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的作文(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借物喻人的作文(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借物喻人的作文1
俗话说“既生瑜,何生亮?”悉数江东才俊,周瑜当仁不让。听说最近诸葛亮在招才纳新,周瑜不禁黯然神伤。罢了罢了,谁让诸葛亮总能未雨绸缪、技高一筹呢。
周瑜要拜诸葛亮为师,此消息一出,立刻引来无数同学围观。这不,他刚到,就开始对诸位同学的作文“评头论足”。不过,经他这么一指点,同学们的作文的确增色不少呢。那么,周才子这次评点的是作文哪方面的优、缺点呢?那就是“比喻”啦。果冻们对“比喻”了解多少呢,让我们跟随周大才子一起学习一下比喻的用法吧。
周瑜说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指要写甲事物,就找一个和它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说明。
被比喻的事物是本体,用来说明本体的事物是喻体。
使用比喻有诸多好处: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增添文采。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⒈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有同学写的比喻句是:“这位大姐姐很像我的表姐。” 这可就闹了大笑话啦!);⒉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而这两点也是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的重要依据。
说到这里,周瑜更是滔滔不绝起来:“那就给你们讲讲比喻最常见的三种类型吧。”
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本体+喻词+喻体
在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和喻词(像、好像、好似、如、犹如、如同、恰似、仿佛等)同时出现。
1、一片片落叶(本体)像(喻词)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喻体)。
2、那春天的柳枝(本体)如 同(喻词)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喻体),在风中摇摆。
3、时间(本体)好似(喻词)一只飞鸟(喻体),“嗖”的一声就飞远了。
4、问君能有几多愁(本体),恰似(喻词)一江春水(喻体)向东流。
暗喻=本体+喻体
句子中只出现本体和喻体,喻词被“是”“成”“成为”“变为”等词代替。
1、老师(本体)是一根火柴(喻体),燃烧自己,温暖别人。
2、百灵鸟的叫声(本体)是一串优美的音符(喻体)。
3、他(本体)是个老狐狸(喻体)。
4、我们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本体)只不过是人生长句中的一个逗号(喻体)。
借喻=喻体
句子中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1、要下雨了,天空张开了灰色的幔(喻体)。这里把乌云比作了灰色的幔,但没有出现乌云(本体)和喻词。
2、教室里传来花朵们(喻体)的朗朗读书声。
把学生比作花朵。
3、晨光照耀,荷叶上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喻体)。
把露珠比作珍珠。
4、他顶着一头蓬草(喻体),冲出门去。
将乱糟糟的头发比作蓬草。
周瑜考考你
一、下面的句子中哪些是比喻句?你能判断出每个比喻句所属的类型吗?
1、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2、一阵风吹来,池子里的荷花纷纷起舞。
3、刚刚出生的小花猫身子缩成一团,像个小绒球。
4、她是夜明珠,美得夺目。
5、山太陡了,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去。
6、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7、月光如水般倾泻在大地上。
8、顿时我的泪如断了线的珠子。
9、梦是一条调皮的小鱼,游来游去。
10、读书就如采蜜一般,积累多了,才会酿出甘甜的蜜来。
答案
1.借喻;
2.不是比喻句,是拟人句;3.明喻;4.暗喻;
5.不是比喻句;
6.不是比喻句,是拟人句;7.明喻;8.明喻;9.暗喻;
10.明喻。
二、你也来写一写。
1、远远望去,那流动在草原上的河流就像。
2、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挂。(请将此句改成三种类型的比喻句)
参考答案:明喻:月亮像个玉盘,高挂在天空中。
暗喻:月亮是玉盘,高挂在天空中。
借物喻人的作文2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论述比喻时说过,“我们在使用隐喻取代不明说的事物时, 一定不要用疏远的事物, 而要用相近的类似的事物作隐喻。只要这个隐喻一说出口, 人们就会清楚地想到那个不明说的相近的事物。”这里的隐喻正是指的转喻,那时转喻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和生活之中了。英语中转喻如以下几种:
1.整体代部分:“the police”代替“a handful of officials”;“smiling year” 指 “spring”。“壶开了”壶代替壶中的水。
2.以“类”代“种”:以大范围的事物替代小范围的事物, 即:以一般名称代替个体或个别现象的专用名称。如:“creature”代替“person”, “milk”代指“cow’s milk”。
3.用物体制造所用原料代替整个物:“willow”代替“cricket bat”; “copper” 代 替 “penny”。
4.用人、动物和事物的突显特点代替相应的人、物或事物: Gray hairs 指“白头发的老人”。“四眼过来了”,用四眼代表戴眼镜的人。
二、认知语言学上的转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而非语言中的异体表达形式;也不纯粹是修辞手段,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事、物、概念有很多属性, 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 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 。
认知语言学拓宽了转喻的研究范围。在使用转喻时, 人们通常用事物的某个突显属性来指称其整体, 而在理解转喻语言时, 这个突显属性又会激活事物整体。所以,转喻生动形象, 更容易理解。转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 还是一种高效的认知手段和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方式。
三、认知学框架的转喻机理
1.转喻是一种临近性认知关系。在“Will Wall Street be bull market again ?”句子中, Wall Street 指华尔街的股市,华尔街作为美国的金融中心为“华尔街股市”提供了心理通道。转喻中“喻体”与“本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语言学家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和转喻机制的根本区别在于:隐喻是来自不同源域的词汇之间相互交织的相似性组织起来的,隐喻目标域意义的理解不需要借助源域;而转喻根据的是邻近性,转喻目标域的意义理解以源域意义为前提。束定芳认为,只要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其中,一个就可作为另一个的转喻。可见转喻表达的是一种非本质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转喻需要语境来加以分析。转喻的临近性分为三种:(1)语码之间的临近性构成转喻的情况最为普遍,这可以从词汇的层面看,例如:华盛顿(指美国政府)等;(2)概念的临近性,如:动词指称施事:教授;(3)被指称事物的临近性,如:在厕所前面分别用烟斗和高跟鞋来借代相应的男女厕所。
2.转喻是一种程度性认知关系。转喻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其转喻力的大小取决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概念的接近程度,某些转喻常常体现更抽象、更高层次的转喻原则。转喻借代的距离越长,认知距离就越远,转喻借代的可能性就越小,心理加工过程中的听话人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就越大。
3.转喻是一种普遍性的认知关系。认知语言学视域中的转喻广泛地存在并应用于词语、句法乃至篇章等各个层面。作为认知过程的转喻,是语言文学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系统性的语言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与当代语用学研究的目标就是要阐释人类对话语的理解与推导。从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来研究转喻有助于我们对转喻作全面而充分的把握,因为,它是在一种动态的语境中选择了最具有关联性意义的研究模式。
四、转喻在语言上的应用
