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爱国主义故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199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爱国主义故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爱国主义故事1

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全民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的出版响应了中央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并贯穿于-牛牛范文§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的要求。

《读本》以《国家篇》《社会篇》《公民篇》三个分册,分别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理论问题,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读本》对于青少年打下明亮的人生底色,形成向善向上的力量,走好人生发展的每一步,成就高价值的自我,进而对国家和社会有所担当,具有积极的作用。

《读本》不仅具有作者的权威性,同时具有青少年读物的可读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并迎合青少年喜欢读故事听故事的心理期待,以典型人物故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榜样的力量激励并引导青少年去主动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不喜欢说教,不喜欢长篇大论,对遵命阅读有逆反心理,如何调动青少年阅读政治思想类读物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爱上阅读接受教育,《读本》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在儿童文学体裁中有一种青少年熟悉并喜爱的寓言文学,如庄子寓言《望洋兴叹》、列子寓言《愚公移山》,这种文体的特征就是把要说明的道理寓于一个简短的故事中,让读者在情感体认中领悟寓意,获取教益。一则完整的寓言,一般有故事、寓意与寓示三部分构成,故事好比身体,寓意好比灵魂,寓示就是通常放在故事后用来点明主题的文字。薛贤荣是著名寓言文学作家,深得寓言文学寓教于乐的奥妙,在执行主编《读本》过程中,借鉴寓言文学表情达意的优长,大胆采用“故事”本体加主题“点评”的形式,即在每篇简短的故事之后,设计类似“寓示”的“点评”,如《国家篇》,在以“文明”为主题的《雷锋好事做了一火车》《孔子尊师》《商汤用奴为相》《尧传贤不传子》《黄帝的传说》5个小故事后,分别有一段“点评”文字,揭示“雷锋精神”“尊师重教”“天下为公”“发明创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要素“文明”的关系。像这样的故事,《读本》里共有60个,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故事书。

有好的主题,好的故事,如何让青少年乐于接受,仍然需要“给予的艺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大理论成果,《读本》不是通俗理论读物,没有深奥的理论阐述,甚至根本没有理论,用故事讲道理,比直接用理论讲观点更困难。编者尊重青少年大多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身份,借鉴青少年非常熟悉的语文课本的单元编排法,巧妙设计了一个“以故事为主体”的编写体例。以《国家篇》为例,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作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在故事之前,特别设置“题解”“阐述”“颂歌”三项引导程序。“题解”均以一句话“破题”,如“富强即国家富足而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阐述”均引用的一段话,如对“富强”的“阐述”是:“我们的人们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颂歌”均以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命名,如《富强颂》《文明颂》《爱国颂》《自由颂》,犹如一首首主题歌,用以凸显与强化主题。在每篇故事之后,又设置“点评”“荐读”“链接”环节,类似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更准确地把握“文明”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亦使结构更至完美,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显突出,阅读更为有趣。

爱国主义故事2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故土、对祖国的山河和对人民深厚的感情。是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而学校又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学阶段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途径和渠道来开展。我在多年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以下四方面的教育途径。

1.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宣传,让学生了解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可以结合班团会活动进行国情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橱窗等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途径,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要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政治、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结合教学讲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艰苦风斗精神。并以此为基石,从小灌输和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凸现爱国主

义情感教育

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规模的教育活动,如举办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图片展览、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举办"红五月"诗歌朗诵和"庆七一"文艺汇演、"一二、九"歌咏比赛、国庆节观看历史影片等活动,形成高雅的具有爱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挖掘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校外教育因素如参加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教育合力,升华青少年爱党和爱国的真情实感。

4.编撰乡土教材,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乡土教材之中

爱国主义故事3

我们幼儿园位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余姚临山镇。400多年前的明朝,日本群岛上的倭寇经常呼啸而来,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组建戚家军,保卫临山镇,保卫富庶的祖国东南沿海。祖先们军民同心,痛击觊觎中国的倭寇,捍卫了民族尊严。戚继光的英名与临山镇共存,戚家军的故事在临山人中代代相传。我们为自己的家乡拥有这样一段英勇悲壮的抗倭历史而自豪。临山镇就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倭英雄的故事和历史遗存,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

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改编民间故事。在临山,口口相传的戚家军、戚继光故事很多,但因为是成人记录与整理,故事讲起来比较拗口,幼儿不易理解。我们对众多的民间故事进行筛选并改编,努力做到情节生动、语句通俗、寓意深刻。生动的情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浅显通俗的语句容易让幼儿理解,故事中蕴含着的教育意义又能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对于小班孩子,我们编了韵律感强又琅琅上口的儿歌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中班,我们改编了“戚继光的传说”“戚继光在临山”等故事;大班幼儿的活动就更丰富了,师生走出校门,来到抗倭战争遗址,缅怀英雄、聆听历史。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孩子对英雄人物的理解。动画片《戚继光》讲述了戚继光带领戚家军金戈铁马、舍生忘死、清剿倭寇的英雄故事。这个片子适合大班幼儿观看。对中班与小班幼儿,我们选取了动画片中一些镜头,参考《戚继光》连环画,上网收集图片,去曾经的战场拍摄小影片,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教学视频,来辅助教学,帮助中小班幼儿更好地认识抗倭英雄。

爱国主义故事4

电视人物专栏节目《身边的感动》以富有张力的影像真实地再现了理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图景:《好人甘金华》《草鞋书记杨善洲》《大山园丁侯万家》《我们的所长:祝建国》《大沙河摆渡工》《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牟雪华:中国馆前的清洁工》……这些人物符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的精神长城。《身边的感动》在普通人物中确立了一种普遍认同的审美价值观,“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①

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导向需要血肉鲜活的典型符号进行传承。在《身边的感动》中,既有冒死救人的消防战士,又有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既有坚守清贫的人民教师,又有无私奉献的乡村医生;既有善义之举的质朴农民,又有爱岗敬业的工人群众。这些普通人物在平凡中之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他们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他们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积极的激励与感召作用,这正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身边的感动》作为一个人物专栏节目,所选择的人物贴近现实生活,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他们感人的事迹成为鲜活的教科书,使主流价值观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美国学者G·格伯纳认为,电视媒介所形成的信息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的价值观。培养理论以“共识”为基点提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共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这种共识是电视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电视工作者应该把高尚的道德符号根植于电视作品中,以生动具体的典型人物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世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群众,让人们在真善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获得启迪。

电视节目审美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观众对作品的再度体验获得的。当观众以澎湃的激情观看节目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人物身上,在感人的场景下产生认同心理以及共鸣的审美效果。在《身边的感动》中充满了感人的画面与场景:《五岁女孩早当家》中的黄凤,由于家庭的变故,从五岁开始照顾瘫痪的父亲,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爱坚守十一年》中的张玉华,照顾植物人妻子,用歌声唤醒知心爱人;《火中真情》中的王茂华,在大火中用自己的生命救出六个孩子;《杜老师的故事》中的小学教师杜顺,以自己残疾的身躯在讲台上坚守十七年;农民工颜展红,一人打三份工,资助贫困学生五十多人。这些普通人的感人故事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对这些人物的认同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认同与共鸣是电视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引起众多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节目才能真正发挥认识、教育、审美的社会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向与传播需要找到相应的叙事方式,从而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学者胡智峰指出,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在叙事层面应形成一定的模式与规范,进而提出电视节目应做到宣传话题化、话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情感化等,在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中彰显叙事审美的穿透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3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