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沉思录的读后感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5992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沉思录的读后感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沉思录读后感【第一篇】

反反复复的徘徊中,我又拿起了那本书,那本封尘已久的书。

叔本华曾经说过,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是他自己。我觉得,人只有在沉思的时候才是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我们沉思很多东西,我们思考宇宙,思考人生,思考自然与社会,思考时空与死亡。我们有数不清的思考与想法,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

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思考的更多的是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的世界观和眼界在变大,我们思考的范围却在变小。不得不说,沉思有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曾为它着迷过。所以我拿起了那本曾经因为而浮躁摈弃在角落的书。

《沉思录》是斯多葛派的著名“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著作。也是斯多葛派的代表著作。《沉思录》是马克·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但与其说是他写给自己的,不如说是我们写给自己的书,因为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沉思自己的沉思。

有的哲学家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有的哲学家说,人思考的时候他就是上帝;又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人的确需要思考,可我们思考的来源在哪儿,我们从已知的经验和知识中汲取营养,来思考未知的东西或世界。奥勒留在第一卷第二章中说,他从他父亲哪里学到了很多,他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可我觉得他在沉思中写下了诸多优秀的品质有些感觉不真实,并不是我不信真的有那么完美的人,或者是他对父亲有美化的嫌疑。我觉得他在沉思中写的有一部分是自己,或者说是理想中的自己,他希望自己有这些品质,他觉得是在父亲身上学到的。

我们写别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影子。

斯多葛学派提倡遵从自然与理性,有一点道家崇“道”和清净无为的感觉。在《沉思录》中也有这方面的体现,作者在书中相信命运(天命),觉得很多事情是命运的安排,这点在书的开头和结尾体现地尤为突出。这也与奥勒留的本人经历有关,他以坚定的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治理国家,可依旧挽救不了古罗玛帝国的颓废,这位拥有智慧和性的“帝王哲学家”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点抑郁的特征,有人说,哲学家都是抑郁的,这句话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很多优秀的哲学家在思考宇宙,思考人类的时候懂得许多可能别人一生都无法懂得的道理,但他们却无法具体的指导或改变自己的生活。

即使懂得了所有的大道理,也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但《沉思录》带给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多的是回忆与感叹。

在高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放学的路上,或是在午夜的街头,或是在下着雨的玻璃窗前,我停不住地沉思,我思考,我焦虑,我抑郁,我思考一切,我几乎无时不刻地在思考,吃饭的思考,走路的时候思考,睡觉的时候也在思考,甚至在梦中我觉得我还在思考,我思考着宇宙,我思考着人类社会,我思考着人生,在我的世界里,我就是上帝,我也曾经觉得我就是上帝,这个世界都是假的,我也是假的,只有我的意识是真的。当然,我知道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可能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有点问题,我也可能抑郁了,也可能到了青春期,但我真的想了很多自己不敢想的事,一些深刻的只有哲学家会思考的问题,有灵光一现,也有推理探究,在那段时间,我觉得我是自己。

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思考地越来越少,我们习惯地接收来自世界的各种信息,不加推理和思考。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学的的东西不一定是越多越好。我们学的越多,我们思考的越少,因为你会发现,好多好多曾经你思考的问题,别人都思考过并给出了“标准”答案,你会发现自己思考的东西好傻,好幼稚。你会发现,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自己不过也是个凡人。你再怎么思考,也跳不出别人的框架。渐渐的,你只需要学就够了,学哪些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东西。每个人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少。

我觉得,人的世界观就是一个不断扩大,又逐渐缩小的过程。

很多年后,当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各种知识灌输进脑子,习惯了被动接受手机,电视,电脑带给我们的各种思想,习惯了接受那个平凡的自己。你会不会发现,曾经那段无知无畏,对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幻想,天天思考一些哲学大道理的自己是多么的快乐,因为那才是真实的自己啊。

人只有在沉思的时候,他才是他自己。

《沉思录》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通过认真学习和拜读此书,有以下诸多感悟:奥勒留告诫在喧哗都市中整日忙碌的人们,要有闲暇时间反省自我,不断学习历练人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减少欲望淡泊名利;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才是重要的。;坚持“理性”的人生观,遵从“本性”地生活。

《沉思录》主要探讨什么是善,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这是一本很难读的哲学著作,但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书中凝聚着作者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它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至今仍给我们带来许多教益与启迪。

在《沉思录》中,作者这样告诫自己:“生活中总要有一点闲暇。”在这闲暇中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回归到平静,对自己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责任良知、行为习惯等方面多做反省。同时,《沉思录》告诉人们,不要执着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执着于身外的名与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活动,放弃那些只对作为动物存在的人有用的东西。

