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感想,伟大祖国70年变迁感悟作文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建国70周年感想,伟大祖国70年变迁感悟作文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建国70周年感想1
告别命运的千年之叹
初访丰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县城码头登岸后,一位前来迎接的当地友人冲着我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欢迎各位来到我们这个鬼地方。”这句话引出一片会心的笑声。
因属初来乍到,车行中我很留意县城的景观,但满怀期冀却很快变成莫名的失望。残破老旧的房屋,了无生气的街市和“防火防汛”之类的警示,唯一稍许宽慰人心的是一条横街大标语:“库区的明天会更好!”当地友人解释,老县城是未来“高峡出平湖”三峡大坝淹没区,目前只能维持现状了。
当我们一行来到名山脚下时,眼睛却倏然一亮:那小巧玲珑的山体和满山青葱的植被,树荫下蜿蜒而上的山道和林梢间偶尔闪现的画栋雕梁,都令我蓦然想到了安徽宿松的那座被冠以“长江绝胜”的玲珑可爱的小孤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就是不一样啊!
我和同伴们迎着清风,在浓荫掩映的山道上拾级而上。当地友人说,名山自唐代有了“阴曹地府”之说起始,千百年来之所以香火不绝,说白了乃是源于一代代平民百姓惩恶扬善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久而久之,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崇德尚善的传统民俗文化。
下山出城,弃岸登船后,大家凭栏眺望,希望留下对这座山和这座城的最后印象,不知是谁有感而发:“名山的漂亮热闹和县城的破旧沉闷对比太强烈啦!”
当地友人无奈地表示:“各位,这可是我们丰都的千年之叹呀!”
有人大声道:“快了快了,三峡工程一上,绝对旧貌变新颜!”
在大家的应和声中,当地友人大声道:“到时一定请各位旧地重游!”
此后,随着三峡工程上马,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丰都发展变化的好消息不断传来:长江大桥的横空出世,南岸新城的拔地而起,库区移民的命运变迁,生态环境的连年改善,一年一度的名山“丰都庙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友人一再邀请我旧地重游,并要我做好刮目相看的思想准备。
时隔多年之后,我终于怀着眼见为实的心情再度前往。重访是从名山开始的。当年灰暗破旧的老县城已经不见踪影,穿过一片开阔平整的临江台地,青翠依然的名山犹如一座秀美绝伦的巨型盆景伫立在眼前。
乘旅游索道上山后,依然沿着当年走过的路径参观,发现沿途增添了不少供旅客小憩游玩的景点,整个布局显得更为舒心可人,而所有庙宇殿堂和文物雕塑均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精心修缮,并配以各种灯光效果和妙趣横生的解说,大大减轻了初来乍到游客难免的畏怯感,而代之以对这一独特民俗文化的观赏和了解。
当地友人介绍,现在名山风景区已成为重庆市最佳旅游风景区和全国旅游示范窗口单位,各种旅游设施正在按照更高标准进一步完善。
站在名山上隔江远眺,只见南岸的丰都新城绿树环绕,楼宇参差,堪称美轮美奂!待下山过桥进入新城,发现已在不觉间进入一座“举目皆见飞红流翠,随处可闻鸟语花香”的花园城市,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园林,每一座灯饰都给人以自然大方而又匠心独运之感。
游览中,我和同伴不时惊艳于一座新建的城市怎么会一下子就绿化美化得如此了得?大街上何以极少见到那种无孔不入的“牛皮癣”,以及在公共场所动辄就出言不逊之类的不文明现象?
友人把我们带到一片小树林前。林子里香樟、银杏和小叶榕嫩叶初绽,十分惹人喜爱。细看时发现每一株树下都立有一个小小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植树者的姓名和植树的日期,我在这些名字中看到了不少熟悉的文友的名字。
友人笑称:这里是作家纪念林,所有树木都是外地来访的作家们亲手种植的。丰都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林、友谊林,许多到过丰都来的客人都为丰都新城的绿化美化做了贡献。当然绿化美化的主力还是丰都人自己,这里每年春秋都要进行大规模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老百姓婚丧嫁娶也越来越多地选择植树栽花来表达心意。总之亲近自然、美化环境在这里已经蔚然成风,城市不变绿变美都难啊!说得我们也心动了,当即动手,种下了各自的纪念树。
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小广场上时,友人提醒我们留意广场上一座足有十数米长的大型广告栏。这样一个上佳的广告位,在某些地方恐怕早就成为招商进财的“宝屏”了,然而当我们走近看时,却发现上面全是各色各样的小启事、小留言,五颜六色,密密麻麻,成了一个城市信息的大聚汇!