转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体现。为了使话语和文章更生动,人们自觉地寻找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突显性,以求达到鲜明易解。这种现象说明,转喻思维方式经常起作用。这种认知方式在汉语中早已存在,在李白的“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中,文学家们分别用“红颜”、“朱门”指代“青春”和“富贵人家”。由此可见, 人的认知共性, 即:一个事、物有很多属性,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突显属性)。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 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引人联想的换名就是指认知语言学中事物的凸显性。
五、结论
转喻即是一种修辞手段又是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转喻, 拓宽了对转喻修辞的欣赏, 有助于我们在语言使用上运用这种表达法以达到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转喻的联想和突显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速度, 对交流与理解有很多启迪,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借物喻人的作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喻;问题;异同;正确运用
“诚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来高考关于“诚信”的话题作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服务行业无不将诚信作为行业行风建设的服务宗旨,更突出的是高考作文中涌现出许多美文,这其中,恰当的比喻给文章带来了客观的姿色,如:“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实,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文章取喻形象,色彩鲜明引人遐思,极为精巧、极具形象感和饱满的感彩,构成了文章的亮点。
一、比喻的意义
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说明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修辞方法。打比方的确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好方法,既形象生动,又节省笔墨。
比喻作为汉语中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很早就为人们所重视。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比喻手法虽能广泛运用,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现象:①词类相比。②喻体感彩的忽略。③与双关语的混淆。④与象征手法分辨不清。那么,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做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部分。本体是指被比喻的事物(甲),喻体是指作比喻的事物(乙),比喻词是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二、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1)词类相比;(2)表示猜度;(3)表示想象;(4)表示举例的引词。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比喻根据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运用情况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明喻、暗喻和借喻。
3.比喻的多样性
比喻是运用得很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法。人们为了取得更好地修辞效果,在实际运用中,常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因而比喻的格式也就显得丰富多彩。
(1)反复设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本体,以期淋漓尽致地描写某一事物,加深读者的印象,叫反复设喻。
(2)反喻。就是用否定语气构成的比喻。
(3)倒喻。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
(4)强喻:本体与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
三、比喻的作用
比喻是用具体、普通、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来说明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论比喻是哪种类型,它的作用都在于使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使未知的东西变为已知,使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
1.化抽象为具体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未知为已知
4.化平淡为生动
5.刻画人物:小说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在刻画人物的外貌或性格时,用上恰当的比喻,往往能使人物栩栩如生。
四、比喻与其他修辞手法的区别
1.比喻与比拟的不同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2.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比喻与象征手法的区别
比喻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而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这种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和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级的本质或某种意义。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是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做细致地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分析。比喻无需做描写和刻画。
五、正确运用比喻
教学中,我将这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紧密结合,注重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训练,方法有:
1.仿写:就是根据所学内容仿照写出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类练习要向学生讲清三个问题。①结构上要与例句相同。②手法相同。例句是比喻句,仿写也要写成比喻句。③句式相同。例句是陈述句、设问句、祈使句,仿写也要同样。当堂完成后,可互相交流借鉴。
2.联想:形象、生动地比喻还会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产生优美的语句。由比喻引发出的联想很多。
3.对比:贴切、恰当地运用比喻,仿写的句子可以和原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4.创新: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既可以继承前人优美的语言经典,又可以创新发展,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比得恰当贴切
2.要以大家熟知的东西作比
3.同样性质的或者相同的地方很多的两种事物,不宜互相作比
还要注意的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除了和被比的事物有相似的地方以外,一定要有许多不相似的地方,但如果不相似的地方很多、很显著,而且可能引起不正确的想象,这个比方也就不恰当。
因此,相比的两样事物,最好是本质不同而有一点(只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
无论何种文体或文章,恰当、贴切、巧妙地运用比喻,不仅使人想象丰富,对所认识的物有了鲜明、生动的印象,同时,唤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激情,增强了文字的感人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9.
借物喻人的作文4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而修辞方法则是比较具体的一种句式,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
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