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776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安娜卡列尼娜》——幸与不幸1

安娜临死之前的心理独白,堪称十九世纪最精彩的心理描写,很难想象托尔斯泰在写这些段落时处于怎样的状态。记述下这些句子的人仿佛是安娜自己,如果把安娜自杀的部分作为全篇小说的高潮的话,那站在这最高点上俯瞰的似乎不是托尔斯泰,而是死神。

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安娜与其情夫弗龙斯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那个卧轨自杀者,到安娜生产时的性命之虞,紧接着是弗龙斯基的饮弹未遂,再到尼古拉艰难的死亡过程,连作者的自传体人物列文都曾屡次想到过自杀……在安娜下定决心赴死后,小说的节奏陡然加快,以死亡的加速度向前运行,正好与疾驰而来的列车迎面相遇……安娜赢得了这场爱情战役的胜利,代价是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毁灭,“连她的死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可恶女人的死法”,她永远上不了天堂。

在尼古拉死去的当儿,列文的妻子基蒂怀孕了,托尔斯泰搞的当然不是转世投生这一套,他是想把“死”这个题目写得更为全面,更富张力,光写死,不写生,这不够辩证。列文面对哥哥的死,对死亡的恐惧进一步加深了,但与此同时,“他还是感到不能不活着,不能不爱。他感到是爱把他从绝望中拯救了出来,而这爱,在绝望的威胁下,变得更强烈更纯洁了”。

这或许就是在那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区别,男人往往把爱当作通向彼岸的桥梁,无论这彼岸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的,而女人则把爱本身视作追求的目的。这种爱可能会被高度形而上化,以填补精神领域的空缺,也有可能走向反面,如弗龙斯基的朋友谢尔普霍夫斯科伊所说:“我们由于恋爱创造出伟大的事业,但她们却总是讲求实际”。很不幸,安娜属于前者。在这种不对位的情感诉求中,她终归是要失望的。

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但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

安娜是个独立的有性格的女人。她爱上了弗伦斯基,觉得过去的婚姻生活是一潭死水,觉得自己的丈夫恶心、虚伪、做作——而弗伦斯基才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她从不觉得作为一个有夫之妇爱上别的男人是莫大的罪恶,于是她要求解脱。她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爱情。真正的爱情可以赐予她喜怒哀乐,而那些是一个人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元素。选择和弗伦斯基在一起过有意义的生活,亦或者选择继续呆在丈夫身边做个妇道女人——她第一次出现了思想斗争,不言而喻,她的爱情占了上风。

她的生活支撑就是爱情。在她开始因为她的生活处境而感到痛苦的时候——社交圈子的人们不接受她,她不能和她所爱的儿子谢廖沙在一起,弗伦斯基因为她的处境和他要的生活相矛盾而苦恼——她开始思考她为什么会在那里(和弗伦斯基一起住的房子里)。当她得出她痛苦的根源是身边所爱的这个人的时候,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在乎弗伦斯基对她的感情,另一方面弗伦斯基又非常苦恼,他的女儿不能随他姓,人们不接受安娜,而安娜又越来越爱和他争吵,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安娜感到弗伦斯基不爱她了,她的思考又更进一步了,她选择了这些痛苦都是因为他的爱情,如果她没有了他的爱情她将要怎么办?她要去哪?她一开始还觉得没有他不行,因此要跟他重归于好;对他的怨恨加深了时她要让他看到她没有他依然能活得很好;对他的怨恨再进一步加深时,她觉得自己要报复他、折磨他。新的思想之路出现在她的脑海——死亡。痛苦的根源是生活,解脱痛苦的途径便是死。独处在房子里的时候,她还害怕死亡——死亡就是黑暗,而蜡烛是照亮她的生活的光。

从她怨恨他开始,因亚什温的一句对赌博的见解,大概是“赌博就是他想把我的每一件东西都赢光,而我也想把他的每一件的东西都赢光”,她开始觉得生活中人们之间是会相互怨恨的,如多莉恨她的丈夫、基蒂恨安娜一样,他们的笑容礼节只是伪装,一切都很虚伪。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事实上她赢了,她用她的死——不仅使弗伦斯基后悔一生,也向人们证明了他们的轰轰烈烈的爱情的伟大。

