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生活日记——包饺子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寒假生活日记——包饺子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登幽州台歌1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回头看,哪有古代明君的一丝踪影?放眼望去,更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想那天地高远广阔,时间久远,我只能独自忧伤,暗暗落泪!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面对挫折,眼看报国宏愿化成泡影,诗人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包括此诗在内的一系列作品,抒发了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内容主旨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悲愤之情,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压抑,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无比孤寂沉郁的心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歌意境
这首诗虽然很短,只有12个字,却包容时空,营造出了一种极其苍凉悲壮的意境,震撼人心。读罢此诗,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倍感孤独的诗人独立苍穹,仰天长啸,泪洒青衫……此情此景,令人刻骨铭心。
表现手法
这首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来反衬自己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在漫长历史与短暂个人生命的对比中,在悠悠天地与渺小个体的对比中,突出人生悲剧,表现诗歌主旨。
重要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两句诗一下子把思维从时间的维度拉向空间的维度,把个人的存在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去,使人显得渺小孤寂,把人们引入有限与无限的思考之中,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诗歌风格
境界雄浑,语言苍劲,意境悲壮。
中考链接
1. (2011青海西宁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 颈联以“烟断” “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 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的乡思之愁。
D. 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寒假生活日记——包饺子2
1月22日 天气:雨 星期五
今天,我一起床,就听到“嘀嘀嗒嗒”的雨声。我没什么事做,就想看电视了。这时,奶奶拿出了馅和面皮。我想:看来有事干了。就说:“今天让我包几个饺子吧。”奶奶把放上馅的面皮周围涂上水,对折,一捏,一只饺子包好了。我没懂,她说了几遍我才明白。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把两端的口子捏成四个纵向的口子,再把其中两个口子捏拢,其余两个口子横向捏拢。我把我包的饺子一个一个给奶奶检查,生怕有包得不好的。开始包的不怎么好,后来我掌握了技巧,终于包出了奶奶满意的饺子。虽然在最后我差点让一个饺子的馅“溜”出来了,不过我还是成功地补救回来,真是太险了!
这次包饺子真开心!既帮助了奶奶,又锻炼了动手能力,真是不亦乐乎。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3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评析
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年)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诗快》卷二)
写作手法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范文4
1、基本解释:珍惜人才,惜才爱才。
2、表达惜才的句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来源:文章屋网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5
关键词: 赏析; 宣泄; 孤独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11-01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运熙曾评价这首《登幽州台歌》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像这么一首小而又小的小诗,竟成为千古绝唱,为我国历代文人所传诵,所叹赏,应该说,这是一个奇迹。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登幽州台歌》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这个时候的陈子昂已经三十五岁。陈子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华,一直关注国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先后写过近10篇“犯上直谏”的谏文。然而,却未得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而下狱,他担任武枚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
昭王是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曾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揽天下人才。诗人渴望燕昭王那样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明主,羡慕乐毅、郭魄等人幸运的知遇,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明主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啊!诗人感慨万千,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又怎不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简直不是诗,而是诗人发自灵魂深处的与喟叹,是诗人郁愤不平的生命的呼喊!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总共不过22个字,全篇没有铺叙,没有比喻,也没有用典,有的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臆,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似火山喷吐,似江河奔流,不但倾泄了这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而且更代表了我国七世纪末那“鼎盛时代”的中坚知识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为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从形式上讲,这首诗属于“骚体”,它是由《楚辞・远游(一)》“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化来。作者陈子昂联系自己的身世背景,使这首诗意境更苍茫遒劲。整首诗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是诗人灵魂的叹息,不讲求形式,没有羁绊,束缚。
从内容上讲,这首诗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孤独感。这种伟大的孤独感,穿越时空,成为一种永恒的情绪。这是一代文学先驱者,改革者,伟人,在茫茫荒野上独自奋进,开拓中孤独、悲凉的感觉。在陈子昂以前,历史上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孤独;其后有李白“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还有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荷戟独彷徨”茫然地要追求出路而又不可得的情绪。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则集中表现了这种孤独情绪。从表层,浅层次看,这种孤独感情绪,表现在政治上:报国无门,他的远大抱负无人理解,不遇知己而产生的孤独,这是他孤独感产生的最初动因。陈子昂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理想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的人,他一直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愿望寄托在武周政权之上,但是,他和武周政权之间又存在着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一直得不到武周政权真正得理解和支持,和武周政权处于油水交离之中。公元696年,契丹王李尽忠、孙万荣叛变,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是一个轻率、少将略的人,所以出师不利,致使前军覆没,陈子昂此刻满怀热忱,向武攸宜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想出战杀场,为国立功。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几天之后,他不忍见危不救,再次进谏,激怒武,武反将他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此时诗人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赋下了这首诗。
从深层,文化上的原因看,陈子昂是中唐诗歌改革的一面旗帜,他的改革,尽管前面有“初唐四杰”作了大量工作,但复古革新主张并未被广泛接受,改革并未真正完成。他的改革主张并未被广泛承认,仍是少数派,虽然得到激进者的赞同支持,但也遭到守旧者的激烈反对,从而产生孤独感。文学反映文化心理,文化意识,比之政治孤独更深。
从更深层次上讲,是人生的孤独。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有了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政治与文学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从悠悠的时间与空间讲,人生短暂,人生与事业的比较,更为突出人生的短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着眼于时间,感叹自身生不逢时,前代的明君贤士不可复见,后来的明君贤士也来不及见到。生不逢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作者从历史、时间的角度,反映出自己的遭遇。
“念天地之悠悠”侧重于空间角度。广阔天地,却无自己的立锥之地,于是乎动了真情“独怆然而涕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独”在此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个人登上高台,没有同行者。(客观上)二是更表现了一种主观上一种心理的孤独,因为仕途失意,文学改革失败,人生的短暂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忧患意识的孤独。
中国古人对孤独感是常有感觉的。因此,悲叹人生短暂已成为中国文学一个不朽的主题。所谓“人生如梦”悲叹的是对人生最基本的生命短暂的叹息。所谓“沧海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都表现了人的这种孤独的感觉,悠悠无尽的客观世界与人生命短促二者之间的对比,使人产生了孤独、悲郁、苍凉的人生感受。陈子昂把这种感受表现得集中而又鲜明,关键在于他有效地把时空观念统一在了一起。
从整体的表现方式上看,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之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人的孤独既能在时间中感觉到,又能在空间中感觉到,当把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而构成统一的时空结构之后,这种感觉便更加集中有力地得到了传达。
悠远无尽,广大无边的虚空(无尽的时间,无尽的空间。)作为主体的诗人就这样孤零零地存在于这样一个虚空中,这时,孤独地感觉就已经存在了。“独”又将这种感觉凝聚在了一起,“怆然而涕下”则把主体感觉一泻如注般喷射出来。前三句情感蕴育聚和,后一句宣泄,产生审美。
整首诗笼罩着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一副北方原野的茫茫广阔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的诗人形象,此刻呈现于我们面前。