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英雄儿女观后感(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296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英雄儿女观后感(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1

关键词女性形象;男权社会;女权主义; 霍元甲

《霍元甲》是内地观众非常熟悉的影视作品,历经1973年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1983年梁小龙的电视剧《霍元甲》到2007年由“功夫皇帝”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和香港影星郑伊健主演的同名电视剧,迄今为止已经被改编或翻拍过数十次之多。尤其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版本,作为“李连杰最后一部功夫电影”,在中美电影市场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仅当年的大陆票房收入就突破了1亿人民币,足见其对“霍元甲”这一经典形象的成功演绎。然而,以当代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来看,它对女性形象和性别内涵的关注力度却显然是不全面、不彻底的,甚至为了突出呈现男性英雄的民族意识,落入父权话语和男权主义的叙事套路之中。

“花瓶”或“摆设”乃是以影片的以及观众的凝视为中心所作的判断评价。在女性主义的视野里,“凝视”的概念描述了一种与眼睛或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它宣告电影实际不过是满足了父权世界一种相互认同的“窥淫”的。以劳拉・穆尔维在《视觉与叙事性电影》中的经典论调为例说。劳拉认为,在一个性别不平等的世界里,“看的被分裂成主动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两个部分”,其中,“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看的主体”,“起决定作用的男人把他的幻想投射到风格化的女性形体上”,“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依劳拉之意,基于影片之虚拟影像和观影之封密场所的背景铺垫,通过在凝视对象时“镜像”式的体验、入戏与自我的理想化,男性可以在银幕的女体身上获得一种认同的“窥淫”的。因此劳拉坚信,电影为男望的满足提供了尽情且安全的通道,“正是电影大大有别于脱衣舞、戏剧、表演等等的地方,远远超过并突出女人的被观看性,电影建构了一条从女人被看通往奇观本身的途径”。

《霍》片叙事比较简单。该片从儿时写起,在世友农劲荪的帮助下,霍元甲偷习武艺,立志做“津门第一”。成人后,争强好胜的习气使他笃信“只能赢,不能输”、“只有打,才能证明我比别人强”的信条。虽然一次比武胜了对方并将其打死,然而母亲和女儿也因此惨遭对方门人的杀害。这一血的教训令他绝望、退遁山林,此时,反思与新生的契机出现了,一位完美的女性“月慈”出现了。月慈的出现和英雄的新生是同时的:在前者的救助下,霍元甲以“阿牛”的身份享受了农村三年恬静平和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前者母性魅力的感染,昔日那位“斗狠”的英雄居然很快明了武学的真谛,并就此转为一个申明民族大义的真正的“英雄”。

“月慈”的形象分析

被凝视者――女人,从理论上讲,对其的客体化或对象化一般可以获得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是她被贬低、妖魔化为典型的性堕落的符号,一种是被高看、圣女化为供人膜拜的恋物,两种形式都会产生一种特定的典型化的女性特质。显然,在电影《霍元甲》中,月慈属于第二种女性,这种女性体现了男性的一种愿望,即把她们的身体转换成一种“去性感化”、“去色情化”的对象,并将它作为被动的、静止的偶像进行崇拜。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男性世界的“英雄”霍元甲来说,温柔、美丽、善良的月慈,她承载了男性(霍元甲)所难以承受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她更像是一个对于霍元甲来说的救世者。

《霍》片中的月慈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大陆模式的“母性感”,其尤需剔除一些的心思来远观之。在影片开始,霍母就有一句话教导霍元甲,“别人怕你和尊重你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此后月慈的出现延续了这样一种“母性教育”的功能,只不过姑娘家的教导大抵会含蓄、婉转、润物无声的多。以例为证:先是她唤陌生汉霍元甲为“阿牛”,“津门第一”原来还可以身份换位,就此做一个与世无争、恬然自乐的“超人”;接着,在替比赛插秧的阿牛重新插上“有生命的秧苗”之后,她告诉他,物无高低,人皆平等,人与人之间理当相互尊重,就像造化自然原本就是天地一气、和谐共生一样。这是影片让月慈说得最多、最直接的地方;最后,当恢复后霍元甲坚定要离开山村、重回都市的时候,月慈无语柔情的抚摸既像惜别恋人,却更似表达那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种情结……但霍元甲的“离开山村”还有别样的隐喻意义,那就是,尽管月慈的出现无疑带来了霍元甲从英雄到民族英雄的转变,但是她所代表的那种超脱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人间悲剧的续演,当霍元甲最终还是选择入世、救世、重归都市的一刹那,乡村远去了,而影片中的美人也便无可避免地成了男儿落难时的“调味品”,丝毫不足以影响影片叙事的进程。