友人说,这样的免费广告栏全城有多处,已经成为市民们交换有关信息的最便捷的窗口,那些曾无处不在的“牛皮癣”自然也就消影遁形啦!
最令我们开怀一笑的情景出现在一座市民游乐园里。在一个清波粼粼的水池前,立着一幅广告画,画面上一群可爱的小鱼儿围挤在一个奶瓶前,旁边写着一行乖巧的美术字:小朋友快快来,这里的鱼儿会吃奶!几个儿童正在父母的帮助下将手中的小奶瓶凑近水面,成群结队的锦鲤挤成一团,争先恐后地从奶嘴上吸吮着奶水,那种有滋有味、巴哒有声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
奇妙的景观加上周围大人小孩的欢笑声,以及附近正在进行太极健身、婚纱拍照和广场歌舞的男女市民,构成了一道幸福美好、文明和谐的城市风景。
友人笑言:现在人们的文化素养都在不断提高,煞风景的事儿自然就少了嘛!
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当今的丰都人在阳光下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的那份怡然自得。
尽管感触良多,我却仍心存疑惑,不禁问友人:“我看名山仍然是游人如织,那么你认为人们都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态去的呢?”
友人稍作思忖道:“我们也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所以很难一言以蔽之。不过根据多次现场随机调查,绝大多数游客都是怀着‘慕名’‘好奇’‘感兴趣’‘长见识’等等阳光心态来访的。”
如今,越来越多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旅游者来到丰都,参观被列入“新三峡十大新景观”的名山胜景,游览丰都花园新城。南北两岸相得益彰的景观,令多少人留连忘返,去而复来。
丰都,终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进程中永远告别了“阴盛阳衰”的千年之叹。这不仅是山川风物的沧桑巨变,更是世道人心的历史巨变!
建国70周年感想2
岁月之光
陪儿子写作业,凝视他坐在台灯柔和的光晕里认真写字的样子,我想起岁月深处的那盏煤油灯,在黑洞洞的土屋里忽闪着火苗,几许温暖几许感慨……
我最初对灯光的记忆,来自一盏黑乎乎的煤油灯。一只用完墨水的瓶子,盖子上钻一小孔,孔中安插一根比筷子略细的铁皮灯芯,灯芯中贯穿一条用棉花捻的捻子,一端浸于煤油里,一端微微露出。点燃了,便有一团微弱的火苗跃出。一片昏黄的灯光,便像梦一样晕染开来,梦里还能看到绽放如梅的灯花,还能听到噼啪的微响以及遥远的古言和村中的人事。这样的灯光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也为我燃起了生命最初的一缕霞光。
那时,天黑透时,执掌光明大权的母亲才去点灯。作为燃料的煤油,当时也叫“洋油”,不仅贵,而且因为紧缺限量购买。为了省油,她总是把灯芯捻得细细短短的。母亲点灯的水平很高,只需一根火柴,“嚓”的一声就点燃了灯焰。尽管劣质煤油的火苗有气无力,还吐着黑烟,但却驱除了生活的黑暗。煤油很贵,光明有价,母亲舍不得浪费光亮,微弱的灯光里,她纳鞋底的声音“哧哧”响,单调的声音,把一个个清苦又孤独的夜拉扯得很长很长。
上学后,母亲郑重地把掌灯权移交给了我。她教我如何掌握技巧,只要一根火柴就能够把灯点燃。她嘱咐我说:“男孩子,长大后要持家的,连给家人光亮的本事都没有怎么行呢?”我天生手脚协调能力弱,第一次浪费了足足半盒火柴,才把灯点燃。母亲心疼地收拾起地上烧黑了头的火柴杆,灯光里,她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期待,好像我刚刚完成了成人仪式一般。
从此,每天晚上我家的灯都是由我点亮。小心地拿起火柴盒,打开,捏住一根,仿佛拿到了通往光明的钥匙。将红色的火柴头在磷片上“嚓”地划过,火苗便“刺啦”一声蹿跳起来,用手罩着,防止微弱的火苗被风扑灭,慢慢往短短的灯捻上触碰。灯焰忽闪几下,就欢快地开出花来。母亲满意地望着我,好像她的儿子完成了一件大事一般。她又开始重复单调的纳鞋底的声音,我坐在她身边认认真真地读书、写字。
上三年级,认识了几百字,我就开始看“杂书”。连环画,厚的薄的大人看的书,找得到的全看。好多书,我都是在煤油灯下读完的。
我看书时,母亲常常说:“这孩子,灯这么暗,把眼睛看坏了咋办?”边说边用纳鞋底的针把灯捻拨得高些,让灯焰高高地蹿起来,纸上的文字便清晰如流畅欢快的溪流了。
那个时候,曾有在城市打工的乡亲回村预测,将来是“灯头朝下”的时代。年少的我十分不理解,因为√阿拉文库★√我们的煤油灯是灯头朝上的啊,倒过来,肯定不行。但是,这个“肯定”被否定了,上小学四年级时,村村通电了,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泡。电灯一开,房屋亮堂起来,我们的心房也被照得亮亮堂堂。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因为晚上写作业,不用“摸黑”了。煤油灯完成了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尤其是灯。本想,用上电灯泡已经很幸福了,没想到后来,日光灯也普及了,再后来,又有了节能灯,既省电又明亮。近几年,各种造型的水晶灯、LED灯比比皆是,简直是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灯的功能也不再是单一的照明,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绚丽多彩的光芒。
