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词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词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寓情于景1
寓情于景就是通过写景来抒情,感情的抒发寄寓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也就是说,不直接写感受,主要是写景,是在景物描写中渗入、融化情感。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胡地风雪之大,寒冷袭人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戍守胡地的将士们的生活的艰辛,也为表现武判官归京而设置了环境。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方法,也是多样的。因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也是多样的,或者以乐景表哀情,或者以乐景表乐情,或者以哀景表哀情。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这里,诗人反用了南朝萧子显《燕歌行》中“洛阳梨花落如雪”的诗意。诗人以梨花喻雪,以江南春景喻北国冬景,表面描写的是雪景的奇丽,而实际上通过美的雪景来表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为送别朋友营造了美好的氛围。在唐朝时,许多志士仁人都是想通过战争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在诗歌中,特别是边塞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气魄是宏大的',态度积极而乐观的。即使环境是恶劣的,在诗人笔下,情感也是如此美好。可以说,高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极力描写边塞恶劣的环境,来表现对将士们的爱国精神的赞扬,表现得是雪中送友人的真挚情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2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三十三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二十六年。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来记叙当时亲历的征战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些诗以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色调,把西域地区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其新奇浪漫、雄伟豪壮的独特风格。岑参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一个。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溢出。风云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石洲诗话》卷一)这正道出了岑参诗歌的独特风格。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是在轮台封常清幕府为雪中送人归京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它跳出了其他送别诗写离愁别恨的俗套,描绘了边防军营中的奇寒和天山“瀚海”似的壮丽雪景,表达了作者对武判官的深挚情谊,体现出岑参爱国爱民的进步思想。它是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两诗鼎足而三的边塞诗杰作。
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开头四句,写塞西北的飞雪奇景。农历八月,西北边塞已是飞雪弥天了,虽然北风呼啸,白草摧折,大雪飞扬,但并不显得荒肃凄凉,反倒有春意盎然的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它写雪不写边塞的寒苦,风雪凄紧,而描绘了边塞茫茫的雪原,不仅含有广阔的想象,而且有无穷的诗意:漫天白色,万木挂絮,恰似明媚春光中梨花盛开,洁白悦目,真是好一派塞北风光!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四句写风雪严寒中的军营生活,从雪与人的关系表现雪中奇寒。帐内:在雪地戍守的将士双手冻僵,无法拉引角弓,他们披挂的铁衣寒冷刺骨,难以着身。这里,作者从视觉到感觉,从帐内到帐外,由自己及别人,笔触细腻,情感真挚地写出了塞北的奇寒。这些都从侧面烘托映衬了雪。前八句在咏雪中写出了送别的人物:“将军”“都护”;铺设了送别的地点:“珠帘”“罗幕”。接下两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送别的氛围:沙海浩瀚,冰凌林立,阴云漫天,愁云浓重。下面四句: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中军帐内,为饯别武判官,设下了盛情的酒宴,奏起了优美的`乐曲。帐内:主客举杯劝酒,乐曲舒缓悠扬,深情话别。帐外呢?暮雪纷纷落于辕门内外,冻僵的红旗挂在杆头,任随寒风吹拂,纹丝不动。极写了天气的寒冷,与前两句酒宴饯别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里,离别自然是依依不舍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最末的四句表明,诗人不仅把武判官送出辕门,送出了轮台东门,而且还一直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伫立沉思着武判官归途的遥远,行路的艰难。我们从此可以体察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状。结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同一的境界,意境悠远,耐人寻味。至此,咏雪与送人已浑然交融了。
从结构上来说,全诗以雪生发,以雪贯穿全篇,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段八句重写下雪情景,后段八句重写送别情景;中间九、十两句虽是写雪景,其实它是连接前后两段用的——它写瀚海冰封、万里云凝,隐示冰雪载途、客路遥远,作为转入后段送客东归的准备。不过,上面的划分仅是从它外表的结构说,作者并没有有意把咏雪和送别截然分为两事来写,而是用错综的手法,使两者互相勾连成为一个整体。从描写层次来看,前段是从远写到近,后段则从近写到远。前段八句:从北风飞雪、胡地早寒写起,接着写雪洒落到树上的奇观,写雪花飞入屋内的情状,从远而近,一直写到人身感到寒冷。这八句之下,用两句转承,就折入送别:先写中军设饯,然后是送客到轮台东门;最后,客已远去,看不见了。这样写法,像电影里的某些镜头一样,逐步移近,又逐步移远,观者的视线跟着在转动,觉得有深刻的实体感。
这首诗造句平易,除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个词组带句的特别句子和“将军角弓”“都护铁衣”这个对偶句外,其余都是散文句子,不用典故,没有生僻词,用词精炼确切,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在冷冻的天空中,旗幅被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了出来,有质感,有量感,描绘得真如浮雕一样。这种用得确切的词,看来只是单词只字,好像是细微末节,但要是拈出这样的字而换用别的,那就会减损表现的力量。在用韵上,诗人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互相结合,既奔腾跳跃,又转换自如。全诗韵脚先由撮口呼起,依次转换为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开口呼——齐齿呼——开口呼,最后由合口呼煞尾。韵脚的这些变化和北风呼啸、白草摧折、梨花盛开、狐裘不暖、饯行话别、雪上马迹、惘然若失这些诗情的起伏,二者配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使诗歌富于音乐美,或铿锵,或圆润,开合舒促,情韵悠扬,纯乎天籁,音调与诗情融合无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赏析3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