《霍元甲》里的月慈除了在故事的内叙事层面担当着“烘云托月”(衬托英雄)的功能,其在故事以外事实还承载着一种原始的儒家哲学。通俗地讲,月慈这一形象上充满了“布道”的元素,注入了一些的“东方特质”就是以儒释道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整个影片中散发的“乡村情结”、“母性崇拜”以及“超越境界”等多元杂合的气氛充满全片,基本上是一看便知的。

“月慈”的“盲”

在《霍元甲》中,女性形象安排为“美丽的残疾人”月慈美丽善良,但却是个盲人。缘何如此?是天妒红颜,还是导演(男性)存心要跟她过不去呢?在我看来,这是影片有意丢出的一个“包袱”。稍有眼光的观众很容易发现,如此设计不过是影片的一种修辞,或者叫为表达某种理念而采取的一个策略。按照中 国古典的思维方式,万物齐一,美丑相对,残缺未必不美,而残疾者或可是世间的“大美”。《霍元甲》恰恰利用了类似于上述之朴素辩证法的思想,通过一个简单的逆转,月慈的身体之“残疾”遂化为她们精神之“大美”的点睛之笔。

更有耸人听闻者,将这一设置深化为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洞穴中生存的人只能看见经由火光而投射到墙上的事物的影子,而无法看见事物本身。洞穴中有一条通道,哲人经由它向上攀爬,而来到洞穴外。洞穴外阳光普照。可人眼睛早就习惯了洞穴里昏暗摇曳的火光,感觉阳光很刺眼。这刺眼的阳光很可能会灼伤人的眼睛。

是不是可以说,月慈早就到过洞穴外,所以瞎了。而霍元甲的视力只是洞穴内的视力,尚未经过洞穴外阳光的考验。一旦到洞穴外,也极有可能瞎,所以只能由见过阳光的人来引导他?之前,霍元甲住在天津城内,而月慈远离城市,偏居于苗寨之中。城,是个封闭的区域,如洞穴。城内的霍元甲念念不忘的不过是那“津门第一”,这是封闭社会的最高价值,所以霍元甲是个城邦人。月慈在城邦之外。亚里士多德有言:城邦之外,非神即兽。后世大哲尼采又补充了第三种可能性:哲人!哲人见过阳光,副作用是瞎。即便没瞎,也绝不能再适应洞穴昏暗的火光。所以,她不能再回城邦,只能自我放逐与城邦之外,正如月慈的处境一般。如果按这样的理论在附和本片中月慈的形象,那么显然月慈的女性形象又被抬升了一个层级,从一个安慰者,教化者上升到了一个引导者的高度。事实上,把月慈比喻为这个哲人,其实是不过分的。

对女性形象的掩饰

而除了月慈之外,本片其余的几名女性形象也基本上都是比较刻板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对英雄本人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女性形象也只有四个,即母亲、女儿翠儿、孙婆婆和月慈。她们的性别形象似乎已经囊括下传统父权社会的三种女性刻板形象,即母亲、妻子和女儿,而她们的言行举止也似乎完全符合男权社会的各类性别规范。母亲相夫教子,对儿子谆谆教诲;女儿敬爱慈父,对父亲依崇有加;孙婆婆怜悯流浪的霍元甲,对他细心照顾,耐心开导。在某种程度上,她们对于霍元甲所承担的或许都是人生启蒙者的重要角色。在幼年时期母亲的人生观念启蒙,让他牢记“习武只为强身健体,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在少年气盛时候,女儿的事业观启蒙,让他期待“等爹赢了擂台,我才送给爹小礼物”;在流浪期间村民孙婆婆和月慈的世界观启蒙,让他感动“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虽然她们作为女性群体在霍元甲英雄道路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如此重要的启蒙作用,但是她们在整体上仍然只是作为英雄的辅助或者陪衬。她们的存在价值决定于以霍元甲作为英雄这一层面的主要叙事,而她们的存在意义也只是为了充实这个英雄符号的内涵。