书名虽为《安娜》,却并不以她为绝对的主角,而是两条主线,分别以安娜与列文为核心,通过描写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人物、情感、事件,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十九世纪俄国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小说以爱情及婚姻生活为描述的主要载体,围绕安娜与丈夫阿列克谢、安娜与弗龙斯基、列文与基蒂、斯捷潘与多莉四段感情的发展与结局,借莱温思想的变迁,来表达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以及他所赞赏的家庭生活观。这些人物各自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情感状态,复杂交织成一张大网,覆盖贵族阶级即将没落前的一切社会状况。

安娜,是一个近似完美的女性人物,无论是从外貌、举止、谈吐、学识、涵养、道德等诸多一切书中提及的评判方面,即便从贵族阶级的角度去审视,她也都再完美不过。如若不是因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欲望被弗龙斯基所挖掘出来,她本应获得所有上层人士的欢迎与赞赏,而作者即使在她道德与灵魂堕落至最深处时,对外表与举止方面,依然给予了最高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不是一个值得批判的人物,而是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引发人的怜悯与悲愤,将这股怒火发泄至她身边的人与社会上。

安娜已不再年轻,她是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她拥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在绘画及工程方面,都显示了一定才华,她甚至能够通读大量书籍并撰写小说。她具有女性拥有的一切魅力,在任何社交场合都能很快成为聚焦点,并轻易俘获男人的倾心,甚至刚结婚的莱文也不例外。她在道德方面也无可指责,对待在车站自杀的工人以及自己的嫂子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关怀与爱护,对待哥哥的孩子们也都充满着关爱。即便是那些夫人与太太们,出于女性应有的嫉妒,也无法对她生起气来。

然而,所有的这些完美,仅因为弗龙斯基在火车上对她的一瞥,而开始逐渐动摇,随着压抑情欲的释放,而彻底被撕裂。她仅有的不幸,所有痛苦的来源,便来自于丈夫对她的冷漠与虚伪。她的家庭从表面上看,也是令所有人羡慕的组配。丈夫阿列克谢在官场拥有重权,并且事业蒸蒸日上。他只是太过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几乎全身心投入到事业工作,而对家人不管不顾,尤其是安娜。双方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但已然形成了巨大的隔膜。

安娜简直恨透了他,将她看做一部运作精良的漂亮的机器。若撇除情感的因素,这确实是一台令人称赞政治机器,按照贵族社会及官场对他的所有要求而全心全意地运转着。甚至对家庭生活、对妻子,所需的一切物质需求,也有全部的支持。但,这终究是一部机器,日日夜夜折磨着安娜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灵魂。

一个女人,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若是得不到情感上的滋,或如玫瑰,会枯萎,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或如罂栗花,野蛮生长起来,拼命汲取一切露水、阳光,持续绽放令人倾倒的无限魅力,却浑身充满着毒性。

弗龙斯基又有什么错误呢?他是为了追求属于他的爱情呀。他也只是被安娜的美艳所倾倒而疯狂,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在圈内拥有极高的赞誉,他英俊、潇洒、拥有同龄人难以匹配的才华。他是一位青年军官,前程远大,从朋友,到上级,都希望能够帮助他获得更高的职位。他有着大量的财富,慷慨、大方,愿意帮助所有的朋友,倾掷钱财为穷人建医院。他甚至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并对艺术具有很高的鉴赏力。他内心高傲,像一匹纯良、飘逸的烈马,却能赢得几乎所有人的喜爱。

正如因罂栗花的美艳而误食鸦片,疯狂而不能自拔。他,为了安娜,放弃了所有贵族社会赋予他的一切。他愿意承担贵族社会对他的鄙夷、他愿意离开可轻易获得的光明仕途、他甚至可以断绝与母亲、家人的关系。他可以远离一切,与安娜在国外与乡下,尝试自己无法热爱的绘画与庄园生活。他在巨大的悲痛之下,连生命都无法顾及,两次试图自杀未遂。这些,难道不应该引发深刻的同情与思考?却反而将这场悲剧的全部责任推倒在他身上?