如今,煤油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可以用带有电池的台灯照明。过去,有一句俗话:蜡烛不点不亮,油灯不拨不明。现在,孩子们恐怕已经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灯的变迁是我们老百姓生活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我们的灯越来越亮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亮了,我们的时代越来越亮了。去年回故乡宝丰县雷神村,惊喜地发现故乡的村巷竟然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智能感光控制,一到晚上便自动亮起,天一亮便自动熄灭,极为先进。看着小朋友们在明亮的路灯下游戏玩耍,我想起我小时候,晚上面对漆黑的村巷不敢独自出门的情景,不由得感叹生活日新月异时代今非昔比。听说全县正在乡村推广普及这种太阳能路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生活中的灯照亮了我们的生活,思想中的灯照亮了我们的时代: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这些全新的理论之灯正照亮我们祖国的未来。
如今,我生活的古都洛阳,她的许多历史名胜如龙门石窟、隋唐城遗址公园、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应天门遗址、洛邑古城等,也充分运用了现代灯光的美学设计,每到夜幕时分,在灯光的装扮下,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流光溢彩,引得游客流连忘返。历史景观精心打造的灯光秀和霓虹闪烁的现代城市夜景交相辉映,成为洛阳市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灯光璀璨,恰似伟大新时代繁荣昌盛之景象。
建国70周年感想3
一张泛黄的纸
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小姨有一个精美的木匣子,大家都知道里面藏着她最心爱的宝贝——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岁月的浸染下纸张早已泛黄,其间隐藏的故事却越来越清晰。
小姨在家中排行老幺,个头虽然不高,却聪明好学。她17岁那年,外公到处托人,将小姨送进供销社当售货员,这个“铁饭碗”在当时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
1977年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小姨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连忙告诉外公、外婆她要参加高考。外婆当即反对:“女孩子上这么多学有什么用?你现在吃的是公家饭,一辈子都不用愁,回头再相个好人家,过好小日子就可以了!”小姨当即红了眼眶,眼泪像洪水冲破大堤一般流下,继而猛地关房门,任谁劝说也没有用。
僵持了一天,晚饭时间,平日话语不多的外公点了一支烟,轻声说道:“让丫头去考吧,可不能让孩子一辈子留下遗憾,孩子想上学,就算咱家吃不上饭,也得让她上学,可不能像咱们吃没文化的苦……”
“快出来吃饭吧,爸爸同意你参加高考!”话音刚落,小姨终于打开门,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从那之后她下班了便将自己关在房里复习,除了每天的吃饭、工作,她所有的时间都被书本占据。没有人知道那些日子里小姨是几点睡觉的,没有人知道她写了多少笔记,唯有她自己才能够清清楚楚地感知到那段时光有多么煎熬、多么难忘,又多么珍贵。
时间在指缝间悄然流逝,小姨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撕掉前一天的日历,迎接崭新的一天。终于,外公的声音将这漫长而又难熬的日子打破了:“丫头,快来!你的通知书来了!”一家人一下子全聚集在了一起,最后赶到的是小姨,她接过外公手里那张录取通知书,笑了,也哭了,外公也跟着红了眼眶。在夕阳的映射下,那张纸仿佛散发着无尽的光芒。
小姨如愿走进了心中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她常说:“如果没有参加高考,站柜台的我可能今天也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只有参加了高考,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几十年匆匆走过,她始终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每逢春节假期,总有学生登门拜访,他们无一不对小姨表示深深的感谢,尤其那句“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高考改变了小姨的命运,小姨又在平凡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帮助更多人改变命运。这也深深影响到了我,我沿着她的足迹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高考对于她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全国的莘莘学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姨时常拿起那张泛黄的纸,沉默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因为我们都知道那张泛黄的纸看似轻薄,却足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建国70周年感想4