在这部影片中,女性角色以各种启蒙者的形象不断呈现似乎是要释放出以往那些被压抑的女性声音,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些看似解放性的女性形象却仍然陷入了男权话语的牢笼而成为男性英雄的辅助者。或许对于由男性主导的父权社会来说,女性群体无论是作为母亲、妻子和女儿的不同社会角色,她们在整体上却仍然是作为男权话语的性别他者来强化父权的社会结构。因此,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明明是作为启蒙者的女性角色本身却又同时完全服从于男性英雄的那一套秩序,在辅助或陪衬的同时才能够获得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的社会形象和自我价值。从总体上来看,她们毫无自我可言,她们全部的生命意义就在于培养或开导这么一位男性英雄,她们全部的人生命运都因为这么一位男性英雄而改变,她们存在的意义似乎也就要在特定的时段完成对男性英雄的启蒙义务。或许对于这些女性角色而言,男性英雄的成熟和成长才是她们生命存在的根本目的,而对于这位男性英雄来说,她们却只是伟大民族事业的必要注脚。在某种程度上,她们确实培养了霍元甲这位男性英雄,但是她们自身最终却被当做“幕后工作者”而在父权社会中销声匿迹。

这部影片的启蒙叙事明显呈现出某种从人生观念启蒙至民族意识启蒙再到性别意识启蒙的三重嵌套叙事结构,即女性角色对男性英雄的人生启蒙完全消解于英雄符号的民族话语,而它自身则又彻底掩藏于性别意识的隐喻机制。换句话说,作为民族英雄背后的女性形象,她们极尽所能以各种方式来完成她们对男性英雄的启蒙义务,而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他所背负的民族话语的启蒙叙事,因此这种三重的启蒙叙事结构都最终指向英雄念的父权本质和民族话语的男性意识。

对于性别话语的政治内涵,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困惑》中曾指出:“建构和维持两性差异的性别政治被有效的掩盖于某种自然和自然的性概念的话语生产过程,而它们则是作为那种无法质疑的文化根基。”因此,要在男性英雄的个体叙事之中充分展现出英雄符号的性别内涵,在他的启蒙叙事之中彻底揭示出民族话语的父权意识,就必须要深入到这种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文化界限而激烈批判这种以历史和文化经典作品来建构和利用两性差异的话语机制和性别政治。如果诚如巴特尔所言,“在叙述的起源,便是欲望”,那么,影片《霍元甲》的性别叙事则不折不扣地透露出这位文化英雄的男性独白。在犹如白日梦般的各种性别幻想中,男性英雄不断编织出民族话语与性别话语的叙事网络,用英雄符号作为连接点而串联起各类女性角色的启蒙叙述;女性角色在男性个体叙事之中的不断呈现其实是为了衬托出一位圆润饱满的男性英雄主体,而女性形象在民族大义面前的相继失声,实际上也无非是为了正面突出一种民族英雄特有的男性气概。

结语

实际上,这部影片中充斥的都是些贤妻良母的正面女性形象,在这些可谓是正面积极的女性角色背后,实际掩盖的却是真正的女性话语权利。女性只能通过男性来诉说来得到社会价值。影片《霍元甲》似乎也给了女性说话的权利,甚至把男性降低了层级,使女性成为男性的启蒙者,但传统的性别形象和话语模式却仍未有根本改变,女性话语仍然被淹没在男权社会之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尴尬。也许,此后这类影片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增强影片男女性角色的想象力,如何做到“寓教于乐”,又如何学会真正地去走近女人。

