,愿意走出来,过另外一种生命吗?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自然地过一天吧。下个决心,好好过一天。”

来,找到你的那泓自在清湖,到心底去旅行。就现在!

瓦尔登湖读后感3

因为年前搬家,又是借的房子,处处逼仄,所以把几乎所有的书一笼统打包送到了乡下的老屋。留在手边的也就那么三五本,其中之一,便是《瓦尔登湖》。

20xx年的年初,注定是要被历史和后人所记取,即便满目疮痍,即便不堪回首。现代文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面前表现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哪怕人类在十几年前曾经和另外一场大流行遭遇过。这样的场景像极了《屋顶上的骑兵》的相关画面:黑死病席卷了中世纪的欧洲大地,群体的无助,单个人的渺小,一一呈现在观者的面前。同样,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也有个体的星星之光闪耀,尤其夺目。无关爱情,关乎人性。

也就是在这段保持社交距离的日子里,空闲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平素零碎的时间里习惯的手机信息浏览突然让人无法忍受,才在某个午后看到了它--《瓦尔登湖》,斜在饮水机的旁边,还是那熟悉的封面,蓝得彻底的背景。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当梭罗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上海这座特大城市当中的一分子,更是迷失在了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还能停下脚步去体会曾经的笃定和乡野的乐趣?

书的作者也是在纷乱的城市生活中,在生命的那个时间点,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另外一种生活,他希望自己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需要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自己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他其实只是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我突然想到这段时间红遍全球的李子柒,这个来自四川深山里的姑娘,她一直在美拍上上传古风视频,记录着生活的片段,她会去上山爬树、砍柴捕鱼,甚至像一个农人一样去种植棉花,只为那一床厚实的满是阳光的棉被。我在想,隐隐然她暗合了当年梭罗下定决心截取生命中的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长去“任性”一把的行径,也难怪她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追捧。

瓦尔登湖畔的四季轮回是如此的美丽,梭罗用近似白描的手法予以一一记录,在我,因为有农耕的经历,很容易引起共鸣。即便没有类似的生活过往,我想也会被他的纯粹、朴素所吸引。我们来看:还在任何土拨鼠或松鼠窜过大路,或在太阳升上橡树矮林之前,当时一切都披着露珠,我就开始在豆田里拔去那高傲的败草,并且把泥土堆到它们上面,虽然有些农民不让我这样做,——可我还是劝你们尽可能趁有露水时把一切工作都做完。一清早,我赤脚工作,像一个造型的艺术家,在承露的粉碎的沙土中弄泥巴,日上三竿以后,太阳就要晒得我的脚上起泡了。太阳照射着我锄耨,我慢慢地在那黄沙的冈地上,在那长十五杆的一行行的绿叶丛中来回走动,它一端延伸到一座矮橡林为止,我常常休息在它的浓阴下;另一端延伸到一块浆果田边,我每走一个来回,总能看到那里的青色的浆果颜色又微微加深了一些。我除草根又在豆茎周围培新土,帮助我所种植的作物滋长,使这片黄土不是以苦艾、芦管、黍粟,而是以豆叶与豆花来表达它夏日幽思的。

时至今日,因着父母还生活在远郊,一年中总有那么一些日子,我会看到熟悉又陌生的田野,老屋前的大河依旧默默地流淌着,没有了孩子们夏天在河水中肆意的玩耍,没有了柴油机船突突的声响,代之以整饬一新的驳岸,以及河道内舒朗有序的水生植物。城市管理对乡间的改变和冲击随处可见,固然更为有序,整齐,但隐约少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不可能再一个猛子扎下去捞河蚌,也不可能在水草丰茂的滩头下网捕鱼。特别是时不时呼啸而过的汽车,一直在提醒着城市对农村的蚕食,现代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碾压不可回头。

三十年前,我离开这里去城市求学。每逢假期返乡,总会看到少年时熟悉的风景和人物。然后娶妻生子,每每回来,总还能涤荡人心,继续前行。这里,就是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自然的生息会给人以安慰和力量。如今,故乡已经和原来的不太一样了。每个人都会留恋自己的故乡,但当年的故乡只会在梦中存续。现实,改变太多,可能永远无法找回。年轻时要逃离,到了此刻,却奢求回来,回到鸡鸣下地去,狗吠炊烟归的状态。

其实,我也许从来都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和美如画。亲历其中之人说不定也是不堪其苦,只是没有选择而已。无论梭罗,还是李子柒,总归还是刻意,永远不是真正的农人。

重读《瓦尔登湖》,特别是20xx年的当下,感受不同当年。人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行的,但凡心中还有自己的一片田地,便是好的。即便再也听不到虫子在林间的叫声,看不到夕阳下晚归的耕牛,但毕竟,还在自己的记忆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493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