风雨兼程,我们祖国已走过了70个年头。自建国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地进行着新中国的建设。
新时代、新格局。
党的十 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杭州住保房管局在贯彻落实中央住房政策,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控,创新房产交易管理模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是建党98周年也是建国70周年,为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房屋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杭州住保房管局于2019年4月1日,全新推出了房屋交易合同网签备案系统--“智?惠”网签系统,打造出“便民利企、安全高效”的房屋交易网签“杭州样板”。
房屋交易网签“杭州样板”不是一蹴而就的,纵观杭州整个房屋交易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手工填写房屋交易合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伴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杭州房产交易市场有了基本雏形。此阶段房屋交易量较少,大部分采用手工填写的房屋交易合同。最早期的房屋交易合同,由交易合同双方自行拟定,未形成规范的格式范本。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交易成交量397件;2001交易成交量67199件。1988年至2001年,房屋交易年成交量增加了66802件,增长了168倍。
随着交易量的逐年上升,为进一步规范房屋交易管理,商品房交易自1998年开始使用格式合同文本,存量房交易自2000年开始使用格式合同文本。
利用房产大数据,开展房屋交易网上签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杭州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子交易逐渐“变热”,2002年杭州房屋交易成交量77000件,原来的手工签订合同,手工完成商品房合同备案工作效率低下,已不能完全满足日常工作要求。
正在此时,“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杭州住保房管局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加快提升服务能力,从2002年起,杭州住保房管局以实现房管工作“业务一体化、数据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为目标,利用基础地形图及GIS技术,开始了高起点的杭州数字房管建设。
2004年12月16日,基于原有的数字房管建设基础以及房产大数据,杭州建成推出“透明售房网”商品房网上备案系统。自此,杭州市商品房买卖合同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紧接着,杭州继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启动了二手住房交易的创新管理工作,于2006年11月启用了二手房买卖合同网上签订系统。
房屋网签系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通过与房屋权属登记系统无缝连接,有效防止了一房两卖、阴阳合同等情况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有效保护了房产交易安全。同时,网签系统还引入了对开发企业、中介公司的监督管理。商品房网签备案系统建立的开发企业诚信档案管理,使“悟盘惜售”的开发企业对网上曝光有了顾虑,进一步规范了开发企业销售行为。在二手房网签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具有杭州特色的交易资金四方监管制度和实行对中介公司、经纪人员的动态管理,既保障了交易资金安全,实现了对中介公司在整个交易经营行为的实时管理,为促进房地产中介行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房屋网签备案系统的建立,是杭州楼市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利用数据管理房屋交易市场的一次有效实践。它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规范杭州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利用互联网数据共享技术,打造“智?惠”房屋网签系统