参考文献

[1] 劳拉・穆尔维,视觉与叙事性电影,周传基、李恒基、杨远婴译,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2] 蔡洪声,香港电影八十年,当代电影,1995年2期

[3] 邓文华,《霍元甲》的英雄叙事及其他,艺苑,2008年11月

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2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者们的英雄事迹。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央视大型纪录片《英雄儿女》最新观后感范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英雄儿女》观后感一唱不尽英雄的赞歌,讲不尽英雄的故事,道不完英雄的美名……星期五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一部关于时代英雄的电影--《英雄儿女》。影片中王成和王芳兄妹俩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双手紧握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战死沙场。妹妹王芳含泪写下《英雄赞歌》来歌唱英雄、赞美英雄,并发扬哥哥王成的精神为战士服务,也走进了时代英雄的行列。

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王成同志的英勇行为震撼了。

让我最难忘的是主人公王成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的场面。只见王成孤身一人抵抗着像潮水一般向山上涌来的美国兵,不断地用机枪向他们扫射,不时地将一个个手榴弹用力向敌人扔去。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捏了一把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知道,要是守不住无名高地,敌人可就赢了这场战斗,这将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可王成你一个人能行吗?

王成一面打击敌人,一面用步话机指挥着我军的炮火。“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他居然要把自己当成活把子!我感到我的呼吸都要停止了,我的眼睛眨也不眨了:他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掷完了,赤手空拳的他就用石头砸。几个敌人已经爬上了山,可又被王成打退了!我内心在祈祷:王成,加油!加油!你不能倒下!支援的军队快来吧!

正在敌人蜂拥而上时,王成忽然发现地上插着一个爆破筒,立即把它拔了出来。只见王成一手举起爆破筒,一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把那些美国兵吓得目瞪口呆……他要干什么,啊,他不会要……还没等我想什么,只见他纵身向敌群跳去,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震撼着大地,只见滚滚的硝烟弥漫着群山。英雄王成与敌人们同归于尽了!

这次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可王成却长眠在无名高地地上了。看到这一幕,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热泪。

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时,请想想这美好的生活从哪里来;当我们在公园里安逸地晒太阳时,请想想这和平的日子从哪里来;当我们驾着小车驰骋在祖国美丽的原野时,请想想这现代化的发展从哪里来……这正是革命烈士牺牲自己的生命才换来的呀!“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热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我们一定不辜负他们的嘱托,成为当代中国的栋梁之才。

《英雄儿女》观后感二我们看了《英雄儿女》这部影片。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士王成的英雄事迹。在朝鲜战场上,王成所在的连队为了拖住敌人,坚守537号高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延缓了敌方占领重要据点,为我军最后胜利,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在寡不敌众被敌人重重包围之中,王成毫不畏惧,用报话机向我军指挥部高喊:“快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对准我的阵地开炮!”随即拉响爆破筒,俯身冲向敌群,大义凛然地与敌人同归于尽。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很不平静,好个“为了祖国,向我开炮”,开炮,意味着粉身碎骨,但为了祖国这一崇高目标,王成心甘情愿。那里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真可谓“生命诚可贵,祖国价更高。”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鼓舞,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如水流千里归大海,纷纷回归祖国,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为四化大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英雄的画面时常出此刻我的脑海里。我想,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像王成一样的英雄,就没有我们伟大的国家,就没有我们此刻的幸福生活。“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王成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他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敌人无比仇恨。在最危难的时刻,宁肯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让敌人得到一寸土地!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大公无私,是因为他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是因为他随时随地做好了为理想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准备。我们的国家刚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事业正在艰难起步,我们的国家和欧美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做好,才能让祖国变的更完美。

《英雄儿女》观后感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被迫进行的一场全局性大规模反侵略自卫战争。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这出其不意的当头一棒,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从此,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进行了为期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从中朝边境鸭绿江开战,连打三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七线,攻占汉城,将战线向南最远推进了五百公里,最终在朝鲜中部三八线实现了停战,达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目的。