读沉思录有感【第三篇】

现在来品味《文艺沉思录》这本集子的味道,并掂量它的分量,是有意思的。

收集在这本集子里的绝大多数文章,当其在报刊上发表之时,都是些不趋时之作。当时中国文坛上轰轰然滚动着诸种披金挂彩的时髦声响,梁超然先生的这些文章则属于另一种声音。1987年和1988年两年期间,梁先生就曾顶着舆论大潮起劲地“敲边鼓”。先是写《鲁迅、柏杨异同论》、《再论鲁迅与柏杨》,对当时极为走红的《丑陋的中国人》和大陆版“编后记”提出批评,给大骂祖宗的“疯狂比赛”泼了一盆该泼的凉水。接着就是对被超高温的宣传着的《河疡 )),一口气写了4篇短文,历数其谬误。梁先生就这样一路写来,对诸如“性文学”,“玩文学”、“文艺商品化”,“人体热”、“崇洋媚外”、“洋压力”、“娱乐片主体论”等等,都用他那鞭辟入里,泼辣流畅的短文,直言不讳地说出与当时的时髦观点相左、相悖的话语。

这就是梁先生的不趋时。不趋时的另一而该是追赶时髦。与不趋时相比较,追赶时髦好像容易许多,只要跟上时尚行就行,就是后来被证明是跟错了,也是人多势众,谁也不能怎么样。而不趋时却还能做到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则绝对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这里极需要才识。当有人声称柏杨“继承了鲁迅先生‘意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正视现实的优良传统”,说柏杨的崇洋“也就是对鲁迅‘拿来主义’的发挥”时,梁先生便凭

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稳和刘‘鲁迅伟大人格精神的精深把握,驾轻就熟般写了《鲁迅、柏杨异同论》等,文章流畅质朴,为立论服务的材料左右逢源,足以使持异议的人们膛目结舌。在这里,作者的才识,就这样自然地转换成为文章的力量。《河殇》正走红时,梁先生的第1篇谈《河殇》的文章就是评《河殇》的“大胆”,有力地揭露了这部被当时的评论界吹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学术文化片的反学术、反文化的“硬伤”。比如,《河殇》说:“我们的文明史就从大禹开始。”梁先生便问:气“黄帝、炎帝以前或者在编撰者的眼中属于不可信的传说时代,:编撰者们可以从略不计。那么,是谁派大禹治水的呢?禹的父亲鲸又是在禹之前还是禹之后呢?禹之前算不算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要是不算,为什么《河殇》的编撰者又大谈什么黄帝、炎帝的大战?”如此种种,梁先生顺着《河殇》的“妄说”,毫不费劲地发现了的“情绪”是“如当今的一些幼稚青年问父母:‘我们爷爷为什么不给我们留下金条、外汇,一般地埋怨中华民族多次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千载良机;《河殇》的‘坐标’

读沉思录有感【第四篇】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一切都看似矛盾的思维内容,却在奥勒留的笔下协调统一,在他的著作中获得一份宁静和谐。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因为有了习惯,我们才不会被一阵什么风吹跑。或许,《沉思录》中每一句话就是一根线,拧在一起,就成就了无数人思考的习惯。也许正因为如此,《沉思录》成了无数人的枕边书,直至我们敬爱的温总理。

奥勒留说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也把自己视为一个世界公民。他的哲学思想与其说是尊重人,看重人,不如说是尊崇人的理性和责任。《沉思录》与其说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

阅读《沉思录》,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阅读的,也不知何时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因为一直在枕边,只是今天闲暇时无意中发现每一页上已经都标有记号,由此证明我都已读过,但绝对不是每页都只读一次。读这本书,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一次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必一次读完,也不必按顺序读。因为人的思维本来就是散漫的,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天中能有多少时间能让自己深入思考,能让自己从繁忙中抽出属于自己的宁静。《沉思录》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它能帮助读者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从纯净心灵中汩汩流出的美。

我们都是自己灵魂的主宰,生活的目的不同,掌舵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我们都追求乘风破浪的力量,也寻求喧嚣中宁静的港湾。《沉思录》是对我们看不透的生活的梳理,奥勒留给予我们整理生命的方式。

《沉思录》读后感【第五篇】

初次拿起这本书翻阅时,阅历甚浅的我似懂非懂。随着一遍遍地阅读,我深深地敬佩着《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高尚情操及美德。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启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事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和人民、灵魂与死亡……

马克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的,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他人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各种各样有着很多陋习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们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能以恶报恶,要忍耐和宽容,要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

正如马克所说:“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从十五个排比式的段落中,让我感到马克具有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美德传承精神,舍弃周围亲人、朋友、良师等人的恶习,并能足够健康地承受,同时保持自己清醒的品质,传承优良的品德,使自己能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在如今纷扰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欲望、诱惑随处可见,随时可遇,学会自制,保持马克的传承美德的恒心与毅力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这种对死亡的无惧的理解,恐怕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具有的。但马克的这种无畏死亡的乐观人生态度确实令我敬佩。在我们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在于你保持一份怎样的人生态度。

加缪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役的西西韦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而歌德在回顾自己一生时谈到,自己就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一个是屡战屡败,一个是屡败屡战;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面对种种的不幸和困难,不要将其看作是人生的绊脚石,反而将其视为磨砺个人的必要过程。笑对人生,奋勇前进。

《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符合人的本性。正由于我只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这是顾全大局,看淡个人利益的非常好的阐释。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作为一个单位的个体,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国家的个体,我们都应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大局间的关系,树立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境界。

《沉思录》不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失去的文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95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