作为安娜丈夫的阿列克谢,就应该受到无情的指责吗?他确实对安娜与儿子漠不关心,他也的确在发现安娜与弗龙斯基的关系后,对安娜愈加冷酷、绝情起来,甚至拒绝离婚,让自己、安娜、弗龙斯基、儿子谢廖扎都无法解脱,被家庭这一巨大的道德载体所压迫、倾轧。无论安娜多么动人、美丽,他只是将全部的心力倾注在事业上,无法对安娜产生爱情,甚至基本的情感关注。他也感受到了全部的痛楚,这种巨大的悲痛甚至使他的道德在宗教层面有了极高的升华,而包容了这造成他事业失败、家庭破裂的背叛。有那么片刻,他甚至怜爱起妻子私底下与他人所生下的孩子。除了安娜,任何人都无法对他进行任何指摘,甚至引发了巨大的同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整个生命也被摧毁了。

安娜与弗龙斯基,在追求爱情的路途上,不仅承担着整个社会、一切人际关系的鄙夷,甚至是来自心灵、道德上的重压。前者是次要的,而真正使安娜痛苦挣扎的,是她显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这种强烈的情感需要所腐蚀。她徘徊、她抗争,在生下与弗龙斯基的女儿后,也曾下定决心断绝与他的关系,因为她至少还深爱着儿子谢廖扎,这是她直到生命结束前的唯一牵挂。但她却在与自杀未遂的弗龙斯基见面后,彻底堕入无尽的深渊,沦为情欲的奴隶。

她将生命最后的一切,倾注到弗龙斯基对她情感关怀上。这正如疯狂生长的罂栗花,对阳光与养料的需求无限膨胀、扩大,容不得一点点的缺失,否则便会立刻枯萎。她与弗龙斯基爱情的结晶,也都成了她厌恶的东西。所以即使是在远离一切纷扰的意大利,在绘画与艺术之都的熏染下,她也无法获得任何安慰。她也只能安宁那么片刻,便又忧郁起来。这种忧郁与情欲的贪婪,已逐渐成为弗龙斯基的负担,压迫他无法喘息。他们彼此成为对方唯一的灵魂安慰,却依然无法珍惜已逐渐枯萎的爱情源泉,更加放肆地相互汲取着。

他们已经意识到无法这样生活下去,理想中的爱情场景,维持仅仅不到一年,便重新返回原有贵族的社会归宿。在彼得堡、在莫斯科、在乡下,他甚至开始新建庄园,并祈求通过安娜与阿列克谢的离婚来用婚姻的方式,来试图寻找最后的出路。然而,此时的安娜已偏执到双方之间无法融进任何细微的尘埃,怎么可能会帮助他繁衍子嗣。

他们进行这最后的挣扎,却更加快速的陷入这已成为沼泽的荒芜。弗龙斯基不堪重负地想要逃离,却被安娜束缚得更加紧密,因为安娜离开他无法存活片刻。最后的时刻,安娜甚至报复性的对弗龙斯基的朋友、基季的丈夫莱温都产生了勾引的欲念。这是多么可怕的堕落,让我想起了包法利夫人为追求爱情而最终堕入情欲的深渊!

最终,在第一次,也是无可挽回的争吵中,弗龙斯基希望得到片刻的自由,而安娜却选择了自杀。这便是悲剧最后的落幕,弗龙斯基失去了灵魂,去往了前线。

托尔斯泰并没有赋予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像男性一样寻求宗教解救的愿望和能力,与其说他残酷,倒不如说是一种执着。如同他自己对于思想进步永无止尽的追求一样,他似乎也想让安娜以类似的姿态一无反顾地扎入对爱情的追求中。安娜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毁灭的预感,这同时也是一种决心,临走前,她说“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小说中的两条主线,一条是安娜家走向毁灭的悲剧事件,一条是列文家逐渐明朗的幸福生活,仿佛月球交替翻转的明面与暗面,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在按照世界的规则自然生长,尽管结局不同。

安娜的故事,是令人怜悯并畏惧的悲剧;列文的故事,则是带给人勇气和力量的精神史诗,托尔斯泰用小说平衡了两种伟大的艺术形式,也使生命的真谛在其间自然展现。

这两条主线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安娜与列文性格的相似,和生命追求的不同。这两个人表面上看完全相反,一个最终以悲剧收场,另一个却找到了真理。但实际上,他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真实。在列文与安娜唯一一次正式的会面中,列文深深的被安娜的气质所吸引,虽然当时她已经处在千夫所指的尴尬境地。