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完全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及其领导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发展中国家被压迫人民群众为此欢欣鼓舞,他们纷纷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解放的革命道路,从而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

从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有许多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真正迈开了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坚实步伐,这也为1971年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和第三世界广大国家把新中国“抬进联合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总之,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党来说是夺取全国政权之后的立足之战,对我军来说是走向世界战场的立威之战,对我国来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功德无量,永彪史册。

《英雄儿女》观后感四我们看了《英雄儿女》这部影片。在战场上,王成所在的连队为了拖住敌人,坚守537号高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延缓了敌方占领重要据点,为我军最后胜利,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在寡不敌众被敌人重重包围之中,王成毫不畏惧,用报话机向我军指挥部高喊:“快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对准我的阵地开炮!”随即拉响爆破筒,俯身冲向敌群,大义凛然地与敌人同归于尽。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很不平静,好个“为了祖国,向我开炮”,开炮,意味着粉身碎骨,但为了祖国这一崇高目标,王成心甘情愿。这里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真可谓“生命诚可贵,祖国价更高。”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鼓舞,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如水流千里归大海,纷纷回归祖国,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为四化大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英雄的画面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像王成一样的英雄,就没有我们伟大的国家,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王成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他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敌人无比仇恨。在最危难的时刻,宁肯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让敌人得到一寸土地!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大公无私,是因为他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是因为他随时随地做好了为理想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准备。我们的国家刚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事业正在艰难起步,我们的国家和欧美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做好,才能让祖国变的更美好。

《英雄儿女》观后感五抗美援朝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者。在抗美援朝中,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许多的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至今还让我深深感动,其中给最令我感动的两位英雄是邱少云和黄继光。

有一天,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从5点多开始一直埋伏在“391”高地边上的草地里,等待时机发起进攻,拿下“391”高地。这时,敌人已经感觉这里不安全了,有我们的伏兵,就派飞机向周围有草的地方投下燃烧弹。这时,燃烧弹迸出的火溅在了邱少云的身上。刹那间,邱少云的身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他疼痛难忍。如果他在后面的泥潭里打个滚,火立马就能被弄灭。但是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原来邱少云知道,他如果一打滚就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从而暴露目标。他一动不动,一直到牺牲。黄昏时刻,我军冲向了“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从冲锋到结束,才40多分钟。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当他们连续攻下敌人许多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的半山腰被敌人的火力压制点压制,根本就无法前进。危急情况中,黄继光请求去担任这次爆破任务,领导同意了。他勇敢地冲向了敌人的碉堡,用手榴弹炸毁了几个重要的火力压制点,可是敌人还有最后一个火力压制点,但是敌人还在顽强地抵抗着,部队前进依然特别困难。此时此刻,黄继光的身上受了七处伤,而且手榴弹也没有了,他已经没有一点战斗力了。但是,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忍着巨痛,英勇地冲向了敌人的碉堡前,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孔。在黄继光壮烈牺牲的精神鼓舞下,部队迅速歼灭敌军。

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3

我们呀,也忒有缘了,我比妹妹大两岁,妹妹比弟弟大两岁。看起来,我们应该关系很好的,可是,结果是。

用老妈的话说,我们仨除了吃饭不争,其他什么都要争,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仨可让人伤透了脑筋,我们看电视也要争,玩游戏也要争,睡觉盖得被子都要争呢!更别说其他的呢。

“我要看我的” “不行,我也要看”“不,你上午都看了的。” “谁说的”。这是在我家常常出现的画面,因为我总是跟弟弟争电视看,所以呢,免不了这种画面的咯。吵架也是不可避免的哦。再说我妹,无论咋样,她都受益,因为我想看的,她也喜欢,弟弟想看的,她还是喜欢。可以吧,呵呵。

玩游戏时,我们也要争,“我先玩,从小到大。”弟弟先开口了。“不行,从大到小,我先。”我当然不服了,妹妹则说“你们慢慢争吧,我先玩咯”“ 不可以”异口同声。

看起来好像是我跟我弟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实不然,我跟他是吵架,而我妹跟他则是打架,什么“枕头大战”啊“椅子大战”啊,都是世界大战。