近年来,杭州住保房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向“零跑次”突破,通过流程优化、数据共享、优化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智?惠”房屋网签系统是杭州住保房管局以问题为导向,以先进扎实的信息技术为后盾,总结多年来房屋交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的。这一举措的推出,使杭州成为全国首个推行房屋交易合同网上签约“集约化管理、集成式服务”的城市,再次跑在了全国前列。
全流程网办,办事更便捷。“智?惠”网签系统将原交易流程中的“限购核查、签订合同、办理网签、交易确认”四个环节整合归并为“交易合同网签备案”一个环节,群众无需再多次往返窗口现场提交纸质资料办理,只需通过“智?惠”网签系统签订合同,上传相关材料影像件,房管部门通过共享大数据信息完成在线无纸化核查后,并对网签合同予以备案赋码,实现了房屋交易确认全程网办。实现交易环节精简50%;通过大数据共享,实现100%取消纸质收件。
大数据互联,交易更安全。“智?惠”网签系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从房源、主体、资金等方位全面保障房屋交易安全。房源上,从房源挂牌开始即全面筛查房屋基本信息、权利状况、限制状态,确保房源真实可靠;主体上,通过人脸识别、人证比对等技术,对交易当事人身份进行核查,确保真实准确;资金上,按照“逐一对应”原则,将开发企业、中介机构、银行、交易资金监管账户等进行逐一匹配关联,纳入全覆盖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多领域共享,管理更高效。“智?惠”网签系统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共享互认机制,提高多部门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各领域网办改革奠定基础。经备案赋码后的房屋交易合同,房管部门实时准确提供给银行、税务、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等管理部门,群众可凭备案赋码合同办理贷款审批、税收缴交、不动产登记、公积金提取等,也为金融监管部门防范金融骗贷等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国70周年感想5
人到七十精神爽
朋友说,有个大爷今年70岁了,还能担桶儿粪上山,把别人撂荒的土地种上庄稼。老两口每天要喝一斤白酒,走起路来硬是龙行虎步,听得到风响。
出于好奇,我专程去拜访。
刚走进院坝,一串脆生生的哈哈从堂屋里飘来:“我是说嘛,早上起来就连打三个喷嚏,果不其然,硬是有贵客来哩!”一位红光满面的老太同一位大爷站在阶沿上笑脸相迎。
彼此都很随和,摆起龙门阵来便无拘无束。老大爷叫夏生良,老太婆叫龙秀华,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
我问夏大爷,都这把年纪了,为啥还弄这么多地来种?
老太婆抢先回答,“种地是农民的本行,农民不种地,吃什么?未必去喝西北风?”一串脆生生的哈哈之后,又放连珠炮似地,“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头脑虽然简单,四肢还算发达。总不能坐吃山空,依赖国家嘛!”
夏大爷斜着眼扫了一下老太婆,“就你话多!”老太婆毫不示弱,“像你,三脚踹不出个屁来!”
我问两位老人,“有人说,你俩每天要喝一斤白酒,是真的吗?”“有这事!”埋头抽烟的夏大爷有点不好意思。
老太婆很认真的样子,“我们不是得用酒解愁哈,是因为高兴。”
“你们是天天高兴天天喝?”我笑问两位老人。
老太婆把头扬得高高的“当然高兴嘛,国家强,人民安。侵略者来了,有国家挡着;歹人作乱,有法律护着;遇到三灾八难,有乡亲邻里帮着。有出息、有孝心的儿女,不但顺我们的气,顺我们的心,还一天到晚把我们顾着;每天早上爬起来,我们俩老儿,他看着我,我看着他,都还是活鲜鲜的,哪门不高兴嘛!”
“听说你俩种了五亩多地,累不累?”我问大爷。
“那么好的地,撂荒了多可惜!”夏大爷说话仍然低着头。
“你这位先生是晓得的,如今的农民,不但不交公粮不纳税,国家还发补贴费。把土地撂在那儿荒起,不光是对不起国家,也会让城里人看不起我们乡下人嘛!再说了,山上树木茂盛,山下高楼养眼,如果村子里到处是长满杂草的插花地,这新农村还美个啥呀!”
“老太婆,你这思想跟今天这个时代还很合拍哩!”我从心底里觉得,这位老太婆值得点赞。没想到,老太婆接下来的一段话,让我震惊了。
“给你老先生说,我们看电视一直看中央一台。”“为什么?”我问。
“晓得不,中央一台不但让我们看得远,还让我们明事理,懂规矩。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年轻时,孝敬好父母,教育好儿女;年老了,照顾好自己,不要给国家和政府添乱。过日子要合得到社会的脚步,这就叫跟到社会走,跟到社会学,跟到社会发得着。”
我提醒老人家,“村里正在搞土地入股,没有撂荒的土地了,你们咋办?”
还是老太婆当了这个家庭的发言人,“我都晓得了,我也有土地入股,二天我两老口儿不光是当股东分红利,还可以当工人。没想到啊,七老八十的人了,还可以过一盘上班下班,签名领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