在列文眼里,安娜除了高雅、聪慧、美丽迷人以外,她还无比真诚,她不愿隐藏自己的苦楚。而列文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他不愿剥削压榨佃户,不愿因为自身是贵族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他甚至不顾自己的社会地位,亲自到农田锄地,经手所有农杂。而更有说服力的一个细节,就是当他还不是信徒时,也在跟结婚前跟基蒂坦白自己失贞的事实。所以,在安娜的世界里,安娜是最孤独的一个;而在列文的世界里,列文也是最孤独的一个。可是,安娜的世界和列文的世界却少有重合之处。

而安娜跟列文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人生追求的不同。跟安娜同样真实的列文,只是因为追求的东西不同,最终的命运跟安娜迥然不同。

幸福不来自于真诚或忠于内心,因为安娜没有得到幸福。幸福也不来自于绝对的境遇,因为全书最惨的卡列宁,因为安娜失去家庭失去声誉甚至失去了对儿子的爱,可最后却因为遵循耶稣的教诲,原谅了他们,找到了内心的平和。幸福也不来自欲望的满足。因为弗龙斯基至少有一段时间,既有钱,又有才,又有仕途,又有人们的尊敬,还有他爱的安娜,可即使是在那段时间,他的内心依然是空虚的⋯⋯ 还有多莉、基蒂、斯蒂瓦,他们生活安逸,可我却不认为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活于世上是要有一个精神支撑点的。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这点而他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会感到非常痛苦。而列文才是唯一幸福的那一个。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的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在社交界,她是美丽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并为爱情而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对比下,安娜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的人喜结良缘,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安娜·卡列宁娜,最后的卧轨并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她只是一个人默默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

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之间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虽然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个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大家都说自己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没罪的,但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本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对安娜这个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我觉得对她应该既有赞美又有批判,因为她是一个性格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读完这本书,一种苍凉感不觉涌向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_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为上帝给了她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以及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每个人对幸福却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没有得到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她好,可这些“好”只不过是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那种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涸。

火车站上的相遇,让她已死的心重新点燃。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与热流的相涌,冲破了她的堤防,让她陷入了爱的泥潭,不能自拔。可是他们的爱情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既违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亲的职责,最可怕的是他们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也不回的拥有了爱情,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悲悯,安娜自杀了,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生活到与伏伦斯基的相遇,拥有了他们的爱情,而这个爱情却带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诚实,勇敢,有人格尊严,她拥有了爱情后,却不能容忍自己原来“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曾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她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个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个天使,只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不允许。现实很残酷,真诚的人们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剧也说明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必须遵守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将会重现,我们也看到,世上的爱情本就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但在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一直很喜欢《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

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什么叫家?什么叫温暖的家?什么叫和睦的家?这个在我脑海中念念不忘的话题,长期来在我心中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才有所领悟。

安娜是一位心灵无比善良真诚的俄罗斯女性,具有温柔的性格和贤惠的天性,不幸在17岁时嫁到了卡列宁家。卡列宁则是个思想保守,虚伪的丈夫。安娜的生活热情被他扑灭了。在火车上与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沃伦斯基邂逅,并让她怦然心动。

后来,安娜对他交往越来越多,为了弥补以前的感情过失,她和渥伦斯基不顾一切坠入爱河,并不惜抛家别子,和渥伦斯基私奔。

但纯真的安娜从未停止过对渥伦斯基的爱慕,直至有一天发现自己被抛弃了,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不过是被这个社会所唾弃的女人,这种被侮辱的感觉燃烧着她的心,最后连亲人也不理解,她走向了铁轨,决定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美好的家庭,在一个不可逆转灵魂的社会里,就这样变得支离破碎了……

家每个人都有,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家。我们处在一个美丽和谐的社会,可是家庭也有硝烟弥漫之时,不过都是由于我的学习而引起的,我与妈妈时不时就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爸爸也参与进来,或火上浇油,或以水扑火,都免不了怒气冲冲地展开一场对决战。把我弄得每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心神不定……

是啊,首先我要做好一切,爸妈也不要太冲动,太焦虑,大家少一点怒气,多一点静气,相互嘘寒问暖,让温暖的阳光洒满家庭。

一个家庭的和睦是多么重要,有家才有爱,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67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