不要只看我们不和的场面,有时候,我们也是很相亲相爱的哦,我们做什么事情肯定会想到对方,比如,有人带我们中间一人去买东西,那人肯定会带三份回来,还有,去玩时,必须是三个人一起去才行,否则就不去。我们遇到困难也是一起解决的。

好了,不说了,我又要去参加与老弟的争电视之战了,( ^_^ )/~~拜拜

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4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者们的英雄事迹,赞颂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英雄儿女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英雄儿女观后心得1《英雄儿女》这部电影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者们的英雄事迹。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意外地遇到了老朋友王复标的儿子王成,从而获悉与自己失散了18年的女儿王芳的消息。王成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正在医院养伤时听说部队要打大仗,伤未痊愈便跑回连队请战。战斗打响了,为了坚守无名高地,部队伤亡惨重,增援部队一时又无法赶到,没过多长时间,阵地上只剩下王成一个人。王成一人坚守阵地,消灭了无数进攻的敌人,为了消灭更多的敌人,他对着报话机向首长喊道:“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最后,在用尽,敌人再次进攻时,王成抱着爆破筒跳进敌阵,壮烈牺牲。王芳明白后,十分悲痛。之后在一次演出中,王芳为了掩护一名炊事员,不幸身负重伤,被送回国内治疗。不久,王芳回到朝鲜,明白了王文清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王文清鼓励王芳要做工人阶级的好女儿,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王成叔叔负伤请战,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放过一丝机会。好一个“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叔叔英勇地倒下了,为了任务,为了使命,更是为了和平。他是我们民族的英雄!王芳也是好样的,她为了他人而身负重伤,回国内治疗痊愈后仍然不忘抗美援朝。他们愿意牺牲自己,换取胜利。这种无私的精神,这种无畏的精神,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王成和王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部电影中不仅仅体现了这一种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骨肉亲情的感人。

今后我们必须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刻苦学习,勇攀高峰。我们还要懂得维护和平,发扬和平精神。祖国的未来需要靠我们来发展,我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让我们从小做起,从此刻做起,好好学习,做跨世纪的接班人!

英雄儿女观后心得2我们看了《英雄儿女》这部影片。在战场上,王成所在的连队为了拖住敌人,坚守537号高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延缓了敌方占领重要据点,为我军最后胜利,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在寡不敌众被敌人重重包围之中,王成毫不畏惧,用报话机向我军指挥部高喊:“快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对准我的阵地开炮!”随即拉响爆破筒,俯身冲向敌群,大义凛然地与敌人同归于尽。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很不平静,好个“为了祖国,向我开炮”,开炮,意味着粉身碎骨,但为了祖国这一崇高目标,王成心甘情愿。这里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真可谓“生命诚可贵,祖国价更高。”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鼓舞,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如水流千里归大海,纷纷回归祖国,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为四化大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英雄的画面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像王成一样的英雄,就没有我们伟大的国家,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王成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他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敌人无比仇恨。在最危难的时刻,宁肯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让敌人得到一寸土地!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大公无私,是因为他有一颗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胆忠心,是因为他随时随地做好了为理想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准备。我们的国家刚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事业正在艰难起步,我们的国家和欧美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做好,才能让祖国变的更美好。

英雄儿女观后心得3昨日晚上,我看了一部经典的老电一影——《英雄儿女》。

这部影片是由巴金爷爷的小说《一团一圆》改编而来的。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一团一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英雄儿女》观后感来信给张一团一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这才明白王成就是自我的老朋友王复标的儿子。

原先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

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一习一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一团一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我的亲生女儿。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忙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一习一。

之后,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一团一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一团一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一习一,当好革命接班人。

影片的经典片段——王成背着发报机,看到敌人已把自我包围,对“延安”说:“为了战斗的胜利,向我开炮!”然后就拿起一个爆破筒,拔掉导火索后英勇地跳下阵地,与美国鬼子同归于尽。

看完电一影,我的感受很深。战士王成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虽然中弹了,但对美国鬼子的仇恨让他把疼痛放在脑后,继续单独与众多敌人作战,直至壮烈牺牲。

为了今日的完美生活,有多少战士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光荣牺牲。为了今日的完美生活,又有多少父母,儿女,妻子,在背后默默流泪……

英雄儿女观后心得4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中住着一个名叫王二小的孩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之后,二小被八路军收留了,加入了儿童团,学到了许多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一天,敌人又开始扫荡另一个村子,二小看着敌人向着村民们转移的方向前进,便故意引起敌人的注意,鬼子见是个小孩,就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了二小的胸膛,把二小摔在石头上……

在中国,像王二小这样的爱国英雄成千上万:勇敢机智的小英雄雨来;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敢于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小兵张嘎……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无数的革命先辈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勇士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这些英雄们凭着顽强的精神,宁死不屈,与敌人拼搏到底,支撑着他们的是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胜利。想到这里,我不禁深思:他们为了祖国能够胜利,是用命去与日军作斗争,但他们难道没想过,他们自己死了,不就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吗?哦,我明白了,当他们全力抵抗入侵者时,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那舍己为人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二小,若出身在新中国,他就能向我们一样,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在和平里生活,不会再有可恶的硝烟子弹,和平之花将开满全世界。

这部影片不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还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榜样。影片设置得既合理,又吸引人。如二小与敌人巧妙地对话时的从容赢得了同学们的鼓掌;感人的场面总是同学们流下了眼泪;但有的场面却十分搞笑,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总之这部电影拥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使人更深地体会到王二小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我真诚的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地球!也让革命精神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英雄儿女观后心得5看完电影《英雄儿女》,一个镜头时常浮现在眼前:硝烟弥漫的高地。面对漫山遍野往上爬来的敌军,志愿军战士王成怒目圆睁,对着报话机,大声呼喊:“为了祖国,向我开炮!”我军指挥员为之震惊、激奋。接着大炮齐射,在滚滚浓烟中,王成兴奋喊着;“打得好,再近一点!”大炮继续轰鸣,为英雄唱着赞歌。

好个“为了祖国,向我开炮”,开炮,意味着粉身碎骨,但为 了祖国这一崇高目标,王成心甘情愿。这里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真可谓“生命诚可贵,祖国价更高。”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鼓舞,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如水流千里归大海,纷纷回归祖国,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为四化大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电影后,深为王成的形象所感动。他使多少人受到教育,也使多少人懂得应该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

英雄儿女观后感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军旅剧偶像化

一、军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军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军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军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军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分析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军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军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1、“激情”初现——另类的主旋律表达

2002年烧红了大半个中国荧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延续了一直以来军旅剧鲜明的家国同构模式,从家庭生活折射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建构了当代历史的连续性。该剧的“激情”具体体现在主角石光荣这一人物形象上,电视剧片头的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伴以红旗飘舞、烈焰燃烧和昂扬的进行曲.字幕打在纪念碑般的石刻上,随后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像——这种视觉构成在直观上将“激情”诠释为革命激情,并把石光荣嵌入了中国革命英雄史的序列当中。这位英雄所负载的“革命激情”也是相当“主旋律”化的,对铷的品质的界定并没有越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等内涵。但与“主旋律”不同的是,这个剧首先相当成功地借用了“地方特色”,石光荣满口的东北话,不仅一冼“主旋律”字正腔圆的主流味,添加进“现实主义”风格的佐料,而且成功地将其纳入类似《东北一家人》以及赵本山小品等“东北风”中,并相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语言风格结合进家庭情景喜剧当中。石光荣这个人物也并未以刻板的传统英雄形象出现。而是被赋予了相当多的“人性”色彩,包括他在正直无私的同时又不乏夫妻、父子亲情;他英勇善战,而又表现出一种粗野、专断、蛮横的“胡子”风格,同时也具有任性、执著的男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形象的表现始终是在爱情、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内展开。换句话说,是对这一英雄形象做了言情剧式的处理。《激情》对“主旋律”另类的表达方式,正在于它在石光荣的革命激情之中加入了大众乐于观看和接受的内容,赋予石光荣丰满的“另类”情感特质,尤其是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激情”的另一主要内涵。

2、“花儿”绽放——幸福里嗅出韩剧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出自“激情系列”的原著石钟山之手,该剧一改往日军旅剧都是典型的男人剧、英雄剧的特点,把主人公由戎马一生的将军改成了一群文艺兵。因为英雄剧反复推出,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转型就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军旅电视剧不仅要满足怀旧的老观众,更要吸引缺少历史记忆的年轻观众。而能吸引年轻人的自然是爱情。《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女主角们都是军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剧情也基本与练兵无关,讲的全是爱情和婚姻。而剧中的主要演员选择当红花旦孙俪和殷桃担纲女1女2号,可以说是从军旅剧向青春偶像剧迈出的第一步。

《幸福》主要以几位主角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部队家庭生活的种种喜怒哀乐。剧情的“软化”可以说是这部军旅题材剧最大的特点而从整个电视剧情节设置和发展来看,竟可以发现几分韩剧的影子:女l号(杜鹃)单纯可爱,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男2号(林彬)经历丰富,高大帅气,有理想有能力,同样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与女1号条件相当,两人于是产生感情,但随即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被迫分开。女1号嫁给了男1号(白杨),男1号家庭背景显赫,虽然没有什么能力,却认真地爱着女1号。而两人婚后并不融洽,女l与男2始终会因为一些小事相遇。并恰好被男1看到,于是矛盾不断,剧情也因此得以开展……虽然故事的最后仍然以一贯的大团圆结尾,但剧中的主要两对主角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备受争议,不过,剧中帅男靓女的搭配、清新的军营舞蹈和浪漫的海边风景以及两位男女主角假戏真做因戏结缘的八卦绯闻却早已将这部电视剧的偶像人气捧到了极致。

3、“血色”年代——众星打造浪漫

《血色浪漫》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戏,其故事背景定格在1968年至1998年这段“历史大变革”时期,剧集在忠于原著基础上,更加侧重了浪漫主义情怀。全剧的整个色调其实并没有血色,偏黄,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气氛。从一开始的年代,钟跃民等人的父辈们只是以副线的身份参与剧情,主角们仍然是这群军队大院里的顽主们。带着刀插队买票看《白毛女》,在“老莫”偷西餐餐具,在溜冰场调戏单身女孩,在先农坛广场聚众斗殴.·…·一切都具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知青戏”部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令所有的观众都感到失望,而秦岭的信天游,却在此时点燃了人们快要熄灭的心头之火,并成为全剧最明确的一个浪漫的符号特征。

与之前广受欢迎的军旅题材剧集相比,《血色浪漫》有些打破定律,就是从演员阵容上看更为偶像化。男主角的扮演者虽然有影帝的头衔,但对于他,不少电视观众心中却有一个错觉,认为他是“海岩剧捧出来的偶像之一”.在剧集播出之后,有报道指他的演技遭到了某些观众的质疑,认为“原剧本中那个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钟跃民却被演成了一个近乎丧失爱情伦理的‘街痞’,尤其没能诠释出男主人公的阳刚之气.根本不能表现原剧本中这个人物的精神。更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待感情非常单纯,不像其扮演的‘情圣’钟跃民那样油嘴滑舌。总体来看剧中的人物缺乏时代感,言谈举止不像那个年代的做派.一味调侃而没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实精神面貌。”:

三、军旅剧偶像化的原因

1、英雄平民化。

对“英雄”的解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传统英雄形象,他们开始有弱点,也会犯错误,这种形象不仅显得真实,更增添了几分可爱。他们这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英雄形象,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更难忘。但同时这类电视剧的另一个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主角缺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坏”,“坏”不惊人死不休。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革命前辈的形象才是真实的。

2、剧情韩剧化。

军旅剧中穿插三角甚至多角恋情,让英雄陷入纠结的儿女情长。虽说英雄也是人,也有柔情的一面,但感情戏份的过分夸大还是多少有些娱乐大众的嫌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2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